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凤翔千层底针法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hou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陕西凤翔千层底是一种极具地域特征的古老技艺和艺术形式,题材丰富多样、造型夸张、用色鲜明,是我国传统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凤翔千层底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其表现形式、生产工艺和特色受制于地域文化的影响,缺乏与外界的联系,因而较好地保留了传统性。笔者利用在陕西关中地区的彪角村和上长村实地考察所获得的珍贵一手资料,通过对该地区千层底的图案研究,认识到其图案通过不同的针法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意蕴和形式美感。
  陕西凤翔县地处关中平原,四季分明,民风朴实。凤翔县凭借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越的地理位置,被稱为中国著名的民间工艺美术之乡。在这块历史悠久的土地上,留存着丰富的手工艺术和民间艺术,其特点古朴浑厚、造型随意,呈现着浓浓的北方风格,流露出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以及其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取向。
  该地区青铜器、木板年画、泥塑、剪纸、西凤酒等广为流传,千层底土布鞋却鲜有人知。凤翔县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千层底土布鞋,这里的妇女在农闲的时候,依然三五成群给自己的丈夫和孩子纳鞋。一双双看似普通的土布鞋,却反映着乡村生活与风土人情,而这种土布鞋也通过一种特殊的形式,传递着一种当地特有的风俗,向人们展示着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女儿在出嫁前,要亲自给男方家中的重要成员做鞋,做鞋除展示姑娘的手艺之外,还表明自己过门后能够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相处。显然,千层底土布鞋在生活所发挥的作用,已经远远超过了其本身所具有的实用价值。
  然而,目前国内关于陕西凤翔千层底布鞋的研究理论几乎空白。千层底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纹样丰富、朴实,具有原创性和多样化的视觉风格。千层底的丰富多样来源于其图案和针法的多样变化。
  千层底是我国一种重要的全手工技术,当地的千层底有着独特的地方性特点。用玉米面糊将多层棉布料袼褙(厚度约1.2cm)叠放在一起,用锥子、钢针、顶针、钳子等工具,穿针引线地将捻合而成的棉麻绳子或者六股棉线捻合形成的棉线绳,通过不同的针法进行缝合、拉紧、纳制成丰富的几何图案、花鸟植物和喜庆的结婚专用“喜”字图案。纳制鞋底图案时,把麻绳或棉线像一颗颗钉子似的将层层袼褙紧紧地缝制在一起,远看横竖曲折形成格式图案,近看像一颗颗小石榴籽,因此凤翔当地人称之为“石榴籽”,而它在現在的刺绣针法书籍中被称为“结粒绣”。不同的针法组合在一起,且针码分布均匀,虽没有严格的针数限制,但缝制的时候拉力要紧,用力要均匀,这样鞋底才能结实、牢固。纳制千层底布鞋是一项细致且耗时的手工艺,因鞋底袼褙硬、层数多,来回的扎针穿针的同时还有因图案的不同而变化针法,需要很大的耐心,这无疑增加了纳制的时间,一双基本针法的千层底布鞋完成也需要2~3小时。
  一、针法采集与实践
  在对陕西凤翔千层底的针法进行分析前,首先要了解每种针法的步骤与运针规律,因此才能保证准确性。笔者陪同导师到凤翔县牛钵峪村,并挨家挨户考察了千层底布鞋,随后又去彪角市场收集千层底土布鞋,并与牛钵峪村的千层底进行比较。同时,笔者向凤翔福利刺绣专业合作社的王金平老师请教鞋底针法。
  在收集千层底的过程中,笔者对鞋底图案的缝制针法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考察、分析、拍摄鞋底实物的同时,笔者向当地的手工艺人请教针法的名称及意义,进行了文字记录和视频拍摄,并亲身参与鞋底图案的缝制,熟悉针法。
  二、针法分类与解析
  当前,学术界对千层底土布鞋的相关文献少之又少,相关鞋底针法的研究几乎没有。在收集百余双千层底土布鞋后,笔者对其图案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该鞋底的图案都是由一个基本结的凸起进行变换,形成了点、线、面,从而组合成完整的几何图案、植物图案等。
  本文将针法细分为三种类型,包括直针(线条状线迹)、环针(环状线迹,如锁绣)以及打籽绣(点状线迹)。
  (一)直针
  1.齐针
  它是按照鞋底图案的轮廓从一边绣至另外一边的一种针法。特点是起落针都在图案的外缘,线迹均匀、整齐、不重叠、不露地。齐针有直针、横针、斜针三种组织形式。齐针在宝鸡千层底的鞋底中,应用最广泛,也是最简单的一种针法。这种针法虽简单却不失单调,无论运用哪种组织形式都能通过改变每一针之间的距离和每一针的长度,形成层次丰富、富有艺术感的画面。也许正是这种针法形式多样、针法简单灵活、鞋面整齐细密,使其成为宝鸡凤翔民间手工千层底缝制时的首选针法。如果整个鞋面运用这种针法,将产生一种平面的图案,而没有凸起感,和打籽结的鞋底相比,则缺少了耐磨性,这恰巧也是它的独特之美。
  2.滚针
  它是指后针在前针二分之一处落针,针针衔接紧密,是线迹连接的一种针法,不见针脚而转折自然。这种针法是按照图案来缝制的,如花草图案的叶子缝制,因其针脚被隐藏起来,看起来更加细腻、美观,线迹的错落排列也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纹理感。
  3.切针
  它是针针相连而缝制,线迹长短一致,第二针紧跟第一针,不断重复,形成长线条,常在鞋底中用于边缘线的缝制。
  (二)环针法
  环针法,即锁链结,顾名思义就是像锁链一样针针相扣一层层将线圈锁住,形成环状针迹。它常用来勾勒图案边缘,表现块面,使鞋底画面更加生动立体。
  (三)打籽
  打籽结,这种针法较细小且整齐,以其为基本型,通过变化、排列可形成丰富多变的鞋底图案,是千层底布鞋中常用的一种针法。缝制时先从鞋底的某点起针,将线抽出,再将线在针上绕一圈(通常为逆时针),然后在起点附近落针,最后收紧圈线,将针拉下,形成一个实心的点状针迹。
  在陕西凤翔千层底土布鞋中,最常见的鞋底图案就是用打籽结铺满整个鞋面,并通过结的分布、排列、组合的形式来形成变化的鞋底图案,如打籽结形成的“S”型走向的鞋底图案、菱形格图案或方格形图案等。除此之外,打籽结还常和平针、环针法等针法结合使用,使鞋底图案具有层次感,美观耐磨而且各有千秋。
  三、千层底土布鞋中的情感表达
  千层底土布鞋纳制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纳制者的文化素养和情感都会影响鞋底图案的艺术效果。而纳制鞋底的主体大多是劳动妇女,纳制过程随意性比较强,在用针、用色以及情感的表达上也显得更加直率。在用针上,常根据图案以及表现效果,在基础针法之上演变一些特殊针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纳制的精巧程度,展现了纳制者的耐心细致程度;针法与图案组织形式,展现了纳制者的审美与爱好;对不同针法的不同理解和运用,则体现了纳制者的领悟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小结
  本文对陕西凤翔千层底土布鞋进行研究,着重分析了鞋底图案的针法和特色。而纳制者的心理对鞋底图案艺术的影响,本文虽简要谈及,但不够深入。有关女性纳鞋绣花的心理对千层底土布鞋艺术的影响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同时,千层底土布鞋的针法也需要更加深入的探究和完善。
  笔者在调研的基础上获得了第一手的原始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类,对凤翔千层底这一民间传统技艺的针法进行记录和整理,发现凤翔千层底历史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还缺少系统的理论,产品开发和文化继承也存在严重的断代现象,对千层底传统民间手工技艺针法研究更是薄弱。因此,挖掘和整理千层底针法,对保护和继承这一民间手工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促进陕西民间传统手工艺的长远发展。
  (西安工程大学)
  指导老师:王教庆
其他文献
色尔,一个原生态的羌民族聚居村寨将在我的人生道路上留下一段不可失缺的记忆.rn因县“百名干部”下基层,我来到了羌族原生态文化之乡的蒲溪色尔村,在这里我将与质朴的村民度
ara……啊啷s k‘un僧坤t tu德都k‘ri神鹰wupaln r变幻着rk mat‘im i急忙着t kt m i飞着n x n,走了t ut‘i二第jinin天t‘umak‘ini早晨ji anx n到了.s k‘un僧坤t tu德都d
期刊
陕西凤翔千层底是我国传统艺术中的一种古老技艺,留存着浓郁的田野气息和深厚的文化根源,是中国民间独创的手工艺品。由于高科技的发展让可替代的材料越来越多,手工制作的布鞋逐渐淡化,陕西凤翔传统手工千层底发展情况并不乐观。本文通过对陕西凤翔的农村考察,对陕西凤翔千层底的传统制作工艺进行总结分析。  陕西凤翔千层底以前是凤翔当地妇女劳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地农村妇女必须掌握的手艺。随着现代制鞋工业的发展和人们
期刊
#
清人张鸣珂《寒松阁谈艺琐录》记载:“自海禁一开,贸易之盛,无过上海一隅。而以砚田为生者,亦皆于于而来,侨居卖画……”[1]正如他所言。鸦片战争后上海的崛起,吸引了大量的
一、证据rn证据是指依照诉讼规则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证据对于当事人进行诉讼活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法院查明案件事实,依法正确裁判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证据有三性,分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肾癌发病率位列成人全身恶性肿瘤男性第6位、女性第10位(Cancer Statistics,America,2017).本项目立项初期,开放根治性肾切除术是肾癌外科治疗的标准术式.但是,开放手术创伤
期刊
出身贫寒,品学兼优.齐贝吉于1931年11月15日出生在肯尼亚中央省尼耶里地区一个农民家庭,是肯尼亚第一大部族基库尤族人.他幼时家境贫寒,但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在小学、中学均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日升月落已与时间无关,永恒凝固了时间的概念.那波澜起伏的律动,流光溢彩的泛滥,骄姿丽影的飞舞,曼妙恒久的余香,若尔盖草原之旅的视觉盛宴总是在脑海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