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技工学校管理创新

来源 :希望月报·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FY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技工学校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技术人才,以适应劳动力市场广泛就业需要和职业岗位多变化的需要。技工学校教学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基本活动和中心环节在技工学校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教学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由于某些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使得目前教学管理制度仍存在许多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剖析,本文探讨了现代技工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措施和策略。
  关键词:技工学校;管理创新;适应度
  
  长期以来,技工学校的管理就存在很多弊端,诸如:忽视文化课;要求学生的专业学分,对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实践工作的做得不够;盲目地输出学生,作为就业安置的捷径;重理论,轻实用,使很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并不能在企业里起到他所应有的作用;学校体制模糊,擅自改变培养学生的目标;忽视办学质量和方向,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对技术职业学校人才的需求等等。这些问题看起来似乎很普遍,而且具有代表性,但是他最终反映出的问题非常直接,即:技工学校的管理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学生在走如社会以后的适应度明显减弱。针对这些问题的存在笔者试图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提出几点简单的思考,以供参考。
  
  一、当前技校工学校管理中的管理问题表现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作为教育主要阵地的学校同样也受到了程度不小的冲击。在技工学校的管理中主要表现为:一是学校面向市场经济转轨太慢,不能及时走出行业办学的狭隘性。二是形成了学生就业困难,学校招生也困难的恶性循环。学校办学面窄,体现在对学生的培养上,就是学生的技能单一,专业设置不多,就业面窄,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三是教职工思想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学校改革力度不够大。四是在调整新专业,如何适应市场变化方面,师资和教学设备等都跟不上。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发展,就意味着落后;不改革,就必将被社会发展淘汰。改革就要创新,因此技工学校的创新首要就应该体现在管理的创新上,积极地把这些问题带来的影响消除到萌芽状态。
  
  二、关于技工学校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
  
  一)明确教育目标,科学管理
  技工学校必须从培养单一人才的圈子中跳出来,根据市场的变化,适时改变学校的办学模式,以市场的需要为导向,以培养“宽基础、高技能、复合型、高素质”的人才为目标,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学校要为学生的就业服务,打开学生的就业空间,尽快走出行业办学的局限性。进行科学的目标管理,才是技工学校发展的唯一选择。
  二)改革教学管理模式,深化教学改革
  以“宽基础、高技能、复合型、高素质”为目标,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朝着“计算机应用+专业+综合技能”的方向改革教学模式,每个专业教学都应开设计算机应用课程,按“大专业,小工种”的模块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的一专多能,使学生多掌握几个工种的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和素质。
  三)突出职业教育主题,加强学生就业管理
  就业问题是我国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而发展职业教育,是一种长远、积极的就业支持政策。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出口”拉动“进口”,正在成为技工学校的共识,并取得了很好效果。据对23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调查统计,1999年、2000年、2001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分别为:85.1%、85.4%、88.6%。2003年6月,对上海、天津、辽宁、山东、河南、四川、湖北、广东、厦门、宁波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100所学校2002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的抽样调查,平均就业率为94.6%,有的学校毕业生供不应求。所以各技工学校要把握好本校毕业生的职业特点,对于学生的就业管理做到科学的调配和合理的管理。
  四)优化课程管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技工学校的文化基础教育不同于现行普通教育中的文化基础教育,要有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功能,更加注重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和实验能力的培养。技工学校教育中文化基础教育的合理定位可以用“必需”和“够用”来概括。技工学校要按照行业企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实际要求来安排文化基础课程,防止盲目加大文化基础课程的比重,削弱职业技能训练,片面追求对口升学考试的做法。各技工学校要针对文化基础课程的设置和课时安排进行必要的调整,要避免简单地组织和安排文化基础课程的统一考试和质量评价。要本着有利于技工学校学校完成培养与训练目标的原则实施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合理穿插,防止把职业教育办成应试教育。
  五)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教学过程行动化
  学习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学生通过学习体验有目的地主动建构知识、形成能力、调整态度的过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必须得到尊重。传统教育观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而忽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在技工学校中,学生的学习体验是根本的,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成为学习过程的策划者、课程设计者,学习过程中的教练、指导者、导师和顾问。
  六)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实行“订单”化培养模式管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行业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源战略成为行业企业“第一战略”。从这个意义上讲,行业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技工学校的教育,学校要为行业企业提供真正有用的人力资源,也需要行业企业的支持和帮助。这是新形势下建立校企合作的基础。
  七)强化人本管理,努力满足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
  使学生获得在合适的职业岗位上工作所需要的各种能力,是职业教育的最主要的任务。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观在国际上已达成广泛共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2001》中提出:职业教育应当“为工作能力强、愉快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国际上公认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加拿大的社区和初级学院教育、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等,提供了很好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和课程开发模式。
  近几年来,教育领域逐步引入“以人为本”的观念,这与职业教育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观并不矛盾。“以能力为本位”的“能力”当然不仅仅是指“技能”,就业岗位需要的当然不仅仅是“技能”,而是包括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继续学习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关键能力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总体上看,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中国职业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相对滞后,教学活动中知识灌输较多,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对职业道德、知识应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实践和专业技能训练比较薄弱,难以使学生形成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对于职技工学校而言,如果不能正视这些基本问题,离开职业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去谈“以人为本”,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
  技工学校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阵地,也是为各个行业提供人才的重要基地,抓好技工学校的管理已经迫在眉睫,只有敢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技工学校的管理更加完善,更加科学,才能提升技工学校的办学质量,换言之:才能使技工学校培养出优秀的,适应企业发展的专业技能人才。必须肯定:技工学校的教育管理改革同样是未来社会教育事业改革的重要课题,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付诸现实的管理中,才能使光法的技工学校培养出更多的社会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闻友信、杨金梅,职业教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9
  [2]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5
  [3]陈至立,抓住机遇 积极进取 开创职业教育工作新局面[J],职业技术教育,2004.18
  [4]周济,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4.18
其他文献
脊柱结核为常见的脊柱炎性疾病,脊柱X线摄片为常用的检查方法,但对椎体后分及附件受累,对准确判断病变及椎旁、椎管受累程度上受到限制.对骨破坏轻微者易漏诊。本文收集脊柱结核3
根据对科瑞克铜矿地质特征的分析研究。获悉哈尔里克金、铜、铁多金属成矿带的东段即是本铜矿所处位置。其找矿前景极好。
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文章从当前各行业的用电实际情况着手,结合国家对各行业用电的宏观调控政策,系统性地分析各行业的用电情况。
针对石油炼制过程中排放的含硫恶臭废气,采用吸附氧化技术进行脱臭.筛选出两种吸附剂,并对影响脱臭效果的各种因素和现场侧线试验中出现的阻力降、温升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试验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要求我们的英语教学做到:让英语走向生活,让英语融入生活.笔者认为要达到这一境界,在英语教学中应注意活化教材、课堂教学、教学艺术,才能让学
目的:提高对多发性硬化(MS)MKI特征的认识。材料与方法:对22例MS患者行脑和/或脊髓MRI检查,对病变的分布、形态及病变的强化进行评价。结果:脑内病变位于侧脑室周围、半卵圆中心及
随着假日旅游的不断升温,它所带来的经济效应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何规范假日旅游经济的发展,已成为人们无法回避的话题。本文通过对2001年“十一”期间假日旅游发展情
近年来,随着北京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农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果蔬产销形势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方面,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蔬菜、瓜果等种、养业稳步发展,结构不断优
期刊
当前,我国农机化正处在加快发展、质量提升、结构改善的关键时期,作为与农民、与农业零距离接触的县、乡农机推广人员,应紧紧抓住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购机用机需求持续旺盛、
Cellulose is the most abundant organic macromolecule in nature and is renewable,degradable,and biocompatible.The structure of native cellulose has not yet b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