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字化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g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字化环境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衣食住行、知识获取、社会交往、消费交易等方面,并进而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及其形成。通过调查显示,数字化设备成为大学生日常必需品,特别是网络成为学习和解决问题的优先选择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重视数字化环境产生的深刻影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和方法进行正确引导。
  关键词:数字化环境;学习生活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8-0263-02
  
  数字化环境是指信息时代利用联网技术,将信息源进行数字编码形成数字化模型并由计算机内部处理,再通过手机、电视、电脑及其他数字化终端设备传递信息影响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作为一种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媒体正在改变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在网络空间获得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互联网把人数字化、符号化,成为抽象的而非现实的人,对马克思关于人的生存方式思想提出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目的是教育者通过各种形式对受教育者进行相关政治、思想以及道德、价值、心理等方面的教育,使其内化并接受并进一步将教育内容外化付诸于行动。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进行适当调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采取新途径、新方法进行正确引导,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有效性。
  一、当代大学生数字化生存方式调查
  网络新媒体正日益成为大学生衣食住行、学习交友、获取知识、消费娱乐的一个主要渠道。因此,目前大学生生存与生活方式的主要特点为网络生存与虚拟存在,通过数字、符号或图形来代表个体的存在,获得了一种全新的数字化生活方式。本课题组成员对广东省内的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了调研,内容主要涉及日常生活、休闲娱乐、学习交往、价值观等方面。调查以课堂讨论和问卷形式开展,采取现场发放和网络在线两种形式,共收回有效问卷1 851份,男女生所占比率分别为58%和42%;理工科和文科比率为66%和32%;主要调查对象为大一和大二学生,分别占到54.5%和45.3%。结果显示,电脑、手机及其他数字设备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数字化生存方式日益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网络生活方式成为主流。大学生课余时间的第一选择是上网,占据了大量时间。调查统计显示,课余时间选择上网、运动、读书、逛街和睡觉的比率分别为40%、22.2%、17.7%、10.3%和9.8%,上网时间大部分都在三小时左右。网络漫游已经成为大多数大学生每天必做的事情,由此导致其他活动时间投入减少,尤其是课外阅读方面。调查还发现,这些比率中男生所占比重高于女生,自然科学专业的高于人文社科专业的。
  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对网络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较高,速度较快,网购使得他们可以方便地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48%的同学基本上都有过网购经验,但他们也提出一些问题,比如难辨信息真伪,有时陷入循环消费的陷阱,增加自身负担,他们还是对网购有一定戒心,网购最多的主要是书籍。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大学生使用手机通过3G网络获取外界信息成为重要途径。63.5%的同学每月手机上网流量在30M左右,92%的大学生的手机具有上网功能,绝对多数大学生经常使用手机浏览新闻、收发信息和邮件、上QQ等。由此可见,这种不受时间、空间制约的无线网络受到大学生的热衷。
  第二,网络休闲娱乐高于其他户外运动方式。大学生上网后主要活动为聊天、查阅资料、打游戏、看新闻或者做一些网游兼职等,网络逐渐成为他们释放心理压力、休闲娱乐的有效方式。但是这种情况随着年级的增长也在发生着变化,随着学业压力的增大和自身的不断成熟,高年级大学生利用网络工具查阅资料要比其他活动的比例明显提高,逐渐与自身学习相结合,利用它来获取更广泛的资源。
  第三,网络对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传统学习环境下,大学生解决疑问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向老师请教或查阅相关图书资料,而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65.8%的大学生首选搜索引擎,只有不到10%的同学会选择独立思考。网络信息纷繁全面,快捷的搜索功能成为大学生答疑解惑的首选途径。但是这样的网络阅读导致大学生的思考能力降低,遇到问题不主动思考而直接寻求网络解答,长此下去必然会影响年轻群体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当下价值观多样化,面对庞杂的网络信息,大学生自身判断力不够成熟,很容易被误导。调查发现,针对网上有争议的话题,60.9%的大学生选择合理的推理判断,24%的大学生凭借个人价值观和经验进行判断,10.9%的大学生依据名家观点进行判断,还有部分人根据支持或反对的多少作出自己的选择。可以看出,一方面,数字化资源拓宽了大学生获取信息、表达信息的渠道,为他们批判性地分析问题提供了空间,另一方面,如果批判缺乏正确的思想引导,就很容易转变为极端情绪的宣泄。一些发达国家利用网络传播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实施和平演变战略,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大学生价值观选择产生影响。
  第四,网络使得大学生社会交往更为方便。调查显示,64%以上的同学网络连接后第一件事就是上QQ或上人人网。虽然热衷网络社交,但大学生仍能保持自己的理性判断,对网络中与陌生人交往存在的风险能自动规避,尤其是对“90”后一代对网络中的风险有一定判断能力。此外,手机成为大学生交流和处理日常事务的首选工具。与朋友联系最广泛使用的就是手机,其次是聊天工具。飞信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流方式,以其价格便宜又有效的即时性等优点受到青睐。
  二、数字化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产物,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作为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的产物,必将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进行适当调整。数字化环境可以成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第一,利用手机拓展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手机这个载体向大学生传播丰富的、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帮助大学生形成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完成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使用手机频率极高,且基本上都有上网功能,短信互动是使用最多的功能,可以利用手机短信作为信息传播和理论宣传的重要渠道。利用手机短信(如红段子等)引领媒介方向、传递正确信息、培养审美情趣、传播健康心理。可以使校园重大事件得到及时播报和评论,可以使师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时得到反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种方式值得尝试。
  第二,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创新理念,强化网络教学中的情感交流。数字化平台载体具有互动性、平等性,使活跃其中的主体和客体的交流更具有亲和力,一些面对面不敢讲或不愿讲的观点可以在网络上放松地表达出来。教学平台的互动窗口既能省却很多信息查找问题答案的时间,也能有效减少学生与其他纷繁信息的接触,提高学生在网络学习中的高效性,降低因为接触其他信息而中止网络学习的可能。互动平台应是开放的多元的交流平台,师生可以通过平台发布与教学相关的视频、见解或进行答疑解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归宿就是以人为本,需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以学生为本,最关键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热爱和尊重学生,强化网络教学中的情感交流。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人师表,以人格教育人格,以性情培养性情,以心灵感动心灵,坚持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积极引导。
  第三,丰富资源,创新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现代传播学中基于对信息传播的终点——受众的特性、动机、需求及接受机制进行分析而得出传播学受众等相关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有益的结论和科学的方法论启迪,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数字化学习方式是伴随科技进步而生,它充分利用媒体和网络等所提供的丰富资源,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来实现学习者自主建构知识的新型学习方式。数字化环境下,教育过程在本质上成为一种选择过程,数字化设备成为教育的中介,实现多向互动,这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因为,我们所面对的大学生群体,其内部分层和跨度明显强化,这就使得内在的差异性大为增强。无论主客观方面都有所不同,甚至话语系统都有所差异。数字化资源能够为追踪研究提供海量数据支撑,可以动态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
  数字化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网络的显性和隐性方式积极“营造显隐结合、以隐为主的宽松、自由与自主氛围,通过感人情境、优美艺术、多样语言与多彩活动等教育信息依托、渗透、潜藏到网络信息中”[1]。有学者提出针对高比例的大学生课余时间玩游戏这一行为,可以利用网络游戏在宣传文化的同时,结合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寓教于乐。此种方法虽然实行起来有难度但值得尝试,特别是目前国外网络游戏不断打入中国市场,其中内含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的确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游戏有极强的趣味性,能够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可以将教育理念、价值观等内容渗透到游戏中,充分发挥其隐性教育的功能,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也应高度重视、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特别是积极探索和发展数字化环境下新媒体传播载体的教育艺术,努力创新传播手段,引导广大青年不断增强良好的思想意识,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袭,提高文明程度,全面推进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蒋洁.Web3.0技术下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10,(12).
  [3]李林英等.当前大学生生存方式的现状与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
  [4]张聚华.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教育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其他文献
摘要:基于因子分析对我校2008级市场营销学生各门课程的成绩进行分析,找出学生成绩背后的变量,并通过因子综合得分排名与传统排名相比较,更好的发现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差异,以寻找更好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因子分析;因子得分;载荷矩阵;市场营销专业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2-0335-03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必须理论基础和较强的
期刊
摘要:结合小说《追风筝的人》的故事情节,运用阿德勒的“自卑感”理论进行精神分析批评,探讨小说主人公阿米尔身上存在的“自卑感”,及其对推动小说情节发展、塑造主人公阿米尔的形象和影响这部作品的文学接受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自我超越;《追风筝的人》;自卑感;阿米尔;阿德勒  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8-0144-02    一、阿德勒的“自卑感”理论
期刊
摘要:农村引水工程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快致富的重要途径。在实地调查融水县洞头乡一心村情况基础上,认为当地引水工程建设存在着环境恶劣、资金缺乏、林改阻碍等问题,最后提出要科学规划、统一管理、多方筹资、加快林改等建议。  关键词:引水工程;新农村建设;洞头乡;一心村  中图分类号:C91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8-008
期刊
摘要:“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是高校《原理》课绪论部分的核心问题。在教学实践中,一是从对马克思主义的种种误解及其根源入手,澄清误解,改善认知;二是从不同时代历史语境的对比入手,凸显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感与时代性;三是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生平事迹与伟大人格入手,增强感染力;四是从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入手,凸显理论的实用性。通过上述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实效。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核心
期刊
摘要:在现代民主政治中,政党作用的发挥主要是由其功能决定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其功能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决定了农村社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决定了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稳固与否。以辽宁西部某县为例,探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及其实现的科学路径,不断提高自身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提高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农民群众、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的能力,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
期刊
摘要:如何塑造适应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新组织、新党员、新农民,以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合力?这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目前的工作重心。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浙江省湖州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湖州模式”。而湖州市五四村充分发展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带动和促进新一轮农村经济、政治发展的有效做法更是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农村基层党内民主;新农村建设;五四村  中图分类号:D26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要:推进中央企业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党的建设,将政治优势转化为科学发展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中央企业做强做大,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以中国最大的炼化企业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分公司为例,阐述中央企业建设学习党组织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和方法途径等。  关键词:学习型党组织;核心竞争力;认识;实践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5-
期刊
摘要:村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以下简称村委会),合称“两委”,在农村村级事务管理中有各自不同的职责、地位和作用,他们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共同推动着农村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然而也有少数农村“两委”关系不正常,特别是实行村委会直接选举以后,部分农村“两委”关系不协调问题十分突出。缘何出现这样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出现后应如何改进?在此文中都有所论述。  关键词:“两委”;不协调;党建;不对称  中图分
期刊
摘要:对于作为思政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改,主要在于不能将这门课上成纯历史课,而是在给学生理清近现代史发展的主线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这门课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的方法是比较合适的,基本思路是运用生动的语言创设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进入实境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国家民族观念。  关键词:情境教学;教改;近现代史  
期刊
摘 要:20世纪20年代,哈尔滨市娼妓业极为猖獗,《滨江时报》对其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地报道。在一定时期,有公开的妓院,但许多妓女仍然选择做暗娼。为了减轻娼妓业的危害,政府采取了一些重大措施:首先是严禁患花柳病的妓女营业,其次是为妓女开设培训文化和卫生知识的学校,最后是废止娼妓业,但1923年和1925年的两次废娼,均以失败告终。而对于哈尔滨市特有的暗娼——缝妇,官方的查禁则是有效的。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