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矛盾不插手,一碗水才端得平

来源 :家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mp_d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养育二胎的困惑


  一位姥姥来听我的正面管教课,我们刚做完一个多子女养育的活动,她忽然举起手,一定要问清楚一个问题:
  “吉吉老师,我女儿有两个孩子,小的和女儿一起睡,大的和我一起睡。大的经常会闹腾,我发现只要我一和他说:‘你看妈妈又和妹妹一起睡了,你还想不想回去了?’他就老实了。你觉得我这么做是不是不对?”
  站在大人的角度,这么做确实有效啊,看似解决了问题。但还不到3岁的孩子,之所以选择了“懂事”与“配合”,并不是因为真的懂事,而是因为他害怕“比较”与“失去”:我得老老实实的,妈妈才会爱我、再陪我一起睡。
  在他心里,妈妈对他的爱早已经失衡了。
  环顾四周,身边生二胎的朋友越来越多,几乎都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过老大心理失衡的问题。尤其是在孩子间发生竞争、冲突、争抢东西的时候,老大的这种失衡心理表现得就越为强烈。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因为家长处理这些事情的方式,没有让老大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

只要有问题,就是老大的错


  前几天看《不可思议的妈妈》,有一期就满是手足间的“火药味”。
  说的是明星妈妈们要为孩子们准备一场舞台秀,孩子们则在姐姐和一位嘉宾妈妈的带领下为妈妈们准备礼物。
  陈浩民、蒋丽莎家的老大雅薷和老二小螺丝,准备的是画作,但他们很快起了争执:
  雅薷正在专心地画粉色的桃心。小螺丝用的是水墨燃料,涂了满手正兴奋,想掺和姐姐的作品,直接两巴掌,就把墨绿色的手掌印,烙在了姐姐的画上。
  雅薷很生气,她一边保护着画,一边跑躲避着小螺丝的“捣乱”,可弟弟还是停不下手。情急之下,雅薷本能地大声尖叫,但还是没用。她忍不住推了弟弟,想表达内心的不满和画作被毁的崩溃。
  可看护的小姐姐,只看到雅薷的错。
  她是这样说的,“陈雅薷,你今天表现很不好!你要做一个乖、有礼貌、听话的孩子好不好?你是家里最大的,你为什么这么不听话呢?”然后就让雅薷坐在桌子上反思。
  画面突然放慢了,雅薷就这么安静地坐着,一遍遍地看着自己“被毁”的画,突然好心疼她:明明是弟弟做得先不对,让自己受伤了,可就因为自己是老大,她就要直接面对批评吗?

被区别对待,是每个老大心头的刺


  同样是这个节目,有一集,大一点的周嘉诚,也因为妈妈更偏袒郑希怡的女儿小浸浸,而大为受伤。
  或许是出于礼貌,周妈妈看护浸浸很温柔,处处要求周嘉诚让着妹妹。她会强迫正在吃面包的儿子,把面包分给妹妹。她会抱着妹妹吃饭、夸浸浸好棒,却看不见自己的儿子各种求关注的表现。
  终于,当两个孩子同时看上一个玩具,矛盾爆发了:周妈妈和周嘉诚说,把旁边倒下的布景板放好,就给他玩具。结果儿子放好了,她竟然直接递给了浸浸,“给妹妹玩一下下。”
  周嘉诚放声大哭,“我想要小黄人!”周妈妈又说了一句:“你要先问一下小妹妹,可不可以让你玩,因為你是大孩子、你是男孩子……”
  这句话让周嘉诚彻底崩溃了:“我不喜欢你了!你说话不算话!你伤了我的心……”
  不公平、不守信、区别对待,是每个孩子,尤其是老大心头上的刺:
  他们曾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是父母关注的焦点。然而孩子没得选择,有一天,忽然来了个弟弟或妹妹,大人的态度就变了,发现自己作为“孩子”的权力,渐渐被“哥哥或姐姐”的身份取代,可又能有什么方法证明自己的存在呢?或选择过分“乖巧”,或选择故意挑战引起关注。


被迫模式化


  2017年夏天在美国阿德勒心理学夏季学院学习时,我曾经参加了一门Lifestyle(随性生活)的选修课,老师叫我们按家庭出生排位分成不同小组。全班20多个人,我竟然是唯一一个独生子女,其他人,或者是老大、老幺,或者居中。
  最让我出乎意外的,是同一小组的人经过讨论,竟然发现彼此惺惺相惜,具有相似的特质:比如,老大们普遍很有承担感和责任心;中间的存在感不强;最小的最有创意、不拘一格。
  分享的时候,老大们会说:“我们不是天生就如此,但是爸爸妈妈告诉我们,要照顾弟弟妹妹,要多谦让。所以遇到困难、麻烦,我们总是想着要去承担,挡在前面。”我还清楚地记得,有一个老大在做个案时哭了,“我其实并不想这么累,我觉得我的弟弟很潇洒。”
  而我作为独生子女呢,没有明显的特征,各种排位的特质都占了点。这取决于我的爸爸妈妈,在不同的事情上选择与我如何互动:这当中有鼓励也有批评,我有时会承担有时也有退缩——但至少,现在看来,我没有被模式化,我是多元而立体的。

放手让孩子们去找彼此相处的平衡点


  想起之前看到胡可的一段演讲,特别感触。综艺节目里,她是个游刃有余的二宝妈,两个儿子安吉和小鱼儿是那么相亲相爱。
  可是胡可说,即便做了充足的心理建设,告诉安吉会有个新生命来爱他,可当弟弟真的到来的时候,安吉非常的恐惧。到医院看望弟弟的当天,身上就起了疹子,医生说:“是因为遇见了从来没有遇见过的事情。”
非独立家庭里,老大们普遍很有承担感和责任心;中间的存在感不强;最小的最有创意、不拘一格。

  在弟弟小的时候,安吉还会嫉妒妈妈给弟弟喂奶,会使劲地掐弟弟,这一度让胡可特别烦恼,“老大不就应该保护弟弟,不能欺负弟弟吗?我觉得我已经很努力平衡两个孩子的感受,努力公平地对待他们了。”
  直到有一天,当安吉抢了小鱼儿的玩具,小鱼儿嚎啕大哭,胡可没在第一时间赶过去时,却意外地发现,小鱼儿哭了一会儿,发现没有大人做靠山,又去玩其他玩具了。而哥哥安吉,竟然主动过去,把刚才抢的玩具还给了弟弟。
  “那一刻,我特别地感动,觉得两个孩子长大了。”胡可说,更珍贵的,是她在此后的教育中意识到,在可以保护他们不受原则性伤害的情况下,尽量地让孩子自己去想是对还是错、是好还是坏,让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
  “大人越干涉,他们的矛盾会越激烈;大人越给他们自由的空间,他们一定会找到相处的平衡点。”胡可的育儿心得很值得我们深思。
  我常在想,如果我以后成为二胎妈妈,我一定不会让我的女儿成为必须“照顾”弟弟妹妹的那个老大;也不会为她贴上“老大必须如何”“女孩必须如何”的标签;更不会在孩子们闹矛盾时,随意地跳出来当裁判或是法官。
  如果必须介入,一定要先体恤孩子的情绪,就事论事。所谓一碗水端平的爱,虽然难,但也要努力去看见孩子的内心渴望。任何时候,他们最想表达的其实都是这句,“妈妈,我只是个孩子,我想做自己,我想要归属感和价值感。”
——摘自公众号“漫成长”(ID:manchengzhang123)
其他文献
登机落座,身边是一位瘦小的老太太,她在iPad上聚精会神地玩扑克游戏。起飞,她靠着舷窗睡着了,挡住了我的日出。  乘务员送饮料了,她醒来,轻轻说:“番茄汁,一点点冰。”我替她转告,自己也依样要了一份。她抿着,细声道:“这个番茄汁不是太甜,这个零食饼干也太多糖了。”我自然点头称是,并赞她有营养意识。她说:“凡事用心点有好处,这是我96岁的经验。”  我大大吃了一惊,这老太太看上去70来岁,不能用精神
期刊
挑衅的小三  那姑娘坐在我对面,目光中有一丝不屑。“我们在一起1年多了,是彼此喜欢才在一起的。”她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显然没把我放在眼里。其实我早就知道她的存在。半年前就有朋友提醒我,郭帅和一个年轻女孩子交往过密。或者应该说更早一点我就知道—凭着女人的直觉。  我迟迟没把这个事情揭穿,是缘自我当初的处境。去年我生了一场大病,因此工作也有些动荡,儿子又面临中考。那时,我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再去面对婚
期刊
《家人》执行主编 冯英杰  1月5日,江苏一个9岁的男孩被自己的亲妈给活活打死了。看到这个新闻,内心十分沉重。当父母的,怨气得有多重,才能把孩子给活活打死?  据悉,导火索是因孩子出门玩雪时,弄丢了家里的一部手机。有邻居证实,孩子在雪地里找了几个小时,急得哇哇大哭,不敢回家。邻居们说,这个妈妈对外人和和气气,对孩子却经常打骂,下手还很重,他们经常听到孩子的哭喊。  从下午6点一直到深夜11点,男孩
期刊
小叮当降生后的第一张照片,酷似爸爸。  据说,很多孩子出生之初都像爸爸,无论男孩女孩。之后,女儿越长越像爸爸,儿子越长越像妈妈。基因是交叉遗传的。  姥姥说,小叮当降生睁眼的第一视线,翻越了姥姥,投向了站在后面的爸爸。  他在月子中心時,爸爸十天半月才能赶过去看他一次。但只要爸爸出现,小叮当的眼光就落在爸爸身上,那样清纯、专注。  “小叮当,来,爸爸抱。”初为人父的爸爸还抱不顺当,小叮当不吵不闹,
期刊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每次想起都很感动。  一个父亲加班到很晚,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时,儿子问:“爸爸,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父亲说:“问吧。”儿子说:“你一个小时挣多少钱?”“这和你有什么关系?”父亲有点不高兴了。儿子恳求道:“告诉我嘛,求你了。”父亲想了想说:“大概20美元吧。”  儿子似乎有点沮丧,独自回到了房间。过了一会儿,儿子又来到父亲身边,问:“爸爸,我能找你借10美元吗?”父亲正在烦恼
期刊
东北话十级、早慧、懂事、礼貌、爱笑,是小山竹(原名:纪美伊)去上了《爸爸去哪儿5》之后,网友给5岁的她贴上的标签。尽管也有“不及阿拉蕾”“下一个林妙可”这样的争议,但这个讨喜的东北小妞,还是收获了100多万的粉丝。  《爸爸去哪儿5》收官之后,小山竹又回归到普通人的生活。问起成名之后,生活有何改变?妈妈说:“没有什么,也就是去买雪糕的时候,老板会再送一盒牛奶吧,哈哈。”不是没有商业活动的邀请,只是
期刊
前不久,淘宝14万个HIV检测的故事警醒了无数家长:“原来关于HIV,不仅孩子不懂,我们家长懂的也很少。可我们连最基本的性知识,都还没有教给孩子。”这些HIV检测的故事,每一个看起来都那么触目惊心:  1.两年放纵无度,花钱的没花钱的,戴套的没戴套的,性伙伴超过百人。去年就想买来检测,但是很害怕,后来单位体检,还好血液没事。但是太寂寞又开始勾搭了,然后患上前列腺炎,2个多月才好。珍爱生命,远离高危
期刊
在监督下长大的孩子,难有自觉性  有位重点大学的教授,她和她老公是大学同学,两个人都是农村出身,但能力非凡。她老公是一家大型企业的总经理。他们的儿子叫晓航,已上大学。本来,这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家庭,但这家人却处在痛苦的状态中。  原因是,晓航上的是一所不起眼的大学,而且学业不好,很多科目不及格,还经常旷课,整天打网游,几乎不和同学交往。父母没收了他的电脑,他就到网吧打通宵游戏。大二这学期结束后,学校
期刊
上个世纪20年代,宋氏家族开始登上中国历史的辉煌舞台,影响整个中国政坛长达半个多世纪。而这个家族的显赫,离不开一个人—宋耀如。  现如今或许很多人对宋耀如都不太熟悉,但一说起他的6个儿女,一定不会陌生:  长女宋蔼龄联姻孔祥熙,敛财有方,富甲天下;次女宋庆龄婚配孙中山,革命信念矢志不移,广受国人爱戴;三女宋美龄嫁给蒋介石,成为第一个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讲的中国人;其子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三兄弟在民国
期刊
英国有部纪录片叫《人生七年》,被英国channel4(第四电视台)评为“最伟大的50部纪录片”之一。该片导演迈克尔·艾普特拍摄的初衷,是想验证“出身阶层是否会决定未来”。于是,他随机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每7年进行一次拍摄,从7岁开始,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一直拍到去年的56岁,截至目前一共拍了8集。  当时剧组想验证的答案是:会。但几十年过去后,导演见证了这14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