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教育创新的要求,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是高校正在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高校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等几个方面构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关键词:创新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能力 编辑出版专业
一次又一次的“传播革命”与它引起的“信息爆炸”,无情地变革着人类的编辑活动。编辑活动也在遵循着信息传播理论发展自己、变革自己。编辑技术需要创新,编辑方法需要创新,编辑观念更要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现编辑革命的前提和基础,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校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出版专业师资队伍不完善。当前,各高校编辑出版专业教师严重缺乏,有高学历的出版教师没有实践经验,许多教师没有在出版和新闻单位工作过,许多教师讲授图书营销学却没有策划营销过一本书。教师由于缺乏实际出版工作的经验,因此授课时不能站在现代信息技术及国际化出版经营管理的角度进行考虑。对现代数字印刷技术、国内外现代出版传媒集团的运作方式、经营理念又不甚了解,因此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书本上20世纪90年代的陈旧知识。因此,专业师资缺乏是造成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出版专业课程设置缺少专业依托。当前,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主要包括编辑出版学基础理论知识、出版业务流程基本知识、各类排版技术、新闻学、中文等,各学校出版专业普遍没有学科专业知识,通亦不通,专也不专,学生没有学科专业知识和素养,很难做好编辑出版工作。
课程设置缺乏体系。编辑出版学各门课程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而现行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缺乏长远规划,缺少系统性,课程数量多、种类杂、内容重复。有时又相互脱节,缺乏有机联系,课程体系不够科学和严谨。
出版理论与出版实践相脱节。现行编辑出版专业在教学中偏重理论灌输,轻视实践练习。在课程设置上,编辑出版专业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课程时间长,实践时间短,不能自觉运用出版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学校安排的几课时或十几课时见习和实习,不能达到实践教学预期的目的。
编辑出版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
以理论课程为基础,大量增加实践课程,全面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要大幅度增加学生见习、实习的学时学分。精讲理论课程,增加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在实践中理解理论。在实践中领悟和完善理论。从编辑、出版、印刷、发行等多角度选取典型案例,师生共同解析、共同研讨,切实地培养学生分析编辑出版现象、解决编辑出版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积极与出版单位建立联系、建立实习基地,通过安排大量的社会实践课程,让学生了解出版现状,发现问题,增强编辑出版技能,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平台,让学生了解社会,为学生就业创造更好的条件。
以基础理论课程为脊柱,加强特色课程的设置,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特色专才。让学生在两年或三年内得到更为广泛的语言文学基础知识、新闻采写基础知识、各种出版物编辑发行基础知识,这些仅是高校编辑出版教育的通识教育内容。而出版的特色教育才是专长教育,因此我们应该扬长避短,办出自己的特色,这样才能满足出版界对人才的多种需求。以吉林师范大学出版教育为例,以编辑古籍书刊为特色是适应文化发展的一个方向。在当今社会,国学书籍和一批以古籍文化为内容的期刊深受一大批人士欢迎,如何加强道德修养重建社会道德秩序、如何开启人生智慧构建火生的精神家园等话题,都是人们在21世纪精神家园的焦点话题,如何将古代文化分层次分角度重构展现、如何拓展发行古籍渠道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以传统出版课程为基础,增加数字出版课程,培养适应出版产业发展的数字出版人才。传媒产业格局因为网络媒体的冲击发生了巨变,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如日东升。这一趋势给编辑出版专业的教育带来了空前的挑战和机遇,传媒业中需要大量的复合型网络编辑人才,他们既要具备丰厚的人文社科知识背景,又要懂得现代传播技术。因此。我们要以传统出版课程为基础,增加数字出版课程,丰富办学内容,提高办学要求,培养适应出版产业发展的数字出版人才。
构建编辑出版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途径
编辑出版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上,主要是培养采编校策划实践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转变教育观念,改革实践教学体系。传统教育重视理论轻视实践,重视一元化教学而忽视个性人才的培养,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缺乏创新与活力。各高校应该鼓励出版专业教师到出版社和期刊社一线实践,提高自身的编校实践能力,同时设置创新实践学分,为学生拓展实践空间,使受教育者学会思维、学会发现、学会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施创新教育。
改革教学评价制度。高校要彻底改变以考试为中心、以死记硬背为基础的教学制度,打破“重期末,轻平时”的考试方式,要努力做到考试方法多样化、考试内容多样化、考试方式灵活化。考试方法可采用笔试、开卷和实践能力考查等,特别是要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策划能力、排版设计实践创新成果等进行全面考核,改变以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评价学生质量的认知观:考试内容除了知识记忆性和技能技巧性的内容外,还应包括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非教师讲授和非课本内容的拓展知识,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开放性个性和创新意识精神的形成。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持续过程,能力和知识评价活动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平时实践创新分数比例应该增加,要重视学生的图书策划、报纸的制作和期刊的制作每一项实践,对教学实践过程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
在实践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训练学生的创新思惟,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多种思维结合的成果。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从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到聚合思维的结合中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动手、多参与、多操作,鼓励学生图书策划、报纸版面安排和期刊的栏目设置与众不同、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勇于异想天开。敢于创造突破。各学科教师应带领学生分组实践:出版物的策划、编辑和发行等一系列环节都在可能实施操作的前提下实践。最后以竞赛的形式展出优秀成果。每个学期的模拟训练都应在教师——出版社(报社、期刊社)——学院——学校-(教务处)的配合下完成,让学生的大量实践更加切合实际。让实践训练不流于形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模拟实践成果、有更多的创新实践机会,最终形成更加、完备的综合实践能力。
加强各学科相互融合,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实践能力。无论是以报纸、图书、期刊为代表的传统媒体,还是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都在不断地融合各门类知识,现代编辑人才更要站在这个结合点上发挥作用。现代传媒业中需求量最大的是复合型人才,他们既要有较强的文字功底,又要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既要懂编辑出版知识,还要有新闻采访能力,注重各学科知识的融合。因此,在出版教育中,我们既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也要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处理的知识和能力。加大纸质出版物、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编辑的综合训练。
出版业市场化、产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新技术_和新媒体的应用与普及,使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战。高等院校编辑出版专业在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以及教学方法甚至教学实施等方面都要进行调整和改革。因此要注重编辑出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尤其要适应新闻出版业向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变化。(本课题为吉林师范大学学科建设重点教改项目)
关键词:创新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能力 编辑出版专业
一次又一次的“传播革命”与它引起的“信息爆炸”,无情地变革着人类的编辑活动。编辑活动也在遵循着信息传播理论发展自己、变革自己。编辑技术需要创新,编辑方法需要创新,编辑观念更要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现编辑革命的前提和基础,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校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出版专业师资队伍不完善。当前,各高校编辑出版专业教师严重缺乏,有高学历的出版教师没有实践经验,许多教师没有在出版和新闻单位工作过,许多教师讲授图书营销学却没有策划营销过一本书。教师由于缺乏实际出版工作的经验,因此授课时不能站在现代信息技术及国际化出版经营管理的角度进行考虑。对现代数字印刷技术、国内外现代出版传媒集团的运作方式、经营理念又不甚了解,因此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书本上20世纪90年代的陈旧知识。因此,专业师资缺乏是造成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出版专业课程设置缺少专业依托。当前,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主要包括编辑出版学基础理论知识、出版业务流程基本知识、各类排版技术、新闻学、中文等,各学校出版专业普遍没有学科专业知识,通亦不通,专也不专,学生没有学科专业知识和素养,很难做好编辑出版工作。
课程设置缺乏体系。编辑出版学各门课程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而现行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缺乏长远规划,缺少系统性,课程数量多、种类杂、内容重复。有时又相互脱节,缺乏有机联系,课程体系不够科学和严谨。
出版理论与出版实践相脱节。现行编辑出版专业在教学中偏重理论灌输,轻视实践练习。在课程设置上,编辑出版专业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课程时间长,实践时间短,不能自觉运用出版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学校安排的几课时或十几课时见习和实习,不能达到实践教学预期的目的。
编辑出版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
以理论课程为基础,大量增加实践课程,全面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要大幅度增加学生见习、实习的学时学分。精讲理论课程,增加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在实践中理解理论。在实践中领悟和完善理论。从编辑、出版、印刷、发行等多角度选取典型案例,师生共同解析、共同研讨,切实地培养学生分析编辑出版现象、解决编辑出版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积极与出版单位建立联系、建立实习基地,通过安排大量的社会实践课程,让学生了解出版现状,发现问题,增强编辑出版技能,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平台,让学生了解社会,为学生就业创造更好的条件。
以基础理论课程为脊柱,加强特色课程的设置,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特色专才。让学生在两年或三年内得到更为广泛的语言文学基础知识、新闻采写基础知识、各种出版物编辑发行基础知识,这些仅是高校编辑出版教育的通识教育内容。而出版的特色教育才是专长教育,因此我们应该扬长避短,办出自己的特色,这样才能满足出版界对人才的多种需求。以吉林师范大学出版教育为例,以编辑古籍书刊为特色是适应文化发展的一个方向。在当今社会,国学书籍和一批以古籍文化为内容的期刊深受一大批人士欢迎,如何加强道德修养重建社会道德秩序、如何开启人生智慧构建火生的精神家园等话题,都是人们在21世纪精神家园的焦点话题,如何将古代文化分层次分角度重构展现、如何拓展发行古籍渠道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以传统出版课程为基础,增加数字出版课程,培养适应出版产业发展的数字出版人才。传媒产业格局因为网络媒体的冲击发生了巨变,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如日东升。这一趋势给编辑出版专业的教育带来了空前的挑战和机遇,传媒业中需要大量的复合型网络编辑人才,他们既要具备丰厚的人文社科知识背景,又要懂得现代传播技术。因此。我们要以传统出版课程为基础,增加数字出版课程,丰富办学内容,提高办学要求,培养适应出版产业发展的数字出版人才。
构建编辑出版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途径
编辑出版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上,主要是培养采编校策划实践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转变教育观念,改革实践教学体系。传统教育重视理论轻视实践,重视一元化教学而忽视个性人才的培养,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缺乏创新与活力。各高校应该鼓励出版专业教师到出版社和期刊社一线实践,提高自身的编校实践能力,同时设置创新实践学分,为学生拓展实践空间,使受教育者学会思维、学会发现、学会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施创新教育。
改革教学评价制度。高校要彻底改变以考试为中心、以死记硬背为基础的教学制度,打破“重期末,轻平时”的考试方式,要努力做到考试方法多样化、考试内容多样化、考试方式灵活化。考试方法可采用笔试、开卷和实践能力考查等,特别是要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策划能力、排版设计实践创新成果等进行全面考核,改变以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评价学生质量的认知观:考试内容除了知识记忆性和技能技巧性的内容外,还应包括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非教师讲授和非课本内容的拓展知识,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开放性个性和创新意识精神的形成。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持续过程,能力和知识评价活动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平时实践创新分数比例应该增加,要重视学生的图书策划、报纸的制作和期刊的制作每一项实践,对教学实践过程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
在实践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训练学生的创新思惟,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多种思维结合的成果。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从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到聚合思维的结合中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动手、多参与、多操作,鼓励学生图书策划、报纸版面安排和期刊的栏目设置与众不同、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勇于异想天开。敢于创造突破。各学科教师应带领学生分组实践:出版物的策划、编辑和发行等一系列环节都在可能实施操作的前提下实践。最后以竞赛的形式展出优秀成果。每个学期的模拟训练都应在教师——出版社(报社、期刊社)——学院——学校-(教务处)的配合下完成,让学生的大量实践更加切合实际。让实践训练不流于形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模拟实践成果、有更多的创新实践机会,最终形成更加、完备的综合实践能力。
加强各学科相互融合,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实践能力。无论是以报纸、图书、期刊为代表的传统媒体,还是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都在不断地融合各门类知识,现代编辑人才更要站在这个结合点上发挥作用。现代传媒业中需求量最大的是复合型人才,他们既要有较强的文字功底,又要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既要懂编辑出版知识,还要有新闻采访能力,注重各学科知识的融合。因此,在出版教育中,我们既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也要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处理的知识和能力。加大纸质出版物、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编辑的综合训练。
出版业市场化、产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新技术_和新媒体的应用与普及,使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战。高等院校编辑出版专业在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以及教学方法甚至教学实施等方面都要进行调整和改革。因此要注重编辑出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尤其要适应新闻出版业向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变化。(本课题为吉林师范大学学科建设重点教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