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研究的价值

来源 :陕西社会科学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y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族群是划分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单位,不同的族群有不同的组成文化,不同的族群之间会产生不同的族群关系。对于族群文化、族群的划分及族群关系是人类学、民族学等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族群的研究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从狭义的层面探讨族群研究的价值。
  关键词:族群;研究;价值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3-134-02
  
  族群和族群关系问题既是与人类同样古老的问题,更是当今社会最敏感的现代问题。在当代社会,族群研究的价值至少可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
  第一,为破除民族主义神话,遏制分裂主义势力提供理论支持。
  20世纪90年代,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以苏联解体为开端,引发前苏联各地和东欧前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的民族主义分裂运动,造成欧洲和中亚在原来3个国家中分裂出23个独立国家,其中一些国家的民族主义分裂运动(如科索沃和马其顿的阿尔巴尼亚人、俄罗斯的车臣人)至今尚未平息。而且,受此运动的影响,另外一些国家的民族分裂势力也蠢蠢欲动。民族分裂主义已成为危及当今世界主权国家安全,引发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在此形势下,深入开展“民族认同”、“民族建构”和“民族主义”的历史与现状的研究,可为反思民族主义,遏制分裂主义势力提供理论支持。事实上,20世纪60、70年代以来族群研究的许多成果能够为此发挥作用。如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在其著作《民族与民族主义》中针对“20世纪晚期的民族主义”展开评论,指出:作为一种带动历史变革的力量,现今的民主主义已呈衰微之势,远比不上它在19世纪3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期所发挥的影响力。①
  对19世纪的“已开发”世界而言,“民族”可说是当时的历史核心,也是那时人们心中的伟大事业。他们致力创造出一种结合“民族国家”与“国民经济”的新“民族”。到了20世纪上半叶,对那些所谓的“依赖国家”,特别是对殖民地区来说,民族解放和独立运动已成为他们追求政治解放的主导力量,他们可借此摆脱殖民帝国的行政和更重要的军事掌控。②时下流行的分离主义或族群民族主义,就不具备这么积极明确的计划和前景……他们不顾历史上毫无具体前例的事实,便一味想要重现马志尼模式,创造一种族群、语言与国家领土一致重合的民族国家。证诸以往历史,这种理想根本就行不通……这种主张也完全不符合20世纪晚期的语言和文化潮流……分离主义根本无法切中20世纪晚期所面临的问题,因为它既不能解决普遍性问题,除少数幸运的例子外,甚至也无法解决地方性难题。它只会雪上加霜,让民族问题变得更加棘手。③
  族群研究长期致力于揭示族群和民族现象本质,六七十年代以来,已逐渐破解了民族原生论、民族与文化重合论、民族同文、同种、同宗论等神话的族群研究,无疑是反思“民族主义就是上帝在人类工作中指定给各民族的东西”之类论调,是遏制当前分裂主义运动的有力理论武器。
  第二,为消除族群矛盾与纠纷,促进各民族、国家国际国内族群关系的和谐发展提供智力资源。
  当今世界是一个多族群的世界,尽管由于划分的标准不一,对于当今世界究竟有多少族群,或曰5000个,或曰2000个,或曰3000个,④可谓众说纷纭。但族群存在的多元性、多样性却是不争之事实。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曾经偌大的地球被大大“压缩”,这个如今常被喻为“地球村”的“小小寰球”已没有哪个角落能成为世外桃源,各个国家、地区和族群都不可避免地卷入双边或多边的关系之中。族群冲突、文化冲突也随之激烈,因为目前的全球化是东西方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国家、地区和族群间权力极不对称基础上的展开的,在这个不对称的全球化时代,感到地方文化被抹杀的个人、群体和国家也加强了政治主张和要求,以保持自身的个性。⑤据有的学者统计,1988年全球发生的111起暴力冲突中,多起牵涉少数族群(Minority and minority groups);1991年全球爆发的37起军事冲突中,绝大多数可以被看作是族群冲突;1993年7月,至少发生25起民族(族群)冲突;1994年,至少发生40起族群冲突。而高登斯德尔在他所编的《人口、族群性和民族构建》一书的前言中写道:“几乎没有一天没有族群冲突的报道出现在报纸头条、晚间新闻或专业杂志文章和电视节目当中。族群问题已在东欧的革命和苏联的崩溃中突显。”这些问题是当前亚洲、非洲和中东社会、经济和政治的中心问题,且在西方多族群国家希望通过同化、经济发展、政治动员和立法消除歧视、族群认同和族群特点几十年之后,依然是其种族和移民政治的特点。外国劳工和从前的殖民地臣民已经重新定义了“同质的”西方国家中的族群的涵义。与歧视和种族主义相关联的族群性仍是东西南北全世界国家之间代际互动不良和不平等的根源。
  挑战是整个世界都必须面对的,因为几乎没有哪个国家是纯粹的单一民族国家。全世界2/3的国家拥有两个以上至少占全国人口10%的民族或宗教群体,很多国家拥有大量因为殖民和殖民者而被边缘化的土著人,国际移民的速度加快,也给一些国家和地区带来巨大影响。如今每个国家都或多或少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以共同的传统、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为纽带形成了不同的民族、宗教或语言群体。⑥在此情况下,族群研究不仅必要,而且可以有所作为。回顾族群研究的历史,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族群研究对于改善族群关系的贡献。如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姆赫斯特(Amherst)分校的社会学教授戈登于20世纪60年代在深入分析美国处理族群关系的社会目标的演变过程的基础上,总结出美国族群关系发展的“三阶段理论”,提出了“文化多元主义”(cultural pluralism)的观点,影响非常深远。这一理论经过不断充实和完善,如今已几乎成为国际社会处理族群关系的共同理念。《2004年人类发展报告》就以“当今多样化世界中的文化自由”为主题指出,“处理文化多样性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挑战之一”,“这类承认和容纳民族、宗教、语言和价值多样化的做法,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对社会和睦的威胁,现在则是21世纪政治图景中必不可少的特色”,文化自由是人类发展的重要部分,要尊重多样性,通过采取承认文化差异的政策即多元文化政策来建立更包容的社会。⑦
  事实证明,族群研究者可以通过研究族群和族群关系的现状和发展态势,通过研究经济、政治、人口、语言、婚姻、宗教等因素对族群关系的影响等,可影响或改变处理族群关系的社会目标,为制定处理族群问题和族群关系的政策提供参考和咨询,从而为消除族群矛盾与纠纷,促进各民族、国家国际国内族群关系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注释:
  ①②③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李金梅译.民族与民族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96;202;203.
  ④宁骚.民族与国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59.
  ⑤⑥⑦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报告[R].2004:1;2;2.
其他文献
在从事企业管理的多年实践中.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市场经济发展所经历管理状况发生质的变化的过程.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的产生、推广.对每一位管理者的管理思想都进行了适应
摘 要: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逐渐成为公众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一种载体,特别是近年来,社会公众通过网络媒体聚焦一系列突发事件和社会焦点问题的行为变得愈演愈烈。但是,我国网络舆论监督中也透射出一些“网络围观”现象的存在,本文试图从历史文化、心理、制度等方面对此现象进行分析,以便进一步规范网络监督机制,借以督促政府行为的公平公正,更好的实现公众民主权利的落实。  关键词:网络舆
介绍了水元素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分析了目前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水多、水少、水脏等问题.指出了水元素在城市规划建设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改进措施.
两水分供是实现黄河科学、严格、清晰地界定农业用水和非农业用水的界限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为了实现更完善的计量和管理放水的计量工作,供水部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监测
德州市属严重缺水地区,水资源短缺已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雨洪水本身具有水害和水利的双重特征。其利用已成为当今水利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通过分析德州市水资源现状,探讨了
当我们的先祖把飞天梦想描绘在敦煌莫高窟时,大概没想到雕刻在这些土墙壁画上的深切寄托,能够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实现。从1956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
摘 要:陆游是南宋诗坛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作者,在整个中国诗史上,是作品数量最多的一位,陆游倾其一生心力作诗,以写诗之余力作词,因而他词的成就不如他诗歌的成就,而陆游的词学观是导致其词作数量远远小于诗作数量的最根本原因,研究和总结陆游的词学观,有利于探究陆游诗词创作的差异及内容的多样性。  关键词:陆游;保守;词学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4-1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