艺术品中的“游吟诗人”

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tbt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道教门徒在面对包罗万象的道教哲学时,总骄傲又无奈的以一句“玄之又玄”进行大而化之的解释,歌德那句“说不完的莎士比亚”也统括了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受洗于1564年4月26日,于1616年4月23日逝世)留下的宝贵遗产。拼命挤到浪漫主义阵营中的莎士比亚评论家,将其推至戏剧界的神庙之巅,紧随而至的是欧美两国文化研究者截然不同的态度立场。无论是否有莎士比亚其人,无论曾经脍炙人口的戏剧是否出自其亲笔,这些疑问丝毫改变不了他在英国人心目中如神祇般的地位,他俨然成为英国历史文化传统中不可置疑的一部分。后人以莎士比亚作为集体记忆的符号之一,在一件件艺术品中表达对这位戏剧巨匠的追思。
  出生的那间屋子
  研究莎士比亚的学者们经过400余年努力,如今已收集到约100张与他生活相关的文书,包括在斯特拉特福镇的房产证明、迎娶安妮?哈撒韦的结婚证明、把“第二好的床”留给妻子的遗嘱,以及一些税单、扣押令和法庭文件。历史学家乔治?斯蒂文森说,后人从这些文字资料中大概勾勒出莎士比亚的生活轨迹:13岁时家道中落,此后辍学经商,22岁时前往伦敦,在剧院工作,后来成为演员和剧作家;1597年重返家乡购置房产,度过人生最后时光。
  1 亨利?沃利斯 《1853年莎士比亚出生的房间》 木板油画 29.2 × 41.9 cm 1853年 泰特美术馆藏
  这位家喻户晓的戏剧大师身上总笼罩着一股神秘的色彩:他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丰富的经历,却可以“凭臆想”构思出史诗般的历史剧或深入人心的标志性角色;坊间流传的莎士比亚出生年月地点,竟也只是根据教区施洗记录进行的一种可能性推测。
  画家亨利?沃利斯(Henry Wallis)曾有一系列以与莎士比亚相关,但备受冷落的物质遗存为主题的绘画。就是这张木板油画中《1853年莎士比亚出生的房间》(The Room in Which Shakespeare Was Born,图1)所表现的,莎士比亚的父亲在斯特拉特福德亨利街的住宅,如今这里早已成为莎士比亚信徒们的朝拜圣地(图2)。在这幅纯粹的静物式绘画中,与头顶闪耀光环的莎士比亚相比,这间房屋是那么简朴甚至粗陋:除了6把椅子,散落的几页纸稿,剩下的就是徒然四壁,唯有窗旁一张带有明显时代印记的书桌,能与“艾芬河游吟诗人”的身份相呼应。画面最近处将近三分之一的位置都是一片空白视域,虽无多余的观看对象,但画家仍旧小心翼翼地雕琢这片虚无,甚至连地板上的钉子也着实费了画家一番笔墨,这也恰到好处地营造了一种神秘静谧的氛围。事实上,连权威的《牛津国家人物传记词典》中的“莎士比亚”词条,也对出生地和时间模棱两可。如果今天我们去斯特拉特福德参观莎士比亚博物馆和旧宅时,连导游都坦言他们不相信这栋旧宅是莎士比亚真正的居所或诞生地,他们总用“传说中的”来限定一切与莎士比亚相关的实物。其实油画中莎士比亚出生地是否确实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行至于此的朝拜者总会将这里作为巡礼的一个驻足点,大家脑海中浮现的除了莎士比亚还是莎士比亚,他早已成为英国国家形象的表征之一。
  2 传说中的莎士比亚旧居外景 英国斯特拉特福德镇亨利街
  艾芬河之子肖像
  莎士比亚的出生时间地点不确定,更夸张的是,后人也难以搞清楚莎士比亚到底长什么样儿。19世纪,自从莎士比亚的才华被广泛认可后,人们在好奇心的趋势下不断挖掘八卦和花边新闻,包括敏感的宗教问题、他的性取向等等,但最令人好奇的还是莎士比亚是不是有着与才华相匹配的外貌。
  3 马丁?德罗肖特 《第一对开本》扉页插图 1623年
  1623年,莎士比亚去世7年后,他的两位同行好友将他的作品整理成集并出版。在这本莎士比亚的首部作品集《第一对开本》(First Folio)扉页上出现了由马丁?德罗肖特(Martin Droeshout)绘制的版画肖像(图3),因此也被理所当然的认为是莎士比亚的形象。但作家兼莎士比亚研究者的布里森说:“这绝对算是一幅低劣的作品。画上的人几乎找不出一处好看的地方:眼睛一大一小,头发一边长一边短,嘴的位置长得很奇怪;头和身子极不成比例,‘漂’在双肩上,像个气球。……最糟糕的是,画中人的表情看起来毫无自信,自卑、胆小,和我们心目中莎士比亚风度翩翩、自信潇洒的形象相去甚远。”实际上,《第一对开本》中的这幅肖像还有一个“粉本”,那就是被后人认为最接近莎士比亚真实面貌的《钱多斯像》(The Chandos portrait)。
  4 作者不详 《钱多斯像》 17世纪早期 英国国家肖像馆藏
  英国国家肖像陈列馆曾举行一场名为“寻找莎士比亚”的大型展览,这幅《钱多斯像》是展出的6幅肖像画之一,也是该陈列馆最初的藏品(图4)。画布上的颜料经过多次清洗和复绘,清漆层已褪色,只剩下薄如蝉翼的一层颜料。可以确定的是,这幅肖像的创作年代很可能在1603年~1610年之间,描绘了一个年纪在35岁~40岁出头的男人。莎士比亚当时的年龄应在39岁~46岁之间,因此时间上差不多是吻合的。这位头发稀疏、胡须整齐的中年男子,身穿黑袍,白色领口上的丝带散落在胸前,左耳还戴着一枚金耳环。在英国国家肖像馆工作的塔尼娅?库珀说,这幅画的创作年代、画中人的衣着打扮,乃至那只光亮得如同后来添加的耳环,都与当时的流行风尚以及莎士比亚的职业、身份相符。因此,国家肖像馆认为,在所搜集的肖像作品中,钱多斯画像是最有可能接近莎士比亚真实面貌的。
  尽管18世纪作家兼文物研究者乔治?弗图的1719年的笔记,详细记述了这幅作品从定制到转手的具体过程,但这并不能说服挑剔的莎士比亚研究者和信徒们。“很难相信这张深肤色的、带有明显意大利人特征的脸属于位于英格兰中部、具有纯英格兰血统的莎士比亚家族的成员。”然而它最有可能是真正莎士比亚肖像的说法不可辩驳,因为就连对莎士比亚有鲜活记忆的人——当时著名的莎士比亚戏剧演员托马斯?贝特顿,都认为它是真实的。
  雕塑中的莎士比亚   5 路易?弗朗索瓦?罗比里亚克 《莎士比亚全身像》 云石 1758年
  6大卫?马丁 《路易?弗朗索瓦?罗比里亚克肖像》 网线铜版 1765年
  18世纪,著名的演员大卫?盖瑞克(David Garrick)从雕塑家路易?弗朗索瓦?罗比里亚克(Louis-Fran?ois Roubiliac)手中定制了一尊莎士比亚云石全身像(Marble full-length figure of William Shakespeare,图5)。一般都认为这是盖瑞克自己摆出莎士比亚的姿势。他是莎士比亚的超级粉丝,致力于恢复莎士比亚的作品和确立他海外的声誉。据说盖瑞克第一眼到雕塑的头部时就惊呼:“什么!莎士比亚成桑葚色的了!”由于云石本身有瑕疵,艺术家在去除表面瑕疵时,蓝色纹理就出现了。后来艺术家不得不自掏腰包,换了一块石头重新雕塑。不管怎样,盖瑞克对现在看到的成品还是很满意的。罗比里亚克对人物着装,特别是袖口和贴着桌子的服装布料上面的纹饰都精雕细刻,足以证明艺术家技艺的高超。我们还有幸通过大卫?马丁(David Martin)的一幅铜版画来复原当时雕塑家雕刻莎士比亚全身像的场景——《路易?弗朗索瓦?罗比里亚克肖像》(Louis-Fran?ois Roubiliac,图6)。盖瑞克后来把这尊雕塑安置在在泰晤士河边汉普顿别墅花园里的“莎士比亚神殿”中。
  7 吉拉特?詹森 《莎士比亚葬礼纪念碑》斯特拉特福德圣三位一体教堂
  在莎士比亚长眠的斯特拉特福德圣三位一体教堂里,有一座莎士比亚葬礼纪念碑(The Shakespeare Funerary Monument,图7)。这座雕像由一个名叫吉拉特?詹森(Gerard Johnson)的石匠在莎士比亚去世后雕刻完成。据说,这名石匠的住所和店铺就在伦敦著名的“环球剧场”附近,所以石匠极有可能见过当时经常在剧场出入的莎士比亚。比尔?布里森在推出的新作《莎士比亚》中,对莎士比亚生活原貌进行了大胆还原。布里森也认为,这座雕像至少真实反映了莎士比亚的部分相貌特征,既然它被放在一个供公众瞻仰参观的地方,那一定是经得起“检验”的,至少经得起曾经对莎士比亚有真实记忆或当时附近居民的检验。虽然纪念碑确切的建造年代已不可得知,但至少在1623年前它就竖立在此。在这个冷漠云石半身塑像旁边,埋藏着唯一能向人们证明莎士比亚生前模样的遗物:他的头骨。但莎士比亚自墓碑上的铭文断然拒绝了人们最后的这个选择:“看在耶稣的份上,朋友,切莫动底下的这黄土! 让我安息者上天保佑,移我尸骨者永受诅咒。”
  莎士比亚让人捉摸不透的不仅是他的“庐山真面目”。这位诗人戏剧家一生都在泰晤士河畔游吟、行踪不定,后人也很难找到有他确切记载的历史资料。甚至还有人认为,根本没有“莎士比亚”这个人存在,它只是一个笔名。但不管威廉?莎士比亚是谁,都改变不了他早已成为英国文化一部分的事实,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英国人宁可丢掉东印度群岛,也不愿失去莎士比亚。
其他文献
以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丙酮为溶剂,通过多段溶液聚合-相转移乳化法合成丙烯酸酯聚合物水分散体。该聚合物包括亲水性含羧酸盐的PA与疏水性不舍羧基盐PA。比较了新型PAD
会议
目前眼镜市场日益扩大,眼镜经销单位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壮大,眼镜质量却令人担忧。为了解眼镜卫生质量状况,掌握发展动态,加强对眼镜市场的监督管理,我们对近7年(1991~1997年)全国1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