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西宁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来源 :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nijiushis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有着2100多年悠久历史的西宁,怎样开发利用河湟地域沉积的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开拓发掘源远流长的民问文化,构建有个性且特点鲜活的文化产业,实现文化和经济融合发展,是一个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推进 西宁 特色文化产业 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9—0163—03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有着2100多年悠久历史的西宁,怎样开发利用河湟地域沉积的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开拓发掘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化,构建有个性且特点鲜活的文化产业,实现文化和经济融合发展,是一个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
  
  1 充分认识文化产业的地位和作用
  
  1.1 发展文化产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还要满足精神文化需要。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在物质生活得到基本满足后,人们更加关注文化的、心理的、精神的需要。如人们对于书籍、音像、影视、艺术的需要,对娱乐服务、文化服务、旅游休闲等需要。发展文化产业。以更丰富的文化产品来满足人们越来越紧迫的精神文化需求,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1.2 发展文化产业对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文化产业属于第三产业,它的发展不仅增加第三产业发展的总量,而且还提升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我国第三产业总量不足,比重过低,已成为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一个突出问题。目前,以OECD国家为首的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已经达到70%以上,而我国的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仅有33.6%,这个数字甚至低于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发展文化产业是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步骤,是进一步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大举措,是实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北京,文化产业正在超过工业产值,上海经过几年努力,已形成电影电视、出版印刷、文化娱乐为主导的产业基本结构,云南打造民族文化产业品牌,使之已成为宣传云南、扩大云南影响力的有效载体。
  1.3 发展文化产业是带动其它产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文化产业将文化作为基本资源融入到经济运行之中,能够进一步促进技术、知识、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形成和合理的配置,提升物质生产领域的文明程度,减少物质资源的消耗,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一些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文化产业从来都是与其它产业相互刺激、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如美国迪斯尼乐园一个园区的门票是40美元,而每人每天吃、住、行方面的消费要达近100多美元,全年150亿美元的收入中,门票收人仅占六分之一。2008年10月8日,第18届中国(中山)国际动漫游戏游艺产业商贸洽谈会,排名世界前十名的国际知名游艺企业和来自全球近700个专业采购商的参与,使3天的展会实现了12.3亿元的贸易成交额。
  1.4 发展文化产业会推动文化事业改革步伐。我国文化管理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旧体制下单一、狭窄、供给型文化管理模式“造就很多文艺事业单位和专业艺术表演团体长期不敢面对市场,不研究市场,至今不能适应市场的被动境况。”发展文化产业,培育市场主体,建立统一有序的文化市场,改善宏观调控体系,必然会促进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逐步实现以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实现以管理政府文化服务机构和文化设施为主逐步向管理全社会文化为主的转变,既可以缓解政府财政压力,还可以吸引社会力量办文化,促使文化生产单位精心生产好的文化产品,把人民的文化需求真正重视起来。
  
  2 西宁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宁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青藏高原中心区域性城市的地位得到提升。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突飞猛进,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2.1 文化市场空前繁荣。在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文化产品市场日益繁荣的同时,原创文化产品市场、新兴文化服务市场、特色工艺品市场和农村文化市场逐渐形成,农村文化消费需求日渐扩大。文化中介组织基本成型,逐步成为连接文化生产、服务和消费的有效环节,推动文化产品更好地走向市场。截止2007年底,全市各类文化经营单位1575家,其中,文艺表演、广播电视、娱乐场所、出版印刷等核心产业层经营单位1138家,互联网服务、文化中介服务、会展服务、健身休闲等外围产业层经营单位185家,工艺品产销、玩具产销、乐器产销等相关产业层经营单位253家。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5496人,全市文化产业年营业收入4.06亿元,年利润1.42亿元。规模较大的社会文化企业有西宁书城和青海新奇工艺装饰公司(该公司2004年被文化部确定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借各种重大节庆活动举办之际,大力培育演出市场,先后以市场运作的方式成功举办了“唱响中国”、“同一首歌”、“欢乐中国行”、“激情广场”等大型演出活动,为开发演出市场积累了经验。民营资本开始大量进入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图书发行、网络文化、艺术品等产业领域,进一步活跃了文化市场,初步形成国有与民营相互竞争、共同发展、多元并进的产业格局。
  2.2 传统文化得到挖掘。西宁文化底蕴深厚,民族特色鲜明,具有较大的挖掘潜力。近年来,西宁市把挖掘传统特色文化产业作為一项重要工作。在开展“文化中心户”创建、文化大院以及文化中心建设中,对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农民画、排灯、堆绣、刺绣、剪纸、根雕、玉雕及民间高抬、皮影、戏曲表演等进行了挖掘。如湟中县农民画不仅走出省门,也走向国际,不少从事农民画创作的群众从中受益。大通以培养根雕和玉雕艺人为重点,在帮助他们开展手工雕刻,增加收入的同时,还培养、发掘古老民间乐器口弦加工艺人、民间剪纸、刺绣、书画艺人、“花儿”歌手等近1600名,其作品参加各类展销会、演出会,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湟源县把汇集了绘画、刺绣、堆绣、剪纸、皮影、书法、音乐等多种艺术手 段的排灯作为文化产业品牌,大力进行开发,已初步取得良好效益。至目前,湟中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族民间绘画之乡”、大通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花儿)之乡”,“老爷山”花儿会、湟源排灯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民间文化产业不仅逐渐成为文化产业中最具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日益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生产销售从家庭作坊式发展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公司加农户、能人带动农户、零售批发、团体会展等多种模式。同时,市、区、县专业文化工作者采取专题讲座、现场示范、以师带徒等多种措施,开展有针对性的文化艺术培训,大大提高了这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文化艺术素质。
  2.3 旅游产业势头强劲。不断完善旅游服务功能,着力塑造“中国夏都”城市品牌,西宁的旅游地位和产业素质得到有效提高。藏药、藏毯、藏族手工艺产品等特色旅游商品,民族手工艺品和各地绿色有机食品得到有效开发,扩大了旅游购物消费。走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路子,大力挖掘、宣传塔尔寺、“海藏咽喉”、日月山等一批旅游文化资源,创出了自己的旅游特色。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以“农家乐”、“牧家乐”为切入点,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帮助农牧民依靠旅游增收。加强诚信旅游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塑造西寧旅游诚信形象。紧紧抓住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的黄金机遇,在打造“青藏线”旅游品牌中全面提升城市硬件设施的水准,加大了宾馆、餐饮、车辆、民航等方面的投入,进-步完善了地区交通体系和投资环境。作为青藏经济发展轴线的起点,青藏铁路通车带来的人气凝聚力和物流增长量,已成为带动西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仅2006年7月1日至8月15日,青藏铁路通车45天,经西宁中转的客流量达到20万人次,据建设部专家统计分析,青藏铁路开通后,由西宁中转的客流量每年将达到60万人次以上。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研究课题表明,青藏铁路投入运营后,旅游人数年均增长率将提高到30%左右。
  西宁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已呈现出体系不断完善、门类不断齐全、市场日益繁荣、投资主体逐渐多元化、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态势,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展示城市文化内涵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安置就业的有效渠道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但从总体上看,仍处于起步阶段,与文化产业发达地区相比,存在很大差距,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重视和解决。
  一是思想观念滞后。许多文化单位宁可守着旧摊子,抱着日渐易碎的“铁饭碗”,要国家养着,而没有想着通过走产业化的道路,建设文化事业,繁荣文艺创作。受整体经济水平的制约,市民文化消费观念落后,“宁吃一顿饭,不看一场戏”的现象比较普遍,文化消费市场需要大力培育。
  二是产业化程度还相当低。除文化娱乐、音像业等以外,市场化程度普遍较低,规模很小,没有过硬的抗风险和竞争能力,其生产水平、经营机构与人民的文化消费需求有很大的差距。特色文化产业还在探索阶段,发展举步维艰。特色文化产业如农民画、根雕、玉雕、刺绣及民间戏曲表演等,品牌意识不强,宣传推广力度不够,缺少走向市场所需的启动资金,难以形成规模。对濒临灭绝的技艺缺乏必要、有效的保护、传承措施,缺乏特色文化产业开发所必须的技术型、管理型和经营型人才队伍。
  三是缺乏完备的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文化产业是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还没有完整的支持发展文化产业的配套政策,更缺乏完备的法规体系来保障其发展,产业经营中难以体现公平、公正的竞争。
  四是文化管理体制不能适应文化产业的发展。政府过多地干预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尽管历经多次改革后这种情况有所改观,但计划经济模式下政企不分的现象依然存在。文化经营单位放不开手脚,不能大胆去干。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不够,文化经营中重复建设、盲目投资、畸形竞争的现象时有发生。
  
  3 发展西宁特色文化产业对策
  
  发展文化产业,首要的条件是实现从“市场监管者”向“产业发展推动者”的转变,着重从规划引导、政策推动、环境营造、市场培育、组织协调、重点帮扶等方面下功夫,推动全市文化产业走向大发展大繁荣。
  3.1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经营性文化产业化。只有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文化体制,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根据西宁市近几年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实际状况,下一步应将经营性文化产业化作为重点,区别非经营性和经营性文化事业的界线,把允许经营的资产、资源和业务从目前的事业体制中分离出来,进行企业转制和重组,与事业部分分别管理、分别运营。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经营,按照现代产权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组建公司,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3.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硬件环境。加快建成和调整出一批文化设施,为民间演出市场的开拓和各项文化交流措建平台。建设具有民族和地方表演特色,具有一定规模的民俗风情演艺接待中心。推出、展示青海独特的贤孝演唱艺术和河湟眉户、“花儿”、秦腔等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为其走向市场、走上产业化道路提供载体。整合现有各类市场,建立起专门的特色文化产品市场,改变现在各类文化产品掺杂在各类市场内,有市无场的局面,培育特色文化产品生产和经营的领军企业和经营业主。
  3.3 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旅游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业与特色文化产业和谐发展。组织开展对西宁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对著名历史人物、文化名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进行系统性挖掘、整理和利用,充实旅游文化资源,逐步形成以自然景观和历史古遗参观为路线,以民族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活动和地方民族风情歌舞等历史文化传统宣传、讲解、展示为主要内容,以唐卡、堆绣、藏饰、黄河奇石、彩陶等地方特色文化产品旅游购物为辅的文化旅游新格局。对一些濒临失传、后继无人的传统产业给予扶持、振兴和发展。树立品牌意识,推出亮点,扩大对外交流,展示、推销、发扬光大特色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和工艺美术作品,加快文化资源优势向旅游文化产业的转化。研究促进旅游业与特色文化产业和谐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加强对旅行社、导游等旅游服务部门和人员的管理,建立带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考核体系。
  3.4 培育和引导民间演出市场良性发育,扶持民间特色文化演出团体发展。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通过规划制定、项耳引导、业务指导等手段,把分散的文化企业的价值取向、利益趋向凝聚起来,集中各方力量,全面提升西宁地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把加大投入力度与改进财政投入方式结合起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促进民间演出市场的良性发展。探索特色文化项目基金管理模式,鼓励专业传媒公司和民营演出团体参与剧目创作、演出策划、节目编排、表演等各环节竞争,引导民间演出市场发育和各演出团体的健康发展。
  3.5 打造文化品牌,带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品牌是具有商誉影响和商业价值的巨大无形资产。以市场为导向,努力打造文化品牌,逐步形成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能突出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具有较高艺术水平和代表性的民族民间精品演出剧目。深入调查和挖掘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大做强曲艺、“花儿”、皮影、雕刻等优势产业。挖掘、展示、推出农民画、排灯、皮影、堆绣、剪纸等艺术精品,开展规模化的旅游文化服务,整合资源,扩大影响力,提升经济效益,促进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3.6 加强队伍建设,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文化产业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智力的产业。它需要一大批具备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同时又懂得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规律的专门人才。围绕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制定人才资源开发规划,实施引进和激励人才的優惠政策,尤其要加强本土化人才的培养。重点加强经营管理、创作和科技创新等文化产业急需的各类人才的培养,定期和不定期地组织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骨干进行培训学习,培养和造就产业领域各级各类优秀人才,逐步建立一支懂文化、精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
  3.7 坚持正确方向,改革创新,共同发展。文化产品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必须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强化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产业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市场手段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结构布局,调节利益分配,促进产业良性循环发展。始终把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作为。产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放思想,把改革创新作为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唯一途径,坚持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吸纳和利用社会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形成多主体公平竞争、开放有序的市场环境,促进市场繁荣和产业壮大。
  3.8 加大扶持与引导力度。西宁特色文化资源丰富,但目前资源配置分散,产业发展缺乏有力引导。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把文化产业培育为新的支柱产业,离不开政府的引导,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撑和扶持。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衔接沟通,相互支持,形成合力,从财政税收、工商管理、社会保障、劳动人事各方面,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扶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做到两手抓、两促进。通过规划制定、项目引导、业务指导、资金支持等手段,把分散的文化企业的价值取向、利益趋向凝聚起来,集中各方力量,全面提升西宁特色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同时要完善政策。建立健全政镱法规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是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重要保障。落实已有政策,研究制定新的扶持政策。放宽准入条件,简化审批程序,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特色文化建设。加大税收政策扶持力度,对新开办的文化企业,按规定免征所得税。企业对文化事业的捐赠,享受有关“捐赠抵税”政策。完善土地扶持政策,对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在选址、立项、征地等方面给予优惠;在符合城市规划前提下,允许国有文化单位在其原用地范围内提高土地使用率。
其他文献
介绍了西方传统教育理论的课程教学计划(syllabus)概念。以实例为基础,把现行的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进度计划和课程教学计划的功能进行了比较,指出前两者不能代替后者。对课程教学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地方医学院校研究生双语教学中存在的几个共性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调查分析结果,提出了几点改进建议.
澳洲政府日前已向国会提交5项法案,斥资37亿元,名为“寿命更长。活得更好”的老年人护理改革。改革的主要方面包括: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消费者主导的护理配套.使人们对自己所接受的
一年轻女子,到了待嫁的年龄,即恨嫁,又盼嫁,那种矛盾的心情真让人抓狂,苏婕就是如此,她最近患上了焦虑症,青春所剩无几,能不焦虑吗?前几天,又一个要好的闺密嫁掉了,只有她,非
时间的年轮一圈一圈刻在记忆里是痕迹也是沧桑坚持忠贞不渝的坚持用一种力量打开所有症结浇灌出葳蕤之绿
[摘 要]师资队伍建设的好坏关系到高校发展的成败。新时期的师资队伍建设应重点从以人为本、以教学为本、以师德为本三方面展开。  [关键词]师资队伍建设;以人为本;以教学为本;以师德为本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05)04—0042—02
必须大幅度地提高银行业务工作完成的效率。这要求使网络技术与在用户一服务设备系统运行的分布数据库技术相结合。将应时的oracleWare系统看作为最适当的实现这种结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