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安德鲁·劳依德·韦伯的音乐剧创作与发展

来源 :新校园·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yuans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讲述了“音乐剧”的发展历程,随之引出安德睿·劳依德·韦伯在音乐剧创作方面的突出成就及其取得成就的原因。通过分析,对我国音乐剧创作提出建议。
  关键词:音乐剧;发展历程;安德睿·劳依德·韦伯
  “音乐剧”是一种顺应现代都市娱乐文化需求而诞生的一种比较独特的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它集音乐、舞蹈、戏剧和舞台美术为一体,以其新颖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令人陶醉的戏剧故事和无比震撼的舞台现场感强烈吸引着观众,令无数人为之痴狂,一时间成为最吸引观众的舞台表演艺术形式。
  音乐剧的诞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的形成取材于多元化的音乐内容。18世纪的英国民谣剧《乞丐歌剧》可以说是对音乐剧最早的尝试,它采用当时流行的英国民谣,进行填词并在歌曲中插入对白,设计了讽刺社会现状及政治形势的情节,剧中人物、台词、歌曲及故事情节的表演形式深得观众喜爱。这部作品的成功使华丽的意大利正歌剧受到了沉重打击,也一度阻碍了亨德尔的歌剧创作。其后法国歌剧、维也纳轻歌剧也相继对这种轻松、大众化的艺术形式进行了一些尝试,不断融入欧洲其他歌舞的表演特征,为音乐剧的成型奠定了基础。直至1866年音乐歌舞剧《黑色牧羊棍》于纽约上演,被人们认为是美国音乐剧的开山之作,才真正标志着美国音乐剧的诞生。
  早期音乐剧为了迎合当时美国公众的心理,非常注重娱乐性,主要表现在诙谐幽默的情节,音乐创作比较简单。多是以轻松的歌舞和滑稽的表演作为吸引人们观赏的主要因素,其中不乏粗制滥造、低级庸俗的作品。
  1927年,由作曲家罗杰姆·科恩和剧作家奥斯卡·小汉莫斯坦共同创作的《演艺船》打破了这种传统。这部作品不像通常音乐剧那样围绕歌舞表演展开不合逻辑的故事,而是注重故事情节,讲述了船上演艺人员之间因异族通婚的问题而引发的一系列生活事件。音乐为情节服务,与主人公的情感紧密结合,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故事情节展开也更加顺利。《演艺船》表现出的民族特色,标志着美国音乐剧的成熟,它的成功成为了美国音乐剧发展史上的转折点,也是美国音乐剧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
  三四十年代,音乐剧在内容和体裁上都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经过多方位的探索,音乐剧逐步成为音乐、舞蹈、戏剧三者紧密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并出现了一大批优秀作品,《伯基和贝丝》《俄克拉荷马》和《南太平洋》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时的音乐剧较多关注社会问题,民族精神和乡土气息非常浓厚。
  五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末,是音乐剧繁荣发展的时期,也是优秀作品大量涌现的时期。这些音乐剧既有对传统模式的继承,也有突破创新,还有的是顺应现代某些思想,力图一反传统开辟新风格。《窈窕淑女》《西区故事》《音乐之声》《长发》《埃维塔》等剧是这一时期影响较大的曲目。
  八十年代以后,百老汇又连续推出了多部高质量的音乐剧,其中《猫》《悲惨世界》《歌剧院幽灵》和《西贡小姐》因为受到观众广泛的喜爱而被誉为“四大名剧”,而《猫》剧以其独特的魅力名列“四大名剧”之首。而它的曲作者,英国作曲家安德鲁·劳依德·韦伯也因为在通俗歌曲创作上的杰出成就被誉为“现代舒伯特”,是名副其实的音乐剧之王。
  韦伯1948年3月22日生于英国南肯辛顿的音乐世家,祖父是优秀的男高音,父亲是英国伦敦音乐专校的校长、知名风琴演奏家,母亲是小提琴家,姨妈是剧院演员,弟弟是著名大提琴手,韦伯从小受到音乐熏陶,7岁开始作曲,姨妈带领他进入剧院,令他从小就领略了舞台的魅力。小时候韦伯用积木和纸板盖了一个玩具剧院,而他为这个玩具剧院谱写的作品, 后来还曾用在音乐剧《爱的观点》中。韦伯十六岁获得牛津大学奖学金,十九岁进入皇家音乐学院学习管弦乐编曲。在此期间他认识了词作家蒂姆·莱斯(Tim Rice),展开多年合作。蒂姆作词,韦伯作曲,共同创作了《约瑟夫和神奇七彩衣》《耶稣基督超级巨星》等多部音乐剧。其中《耶稣基督超级巨星》一炮走红,使两人信心大增,继而又合作推出单曲《阿根廷不要为我哭泣》。韦伯作品中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感人至深的旋律吸引了大批听众。韦伯对旋律的驾驭能力和蒂姆作词方面的天才完美的结合,又将这首歌发展成为了以阿根廷传奇故事为题材的音乐剧《埃维塔》。但是这时两人却因作品的成就该归功于谁而产生了隔阂,最终分道扬镳。然而,这只是韦伯走向辉煌成就的开端。
  离开蒂姆·莱斯之后,韦伯并没有停止音乐创作。1977年,他开始为艾略特的诗集《擅长装扮的老猫经》编配音乐。最初,韦伯并没有打算创作音乐剧,而只是想创作一些可以在舞台上演出的歌曲,毕竟诗作没有足够的戏剧情节。1980年的爱德蒙顿音乐节上,韦伯公演了他为诗集创作的几个片断。凑巧的是,艾略特的遗孀也在现场,她被韦伯的音乐打动,并给了他一些艾略特生前没有发表的诗和故事。正是这些诗给韦伯带来了创作音乐剧的灵感,其中便有后来成为音乐剧主线的“魅力猫”格里泽贝拉的故事。于是,韦伯找来皇家莎士比亚总导演特雷沃尔·努恩、舞蹈设计吉丽安·林恩、著名服装设计师约翰·纳皮尔协助他打造音乐剧《猫》。经过几个人的共同努力,1981年5月11日,歌曲、舞蹈、服装、舞美等各方面都达到极高水准的《猫》正式亮相于新伦敦剧院,首演一炮走红,成为了世人瞩目的音乐剧,并获得了1981年伦敦晚会权威奖和1982年百老汇托尼奖评选中最佳音乐剧、最佳剧本、最佳作曲、最佳表演、最佳导演、最佳服装设计、最佳灯光七项大奖。20年来,《猫》被译为十多种语言,以超过40个版本,在150多个城市演出了近万场,是名副其实的音乐剧之王。之后,韦伯又创作了《歌剧院幽灵》《爱情面面观》《日落大道》等作品,获得了诸多奖项。
  20世纪,现代西方社会进入了后工业阶段,工业化和现代化达到了空前的规模,科学与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突飞猛进,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和思想观念都不断地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然而,经济领域时常出现的危机与萧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使人的思想常常处于一种矛盾交织的情绪之中。文化领域也出现了十分错综复杂的现象,人们不停地追求新鲜与奇特,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主义、学说和流派。20世纪现代思潮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反传统,二战之后则更多的关注人道主义,这在欧洲和美洲国家一些国家表现得尤为突出。   美国受国际多元文化主义思潮的影响,文化意识亦是多元化的。六七十年代,经济危机引发的通货膨胀、经济停滞和高失业率以及越战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影响,使人们普遍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和深深的危机感。这时的美国文学受到欧洲存在主义思潮和荒诞派戏剧的影响,产生了“黑色幽默”、“愤怒的青年”和“垮掉的一代”等一系列现代文学流派,多是描写美国青年不受约束、疯狂刺激的生活,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美国青年大多厌恶工作和学习,穿奇装异服、酗酒、吸毒,都反映了他们在精神上的茫然、失落和困惑。
  美国的音乐剧产业在这时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随着科技发展,对于娱乐和消遣,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因为电视机开始普及,电影业高速发展,方便廉价的录音机磁带也成为了大家喜爱的音乐工具。音乐剧的票房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受欢迎的程度大大降低。音乐剧创作也逐渐走向低迷,高质量剧目的产量大大降低。而音乐剧由于其自身在排练和演出时的高消耗,不得不靠抬高票价维持经营。作曲家努力为音乐剧注入一些新的元素,企图吸引人们的注意,题材上也做了大胆的尝试。如《长发》《油脂》《上帝之力》等作品,内容上多是表现青年人的反叛以及宗教怀疑主义。虽然也有传统风格的剧目在不断上演,百老汇音乐剧还是未能走出低谷。
  美国音乐剧持续低潮,英国音乐剧却迅速发展。1982年,韦伯带着《猫》闯进了百老汇,这部洋溢着欢乐气氛的非常人性化的音乐剧立刻获得了纽约人的喜爱。《猫》以猫喻人,猫儿们在自己的世界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也担任着自己的责任。这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很像,仿佛就是人的世界的一个缩影,观众很容易就能在剧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而猫儿们个性中的自由和展示给观众的那种真实的快乐,却是观众所不具备的。在当时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复杂,生存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这种自由和快乐,也是人们最为向往的。可以说,韦伯和《猫》的到来,给百老汇注入了大量的新鲜血液。几年后韦伯又将另一力作《歌剧院幽灵》带到百老汇,同样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部剧至今仍在世界各地上演。
  对于一部成功的音乐剧,优秀的剧本、高质量的音乐、精彩的舞蹈和新奇的舞台布景都是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缺少了其中任何一项可能都会削弱该剧的艺术效果。
  我国对于音乐剧创作的探索和尝试始于80年代,创作演出的《搭错车》《芳草心》《山野里的游戏》等一批剧目可以说是音乐剧在中国的一个良好的开端。虽然之后的十几年中也涌现出了大量原创剧目,但是真正在社会上有影响,受到观众广泛喜爱,同时具有票房保障的剧目却并不多见。如何使中国的音乐剧事业向着光明的道路的前进,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问题。中国的音乐剧要想发展,重在借鉴西方音乐剧的长处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对于题材的选择,要尽量做到雅俗共赏,创作中也要更新观念,大胆创新,音乐创作和舞蹈编排的质量也有待提高。同时,演员的水平也是音乐剧水平的体现,加大对全能型演员的培养,也是我国发展音乐剧事业的一个重要环节。相信处理好以上这些关系之后,我国的音乐剧事业方能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珉.美国音乐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2]慕羽.西方音乐剧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张旭,文硕.音乐剧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4]居其宏.音乐剧,我为你疯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5]于润洋.西方音乐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6]蔡良玉.西方音乐文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