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教学中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的应用

来源 :海外文摘·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cxue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临床教学中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的应用效果。从我院心脑血管科室中随机挑选2019届实习生60名,分为常规组(n=30)和研究组(n=30),常规组利用传统教学法,研究组利用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对两组实习生考核成绩情况进行比较。从影像判读、定位和定性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案制定、预后预测这几个层面来看,研究组实习生考核成绩要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教学中应用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可以有效提升实习生积极能动性和临床诊疗能力,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教学;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02-0071-02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又称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一条或多条脑血管缺血导致该供血区局灶性脑功能障碍,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并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而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当今世界引起神经功能障碍、致残及死亡率较高的疾病[1-2]。在临床中,诊治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需要对神经解剖、神经影像、神经病力、发病机制、病因分型、预后评估、诊治指南等知识进行了解和掌握,这对于刚刚进入到临床的实习生来讲具有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创新和优化临床教学方法。治疗药物较多但无特效的手段。为进一步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特征,寻找发生、发展及治疗规律,尤其是探索更有效的药物及治疗方法,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在临床教学中利用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积极主动性,促使学生可以自主学习,自主提出和解决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灵活应用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提升实习生临床诊疗能力。下文针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教学中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现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从我院心脑血管科室中随机挑选2019届实习生60名,分为常规组(n=30)和研究组(n=30)。在常规组中,有20名男实习生,10名女实习生,年龄段在22-24岁之间;在研究组中,有20名男实习生,10名女实习生,年龄段在21-23岁之间。两组实习生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
其他文献
指向“学会思维”的课堂要引导学生“乐思维、会思维、善思维”,“学会思维”的课堂更应是思维进阶的课堂。本文以《白鹭》一课为例,通过搭建多元的学习台阶,品读作者诗情画意的语言,感悟文章隽永的意蕴,以提升学生语文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真正实现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多飞一会儿”。
本文以《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为例,研究立足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要,以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采用学情前测,目标分层;大问题设计,梯度教学;小组合作,共生互补;弹性作业,选择性完成等策略实现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生生发展,美美与共。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国的税收征管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大数据背景下商业与互联网联系更加紧密,商业模式呈现更加多样化。传统的税收征管已经不适应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面临着更大的困境,本文分析了大数据在税收征管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应用策略,以期为实践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