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与有机农业

来源 :农产品市场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ti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谈到有机农业,大都重视有机农业技术,如何施肥、灌水,如何防虫治病,如何净化环境和肥沃土壤,围绕这些内容出现了诸多技术,还有了不同的有机农业门派。但是人们普遍忽视了有机农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即村落的存在。村落不仅是有机农业的重要载体,也是有机农业可持续的重要保障,那些要农业不要村落,或者对村落与农业关系视而不见的做法,难以形成真实的有机农业环境。因此,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有机农业和村落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没有农业就没有村落,村落是围绕农业(而且是可持续农业)发展起来的。村落反过来促进有机农业的发展,没有村落做支撑,有机农业往往成为无源之本。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近地就地生产:村落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不仅在于这些村落在空间布局以及与自然环境的相处上往往构思巧妙,常常是坐落在山环水抱、茂林修竹之中,与周边的自然要素巧妙融合,形成了人类理想的聚居地。更主要在于这些村落十分方便生产,其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近地就地生产。近地就地生产可以节省劳动时间,方便田间管理,这是农业生产特点所要求的,因为农业生产(无论是种植还是养殖)时时刻刻需要农民的照料和应对各类突发的灾害。远离土地的农民是难以做到这一点的。近地就地的农业活动逐渐成为村民生活的一部分,农民的生产与生活是融为一体的,不可分割的,农民种自己的菜园,在院子养鸡种菜,既是生产,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近地就地形成的微田园、田园综合体,也是当今发展旅游的重要景观资源。今年中央提出了“新田园综合体”的概念,有很多解释,其中不少解释就忽视了近地就地农业生产的原则。由此我们想到那些撤点并村,让农民集中上楼的做法,农民远离土地,严重违背农业和农村发展规律,削弱了农业生产,也严重消磨着优秀的农业文化,决策者和实践者都应该向村落汲取智慧。
  由于近地,使得人们熟悉和了解周边自然环境、农业环境、甚至地块特点,形成了有地域特点的地方知识和传统技艺。对农民来说,一块土地种什么、怎么种,才能产出得更好,他们都了如指掌。农民把当地的气候、土壤环境、地质和耕种技艺有机结合起来,发现和培育出许多独特的具有地方风味的传统产品。很多名牌农副产品都是以传统村落为载体的,如浙江的龙井村。青田县的稻鱼共生系统作为农业文化的代表,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首批四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其核心保护地为山水奇秀的方山乡龙现村,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田鱼村”。由于农业产品品质受小气候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有时特殊品质的农产品只表现在很狭小的地理环境中,换个地方就长不出特色品质的农产品,没有长期的近距离观察、体验、反复比较是难以发现的。这种长期的观察体验,就依赖于村落的存在。我的家乡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的一个小山村,那里自古以来生产柿子,由于具有多汁的特殊品质,该村被誉为“磨盘柿第一村”,附近的村庄都种柿子,但是只要离开这个村庄,柿子的品质就发生了变化。其实就是在这个村子里,柿子的品质也是不一样的,真正具有典型特色品质的百年老柿树园就集中在一个自然村的某片山前小气候里。中外学者都考察过这里的小气候特点,日本专家也曾到访。得出的结论也就是这里的特殊小气候造就了柿子的特殊品质,与品种无关。这种差异是如何才被发现的,是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不断比较的结果。试想,如果没有了村落,一个外来人,一个陌生的经营者,怎么可能发现果实品质的细微差异。
  循环农业:有机农业本质上是循环农业,而村落是形成循环的重要节点。村落的生态循环思想主要体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上。在宏观上,村落的生态循环体现的是自然界与村落的交互过程,农业生产是这一过程的中介或者连接点。如大自然中的太阳光照以光能的形式维持和促进了农田作物的生长,而农作物收割加工后变成了村落生活主要的食物和营养能量来源,有了食物和营养能源,村落才能进行作物栽培、发展养殖业、开展社会交往以及文化娱乐活动等。
  在微观上,村落的生态循环一方面实现了村落环境的净化,另一方面为有机农业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村落活动产出的各种垃圾与废弃物经过村落的循环,在自然界中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如大气扩散、土壤降解等,能够快速被分解,从而避免造成对村落环境的污染。正是有了村落环境的还原和净化,村落的生态才更接近自然,人们也才能享受到乡村中的新鲜空气和优美的田园风光。在农业生产上则体现为循环农业。传统村落中的农业是典型的有机农业,一切来自土地,又全部回到土地之中,是对大自然干扰最小的农业类型。在传统村落中存在三个循环:一个循环是种植业内部的循环,大家熟悉的秸秆还田,农民会把秸秆、杂草通过沤肥、堆肥等办法发酵变成有机肥;二是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循环,传统农业是没有垃圾概念的,农民生产出来的所有东西都可得到有效利用,种出来的粮食供家人食用,加工粮食产生的糠、皮、渣子等用来养家禽家畜,作物秸秆可以用来做饲料,养牛、养羊、喂骡子、喂马,动物的排泄物是上好的有机肥;三是农民生活与生产之间的循环,厨余可以作为家禽家畜的饲料,连刷锅水都当成“泔水”喂猪。人的生活垃圾连同家禽家畜的排泄物都作为有机肥回到田间,通过这些循环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这样的有机循环,保障了几千年来地力不仅没有受到破坏,反而肥力不断增加。
  研究发现,地块土壤肥沃程度是随着与离村落距离递减的,所以我们发现离村落最近的是菜地,其次是农田,再远就只能种树了。我们现在提倡和发展有机农业和循环经济,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要向传统的农耕文明学习,从传统村落与有机农业关系的生态文明中汲取智慧。由此,可以启发我们在建设美丽乡村时不要破坏生态循环的节点,不要按照城市建设的思路来改造乡村,而应该遵循乡村发展的规律,遵循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规律。有人说,现在的人们追求生活质量,不可能再有家庭养殖业了,所以传统的循环农业也难以实现了。其实,这是一个误解,我们学习古村智慧,不是要机械恢复古老的生产方式,而是借鉴个人智慧,在新的环境下实现新的循环。
  多样化农业:传统村落农业不是专业化的农业,而是多样化的农业,这与有机农业特征是一致的。多样化农业包括农业物种多样性和农业生态系统多样性。农业的多样化首先源于村落居民生活的需要,人们需要吃多种粮食、多种蔬菜,需要油料、棉麻,需要肉、蛋、奶,多种需求就造就了小而全的农业生产类型,从而维系了农业品种和类型的多样性。调查发现,一个农家院里每年竟然可以生产出20多种蔬菜和瓜果;其次,多样化农业源于土地环境的复杂性。村落周边的土地肥力不同、水利条件不同、地理位置与地形不同,因此会出现水田与旱地、平地与山地、肥沃与贫瘠等土地的区别,不同土地适合不同的种植内容,于是就出现了诸如“山下是良田,果树绕山转”的农业景观,也是合理利用土地的智慧体现。其三,是为了生态防治的需要,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发现,多样化种植可以防治某些病虫害。例如利用赤眼蜂防治水稻螟虫,利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农田土壤中的各种微生物、蚯蚓、蚂蚁、线虫等生物物种对农作物生产都发挥着重要影响。园艺作物经常需要依赖授粉动物,包括蜜蜂、飞蛾、蝴蝶、甲虫、鸟类等。田埂和周边的植被往往成为作物天敌的繁殖和栖息场所,对农田害虫的控制至关重要。在长期实践中农民积累的地方知识甚至可以成为科学家科学发现的重要基础。云南农业大学的朱有勇教授从事生物多样性控制病害的科学研究,就是基于农民的地方知识发现水稻品种多样性可以控制稻瘟病的发生,其研究结果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NATURE》上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引起了全世界的重视。他发明的一系列作物多样性时空优化技术被云南省政府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在全省推广。为此他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村落的有机农业生产是村落文化的重要载体,挖掘村落的农业生产智慧不仅是传统村落生态保護的需要,也为现代有机农业发展和现代乡村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依据。因此,保护传统村落,不要忘了农业;发展有机农业和现代农业,不要忽视了村落的存在价值。
其他文献
本刊讯( 记者 崔明理) 2017年7月22日,由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主办的“中国生态农业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这是为探索与交流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技术、新经验、新构想,推介生态农业发展基金的设立,为企业融资搭建平台的一次全国性专题研討会。  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会长王巨禄,农业部原常务副部长、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会长尹成杰,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段应碧,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副院长章力
期刊
近年来,地处坝上地區的河北省尚义县引导农民采取高效节水方式种植无公害错季蔬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据介绍,目前该县无公害错季蔬菜种植面积已达16万亩,年产芹菜、白菜、甘蓝、生菜等蔬菜总量达61.6万吨,年产值7.9亿元。
期刊
為提高出产的茶叶品质,建设有机茶安全追溯体系,鄂西山区茶乡湖北省宣恩县2017年开始在当地“伍家台贡茶”茶园安设“电子眼”,推广“可视农业”,让茶叶销售商和消费者可通过移动终端实时查看茶园茶树培育、生长、采摘等全过程,通过移动互联技术见证当地的茶叶品质,感受独特的茶文化。
期刊
食品安全谣言形成黑色产业链:上游“推手”制作出一条条谣言,下游大批微信营销公司开始接单,利用微信营销号大肆传播  一些发布者以此赚取流量费和广告费:拥有一萬粉丝量的微信号转发一条食品安全谣言的价格为150~300元,个人转发一次可以获得5毛钱的收入  一个月前,王某制作了一段视频,称福建晋江一企业生产的紫菜为“塑料紫菜”,并上传至网络进行传播。在企业与其联系后,王某索要十万元,并表示不给钱解决,就
期刊
7月27日,由农业部倡议,中国奶业D20企业联盟主办,飞鹤乳业承办的主题为“铸就品牌,振兴奶业”的2017中国奶业20强(D20)峰会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召开。 峰会上,中国奶业20强企业分别以《匠心精神》《地缘优势》《历史传承》《格局梦想》为主线,展示企业的优质产品,讲述企业的品牌故事。  飞鹤:让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飞鹤奶粉  黑龙江飞鹤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冷友斌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他的一位明星朋友
期刊
品牌强,农业才能强,没有一大批极具竞争力的农业品牌,农业相对弱势的格局不可能改变。与其他行业不同,农业产业链纷繁复杂,涵盖了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品牌正是那条贯穿始终、从消费端倒逼生产端的一条主线。  经国务院批准,自2017年起,将每年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农业部把2017年确定为农业品牌推进年,并先后召开了农业品牌创建推进工作会和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农业品牌发展壮大
期刊
《论语》里有一句著名的话“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话拿到本文主角农产品品牌的背景下,那就可以说是“名不彰则货不畅,货不畅则财不旺”。  此想法源于日前跟一家农产品行业协会秘书长的对话。  秘书长:我们想搞一次农产品行业论坛,筹备了一段时间了,但发现企业参会意愿不强烈。  笔者:请问你们这个论坛的主题是什么?  秘书长: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主要是为了贯彻工商总局《关于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
期刊
伴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信息变革、技术创新向纵深推进,重庆市荣昌区不断探索农牧业创新发展的新路径,通过瞄准农牧业优势、引进高校研发成果、搭建全网产销平台等创新措施,为农牧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作为全国唯一以现代农牧产业为特色的省(市)级高新区,如何承担起国家现代畜牧产业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对荣昌高新区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荣昌高新区副区长徐利敏坦言,要加强校企联动、共建中国畜牧现代化研究院
期刊
在湖南省衡阳县关市镇车头村、省道210公路旁边,一座座现代化厂房和冷库拔地而起,这就是衡阳鑫粤生态农业公司建设的蔬菜大型冷链物流园。随着冷链物流园的建成和一期3300余亩萝卜、西兰花播种,标志着衡阳鑫粤生态农业公司万亩蔬菜产业扶贫项目的顺利落地。昔日贫穷的山村一片欢腾,贫困户奔走相告,纷纷对公司董事长刘柞生竖起了大拇指。  回报社会 万亩基地助脱贫  刘柞生是土生土长的衡阳县关市镇人,兄弟姐妹5人
期刊
日前,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等10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食品安全谣言防控和治理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谣言涉及的当事企业是辟谣的第一责任主体。对谣言明确指向具体企业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责成相关企业发声澄清;指向多個企业或者没有具体指向的,要组织研判,采取措施制止谣言传播,并采取适当方式澄清真相。  近年来,像“棉花肉松”“塑料紫菜”“注胶虾”等食品安全谣言,在网络上俯拾皆是。层出不穷的食品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