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的金绶带—撒哈拉

来源 :天天爱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feng_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骆驼图片选自产品《4D 认知卡》。《4D 认知卡》通过“4D 书城”应用扫描, 能将平面图像变有声、变立体、变动画。《4D 认知卡》是梦想人科技推出的一款适用于3—12 岁儿童的益智类教育产品。
  ①扫描右边的二维码,根据提示下载并安装“4D 书城”APP。
  ② 打开APP,点击主页上的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扫码”按钮,扫描右边的二维码,下载图书。
  ③ 在“书架”界面打开《天天爱科学》2018年01—02期合刊,点击左下方“扫一扫”,对准本页扫描,即可观看精彩内容啦!
  沙漠名字
  面积
  地理位置
  撒哈拉沙漠
  906万平方千米
  非洲北部
  阿拉伯沙漠
  233万平方千米
  阿拉伯半岛
  利比亚沙漠
  169万平方千米
  非洲东北部
  澳大利亚沙漠
  155万平方千米
  澳大利亚
  戈壁沙漠
  104万平方千米
  中国、蒙古
  “鬼见愁”的前世今生
  “撒哈拉”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沙漠,大约有906万平方千米,占整个非洲面积的四分之一还要多。事实上,它只比我们整个中国的面积小那么一点点而已。
  撒哈拉沙漠实在太大了,如果把全世界的大沙漠按照面积大小排个顺序,那么排在它后面的10个沙漠的面积加起来也不如它的面积大。简直让人不可思议!
  撒哈拉沙漠
  撒哈拉之眼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一位宇航员乘坐飞船经过太空时,在远离地球之外的太空,发现地球上有一颗硕大的“眼睛”望着自己——这就是“撒哈拉之眼”。
  “撒哈拉之眼”位于撒哈拉沙漠西南部,它由好几个同心圆组成,直径达48千米。这些同心圆形状规则,看上去就像一个圆圆的眼睛,甚至可以清晰地看到“瞳孔”。
  最初人们以为它是一个陨石坑,但科学家们很快发现,它的岩石结构和陨石坑的构造并不一样。后来经过反复研究和讨论,不少科学家认为这是由数十万年间发生的一连串复杂的地质运动造成的,但仍然有很多疑点难以解释。
  “撒哈拉之眼”早已成为闻名世界的地质奇观,不过它的成因至今仍然是个谜。
  知识卡片
  撒哈拉沙漠上分布着阿尔及利亚、尼日尔、利比亚、埃及、苏丹等十多个非洲国家。它横亘在非洲大陆的北部,俯瞰起来就像一条宽大的黄金绶带穿越非洲,并成为非洲的象征。
  和其他大沙漠一样,撒哈拉沙漠上阳光炙热,降水稀少,沙漠中的有些地区甚至一连好几年也看不到一滴雨水。夏季的撒哈拉在太阳的炙烤下,气温经常高到令人难以想象的地步。利比亚的阿济济耶位于撒哈拉沙漠的腹地,这里的最高气温曾经达到创纪录的58℃!
  不过,别看现在的撒哈拉沙漠是个人迹罕至的“鬼见愁”,其实在并不太遥远的过去,这里也曾经是充满生机的动物乐园。也就是距今六七千年前,撒哈拉森林茂密,湖泊遍布,美丽而富饶。但是后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开始不断地毁坏森林和草地,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就这样,土壤越来越退化,植被减少,气温也随之升高,慢慢地恶性循环,终于使撒哈拉变成了今天的模样。
  如今,考古学家们不断地在撒哈拉沙漠的地下发现古代河流和植被的遗存,只能借助这些想象撒哈拉生机勃勃的过去。看到这片辽阔的土地在短短几千年的时间里就变得面目全非,实在让人惋惜。
  身怀抗旱绝技的撒哈拉“居民”
  尽管撒哈拉沙漠严重缺水,生存条件极其严酷,但这里也并非不毛之地。
  在一些相对潮湿的洼地上生长着油橄榄、柏树和金合欢等小灌木和耐旱树种,西部盐分超高的土地上也生长有柽柳、马伴草等盐土植物。即使是长年不见一滴雨的极干旱的沙漠中心地带,也照样有植物在努力生存。
  风滚草是撒哈拉沙漠中一种常见的灌木,它们的生命力无比顽强。每当旱季来临时,风滚草本来埋在土里的根就会自动收起来,然后将整个身体团成一团,开始在风的吹拂下四处滚动。
  它们的“旅程”没有方向,也没有时限,就这么在漫漫黄沙上随风“流浪”,直到遇到潮湿的适合生长的土地,它们才会停下脚步,重新发出新枝、冒出新芽。由于撒哈拉沙漠干旱异常,不少风滚草在遇到合适环境、重新扎根之前,已经在沙漠中四处“流浪”了数十年。
  当然,撒哈拉也并非动物们的生存“禁地”。在这干旱酷热的环境里,仍然生存着种类繁多的動物,它们无不具有非凡的抗旱技能!
  除了被称为“沙漠之舟”的骆驼,弯角大羚羊是能够在撒哈拉沙漠中生存的为数不多的另一种大型动物,它们对干旱的耐受能力甚至远远超过了“金牌耐旱能手”骆驼!
  弯角大羚羊可以连续几周甚至几个月滴水不进,而仅仅从吃的植物中摄取生存必需的水分。经过长期的进化,它们的体温能够常年保持“发高烧”的状态,以减少因为外界温度高而导致的出汗。
  白天,弯角大羚羊会把体内的热量尽量储存起来,等晚上气温降低、湿度增加之后,再通过缓慢的深呼吸将这些体热慢慢散发掉,尽最大可能“节约用水”。
  与骆驼和弯角大羚羊相比,肥尾沙鼠可谓小巧玲珑。肥尾沙鼠是撒哈拉沙漠中分布最广的居民。正如它们的名字所展示的那样,看上去肥肥的、仿佛一根球棒的尾巴是它们的显著标志。
  就像骆驼把营养存在驼峰里一样,长期生活在高温、干旱环境里的肥尾沙鼠也练就了自己的“抗旱绝技”。它们把养分和水分藏在什么地方了呢?没错,就藏在那条粉红色的胖尾巴里!   另外,肥尾沙鼠还有一副讨人喜欢的“呆萌”样。就算把它们放在摊开的手掌上,它们也只是呆坐着,丝毫没有探寻新环境的兴趣,更不会试图逃跑。真是“呆”得无药可救了!
  此外,撒哈拉的“居民”还有许多:柏柏里羊是撒哈拉沙漠的“原住民”,同样以耐旱著称,巨大的弯角和脖颈下的长毛是它们最为显著的特征;撒哈拉银蚁能够在高达70℃的沙漠环境里生存。为了不至于被烤焦,它们移动的速度必须非常快。如果把它们换算成人类的体形,那它们的速度差不多每小时能达450千米;沙漠蜗牛为了生存,在炎热的夏季要进行“夏眠”,在被降雨唤醒之前,它们可以保持几年不活动……
  除了这些“明星”,撒哈拉沙漠中还生存着为数众多的眼镜蛇、跳鼠、野兔、刺猬、胡狼和沙狐,以及超过300种沙漠鸟类。它们适应环境的能力还真是令人佩服呢!
  风滚草
  柏柏里羊
  撒哈拉银蚁
  来自远古的神秘印迹
  1850年,德国的一位探险家在撒哈拉的塔西亚高原探险时,发现当地的沙岩上有很多画像。此后,不断有探险家来到这里,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岩画。1933年,法国的一个骑兵队甚至在沙漠中部的高原上发现了一处长达数公里的岩画群。
  撒哈拉沙漠岩画绘制的具体时间不得而知,它们五颜六色,经过成千上万年的风吹日晒,依然显得鲜艳夺目。从最古老的水牛到鸵鸟、大象、羚羊、长颈鹿等草原动物,从身穿铠甲的强壮武士到翩翩起舞的巫师,应有尽有,生动地刻画出了远古人们生活的情景。
  最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在恩阿哲尔高原发现的一幅岩画中竟然画着一个服饰奇异的“怪人”。这家伙头上戴着宇航员头盔一样的东西,身穿厚重笨拙的服饰,看上去酷似一个“天外来客”。这究竟是一个打扮奇特的远古人,还是一个造访地球的外星人?至今仍是一个谜。
  除了岩画,撒哈拉沙漠中还散布着数量众多的古城。
  瓦丹、欣盖提、提希特和瓦拉塔古镇是撒哈拉沙漠中的重要城镇,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历史上,它们是撒哈拉沙漠的贸易路线得以贯通的重要枢纽。这些古城镇的建筑别具特色,展示了西撒哈拉游牧民族别具一格的生活方式。
  另一座世界闻名的古城则是被称为“尼日尔河谷的宝石”的杰内古城。它的历史更为悠久,早在公元前就已经开始建造。这是一座完全由黏土建成的城镇,最值得一提的是古城中央那座高11米、造型奇特的清真寺。这座清真寺建造时没有用一砖一瓦,全部是用黏土和椰树枝搭建的。100根粗大的四方体泥柱支撑着屋顶,屋顶上密密地排列着104个直径10厘米的氣洞,煞是壮观!
  这些古城镇历经沧桑,直到今天仍在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知识卡片
  撒哈拉沙漠马拉松
  撒哈拉沙漠马拉松又叫北非摩洛哥撒哈拉沙漠马拉松,同时也被称为“地狱马拉松”。1984年,一位名叫帕特里克·博埃的法国摄影师从尼日利亚边境的塔曼拉塞特出发,在荒漠中徒步行走12天,最后到达阿尔及利亚的城市英格桑,全程350千米。两年后,他创办了撒哈拉沙漠马拉松赛。
  撒哈拉沙漠马拉松每年举行一届,在4月上旬举行,全程251千米,相当于6个常规马拉松比赛的赛程。来自全世界的参赛选手要携带装备,徒步穿越位于摩洛哥境内环境恶劣的撒哈拉沙漠、山丘和干涸的河谷等区域,应对高温、干旱和流沙这三大“沙漠杀手”,接受地狱般的考验,只有意志最坚定的人才可以完成这项赛事。
  撒哈拉沙漠马拉松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难跑、最恐怖也是最昂贵的马拉松赛事。为了让运动员们有心理准备,参赛的选手除了递交体检表外,还要缴纳高达2200欧元的参赛费,其中包括了遗体运返的费用。
  杰内古城
  撒哈拉沙漠如此荒凉,又是如此丰富多彩;如此单调,又是如此迷人。它就像一位蒙着面纱的仙女,吸引着无数人前来一睹它的神秘面容。它是世人眼中永远的撒哈拉!
其他文献
在恐龙家族中,身体的结构和特征往往能够反映这种动物的习性和食性,比如锋利的牙齿和爪子往往是凶猛的肉食性恐龙的特征。有一种发现于蒙古的恐龙,虽然也长着强壮的前肢和尖利、弯曲的大爪子,但是它们却并不凶猛,这就是恐手龙。  长着“驼峰”的恐龙  距今7000万年前,白垩纪时期的蒙古高原上生长着大片森林,森林周围分布着河流和湖泊。在一片湖泊中,几只高大的恐龙站在浅水区寻找着食物,它们背上长有突起,外形就像
期刊
菖蒲原产于中国和日本,如今广泛分布于世界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作为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菖蒲适宜生长在潮湿温暖的环境,因此,只要是有沼泽和湿地的地方,就可以发现菖蒲的身影。  水边的生灵  菖蒲属于天南星科,常见的菖蒲有两个品种,一种为水菖蒲,通常生长在湿地淤泥中;一种为石菖蒲,一般野生于山涧溪流和石间的缝隙处。有人可能还会想到在鲜花插花中常见的唐菖蒲和黄菖蒲,不过它们可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菖蒲。唐菖蒲
期刊
在残酷的战争中,优秀的狙击手一枪就能从远处击毙敌人,故而被誉为“神枪手”。有趣的是,动物界也有“神枪手”,只不过它们的武器不是枪,而是身体的某个部位,比如螯、嘴、眼睛、触须或者屁股等,射出的也不是真正的子弹,而是它们体内的血液、黏液、毒液或者针刺等。枪虾  枪虾,也叫鼓虾,颜色呈泥绿色,拥有两只大小不一的螯,身长约5厘米,巨螯约有2.5厘米。  枪虾生活在热带海洋的浅水区域,捕食时会将巨螯迅速合上
期刊
袋鼠好可爱呀!  想知道袋鼠的生活习性吗?  快来扫一扫、看一看吧!  你可以在屏幕上  缩放袋鼠及场景/左右旋转袋鼠/点击袋鼠  移动设备观看袋鼠的其他角度  袋鼠图片选自产品《4D 认知卡》。《4D 认知卡》通过“4D 书城”应用扫描, 能将平面图像变有声、变立体、变动画。《4D 认知卡》是梦想人科技推出的一款适用于3—12 岁儿童的益智类教育产品。  澳大利亚的“特产”——袋鼠  澳大利亚是
期刊
你还记得童话故事《小王子》里的猴面包树吗?它外形巨大,飞速生长,几乎占据了小王子星球的所有空间。在南非林波波省的桑兰农场也有一棵这样的猴面包树。它有着古老的历史,足足有6000岁。农场主人希瑟·范·希尔登曾自豪地说:“这棵树可能比埃及的吉萨金字塔还古老。”这棵猴面包树还有着庞大的树干,要40個成人手拉手站一圈才能将其围住。  不过,最神奇的是,这棵树的树干里有一个天然的洞穴,内高约4米,面积差不多
期刊
镜心羽衣一行人身处险境,孤云急忙向怪教授申请调用机甲战队,却未获批准。幸而羽衣感应到的鸟群前来相助,曼香罗指挥它们将所乘的泡泡撤离险区。不料青战队再次将她们的泡泡拉回。孤云大怒,只得动用暴力解除机甲战队的权限,派机器人迅速封锁怪兽,并教训青战队。壶天晓驾飞龙意外而至,却误把羽衣她们撞向怪兽。  溪行天晓  空中,翼龙们仍在胡乱冲撞,和飞鸟群混在一起,引发阵阵骚动。  “西园,跟紧啦,先把羽衣她们救
期刊
我们都知道,鸟类是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它们会因地取材,用各种各样的树枝编织鸟巢,为自己营造一个栖身之所。不过,你一定想不到,小小的鸟儿能够搭建一座近1吨重的鸟巢,建造一个有100间“房屋”的“豪华宫殿”。  这座世界上最大的鸟巢坐落在南非和纳米比亚的平原上,它是由织雀科的拟厦鸟建造的。據说,这个鸟巢的重量超过900千克,长约6米,宽约4米,厚度约2米,内含100个隔间,是除了人类的摩天大楼外最大的
期刊
震惊世界的秦兵马俑  在秦岭山脉上,曾经有一座美丽的城市长安。它就像一颗镶嵌在秦岭山脉上的耀眼明珠,从西周起,中国历史上一共有13个朝代以这里为都城。从这里出土的文物几乎跨越了自新石器时代起的各个朝代,其中又数西周、秦、汉和唐4个朝代的文物最为丰富,而最震惊世界的发现就是在秦始皇陵中发现的兵马俑。  秦始皇陵南面骊山,西向咸阳,北临渭水。当年这种对皇陵的设计是为了让秦始皇在身故之后,还能继续“守护
期刊
看到这些漂亮的图案了吗?你一定猜不到这些字母图案竟然是蝴蝶和飞蛾翅膀的一部分。挪威著名自然摄影师克杰尔·桑德维德从1961年开始,就深入到秘鲁、新几内亚的热带雨林和马来西亚的高原地区,拍攝了上万张蝴蝶和飞蛾的照片。他发现,每一种蝴蝶翅膀和飞蛾上的图案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的花纹像0—9的阿拉伯数字;有的蝴蝶翅膀上好像刻着A—Z的26个英文字母;还有的蝴蝶翅膀上能看出“人脸”和“猫眼”的图案……当然,对
期刊
它是一只叫帕姆帕姆的猫。不过,它不是一只普通的猫咪,而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喵星人”网红。在网络上,它不仅拥有自己的主页,而且还有7.4万的粉丝。帕姆帕姆全身雪白,毛茸茸的,受到了万千粉丝的爱戴。不过,它最出名的还是那一双奇特的眼睛。帕姆帕姆的两只眼睛有着不同的颜色,一只绿莹莹的,一只蓝莹莹的,襯着雪白的毛发,益发显得美丽而尊贵。  据介绍,帕姆帕姆的眼睛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其实是异色症导致的。异色症是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