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短暂的异族统治,推行的种族歧视政策使得过去以科举入仕为人生目标的汉族文人失去了展示才华的舞台。大量菁英文人把精力投放在诗文书画上,故而也造就了中国文化史上特别是绘画史的巅峰时刻,作为大地主出身的倪瓒在元末变乱之际放弃家产,归隐山林,表现了一种极端的出世情怀,也造就了中国山水画的一座高峰。
关键词:洁癖;归隐;声誉弥著
13世纪的中国历史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向来以游牧为生的蒙古族渐渐强大起来,草原上养起来的剽悍和极强的占有欲在兵强马壮的催动下膨胀起来,他们用铁蹄和强弩征服了几乎整个欧亚大陆,,蒙古人轻科举,压汉臣,迁异族,歧汉人,唯蒙古、色目为贵。向来以"学而忧则仕"为理想的读书人则为大不幸,他们不能通过科举兼济天下,悲愤和痛苦可以想象。文人惟能独善其身。而以诗书画寄生,专情于此,也却对艺术有极大贡献,把一腔的感情都归化于那山水花鸟和那精神化的线的艺术中。产生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元四家。
倪瓒,于元成宗铁穆耳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正月17日,生于无锡梅里祇坨村,既现在无锡市东亭乡长大厦。其父倪炳,母严氏,为庶母。嫡母邵氏,兄倪照奎和倪子瑛,为邵氏所生。倪瓒初名珽、明七,字泰宇、玄瑛、元镇,别号达27个之多,主要有云林、云林子、莱阳馆主、风月主人、幻霞子,懒瓒等,倪瓒这么多的别号在中国画家中恐怕是用号最多的了。
社会的黑暗,官吏的压迫,经家的不力,带来的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使倪瓒愈加羡慕隐士的闲逸生活。但是,倪瓒上有母亲、下有子女,还有祖先辛勤建立起来的巨大家业,由谁来照料,由谁来管理呢。现实和理想发生了严重的矛盾。内心反复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而不可抉择。对这种苦闷心情,其在诗中表露无遗,最后还是离家出游。这一年是1353年,倪瓒48岁。倪瓒携妻出游,隐居于松江三泖,第二年妻子又把家人一同带到三泖,享受湖泖间的家庭之乐。此后达20多年,倪瓒一直过着隐居生活。倪瓒在离家隐居之前,已卖了几次家产。之后又回家几次,安葬了老师王文友。又将部分家产卖掉,并将所值赠与好友张雨。而此时农民起义未起,乡亲都惊异其举。后不久,社会动乱,兵祸继起,天下富家多数被抄,时人便惊异倪瓒有先见之明。
这段时期也是倪瓒绘画学习的重要时期。倪瓒的绘画以"疏"为其格,所谓仿"荆关"兼"董巨",侧笔折带皴兼披麻皴,疏林远岫,茅亭草庐。其谓画曰:"余之所谓画者,聊以写胸中逸气耳"。然而一个画家风格的形成必遵于艺术发展的规律。那就是由写实到写意,从倪瓒来说就是由"见物皆画似"到"聊以写胸中逸其耳"。人谓之云林的变格画法,实为其早期的绘画。曰其变格有着色山水、工笔。明代李日华记:"倪云林着色山水,余见五六幅,各有意志。戊辰三月,在金陵,王越石示余一幅,乃为周南老作者,云岚霭霭,尤极鲜艳,所写松石皆枯毫渴笔,就意为之,而天趣溢出。"此为倪瓒着色山水画。可见倪瓒的着色山水的画并不少。明张丑记:"云林《雅宜山斋图》为陈徵君惟寅作,巨幅绝妙,层累无群,非晚年减笔可比,不腆常语同志曰:"云林最好古淡,非层叠则神不畅;石田素称苍劲,非细润则妙不显。余品两公画笔,左右其袒以此。"由此可见云林还画工笔画。云林绘画的逸气是建立在早年绘画基础之上的,非断章取义的率意写之,实有坚实的写实功底。云林有《为方崖画山就题》诗:"摩洁画山时,见山不见画,松雪自缠络,飞鸟亦闲暇。我初学挥然,见物皆画似,郊形及城游,物物归画筒。……"。由此可见其艺术风格演变之一斑。这些大概就是在23三岁之后的状况。
文人不可达则兼济天下,便只能穷则独善其身。在元代,道教兴盛,非其本身原因,而在于在这样一个黑暗的社会里统治者给予道教徒的较高待遇。因此信道可以获得更好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保护。倪瓒信道教的原因则可以理解为此。事实上,对倪瓒影响最大的应该是禅宗。这是文人向来寻求精神解脱和人格自由的宗教。倪瓒在其诗中曰:"嗟余百岁强过半,欲借玄窗学静禅"。表达了此时自己的理想。禅宗认为心是唯一真实的存在,一切之源,万物之母。禅宗讲即身成佛,通过"顿悟"或"渐修"以获得"真相"、"佛性";真相佛性"本自具足",每个人都可以成佛。而这佛性就是使心灵纯净澄澈后的那种静谧、幽妙、脱离世俗的羁绊,心灵无限自由地驰骋,与宇宙和谐通脱无碍的那种纯净的体验,并在体验中实现人生超越时空的自由和生命真实的境界。禅宗的这些思想本来是在唐中叶开始由一个个禅师,一个个文人结合了自己的体验对其作出的改造,参合着文人性情。倪瓒于压抑的时代获得人格自由的方法显然就是禅宗了。因为倪瓒的性情也是文人的性情。这对他的绘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倪瓒主要的代表作几乎都是这一时期创作的,那种萧疏和空灵的画境就实禅宗讲的自由通达的境界。
倪瓒的绘画以萧疏简淡的"逸品"为其格,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倪瓒和黄公望在元四家中是成就最突出者。世人称元画为"简",实际上是指得倪瓒的绘画风格。实际并不正确,元代好多画家并不简。这里只是说明了倪瓒的绘画艺术地位之高。倪瓒的绘画风格萧疏简淡,创造了极高的艺术典范,被公认为画史上的逸品画家。他的的绘画风格对明清中国画坛产生了很大影响。明中期,江南人家以有无倪瓒的画分雅俗,辩清浊。明代吴门画派之祖沈周曾学倪瓒的绘画,往往只得其形。董其昌极推崇倪瓒的画:"元之能画者虽多,然秉承宋法,稍加萧散耳,吴仲圭大有神气,黄子久特妙风格,王叔明奄有前规,而三家皆有纵横习气,独云林古淡天真,米癫后一人而已"清代四王学倪瓒,但工意太强,于倪瓒相去甚远。惟清初的渐江和尚学倪瓒得其真髓,被公认为中国画史上另一个逸品画家。而渐江开创了新安画派,皆师法倪瓒,对清代画坛产生很大影响。
20多年的隐居生活,使得倪瓒的思想愈加空疏,心境愈加淡泊。1658年妻子蒋寂照去世,倪瓒更是悲伤不已。其诗云:"梅花夜月耿冰魂,江竹秋风洒泪恨。天外飞鸾惟见影,忍教埋玉在荒村"。倪瓒的绘画以空疏著称,也则是其心境的物化也,和他的诗一样也流露着浓郁的哀愁。到了晚年,倪瓒非常怀念故乡。其诗曰:"久客怀归思惘然,松间茆屋女萝牵。三杯桃李春风酒,一榻孤蒲夜雨船。鸿迹偶曾留雪渚,鹤情愿只在芝田。他乡未若好家乐,绿树年年叫杜鹃。"我们可以看出一位流落二十多年高士的心境,那是"叶落归根"的自然呼唤。1374年,倪瓒寓居姻亲邹维高家,中秋月朗星稀,邹家设宴招待,盛情难劝,倪瓒带疾畅饮,把一生悲欢流浪和对故乡的怀恋一寓于酒,感怀滋多,月夜高吟:"红蠡卷碧应无分,白发悲秋不自支。莫负尊前进夜月,长吟桂影一伸眉。"十一月十一日,瓒于邹家去世。享年69岁。倪瓒去世后,先葬于江阴,王宾撰写了《元处士云林倪先生旅葬墓志铭》,后改葬无锡芙蓉山。苏州好友周南老为其写《元处士云林倪先生墓志铭》。
倪瓒一生经历了人生的诸多变革。而其性情怪异,品性高洁,一生衷志于艺术终使其成为一代绘画大家。其艺术与人生交互作用的生活道路,造成了属于其独有的人生和其艺术的不可超越,令后世学人瞻首。
参考文献:
[1]陈雨扬著.中国书法家全集o倪瓒.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2]张廷玉等撰.明史o隐逸传(卷298).中华书局,1995
[3]陈传席著.中国山水画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4]欧阳周著.中国元代教育史.人民出版社,1994.
[5]杨仁恺著.中国书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6]杜哲生著.元代绘画史.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0.
[7]陈传席,苏立春. 倪瓒生平年考[C]//温肇桐编著.倪瓒研究资料.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8]元四大家.台北故宫博物院编辑发行,1984.
[9]王伯敏主编.中国美术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祁晓松(1983-),男,陕西宝鸡人,宝鸡文理学院美术系教师,研究方向:中西方美术史。
关键词:洁癖;归隐;声誉弥著
13世纪的中国历史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向来以游牧为生的蒙古族渐渐强大起来,草原上养起来的剽悍和极强的占有欲在兵强马壮的催动下膨胀起来,他们用铁蹄和强弩征服了几乎整个欧亚大陆,,蒙古人轻科举,压汉臣,迁异族,歧汉人,唯蒙古、色目为贵。向来以"学而忧则仕"为理想的读书人则为大不幸,他们不能通过科举兼济天下,悲愤和痛苦可以想象。文人惟能独善其身。而以诗书画寄生,专情于此,也却对艺术有极大贡献,把一腔的感情都归化于那山水花鸟和那精神化的线的艺术中。产生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元四家。
倪瓒,于元成宗铁穆耳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正月17日,生于无锡梅里祇坨村,既现在无锡市东亭乡长大厦。其父倪炳,母严氏,为庶母。嫡母邵氏,兄倪照奎和倪子瑛,为邵氏所生。倪瓒初名珽、明七,字泰宇、玄瑛、元镇,别号达27个之多,主要有云林、云林子、莱阳馆主、风月主人、幻霞子,懒瓒等,倪瓒这么多的别号在中国画家中恐怕是用号最多的了。
社会的黑暗,官吏的压迫,经家的不力,带来的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使倪瓒愈加羡慕隐士的闲逸生活。但是,倪瓒上有母亲、下有子女,还有祖先辛勤建立起来的巨大家业,由谁来照料,由谁来管理呢。现实和理想发生了严重的矛盾。内心反复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而不可抉择。对这种苦闷心情,其在诗中表露无遗,最后还是离家出游。这一年是1353年,倪瓒48岁。倪瓒携妻出游,隐居于松江三泖,第二年妻子又把家人一同带到三泖,享受湖泖间的家庭之乐。此后达20多年,倪瓒一直过着隐居生活。倪瓒在离家隐居之前,已卖了几次家产。之后又回家几次,安葬了老师王文友。又将部分家产卖掉,并将所值赠与好友张雨。而此时农民起义未起,乡亲都惊异其举。后不久,社会动乱,兵祸继起,天下富家多数被抄,时人便惊异倪瓒有先见之明。
这段时期也是倪瓒绘画学习的重要时期。倪瓒的绘画以"疏"为其格,所谓仿"荆关"兼"董巨",侧笔折带皴兼披麻皴,疏林远岫,茅亭草庐。其谓画曰:"余之所谓画者,聊以写胸中逸气耳"。然而一个画家风格的形成必遵于艺术发展的规律。那就是由写实到写意,从倪瓒来说就是由"见物皆画似"到"聊以写胸中逸其耳"。人谓之云林的变格画法,实为其早期的绘画。曰其变格有着色山水、工笔。明代李日华记:"倪云林着色山水,余见五六幅,各有意志。戊辰三月,在金陵,王越石示余一幅,乃为周南老作者,云岚霭霭,尤极鲜艳,所写松石皆枯毫渴笔,就意为之,而天趣溢出。"此为倪瓒着色山水画。可见倪瓒的着色山水的画并不少。明张丑记:"云林《雅宜山斋图》为陈徵君惟寅作,巨幅绝妙,层累无群,非晚年减笔可比,不腆常语同志曰:"云林最好古淡,非层叠则神不畅;石田素称苍劲,非细润则妙不显。余品两公画笔,左右其袒以此。"由此可见云林还画工笔画。云林绘画的逸气是建立在早年绘画基础之上的,非断章取义的率意写之,实有坚实的写实功底。云林有《为方崖画山就题》诗:"摩洁画山时,见山不见画,松雪自缠络,飞鸟亦闲暇。我初学挥然,见物皆画似,郊形及城游,物物归画筒。……"。由此可见其艺术风格演变之一斑。这些大概就是在23三岁之后的状况。
文人不可达则兼济天下,便只能穷则独善其身。在元代,道教兴盛,非其本身原因,而在于在这样一个黑暗的社会里统治者给予道教徒的较高待遇。因此信道可以获得更好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保护。倪瓒信道教的原因则可以理解为此。事实上,对倪瓒影响最大的应该是禅宗。这是文人向来寻求精神解脱和人格自由的宗教。倪瓒在其诗中曰:"嗟余百岁强过半,欲借玄窗学静禅"。表达了此时自己的理想。禅宗认为心是唯一真实的存在,一切之源,万物之母。禅宗讲即身成佛,通过"顿悟"或"渐修"以获得"真相"、"佛性";真相佛性"本自具足",每个人都可以成佛。而这佛性就是使心灵纯净澄澈后的那种静谧、幽妙、脱离世俗的羁绊,心灵无限自由地驰骋,与宇宙和谐通脱无碍的那种纯净的体验,并在体验中实现人生超越时空的自由和生命真实的境界。禅宗的这些思想本来是在唐中叶开始由一个个禅师,一个个文人结合了自己的体验对其作出的改造,参合着文人性情。倪瓒于压抑的时代获得人格自由的方法显然就是禅宗了。因为倪瓒的性情也是文人的性情。这对他的绘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倪瓒主要的代表作几乎都是这一时期创作的,那种萧疏和空灵的画境就实禅宗讲的自由通达的境界。
倪瓒的绘画以萧疏简淡的"逸品"为其格,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倪瓒和黄公望在元四家中是成就最突出者。世人称元画为"简",实际上是指得倪瓒的绘画风格。实际并不正确,元代好多画家并不简。这里只是说明了倪瓒的绘画艺术地位之高。倪瓒的绘画风格萧疏简淡,创造了极高的艺术典范,被公认为画史上的逸品画家。他的的绘画风格对明清中国画坛产生了很大影响。明中期,江南人家以有无倪瓒的画分雅俗,辩清浊。明代吴门画派之祖沈周曾学倪瓒的绘画,往往只得其形。董其昌极推崇倪瓒的画:"元之能画者虽多,然秉承宋法,稍加萧散耳,吴仲圭大有神气,黄子久特妙风格,王叔明奄有前规,而三家皆有纵横习气,独云林古淡天真,米癫后一人而已"清代四王学倪瓒,但工意太强,于倪瓒相去甚远。惟清初的渐江和尚学倪瓒得其真髓,被公认为中国画史上另一个逸品画家。而渐江开创了新安画派,皆师法倪瓒,对清代画坛产生很大影响。
20多年的隐居生活,使得倪瓒的思想愈加空疏,心境愈加淡泊。1658年妻子蒋寂照去世,倪瓒更是悲伤不已。其诗云:"梅花夜月耿冰魂,江竹秋风洒泪恨。天外飞鸾惟见影,忍教埋玉在荒村"。倪瓒的绘画以空疏著称,也则是其心境的物化也,和他的诗一样也流露着浓郁的哀愁。到了晚年,倪瓒非常怀念故乡。其诗曰:"久客怀归思惘然,松间茆屋女萝牵。三杯桃李春风酒,一榻孤蒲夜雨船。鸿迹偶曾留雪渚,鹤情愿只在芝田。他乡未若好家乐,绿树年年叫杜鹃。"我们可以看出一位流落二十多年高士的心境,那是"叶落归根"的自然呼唤。1374年,倪瓒寓居姻亲邹维高家,中秋月朗星稀,邹家设宴招待,盛情难劝,倪瓒带疾畅饮,把一生悲欢流浪和对故乡的怀恋一寓于酒,感怀滋多,月夜高吟:"红蠡卷碧应无分,白发悲秋不自支。莫负尊前进夜月,长吟桂影一伸眉。"十一月十一日,瓒于邹家去世。享年69岁。倪瓒去世后,先葬于江阴,王宾撰写了《元处士云林倪先生旅葬墓志铭》,后改葬无锡芙蓉山。苏州好友周南老为其写《元处士云林倪先生墓志铭》。
倪瓒一生经历了人生的诸多变革。而其性情怪异,品性高洁,一生衷志于艺术终使其成为一代绘画大家。其艺术与人生交互作用的生活道路,造成了属于其独有的人生和其艺术的不可超越,令后世学人瞻首。
参考文献:
[1]陈雨扬著.中国书法家全集o倪瓒.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2]张廷玉等撰.明史o隐逸传(卷298).中华书局,1995
[3]陈传席著.中国山水画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4]欧阳周著.中国元代教育史.人民出版社,1994.
[5]杨仁恺著.中国书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6]杜哲生著.元代绘画史.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0.
[7]陈传席,苏立春. 倪瓒生平年考[C]//温肇桐编著.倪瓒研究资料.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8]元四大家.台北故宫博物院编辑发行,1984.
[9]王伯敏主编.中国美术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祁晓松(1983-),男,陕西宝鸡人,宝鸡文理学院美术系教师,研究方向:中西方美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