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交际教学法的推行,任务型教学法成为当前外语教学研究的热点,2010年制定的新课标也提倡在英语课堂中应用任务型教学法。但目前众多教师对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层面认识不到位,在课堂实践中对任务概念不清,无法科学合理设计任务活动,更好实施任务型教学。本文通过对任务型教学法及任务相关理论做出科学解释,对任务型英语教学课堂任务活动设计提出参考建议,使广大英语教师深入地理解任务型英语教学法,选取其中有用的部分为教学服务,甚而完善教育理念。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任务;活动设计
一、引言
随着交际教学法的推行,基于任务的教学法逐渐在英语教学中得到提倡。任务型教学法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90年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已成为当前外语课堂教学研究的热点。教育部2010年7月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1]明确指出:“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但目前在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对任务型教学缺乏理论层面的认识,没有真正领会任务的内涵,把各种操练活动都作为任务处理,致使任务型教学模糊不清,几乎失去了本色。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更好地了解“任务型”教学法,真正地发挥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有必要对任务型教学法的核心“任务”进行较系统的介绍和分析,并就如何更好根据英语课文设计任务活动,进而实施任务型教学法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二、文献综述
任务型教学法自产生以来,就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起初是对国外理论的引进和借鉴,1998年中山大学夏纪梅、孔宪辉发表的《“难题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及模式比较》,标志着任务型教学法走上了发展的轨道[2]。之后研究逐渐扩大,开始了理论和實践相结合的阶段,吴旭东针对任务型外语教学的核心概念提出了难易度确定原则[3]。岳守国介绍、阐述任务型教学法的概要、理据及其运用[4];方文礼分析了任务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5];覃修桂、齐振海分析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6]。上述文献从不同角度对任务型教学法进行了一系列阐述,但很少有人从任务型教学法中任务的角度对任务型教学活动的设计提出相应建议。笔者认为任务作为任务教学法的核心,对它进行全面、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很有必要。本文便是从这一目的出发,来探讨任务教学法的定义和理论基础及任务的界定、主要特点、组成部分以及任务型教学活动的设计。
三、任务型教学法概述
任务型教学法是外语或第二语言教学的一种方法。它是指让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也可以说,这是一种基于任务或以任务为基础的语言教学途径。威利斯(Willis)认为任务型教学法运用了交际语言教学的教学原则,即真实的交际活动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有意义操练可以促使学习者学习语言等[7]。所以任务型教学法是交际语言教学具有逻辑性的发展,而任务就是运用这些交际原则的有利工具。威利斯(Willis)在他的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 著作中阐述了任务的涵义:任务就是学习者运用目标语进行交际的一种活动,最终达到得语言的目的[7]。
任务型英语教学法中“任务”的定义是什么?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解释,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任务都涉及语言的实际运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意义而不是集中在语言的形式上。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者自然地、有意义地增进了目的语的习得[8]。
四、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任务型教学法的产生与很多理论的研究成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知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9]。而其产生和发展最主要受到两个理论的影响——交际语言教学法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9]。任务型教学法与交际语言教学的联系密切,它保留了交际语言教学中有效的语言教学思想。这一教学思想认为,学习者在表达意义和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学习目的语,真实的活动最有利于学习者学习有意义的语言,因此,交际语言教学提倡任务的真实性和活动的互动性[9]。“真实”就是贴近生活,是学生所经历过的或听到过的;“互动”是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9]。交际语言教学法关注学生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弥补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学习的缺陷。对任务型教学法促进最大的就是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成果。第二语言习得所提出的输入理论和输出理论认为要给学习者提供足够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的机会,并在习得过程中注重意义协商[9]。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Krashen 区分出了两个语言学习概念,学习(learning)和习得(acquisition),学习是通过教学有意识地学得语言;而习得则是通过交际无意识地接触语言系统而掌握语言。Krashen 强调,掌握语言多是在交际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的结果。Krashen认为:学生掌握语言必须通过“可理解性的输入”(Comprehension input)[10]。Long(1983)随后又提出:语言必须通过“对话性活动”(conversational interaction)才能习得。Long比Krashen 更重视输入如何被理解。他认为,语言习得不可缺少的机制是“变化性互动”(modified interaction),“变化性互动”可以使输入成为可理解的输入,有利于语言习得[11]。根据上述理论,外语教学课堂应包括 “变化性互动”的多项活动,即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对话性互动,进而产生语言习得。
五、任务型教学法中的 “任务”
任务型教学法吸取了国内外英语教育理论界的精髓,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语言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实践空间,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任务作为任务型教学法的核心,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2]。要了解任务型教学的内涵,必须先了解任务的内涵。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任务;活动设计
一、引言
随着交际教学法的推行,基于任务的教学法逐渐在英语教学中得到提倡。任务型教学法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90年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已成为当前外语课堂教学研究的热点。教育部2010年7月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1]明确指出:“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但目前在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对任务型教学缺乏理论层面的认识,没有真正领会任务的内涵,把各种操练活动都作为任务处理,致使任务型教学模糊不清,几乎失去了本色。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更好地了解“任务型”教学法,真正地发挥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有必要对任务型教学法的核心“任务”进行较系统的介绍和分析,并就如何更好根据英语课文设计任务活动,进而实施任务型教学法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二、文献综述
任务型教学法自产生以来,就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起初是对国外理论的引进和借鉴,1998年中山大学夏纪梅、孔宪辉发表的《“难题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及模式比较》,标志着任务型教学法走上了发展的轨道[2]。之后研究逐渐扩大,开始了理论和實践相结合的阶段,吴旭东针对任务型外语教学的核心概念提出了难易度确定原则[3]。岳守国介绍、阐述任务型教学法的概要、理据及其运用[4];方文礼分析了任务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5];覃修桂、齐振海分析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6]。上述文献从不同角度对任务型教学法进行了一系列阐述,但很少有人从任务型教学法中任务的角度对任务型教学活动的设计提出相应建议。笔者认为任务作为任务教学法的核心,对它进行全面、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很有必要。本文便是从这一目的出发,来探讨任务教学法的定义和理论基础及任务的界定、主要特点、组成部分以及任务型教学活动的设计。
三、任务型教学法概述
任务型教学法是外语或第二语言教学的一种方法。它是指让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也可以说,这是一种基于任务或以任务为基础的语言教学途径。威利斯(Willis)认为任务型教学法运用了交际语言教学的教学原则,即真实的交际活动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有意义操练可以促使学习者学习语言等[7]。所以任务型教学法是交际语言教学具有逻辑性的发展,而任务就是运用这些交际原则的有利工具。威利斯(Willis)在他的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 著作中阐述了任务的涵义:任务就是学习者运用目标语进行交际的一种活动,最终达到得语言的目的[7]。
任务型英语教学法中“任务”的定义是什么?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解释,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任务都涉及语言的实际运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意义而不是集中在语言的形式上。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者自然地、有意义地增进了目的语的习得[8]。
四、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任务型教学法的产生与很多理论的研究成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知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9]。而其产生和发展最主要受到两个理论的影响——交际语言教学法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9]。任务型教学法与交际语言教学的联系密切,它保留了交际语言教学中有效的语言教学思想。这一教学思想认为,学习者在表达意义和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学习目的语,真实的活动最有利于学习者学习有意义的语言,因此,交际语言教学提倡任务的真实性和活动的互动性[9]。“真实”就是贴近生活,是学生所经历过的或听到过的;“互动”是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9]。交际语言教学法关注学生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弥补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学习的缺陷。对任务型教学法促进最大的就是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成果。第二语言习得所提出的输入理论和输出理论认为要给学习者提供足够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的机会,并在习得过程中注重意义协商[9]。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Krashen 区分出了两个语言学习概念,学习(learning)和习得(acquisition),学习是通过教学有意识地学得语言;而习得则是通过交际无意识地接触语言系统而掌握语言。Krashen 强调,掌握语言多是在交际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的结果。Krashen认为:学生掌握语言必须通过“可理解性的输入”(Comprehension input)[10]。Long(1983)随后又提出:语言必须通过“对话性活动”(conversational interaction)才能习得。Long比Krashen 更重视输入如何被理解。他认为,语言习得不可缺少的机制是“变化性互动”(modified interaction),“变化性互动”可以使输入成为可理解的输入,有利于语言习得[11]。根据上述理论,外语教学课堂应包括 “变化性互动”的多项活动,即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对话性互动,进而产生语言习得。
五、任务型教学法中的 “任务”
任务型教学法吸取了国内外英语教育理论界的精髓,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语言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实践空间,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任务作为任务型教学法的核心,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2]。要了解任务型教学的内涵,必须先了解任务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