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们正进入一个全媒体时代。2018年,晋城率先在山西省完成了市级媒体融合,组建了晋城市新闻传媒集团,构建了“广播+电视+报纸+网站+微信公众号+手机客户端”的“六合一”全媒体矩阵,形成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互补、互融、互动的传播新格局。本文结合晋城市新闻传媒集团实践,重点就地方融媒时政记者复合能力的建设作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媒体融合;时政记者;复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2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1-0170-02
媒体融合的核心是“一次性采集、多媒体呈现、多渠道发布”。然而,由于各发布平台的特点不一样,发稿要求也各不相同,所以融媒时政记者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综合业务能力。结合晋城市新闻传媒集团两年多的时政新闻采编运行实践,融媒时政记者要具有较强的政治把握能力、文稿写作能力、摄影摄像能力、音视频编辑能力、网络运用能力等五种能力。
一、政治把握能力?
时政新闻是地方主流媒体立身之本。它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具有非常强的政治性和严肃性。做好时政报道,要求融媒时政新闻记者具备较强的政治把握能力。
(一)融媒时政记者应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
立场决定方向,有什么样的立场,就有什么样的选择。著名记者范长江在《怎样学做新闻记者》中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认识,等于航海的船没有了指南针”。 “为谁服务、为谁发声”是融媒时政记者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作为党媒新闻人,必须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党媒姓党”的重要论述,坚持党性原则,在思想上解决新闻宣传“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不为噪音所扰,不为杂音所惑,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从心灵深处自发地服从党和政府的指挥。只有这样,才能站稳脚跟、坚定立场,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二)融媒时政记者应具有丰富的时政知识
时政新闻主要报道党委政府党务、政务活动和重大决策部署,表述严谨,不能有丝毫偏差。隨着移动优先战略的实施,记者应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提供最规范、最准确的新闻内容。要做到这一点,融媒时政记者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熟悉所在城市的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党性,行为有原则,下笔有政治,画面有规矩,确保每一条新闻在正确的舆论导向上运行。
(三)融媒时政记者应具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洞察力是指透过事件的表象,洞察事实本质,看到新闻背后的信息的能力,西方新闻界称之为“新闻眼”。融媒时政记者经常参加会议或领导调研,党委和政府的每一个会议,领导同志的每一次讲话,都有一定背景,都有一定目的,不会凭空而来。能否抓住其中蕴含的重要信息,记者政治洞察力的高低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记者具备敏锐的政治洞察力,能够将日常的时政活动放在全局考虑,把会议或讲话放到更为广阔的时代背景、政策背景、社会背景下去分析,采写出来的新闻,就能抓住精髓,而不仅仅停留在摘录领导讲话和会议材料的浅层次上。因此,一个优秀的融媒时政记者,必须具备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只有这样,我们的时政报道、主题性报道,才会有深度,才能一针见血,才能唱响主旋律,才能真正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四)融媒时政记者应严格遵守新闻宣传纪律
新闻宣传无小事,作为党媒记者,一定要严格遵守党的宣传纪律和新闻职业操守。融媒时政记者跟随领导开会调研,接触的文件和资料多,了解、掌握的机密和敏感事项也多,如果不加分析筛选发布出去,很容易造成负面影响。因此,融媒时政记者必须懂规矩、讲纪律,拿不准,要多请示、多汇报;必须严格遵守三审制,绝不能自作主张,抢发未经审核的报道;必须管好自己的言行,不能说的不说,严守机密,自觉把自己的言行置于党宣传纪律的监督约束之下,真正做到敬畏纪律、敬畏规矩。
二、文稿写作能力
写作是融媒时政记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功,特别是在当前“移动优先”的情况下,记者需要快速准确地组织报道内容,这向融媒时政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融媒时政记者要有渊博的知识
时政新闻报道范围涉及方方面面、各行各业[1]。博学多识还是知识贫乏,发现和判断新闻的敏锐度会不同。知识越渊博,储备越丰富,就越能够认识到事物的意义和内涵,就越能从中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相反,如果知识贫乏,连基本情况都没弄懂,采访对象就会丧失交流的兴趣,甚至可能与重大新闻擦肩而过。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融媒时政记者需要有广阔知识面,除了掌握新闻专业知识外,还应该了解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社会等知识,真正做一个“杂家”,这样才能在重大新闻面前游刃有余,写出高水准的作品。
(二)融媒时政记者要有深厚的文字功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对融媒时政记者来说,笔杆子更是基本功,增强脚力、眼力、脑力,最后都要通过笔力来体现。只有具备深厚的文字功底,才能做到文字准确、语法规范、用词达意。如果能更进一步将诗词警句、群众鲜活的语言准确地运用到报道中,我们的时政新闻就会真正“软”下去、“活”起来,势必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三)融媒时政记者要熟练运用网络语言
众所周知,网络语言具有简练、直白、形象、诙谐、深刻的特点。但也有大量网络语言使用不规范,歪曲了语言文字原本的含义,有些网络语言甚至低俗、粗暴,传播着不文明的负能量。因此,融媒时政记者在运用网络语言时,首先要熟悉网络语言,了解它的真正含义,对一些含义不明的网络语言,要坚决摒弃,不使用;其次要善于甄别、去伪留真[2],精准选用大众能接受、能理解,以及在社会上较为通用的网络语言词汇,做遵循语言规范、倡导文明用语的表率。记者在借助新媒体发布时政新闻时,选用生动、新鲜的网络语言,不仅能让受众喜欢看、听得进,而且还能增强新闻传播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从而提高新闻传播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媒体融合;时政记者;复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2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1-0170-02
媒体融合的核心是“一次性采集、多媒体呈现、多渠道发布”。然而,由于各发布平台的特点不一样,发稿要求也各不相同,所以融媒时政记者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综合业务能力。结合晋城市新闻传媒集团两年多的时政新闻采编运行实践,融媒时政记者要具有较强的政治把握能力、文稿写作能力、摄影摄像能力、音视频编辑能力、网络运用能力等五种能力。
一、政治把握能力?
时政新闻是地方主流媒体立身之本。它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具有非常强的政治性和严肃性。做好时政报道,要求融媒时政新闻记者具备较强的政治把握能力。
(一)融媒时政记者应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
立场决定方向,有什么样的立场,就有什么样的选择。著名记者范长江在《怎样学做新闻记者》中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认识,等于航海的船没有了指南针”。 “为谁服务、为谁发声”是融媒时政记者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作为党媒新闻人,必须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党媒姓党”的重要论述,坚持党性原则,在思想上解决新闻宣传“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不为噪音所扰,不为杂音所惑,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从心灵深处自发地服从党和政府的指挥。只有这样,才能站稳脚跟、坚定立场,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二)融媒时政记者应具有丰富的时政知识
时政新闻主要报道党委政府党务、政务活动和重大决策部署,表述严谨,不能有丝毫偏差。隨着移动优先战略的实施,记者应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提供最规范、最准确的新闻内容。要做到这一点,融媒时政记者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熟悉所在城市的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党性,行为有原则,下笔有政治,画面有规矩,确保每一条新闻在正确的舆论导向上运行。
(三)融媒时政记者应具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洞察力是指透过事件的表象,洞察事实本质,看到新闻背后的信息的能力,西方新闻界称之为“新闻眼”。融媒时政记者经常参加会议或领导调研,党委和政府的每一个会议,领导同志的每一次讲话,都有一定背景,都有一定目的,不会凭空而来。能否抓住其中蕴含的重要信息,记者政治洞察力的高低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记者具备敏锐的政治洞察力,能够将日常的时政活动放在全局考虑,把会议或讲话放到更为广阔的时代背景、政策背景、社会背景下去分析,采写出来的新闻,就能抓住精髓,而不仅仅停留在摘录领导讲话和会议材料的浅层次上。因此,一个优秀的融媒时政记者,必须具备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只有这样,我们的时政报道、主题性报道,才会有深度,才能一针见血,才能唱响主旋律,才能真正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四)融媒时政记者应严格遵守新闻宣传纪律
新闻宣传无小事,作为党媒记者,一定要严格遵守党的宣传纪律和新闻职业操守。融媒时政记者跟随领导开会调研,接触的文件和资料多,了解、掌握的机密和敏感事项也多,如果不加分析筛选发布出去,很容易造成负面影响。因此,融媒时政记者必须懂规矩、讲纪律,拿不准,要多请示、多汇报;必须严格遵守三审制,绝不能自作主张,抢发未经审核的报道;必须管好自己的言行,不能说的不说,严守机密,自觉把自己的言行置于党宣传纪律的监督约束之下,真正做到敬畏纪律、敬畏规矩。
二、文稿写作能力
写作是融媒时政记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功,特别是在当前“移动优先”的情况下,记者需要快速准确地组织报道内容,这向融媒时政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融媒时政记者要有渊博的知识
时政新闻报道范围涉及方方面面、各行各业[1]。博学多识还是知识贫乏,发现和判断新闻的敏锐度会不同。知识越渊博,储备越丰富,就越能够认识到事物的意义和内涵,就越能从中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相反,如果知识贫乏,连基本情况都没弄懂,采访对象就会丧失交流的兴趣,甚至可能与重大新闻擦肩而过。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融媒时政记者需要有广阔知识面,除了掌握新闻专业知识外,还应该了解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社会等知识,真正做一个“杂家”,这样才能在重大新闻面前游刃有余,写出高水准的作品。
(二)融媒时政记者要有深厚的文字功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对融媒时政记者来说,笔杆子更是基本功,增强脚力、眼力、脑力,最后都要通过笔力来体现。只有具备深厚的文字功底,才能做到文字准确、语法规范、用词达意。如果能更进一步将诗词警句、群众鲜活的语言准确地运用到报道中,我们的时政新闻就会真正“软”下去、“活”起来,势必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三)融媒时政记者要熟练运用网络语言
众所周知,网络语言具有简练、直白、形象、诙谐、深刻的特点。但也有大量网络语言使用不规范,歪曲了语言文字原本的含义,有些网络语言甚至低俗、粗暴,传播着不文明的负能量。因此,融媒时政记者在运用网络语言时,首先要熟悉网络语言,了解它的真正含义,对一些含义不明的网络语言,要坚决摒弃,不使用;其次要善于甄别、去伪留真[2],精准选用大众能接受、能理解,以及在社会上较为通用的网络语言词汇,做遵循语言规范、倡导文明用语的表率。记者在借助新媒体发布时政新闻时,选用生动、新鲜的网络语言,不仅能让受众喜欢看、听得进,而且还能增强新闻传播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从而提高新闻传播的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