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简析:
“因数和倍数”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1节内容。这节课在整数(一般不包括0)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首先学生通过“18可以由哪两个数相乘得到?”有顺序地找全因数,进一步认识因数之间的联系,从而概括出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0除外),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接着依据教学因数的方法引出倍数,让学生概括出一个数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倍数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进一步学习有关乘法算式的知识,大家能在自己的卡片上很快写出一个乘法算式并贴在黑板上吗?(学生写完后任意贴)
评析:学生的学习材料是自己寻找的,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并从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找准知识的生长点。这样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的状态,对学习充满兴趣,乐于继续学习,无须教师强迫。
2.提出要求:你们能根据这些乘法算式说一说每个算式中三个数字之间的关系吗?说明理由。(学生思考,同桌之间讨论)
3.学生汇报交流:你认为这样说有道理吗?为什么?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学习因数。
(1)观察特点。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3组除法算式里的被除数、除数和商或结果,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每一组算式有什么特点?
评析:学生的分类,恰当地提供了学生学习新知的素材资源,长期下去必然会促使学生乐学、会学。
(2)揭示概念。
①提问:第一组算式的被除数、除数、商各有什么特点?(学生先思考,后交流)
小结:被除数是整数、除数是整数,商是整数而且没有余数。
②追问:整除的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再举出一些整除的算式吗?(学生举例)
设疑:整除的算式太多了,你能想办法把大家的整除算式概括成一个整除算式?
启发:请字母来帮忙。如果被除数用a表示,除数用b表示,商用c表示,可以怎样表示这个整除算式?
讨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可以说:“数a能被数b整除”?整除要具备哪些条件?(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汇报,师生共同归纳整除要具备的条件。
评析:“讨论”环节设计较好,不仅让学生加深对整除概念的认识,而且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整除的意义应包含“整数除以整数”、“商是整数”、“没有余数”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评析: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直接说明,学生模仿。不容忽视的是,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记忆和模仿还是必要的。
④追问:第二、三组算式为什么不是整除?那该叫什么呢?
引导学生发现并理清“除尽”和“整除”有什么关系。
如果用下图表示它们的关系,怎样填写?
(3)学会叙述。
①说明:按照a能被b整除的意义,在15÷3中、(黑板上的第一组中一个),哪个数能被哪个数整除?还可以怎样说?
②谁来说说其他算式?
(4)组织练习。
①口答“练一练”第1题。
提问:其他三个算式为什么不能说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请大家根据能整除的算式,说说每个算式里谁能被谁整除,谁能整除谁?
②下面四个数中谁能被谁整除?
2 3 6 12
评析:概念初步形成后,为了有效巩固,恰到好处地增加练习。设计练习题时,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发展,练习基础题后增加了开放题,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深了学生对整除的理解。
2.学习因数和倍数
(1)过渡:如果a能被b整除,b能整除a,其实a和b还有着很大的关系呢。
揭示课题:因数和倍数
(2)到底什么是因数和倍数呢?请自学课本后回答,并举例说明。
评析:针对内容的特点,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这样的学习既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自学的能力。
(3)“因为15能被3整除,3能整除15,所以15是3的倍数,3是15的因数。”这句话你会说吗?请同学们选一个算式,或自己写两个数,与同桌互相说一说。
(4)小结:当数a能被数b整除时,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因数。即:a是b的倍数,b就一定是a的因数;b是a的因数,a就一定是b的倍数。可见,倍数和因数是一种什么关系?——相互依存的关系。
(5)练习。
①学生完成第39页的填数练习。
②判断:能不能说15是倍数,3是因数?
强调: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一定要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如果单单说谁是倍数或谁是因数是不完整的。
③火眼金睛:你认为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错在哪儿?
3.猜一猜:老师的年龄能被7整除,老师可能是多少岁?如果老师的年龄能被7整除,同时又是5的倍数,说一说老师有多少岁?
4.游戏:动脑筋走出教室。
师:下课前,我们一起玩一个游戏好不好?平时,老师宣布下课,同学们都一起走出教室。可今天请同学们按要求离开教室。老师出示一张数字卡片,如果你的学号能被卡片上的数字整除,你就可以走出教室。离开时,要说出一句话给同学们判断是否该走,如8号同学可以说:“8是2的倍数”。
游戏开始:老师出示一张卡片“2”,学号是2的倍数的同学走出教室,当学生跃跃欲试时,出示第二张卡片“0.3”,观察学生反应,讨论:为什么没有人出去?接着,老师出示卡片“3”和“5”,学生按要求依次走出教室。
讨论:剩下的同学为什么不走呀,要想一起走,需要一张什么卡片——“1”。为什么?
小结:因为任何自然数都能被1整除,任何自然数都是1的倍数,1是任何自然数的因数。
老师出示卡片“1”,最后一部分同学笑着走出教室,并请他们课外思考自己的学号还有什么特点?
评析:练习设计能考虑到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即有层次、有坡度、有形式。既重视基本知识的训练,又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敏捷,体会到数学知识本身的无穷魅力,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无限喜悦。通过比较、判断、游戏等开放性练习,既巩固了知识,又使全体学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更为后继学习打下了伏笔。
总评:教师在设计“因数和倍数”这一课时,采用了以问题为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以合作交流、讨论、自学等形式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意识的发展有了切实的落脚点。
综观全课,尽管内容枯燥抽象,但是教师却力求灌输不多,师生启发对话多、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多、学生自主学习多,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积极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切身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成功的喜悦,而且尽量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满足学生求知、参与、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
另外,课堂结尾熔铸了与众不同的智慧,闪烁着教学艺术的光芒,展示了深厚的教学功底。通过“动脑筋走出教室”的游戏结束教学,再次激发学生原有的学习兴趣,激起了学生的又一次思维高潮,巩固了所学知识,增强了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树立了学生敢于探索的勇气和信心,很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责任编辑:徐新亮
“因数和倍数”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1节内容。这节课在整数(一般不包括0)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首先学生通过“18可以由哪两个数相乘得到?”有顺序地找全因数,进一步认识因数之间的联系,从而概括出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0除外),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接着依据教学因数的方法引出倍数,让学生概括出一个数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倍数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进一步学习有关乘法算式的知识,大家能在自己的卡片上很快写出一个乘法算式并贴在黑板上吗?(学生写完后任意贴)
评析:学生的学习材料是自己寻找的,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并从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找准知识的生长点。这样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的状态,对学习充满兴趣,乐于继续学习,无须教师强迫。
2.提出要求:你们能根据这些乘法算式说一说每个算式中三个数字之间的关系吗?说明理由。(学生思考,同桌之间讨论)
3.学生汇报交流:你认为这样说有道理吗?为什么?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学习因数。
(1)观察特点。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3组除法算式里的被除数、除数和商或结果,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每一组算式有什么特点?
评析:学生的分类,恰当地提供了学生学习新知的素材资源,长期下去必然会促使学生乐学、会学。
(2)揭示概念。
①提问:第一组算式的被除数、除数、商各有什么特点?(学生先思考,后交流)
小结:被除数是整数、除数是整数,商是整数而且没有余数。
②追问:整除的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再举出一些整除的算式吗?(学生举例)
设疑:整除的算式太多了,你能想办法把大家的整除算式概括成一个整除算式?
启发:请字母来帮忙。如果被除数用a表示,除数用b表示,商用c表示,可以怎样表示这个整除算式?
讨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可以说:“数a能被数b整除”?整除要具备哪些条件?(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汇报,师生共同归纳整除要具备的条件。
评析:“讨论”环节设计较好,不仅让学生加深对整除概念的认识,而且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整除的意义应包含“整数除以整数”、“商是整数”、“没有余数”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评析: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直接说明,学生模仿。不容忽视的是,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记忆和模仿还是必要的。
④追问:第二、三组算式为什么不是整除?那该叫什么呢?
引导学生发现并理清“除尽”和“整除”有什么关系。
如果用下图表示它们的关系,怎样填写?
(3)学会叙述。
①说明:按照a能被b整除的意义,在15÷3中、(黑板上的第一组中一个),哪个数能被哪个数整除?还可以怎样说?
②谁来说说其他算式?
(4)组织练习。
①口答“练一练”第1题。
提问:其他三个算式为什么不能说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请大家根据能整除的算式,说说每个算式里谁能被谁整除,谁能整除谁?
②下面四个数中谁能被谁整除?
2 3 6 12
评析:概念初步形成后,为了有效巩固,恰到好处地增加练习。设计练习题时,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发展,练习基础题后增加了开放题,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深了学生对整除的理解。
2.学习因数和倍数
(1)过渡:如果a能被b整除,b能整除a,其实a和b还有着很大的关系呢。
揭示课题:因数和倍数
(2)到底什么是因数和倍数呢?请自学课本后回答,并举例说明。
评析:针对内容的特点,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这样的学习既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自学的能力。
(3)“因为15能被3整除,3能整除15,所以15是3的倍数,3是15的因数。”这句话你会说吗?请同学们选一个算式,或自己写两个数,与同桌互相说一说。
(4)小结:当数a能被数b整除时,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因数。即:a是b的倍数,b就一定是a的因数;b是a的因数,a就一定是b的倍数。可见,倍数和因数是一种什么关系?——相互依存的关系。
(5)练习。
①学生完成第39页的填数练习。
②判断:能不能说15是倍数,3是因数?
强调: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一定要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如果单单说谁是倍数或谁是因数是不完整的。
③火眼金睛:你认为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错在哪儿?
3.猜一猜:老师的年龄能被7整除,老师可能是多少岁?如果老师的年龄能被7整除,同时又是5的倍数,说一说老师有多少岁?
4.游戏:动脑筋走出教室。
师:下课前,我们一起玩一个游戏好不好?平时,老师宣布下课,同学们都一起走出教室。可今天请同学们按要求离开教室。老师出示一张数字卡片,如果你的学号能被卡片上的数字整除,你就可以走出教室。离开时,要说出一句话给同学们判断是否该走,如8号同学可以说:“8是2的倍数”。
游戏开始:老师出示一张卡片“2”,学号是2的倍数的同学走出教室,当学生跃跃欲试时,出示第二张卡片“0.3”,观察学生反应,讨论:为什么没有人出去?接着,老师出示卡片“3”和“5”,学生按要求依次走出教室。
讨论:剩下的同学为什么不走呀,要想一起走,需要一张什么卡片——“1”。为什么?
小结:因为任何自然数都能被1整除,任何自然数都是1的倍数,1是任何自然数的因数。
老师出示卡片“1”,最后一部分同学笑着走出教室,并请他们课外思考自己的学号还有什么特点?
评析:练习设计能考虑到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即有层次、有坡度、有形式。既重视基本知识的训练,又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敏捷,体会到数学知识本身的无穷魅力,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无限喜悦。通过比较、判断、游戏等开放性练习,既巩固了知识,又使全体学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更为后继学习打下了伏笔。
总评:教师在设计“因数和倍数”这一课时,采用了以问题为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以合作交流、讨论、自学等形式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意识的发展有了切实的落脚点。
综观全课,尽管内容枯燥抽象,但是教师却力求灌输不多,师生启发对话多、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多、学生自主学习多,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积极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切身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成功的喜悦,而且尽量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满足学生求知、参与、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
另外,课堂结尾熔铸了与众不同的智慧,闪烁着教学艺术的光芒,展示了深厚的教学功底。通过“动脑筋走出教室”的游戏结束教学,再次激发学生原有的学习兴趣,激起了学生的又一次思维高潮,巩固了所学知识,增强了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树立了学生敢于探索的勇气和信心,很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责任编辑:徐新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