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环境罪争议问题介析

来源 :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e_do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刑法修正案(八)》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修正,确定了污染环境罪。在经济高速发展,却各种环境问题不断凸显,当民法与行政法无力全面保障环境及生态的情况下,力求在刑法领域探求更好的环境保护措施,充分发挥刑法的后盾机能,以更好地保护环境。
  关键词:污染环境;主客观形态;归责理论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加速,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环境污染问题也越加严重。革开放以后,国家各方面迅速发展,人们将注意力集中于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环境问题,出现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观念,导致环境问题越来越多,环境问题反过来对人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97《刑法》规定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对保护环境、完善刑事立法、惩治相应犯罪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该罪从理论到实践都存在诸多争议,例如,主观上应是故意还是过失;犯罪主体到底应该是单位还是个人等。历时十几载的研讨,《修八》将此罪名改为污染环境罪,且将法条内容进行了修改。降低了入罪门槛,有利于保护环境,但其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污染环境罪法条简析
  《刑法》第338条规定:“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严重污染环境的,处……”对于“严重污染环境”、“后果特别严重”等量化字句,两高司法解释有了说明和列举,但这些解释仅仅是停留在浅层次面:
  第一,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中的“土地、水体、大气”删除。这一修订说明立法者有扩大该罪名适用范围的意向,污染环境已不局限于向土地、水体和大气中排放、倾倒易致环境污染的物质。这样的规定扩大了环境保护的范围,更具有科学性,有利于更好地遏制污染环境的行为。
  第二,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中“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物遭受重大损失或者造成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修改为“严重污染环境”。即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中保护的法益侧重于人类自身的利益,即以保护公私财产和人身为要点,对该利益造成重大损失或严重后果便成立该罪。而污染环境罪要求的是“严重污染环境”,未提及公私财产与人身概念,其实立法者在此已经将该罪的法益转变成了环境本身。说到底,“自然本位主义从根本上来看,也只不过是为了更好的保护人类利益”,①这存在合理之处。
  该法条的修改具有进步性,对于保护当今社会急速发展中的环境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其仍然存在问题。例如,修订以前该法条是典型的结果犯,改过的污染环境罪中虽然定义为“严重污染环境”,但是仍然没有完全摆脱结果犯的“阴影”,仍然要求造成重大损失、污染严重才给予归罪处罚。
  二、污染环境罪主观罪过形态
  过失为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通说,“行为人应当预见其行为可能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虽已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②很多学者均采用这一观点。对于污染环境罪,同样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应该是故意特别是间接故意。行为人对于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等行为是否违反了国家相关法律规定是有所认识的,但对于严重危害结果的发生往往是不希望的,因为结果严重、危害了社会很可能要承担由此带来的不利后果,但是为了利益的最大化追求,通常持一种放任的态度。另一观点则认为是过失,认为污染环境罪在罪名的结构上和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无本质区别,只是在用词上有一定区别,所以污染环境罪的主观要件特征应该和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相同,也为过失。③有人认为应视情况而定,修订后将“事故”一词去掉,该罪的主观方面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
  在理论界的研究中,污染环境罪作为类罪的角度来说,也存在以上类似不同观点,例如,赵秉志教授认为,本罪的主观方面只能是过失;付立忠教授则认为既可以是过失,也可以是故意。那么,作为具体的个罪,有如上观念的争议也理在其中。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第一,从认识因素来说,赞成故意罪过观点的学者主要指的是间接故意,所以我们需要区分间接故意和过失的界线。不难想到,如果说既然明知可能发生结果还放任其发生,那么就是一种故意的心态,但是,没有人是愿意犯罪的,行为人向环境倾倒、排放污染物质时是有预见危害结果的义务或可能的,但是他更可能多的是侥幸地相信可以避免,而且,“过失犯罪一般只有在造成刑法所规定的严重后果时才能构成”。④“修八”之所以将原条文改为“严重污染环境”,颇有不要求结果一定要发生才处以刑法之嫌。第二,从意志因素来说,行为人污染环境通常是建立在获取经济利益的目的基础上的,获取利益也成了最主要的原因。行为人实施污染环境客观上违反国家法律规定,有可能是建立在明知或者故意的基础上,但是对于严重危害结果的发生必是持否定态度的。如果适用故意,即便是间接故意,在现有的刑法框架下,大可按照相应法条规定的罪名给予定罪惩处,而不再是污染环境罪。所以笔者认为采用过失的主观心理态度更为适宜。
  三、污染环境罪的归责理论
  关于这个问题,学者们都进行了长久而宽泛的研究,但是当前污染环境罪的归责上任然有分歧。例如,赵秉志教授认为,根据当前发展现状,仅以过错为依据已经不足以严格控制由于现代化生产高速发展所引起的对环境空前加剧的严重危害;相反观点则认为:“在司法实践中,容易造成刑事责任扩大化的趋势,不利于司法人员在审理危害环境罪案件时准确划分罪与非罪”。笔者认为,在污染环境罪中适用严格责任至少存在以下弊端:
  1.我国追究犯罪人刑事责任采用的是主客观相统一的归罪原则,而严格责任更多的是一种考虑结果而不过问行为人主观态度的归责原则,这显然与当前的刑法体系是相背离的。2.刑法具有惩罚和预防犯罪的功效,要达此作用,其必然要具有人权保障性、社会道德性等内涵,如果采用严格责任,是否太过于严苛,阻碍了刑法功能的发挥。3.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对于行为人的权利保障具有重要作用,犯多大的罪承担多大的责任、承担相应的刑罚。之前,我们提及环境污染危害的滞后性,所以危害很可能是长期或者多个行为累积的结果,短期内未得以凸显。所以,在污染环境犯罪中采用严格责任很可能导致罪责不相匹配的状况,这显然是与刑法的原则相背离的。
  总之,当前中国现代城镇工业、科技、经济、化工等都处于高速发展期,污染环境的现象日趋严重,其从城市到农村的蔓延加剧,跨区域污染的情况不在少数,不管是从立法、行政监督、还是企事业发展理念上都应该引起重视,切勿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否则环境对人类的报复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⑤着实在所经历过的自然灾害面前,我们得到了很多血与泪的深刻教训。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了人类自身能生活在一个健康的自然环境中,我们必然要对环境污染方面的犯罪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切勿重蹈“自毁前程”的覆辙。(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2013J067)
  注解:
  ① 何宏福:《污染环境罪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第6页。
  ② 付卓:《污染环境罪研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年。
  ③ 同②。
  ④ 余欣容:《我国污染环境罪研究》,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年,第13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571页。
其他文献
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法律援助事业进程逐渐加快,高校法律援助机构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高校学生开展法律援助对扶助弱势群体和促进法学教育以及缓解社会法律援助压力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但仍存在着制度不完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所以随着法律援助制度的完善和社会进程的快速发展,探索高校法律援助机构如何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已经成为了一个被普遍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法律援助;社会需求;社会适应性  
概况澳门将于今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规定,以“一国两制”的历针,实行“高度自治、澳人治澳”。基本法规定:澳门财政独立,澳门特别行
席勒曾在诗中写到,艺术是人类独有的权利。  艺术是对心灵的诉说,艺术是观念、情感的形象显现。然而艺术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通常分为生活积累、创作构思、艺术表达三个阶段。  在最开始学习绘画的时候会发现基本功并不是创作中最重要的东西,因为创作中出现的问题往往是始料不及的,只有在出现了这个问题的时候,再在创作过程中慢慢解决它,和创作的思路,表现手法,内涵以及自己对于整个画面里精神状态的把握会随着作品
在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的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金融危机的出现以及金融危机对金融市场的席卷,使各个国家各个阶层的相关人士认识到了金融市场繁荣之下所隐藏的巨大风险,并且世界
习主席在全军政治工作的会议上强调,要“把握新形势下铸魂育人的特点和规律,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清晰地勾勒出新
期刊
期刊
藏书排架是图书馆日常必做工作,如何便于管理人员快速归架,读者快速查找,藏书排架方法起着决定性作用,是延续传统的排架方法或摈弃并开创新的方法,提出在计算机管理方式下,可以将分类排架法改为顺序号排架,以减少归架、倒架次数,并提出具体实施建议和方法。  目前我国多数图书馆都是采用的分类排架法,而分类排架功能和分类检索功能对分类号的要求又是矛盾的,这种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因此,我国情报机构分类排架索书号的排
双眼角膜缘干细胞功能衰竭,将严重影响患者眼表结构及功能.异体角膜缘移植为其提供了干细胞的来源,尤其在双眼化学伤、热烧伤及感染性角膜溃疡所致的全角膜溶解坏死的危急情
本文通过探讨直觉的一般属性及其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价值,阐述了直觉意识无论在艺术创作还是艺术审美过程中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进而论述了直觉意识在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中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无论是在摄影机的运动还是电影心理学领域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最终论证了直觉意识的运用在影视艺术中的艺术价值。  直觉起源于生命,艺术是直觉符号。  胡塞尔说:“一切东西和每样东西(包括一切现实的东西在内
写实油画是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和表现方法,对世界文化精神和艺术传统作出了重要贡献。纵观国内外油画,油画发展的历史条件奠定了油画的写实倾向。纵观艺术发展史,写实油画的精神内涵是现实主义得以广泛传播并被接纳的源头,也是一个艺术家应有的精神品格,它要求画家正视真实的现实,有敢于揭露和描写社会的不平等或矛盾的勇气和批判意识。写实主义传统是由人文精神支撑起来的,其中的精神品格是衡量艺术价值的永恒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