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觉与海南绿色崛起的关联性研究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OKAIIOR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海南绿色崛起的相关研究主要从经济角度探讨海南经济发展模式,很少关注文化自觉在海南绿色崛起中的重要作用。文章介绍了海南绿色崛起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自觉的内涵,揭示了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和生态经济不能真正实行的原因,指出了文化自觉对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生态经济的重要性。
  【关键词】绿色崛起 生态经济 文化自觉 文化创新 文化经济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一个国家和民族要崛起,必须要依靠精神和文化的崛起。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想要处于不败之地,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潮流,大力促进文化的发展,使文化在国家整体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引领的作用。“文化强国”的国家战略关乎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崛起,那么,具体到各个省市的发展,文化是否在地方的崛起之路上也起着引领作用?答案是肯定的。绿色崛起是很多省市包括海南省所倡导的发展之路,文化自觉在海南绿色崛起之路上发挥着怎样的引导作用?怎样依靠文化自觉加强海南的绿色崛起?这些问题正是文章要探讨的内容。
  海南有关专家和学者对海南生态文明建设做了很多研究,但大多是从经济角度去探讨海南经济发展模式,如王毅武和高盈盈提出的“一岛四业”的经济发展模式。相比之下,在绿色崛起发展道路上,倡导文化自觉、树立生态文化价值观的研究并不多见。下面从海南绿色崛起的历史背景、文化自觉与海南绿色崛起的关联、文化自觉在海南绿色崛起中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海南绿色崛起的历史背景
  2012年,中共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在第六次党代会上,做了题为《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绿色崛起,为全面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而不懈奋斗》的报告,明确将“绿色崛起”确定为海南省今后的发展道路。2013年,习近平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会后对海南进行了视察,并发表了重要的讲话,对海南省第六次党代会上做出的重大决定和战略部署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并希望海南省能走出一条具有海南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
  “绿色崛起”发展道路的提出,不是一蹴而就的,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首先,它源于生态经济的理念,因为绿色崛起就意味着要发展生态经济,早在20世纪60年代,国际生态经济学的开创者—肯尼斯·鲍尔丁,就提出了发展生态经济的理念。20世纪80年代,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提出了可持续的发展观。20世纪90年代,海南省委省政府做出建设海南生态省的决定,国家批准海南省为第一个生态示范省。正是这些因素促使海南将绿色崛起作为自己的发展道路。
  海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和生态大省,“绿色”是海南发展的基本色调,“崛起”是海南发展的时代需求。如果只有“绿色”而没有“崛起”,就无法满足海南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如果为了“崛起”而要付出“绿色”的代价,“崛起”也将成为空谈。绿色崛起包括两个方面: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二者的高度统一才是真正的绿色崛起。简而言之,“绿色崛起”就意味着要发展生态经济。
  “绿色崛起”的具体内容包括: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发展经济的前提,将发展绿色生态经济作为主要目标,将生态文化建设作为动力和支撑,把海南建设成为生态省的典范,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业、生态文化产业、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为实现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战略目标而奋斗。生态经济的发展是在一定的生态文化模式下进行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经济的发展是“绿色崛起”的主要内容,“绿色崛起”的理念本身就蕴含着生态文化。绿色崛起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实现过程①。海南率先以生态立省,不仅是现实的需要,还是领导决策层文化自觉的表现,正因为他们意识到了生态保护和生态经济对于海南的重要性,才提出生态立省的发展战略和绿色崛起的发展道路。
  文化自觉与海南绿色崛起的关联
  海南人民的文化自觉。1997年,费孝通先生提出了“文化自觉”这一概念。文化自觉的涵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们对其自身的文化有一定的“自知之明”,既要明白它的来弄去脉、又要了解它的形成过程、以及自身文化的特色之处和它的未来发展趋势等等②。每一种文化都有其自主性,即文化自觉性和文化自信心。文化自觉有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文化价值观,有了文化自觉,也就有了生态自觉。文化自觉和生态文化价值观在绿色崛起的发展道路上起导向作用,海南的绿色崛起离不开全体海南人民的文化自觉。海南人民的文化自觉需要对海南本土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作出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需要对海南的现实状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需要加强海南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自信心,从而提高海南国际旅游岛在世界文化平台上的国际地位和文化软实力。
  从海南本土的省情来看,总的说来,海南文化仍然处于一种不自觉的状态。海南学者潘善武早在1989年就认识到海南文化的不自觉问题,他指出,海南文化的非自觉状态需要我们努力去改造。其非自觉性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文化批判、文化选择和文化辐射功能的非自觉③。有人说海南是文化的沙漠,这便是文化不自觉的表现,因为他并未充分了解和认识海南文化。
  海南人民的文化自觉需要依靠几个方面的努力:首先,海南人民要具备价值自觉,即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生态文化价值观。其次,海南人民要培养文化自觉,一方面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海南本土文化进行文化反思;另一方面,在和外来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流中表现出充分的文化自信。最后,在文化整合的基础上,要加强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绿色崛起的助推器。海南人民只有实现了文化自觉,才能将海南文化发展成为一种极具包容性、多元性和创新性的文化,才能在海南绿色崛起之路上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文化自觉对海南绿色崛起的启示。目前,中国所面临的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还应该包括一个文化导向与文化建设的问题。绿色崛起不仅需要良好的硬环境,即生态环境,还需要良好的软环境,即友好的人文环境。对于海南来说,只有实现了文化自觉,才能更好地发展经济,实现海南的绿色崛起。   文化自觉和生态自觉是环境保护的重要保障。美国最有影响的环境史学家之一唐纳德·沃斯特(Donald Worster)教授指出现在所面临的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主要原因根植于文化系统而不是生态系统。国内学者黎德化也认为:人们生活的文化模式和价值取向决定了人们对待环境的态度,而态度决定行为,如果我们只注重眼前利益而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就容易导致环境问题④。因此,我们认为文化自觉和生态自觉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前提。
  如果人们没有实现文化自觉,就会失去正确的文化价值观的导向,生态经济也是难以实行下去的。人类学家发现,影响人们在经济行为中的利益观正是人们的文化价值系统,在不同文化体系中,人们的价值取向皆有所不同。英国的人类学家弗思(Firth)在其著作《人文类型》(Human Types)中指出人类和其他动物不同,他们在某种情境中,可以选择不同的行为方式,他们的选择被应当怎样做的价值观念所左右。国内学者杨经华通过分析侗族生态文化模式,找到了生态经济不能真正实行的深层原因:市场经济背景下对利益最大化追求的价值观是导致生态经济难于实现的最大障碍,人们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正是被这种价值观所左右⑤。
  综上所述,人们的经济行为是由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决定的,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和生态经济不能实行的真正原因,不是因为人们不想拥有一个优美宜人的生态环境,人们也意识到了传统经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但是,由于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相应的生态经济文化模式的引导,人们没有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其行为仍然以谋取经济利益为导向,从而导致环境问题的产生和阻碍生态经济的实现。
  文化自觉在海南绿色崛起中的作用
  科学发展观是实现绿色崛起的最有力的思想保障。文化自觉有助于引导海南人民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化价值观,有利于海南人民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有利于提高海南人民的生态自觉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自主性,有利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经济,从而促进海南的绿色崛起。
  文化自觉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提倡文化自觉、树立正确的生态文化价值观”是发展生态经济的需要,是保护海南生态环境的需要,更是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实现“绿色崛起”的迫切需要。海南学者蒙乐生在“倡导文化自觉,构建和谐海南”一文中第一次明确指出文化自觉在海南生态省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⑥从根本上说,文化自觉就是价值观的自觉。中国社会文化建构的困境面临西方文化价值观和市场主义的困扰,这一困境反映了当代文化的内在危机与文化自觉的紧迫需要。
  实现人们的文化自觉,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文化价值观,任务紧迫而艰巨,而且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加强人们的文化自觉,需要做到以下几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现当代中华民族的“文化自我”,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吸取生态智慧,坚持生态理性,形成“天人合一”的和谐生态文化价值观。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旅游岛的背景下,鼓励海南人民以文化自觉作为反对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和本土文化虚无主义的强有力武器,为绿色崛起创造一个生态和谐和人文和谐的发展环境。
  以文化创新驱动海南绿色崛起。文化自觉驱动文化创新,文化创新体现文化自觉。根据埃弗雷特·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全新文化的呈现可能会形成后发优势,带动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民族崛起。在海南绿色崛起之路上,应把文化作为发动机、助推器和支撑点,通过文化创新,打造海南自身的文化品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驱动绿色海南强势崛起。
  文化创新可以通过文化整合的途径来实现。一方面,通过整合多元文化资源,促进文化创新;另一方面,在本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新的文化元素,增添新的文化内容,产生新的文化形式,从而促进文化创新。可见,文化整合的过程同时也是文化创新的实现过程。我们将本土文化和外地文化结合起来、将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都会形成新的文化形态,为经济的发展增加新的亮点。例如,将传统的“老爸茶”文化和现代的休闲文化结合起来,发展成为特色休闲茶文化。
  再者,海南的生态省建设已初具规模,迄今已建有一万四千多个文明生态村。如果能在良好的硬件条件上,开发文化软件,提高文化软实力,也可以促进经济效益的增长。例如,印尼村就是将文明生态村和乡村旅游相结合的成功典范。生态经济和文化经济共同发展,将会成为绿色崛起的新的推动力。
  此外,要加强文化的宣传力度,让海南人民和外来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海南。海南可以效仿成都的宽窄巷子,它是巴蜀文化的一个缩影,海南需要这样的窗口来传播海南的文化。一方面,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海南旅游和消费;另一方面,开发海南的文化之旅,发展旅游文化经济,使其成为绿色崛起的新亮点。
  文化和经济的融合促进海南绿色崛起。加强文化自觉,充分利用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驱动作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经济,以促进海南的绿色崛起。人类发展经济的思路通常有两条:一是通过发展经济来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二是通过其他途径来促进经济的发展。那么,加强文化和经济的融合,就是一种发展经济的思路和模式⑦。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战略地位的提高,文化和经济的进一步融合,文化逐步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有力机制,甚至说,文化是引领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我们可以把文化打造成经济形态,也可以把经济变成文化形态。就经济发展而言,文化成了一种新资源、新资本和新的生产力。知识经济的时代,文化产业逐步脱胎于传统的文化模式和经济模式成为一种新兴的朝阳产业,其发展潜力是不可估量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精神上的需求日益提高,这时,文化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海南省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宜人的气候,清新的环境,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都很丰富。我们不能只看到海南贫穷的一面,在发展海南经济的同时,还要开发和利用海南丰富的人文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海南要以旅游业为龙头,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促进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大力开发海南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将旅游岛变成旅游文化岛,从而壮大海南的综合经济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以花卉产业为例,海南的花卉产业不缺乏优势,缺乏的是对这些优势的文化挖掘。因此,我们可以将花卉产业和休闲文化相结合,将其开发成花卉休闲旅游文化产业。例如,三亚市吉阳镇的玫瑰谷就是将花卉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成功案例。因此,文化和经济的融合将会成为促进海南绿色崛起的强心剂。
  结语
  海南绿色崛起必须立足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经济的发展,绿色崛起的理念本身包含着生态文化,绿色崛起体现在生态文化和生态经济的融合和发展。绿色崛起既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也是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实现过程,文化自觉在绿色崛起中起着引导和促进作用。海南的绿色崛起,既要依靠领导决策层的文化自觉,也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文化自觉不仅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态观,有助于提高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生态经济的自主性和自觉性,还可以推动文化创新、加强文化和经济的融合、促进生态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最终实现海南的绿色崛起。
  (作者为海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14年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文化自觉对海南绿色崛起的导向作用”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NSK14-53)
  【注释】
  ①王明初:“以“绿色崛起”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今日海南》,2014年第1期。
  ②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年,第195页。
  ③潘善武:“海南文化重构断想”,《海南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4期。
  ④黎德化:“论文化模式与生态环境”,《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⑤杨经华:“生态经济的重建是否可能?—基于侗族生态文化模式的实践反思”,《广西民族研究》,2012年第9期。
  ⑥蒙乐生:“倡导文化自觉,构建和谐海南”,《今日海南》,2005年第7期。
  ⑦李海舰,王松:“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9期。
  责编 /张晓
其他文献
积极培育和践行以"三个倡导"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文章以马克思主义人的需要理论为视角,探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关键,
【摘要】各级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落实党中央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关键靠干部,破解落实难的关键在干部。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只要我们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励他们更好带领群众干事创业,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一定能得到落实。  【关键词】决策部署 干部 决定因素 破解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2013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
我科于2004年8月~2005年3月,对42例放射性皮炎患者应用皮肤防护剂(青岛新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治疗,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摘要】当代中国应站在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视角拓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视阈,破除“西强中弱”的国际话语权生态,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反映中国民族精神和中国价值理念,体现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当代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新路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 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献标识码】A  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反映中国民族精神,体现中国文化内涵和价值理念的
【摘要】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中最关键的三个部分可以被归纳为:注意历史发展的内部规律及其特点;尊重发展的特点、根据事实发展的特点设定差异性战略;发展过程中可能发生相对负面的影响,要打破发展的凝固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保证发展朝着正面和更为包容的方向前行。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唯物主义发展观 哲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哲学对于当代中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新目标,在这项工程的建设中,特别突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目前需要重视农村流动人口(即农民工)的健康问题。文章使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
【摘要】全面从严治党不仅对党的建设、国内建设意义重大,对中国正在开展的大国外交同样具有非凡的战略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外交取得更大成就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和领导保障,从严治党对改善和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至关重要,从严治党使我们抵御西方“和平演变”企图的底气更足。  【关键词】从严治党 中国外交 国家形象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十八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全面从严治党,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