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受实例
阅读下文,完成第6~12题。(2007年上海卷)
今年杭州的第一朵荷花开了。这是杭州电视台都市报道的头条新闻。主持人建议市民到西泠桥边,把荷花一天天长大的过程拍下来。也是这一天,杭州的《都市快报》有篇醒目的报道,叫做《第一朵荷花开了》。不知道还有哪个城市会这样,把荷花初绽列为头条新闻?杭州会。杭州有这种对美的希冀和对美的体会!
杭州还有什么?
杭州有茶。沿着西湖一圈走,密密树阴一层层,处处皆有喝茶人。或许西湖本是个茶水壶?一座飘着茶香的城市,天天在品味着一份生活的情趣。
杭州有音乐。湖边的草坪上,漂浮着似有若无的江南丝竹。观光车上流溢出缱绻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是一座被爱情滋润的城市。湖边绿丛中的蝴蝶多为纯白,而且常常成双成对,那一定是梁祝相伴重游故地。
杭州还有树。我总觉得杭州的汽车不是从马路上开来的,是从树丛里驶出的。汽车也不是开进城市,而是驰入林子。舒展的梧桐在空中搭成密密的树廊,成片的桂子把人们带进植物的天堂,真觉得杭州的天空都让树住了。杭州市区有无数的古树名木,苍劲挺拔,风华依旧。面对这些300岁、500岁、1000岁的前辈,不能不心生感佩!
杭州更多的是公园。西湖边上,一石一木都令人驻足,随便切一块下来便是公园。杭州出伞,杭州人也爱打伞,防晒或防雨。粉白、粉红、粉绿、粉蓝,开在公园的绿阴丛中,像一朵朵移动的花。有一次我在绿世界里看到一种特大的绿叶,赶紧趋步上前,竟是绿色的大伞。总是看绿看花了眼,把绿色的都看成了叶。
杭州最不缺少的,是文化。如果想把写西湖的诗文数一数,那就如同想去数西湖边那花、那草、那树。白居易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柳永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固然令人赞叹不已,击节吟唱;即使那些很忧伤的词句:“半堤花雨,对芳辰消遣,无奈情绪。”“湖水湖烟,峰南峰北,总是堪伤处。新增杨柳,小腰犹自歌舞。”即使是伤湖之词,那杨柳新塘,那小腰堪伤,那花雨芳辰,也令人神往!
西湖的水,汇聚着千年的沧桑。西湖里叶叶扁舟,讲着悠远的、不尽的故事。西湖边的长街小巷里,藏着各朝各代太多的记忆。这里有梁祝、济公、白娘子,更有白居易、林逋、岳飞、文天祥、龚自珍、鲁迅。杭州城无处无典故,无处非景观。杭州的历史文化只有杭州的自然风景配得上,杭州的自然风景也只有杭州的历史文化配得上。
清诗人袁枚曾有诗曰:“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重西湖”,因为岳飞、于谦,又不仅仅因为岳飞、于谦,还因为苏东坡。最重杭州的人,不是你,不是我,是杭州太守苏东坡。山上的鸟都认识他,水里的鱼都认识他!他在杭州抒发情怀的诗就有400首。写西湖,也没有人写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据说诗人毛泽东多次到西湖,但没写过一首西湖诗。他说《饮湖上初晴后雨》写得太绝了,就“不敢造次”。
“重西湖”,还因为抗清英雄张苍水的临刑绝呼:“好山色!”张苍水“带镣长街行,告别众乡亲”——官巷口的刑场,杭州百姓已是素衣素服,白茫茫一片来送行。张苍水气势豪迈地拜别乡亲,又满怀深情地看一眼那温润绵延的山岭。“好山色!”这是英雄留给西湖最后的声音。
“重西湖”,还因为西湖的山水留下过鲁迅的足迹。白娘子的传说引发他为普通民众追求心灵自由的呼喊,激发起这位反封建战士的斗志。有谁会像他那样,对雷峰塔如此深切地关注,并将态度鲜明地表达出来?
“重西湖”,还因为杭州人为明日杭城绘制一幅幅的蓝图。杭州人说,西湖不仅是杭州的西湖、浙江的西湖,更是中国的西湖、世界的西湖。西湖的每一寸岸线、每一块绿地、每一处设施、每一处景观,都要让市民和游客共享。杭州刺史白居易曾说:“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西湖展现的,是美,是大气,是包容。
西湖的早晨,是老年人的乐园,鹤发童颜映朝阳,揭开西湖每天的序幕。西湖的白天属于旅游者,他们带着家人和朋友来亲近西湖,拍摄下一幅幅西湖风光,无意中自己也成为西湖一景。西湖的夜晚,属于下班族和情侣,映月三潭、秋月平湖成了温馨的背景。
杭州,兼具历史和浪漫,兼具传承和创业。这些年有个常用词叫“可持续发展”,在这里我看到的是可持续的幸福。杭州有断桥,有孤山,但是断桥不断,孤山不孤,它们与整个中华大地紧密相连。不仅是杭州,整个长三角地区、整个中国不都在这温馨和谐中风风火火地向前迈步吗?
人在湖边走,边走边与那湖对话,是一种享受。不,不仅是一种享受……
文本提示
这是一篇声情并茂的散文。作者以“今年杭州的第一朵荷花开了”起首,紧接一句“杭州还有什么”发问,引发下文从多个角度赞叹杭州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而后文澜骤起,以袁枚“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的名句过渡并转折,由上文转向了对“重西湖”更深层次缘由的阐述:西湖历史上留下了众多民族英烈及文人名士的足迹,散发着浓浓的人文气息,这才是西湖向世人展示的大美之处。全文内容厚实,层次感强,题旨显豁而又有品味余地。出色的文本,对考生语文素养的熏陶、促进与提高无疑起着积极作用。
6.写出高中课本鲁迅小说的一个篇名:____________(1分)
答案与解析
《阿Q正传》(或《药》、《祝福》。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7.第一段中写电视台将“荷花初绽”作为头条新闻,显示了_________。(2分)
答案与解析
杭州有着对美的希冀和体会(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原文是这样表述的:“不知道还有哪个城市会这样,把荷花初绽列为头条新闻?杭州会。杭州有这种对美的希冀和对美的体会!”“杭州”为什么“会”?因为“杭州有这种对美的希冀和对美的体会!”)
8.第五段中“杭州的天空都让树住了”这句话好在哪里?(2分)
答案与解析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杭州的树多(1分),生活环境美(1分)。(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鉴赏能力。句中用一个“都”字,是说杭州树多;用了拟人修辞,形象生动。第二个要点容易忽略,其实应与文意结合起来理解:作者写杭州种种自然景观,意在表现生活环境之美,在杭州生活是一种享受。)
9.第九段在构思上的作用是(1)________(2)__________(2分)
答案与解析
(1)结构上承上启下。(2)引出全文关键词“重西湖”。(答对一点给1分。本题明确了考查点——“构思上的作用”。作为中间段落,容易想到的作用就是:结构上承上启下。原文写:“清诗人袁枚曾有诗曰:‘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而从后文看,主要围绕“重西湖”来抒写,所以还应加上:引出全文关键词“重西湖”。)
10.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6分)
A.作者写杭州人爱喝茶是为了表明杭州人追求悠闲与散淡的生活。
B.爱打伞是杭州人的一个生活习惯,伞也是西湖风光的美丽点缀。
C.西湖的价值就在于出现了众多的文人以及他们留下的隽永诗文。
D.张苍水临刑前绝呼“好山水”,既赞叹了杭州山水,又抒发了故国情怀。
E.从全文看,作者描绘西湖的美好风光,是为了强调西湖是世界的旅游胜地。
F.文章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方式,主要为了赞美今日杭州人的幸福生活。
答案与解析
B(3分)D(3分)(本题为多项选择题,涉及对文章的理解、鉴赏与评价。A项错,原文为“沿着西湖一圈走,密密树阴一层层,处处皆有喝茶人。或许西湖本是个茶水壶?一座飘着茶香的城市,天天在品味着一份生活的情趣”,强调的是杭州人注重“生活的情趣”。C项错,“西湖的价值”显然不仅在于“出现了众多的文人以及他们留下的隽永诗文”,第二部分写“重西湖”,岳飞、于谦、张苍水等并非全是文人,而且作者写“‘重西湖’,还因为杭州人为明日杭城绘制一幅幅的蓝图”。E项错,说写作意图是“强调西湖是世界的旅游胜地”,显然属误读,作者写本文主要是赞美西湖的人文内涵、精神品质。F项错,前半句对表达方式的表述是正确的,但说“主要为了赞美今日杭州人的幸福生活”,亦属误读,第十四、十五段都隶属于第十三段,“今日杭州人的幸福生活”、“为明日杭城绘制一幅幅的蓝图”,仅是“重西湖”的原因之一。)
11.综观全文,概括“重西湖”的主要原因(5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解析
(1)西湖风景优美。(2)西湖有深厚的文化底蕴。(3)西湖人有抱负、有气度。(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三点给5分。本题要求“综观全文,概括‘重西湖’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序数暗示有三点,那么据此可将文章分成三部分:第一至六段为第一部分,主要说西湖的风光秀美;第七至十二段为第二部分,主要说西湖的文化底蕴深厚;第十三段至结尾,写西湖人的高远抱负与豪迈气度。)
12.文末说“不,不仅是一种享受……”,试续写一段80字左右的文字。(5分)
答案与解析
内容(如传承文化、承担责任等)(3分);语气与原文衔接(1分);语言(1分)(“续写”注重考生在理解、综合基础上对文本内容的延伸与拓宽。作者在对西湖景美、人美作了深情的描叙之后,倒数第二段的议论暗示着本题答案:杭州在创造一种可持续幸福;作为杭州的热爱者与赞美者,自然有一种责任与情怀——传承美的责任、创造美的情怀。答题要求:一是要依据文意做到上下文连贯,二是要画龙点睛,点明题旨,三是要在结构上前后照应,保持文本的完整性。)
阅读导航
近几年高考文学作品阅读命题所选材料,突出体现了以下特点:(1)选文以当代作品为主,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2)选文多为“人文涵养”类散文,哲理性强,文化内涵丰富(如《门》、《回望昨日的感伤》、《平面的生活》),尤其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如《话说知音》、《乡土情结》、《阳光的香味》、《夕照透入书房》、《文赤壁》、《一幅烟雨牛鹭图》、《泰山之思》、《泰山很大》)。(3)选文大多文笔优美,语言富于文采且风格别致,多适宜诵读,考生在阅读中既能得到一定的教益,又能感受到美的熏陶。
“人文涵养”类散文的考查,基本以主观题形式出现,要求考生自己组织语言来回答问题,所以有效地组织好语言,使所答充分、准确而有条理,对于提高得分是非常重要的。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选取适宜的答题角度。要紧扣题意,选用恰当的句式和角度作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使“答”与“问”有直接的关联性。一般不宜一字不差地摘录原文,应严格紧扣题干要求,对准文中的有效信息,将题干要求与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组合,使之成为全面、凝练、流畅而契合要求的答案。
二、善于利用文中的重要词句。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的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考生应抓住这些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和标准答案就比较接近。如果弃重要词句不用,完全用自己的话作答,绝对是不可取的——那样的回答,距离标准答案大都有一定距离,有时甚至相距甚远。
三、需要综观全文。高度概括的题目,组织答案时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它们转换为抽象的、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模拟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4题。(22分)
行板如歌①
□王蒙
柴科夫斯基好像一直生活在我心里,他已经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了。
他之容易接受,是由于他的流畅的旋律与洋溢的感情和才华。他的一些舞曲与小品是那样行云流水,清新自然,纯洁明丽而又如醉如痴,多彩多姿。令人愉悦光明,热爱生命。他是一个赋予生命以优美旋律与节奏的作曲家。没有他,人生将减少多少色彩与欢乐!他的另一些更令我倾倒的作品,则多了一层无奈的忧郁,美丽的痛苦,深邃的感叹。他的伤感,多情,潇洒,无与伦比。我总觉得,他的沉重叹息之中,有一种特别的妩媚与舒展,这种风格像是——我只找到了——苏东坡。他的乐曲——如第六交响曲《悲怆》,开始使我想起李商隐,苍茫而又缠绵,瑰丽而又幽深,温柔而又风流……再听下去,特别是第二乐章听下去,还是得回到苏轼那里去。
艺术就是永远悲怆的解释,音乐就是无法摆脱忧郁的摆脱。摆脱了也还忧郁,忧郁了也要摆脱。对于一个绝对的艺术家来说,悲怆是一种深沉,更是一种极深沉的美。而美是一种照耀着人生苦难的光明。悲怆成全着美,美宣泄着却也抚慰着悲。忧郁与摆脱,这就产生了一种摇曳,一种美的极致。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哲学。人生苦短,人生苦苦。然而有美,有无法人为地寻找和制造的永恒的艺术普照人间。于是软弱的人也感到了骄傲,至少是感到了安慰,感到了怡然。这就是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的哲学。
是的,摇曳,柴科夫斯基最令人着迷的是他音乐的摇曳感。有多少悲哀也罢,有多少压抑也罢。他潇洒地摇曳着表现了出来,只剩下了美。
这就是才华。我坚信才华本身就是一种美,是一种酒,饮了它,一切悲哀的体验,都成就了诗的花朵,成就了美的云霞。它是上苍给人类的最珍贵的礼物,拥有了这样的礼物,人类理应更加感激和平安。柴科夫斯基教给人的是珍惜,珍惜生命,珍惜艺术,珍惜才华,珍惜美丽,珍惜光明。珍惜的人才没有白活一辈子。而这样的美谁也消灭不了,在火里不会燃烧,在水里也不会下沉。
我宁愿说他是一个抒情作曲家。也许音乐都是抒情的。但是贝多芬的雍容华贵,包含着够多的理性和谐的光辉;莫扎特对于我来说,则是青春的天籁;马勒在绝妙的神奇之中,令我感到的是某种华美的陌生……只有柴科夫斯基,他抒的是我的情,他勾勒的是我的梦,他的酒使我如醍醐灌顶。他使我热爱生活,热爱青春,热爱文学。他使我不相信人类会总是像豺狼一样的你吃掉我、我吃掉你。我相信美的强大,柴科夫斯基的强大。他是一个真正的催人泪下的作曲家。我相信这与人类不可能完全灭绝的善良有关。这与冥冥中的上苍的旨意有关。
他的一些曲子很重视旋律,有些通俗一点的,甚至人们可以跟着哼唱。其中最著名的应该算是第一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了。我写过一个中篇小说,题目就叫《如歌的行板》,这首乐曲是我主人公命运的一部分,也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不知道有没有读者,从这篇小说中听出柴科夫斯基的音乐来。还有一些其他的青年时代的作品,我把柴科夫斯基看作是自己的偶像与寄托。
真正的深情是无价的。虽然年华老去,虽然我们已经不再单纯,虽然我们不得不时时停下来舔一舔自己的伤口,虽然我们自己对自己感到愈来愈多的不满……又有什么办法!如果夜阑人静,你谛听了柴科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你也许能够再次落下你青年时代落过的泪水。只要还在人间,你就不会完全麻木。
于是你感谢柴科夫斯基。
注释:①行板:音乐速度记号,约为每分钟60~72拍,相当于人平静时的心跳节奏或不疾不徐的步行节奏。
1.请分别概括第六段中提到的四位音乐家的音乐的特点。(4分)
2.请阅读文中第二段画线的句子,结合全文,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6分)
3.文章第三段中“第六交响曲的哲学”、第六段里提到的“上苍的旨意”的含义各是什么?请分别作答。(6分)
4.本文为什么以“行板如歌”为题?请从内容、形式两方面分点作简要赏析。(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分)
柳永简论
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过又很快忘了他。但是近年来这根柳丝却紧紧地系着我,倒不是为了他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也不为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只为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经历和那歪打正着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成事的道理。
柳永是福建北部崇安人,他没有为我们留下太多的生平记载,以至于现在也不知道他确切的生卒年月。那年到闽北去,我曾想打听一下他的家世,找一点可凭吊的实物,但一川绿风,山水寂寂,没有一点的音息。我们现在只知道他大约在30岁时便告别家乡,到京城求功名去了。柳永像封建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总是把从政作为人生的第一目标。其实这也有一定的道理,人生一世谁不想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最大的光热?有职才能有权,才能施展抱负,当作家,当歌星、球星,当富翁,要成名只有一条路——去当官。所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在从政大路上跋涉着的而被扭曲了的灵魂。像李白、陶渊明那样求政不得而求山水;像苏轼、白居易那样政心不顺而求文心;像王维那样躲在终南山里面窥京城;像诸葛亮那样虽说不求闻达,布衣躬耕,却又暗暗积聚内力,一遇明主就出来建功立业。柳永是另一类的人物,他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治,碰了钉子后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转向山水,而是转向市井深处,扎到市民堆里,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
艺术高峰的产生和自然界的名山秀峰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柳永自己也没有想到,他身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会占有这样一个重要位置。就像我们现在作为典范而临摹的碑贴,很多就是死人墓里一块普通的刻了主人生平的石头,大部分连作者姓名也没有,艺术的种子就在这种气候下自然地生根发芽了。柳永不是想当作家而到市井中去的,他是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从考试落第后走向瓦肆勾栏,但是他身上的文学才华与艺术天赋立即与这里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发生共鸣。他在这里没有堕落。他跳进了一个社会的陷阱,却成了一个创造的巨人。这再次证明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拨着算珠的手。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通通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大约每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怎么处理。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干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了。但是如果当初这一粒种子有灵,让它自选生命的落脚地,它肯定选择山下风和日丽的平原,只是一阵无奈的山风将它带到这里,或者飞鸟将它衔到这里,托于高山之上,寄于绝壁之缝。它哭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一阵悲泣(也许还有如柳永那样的牢骚)之后也就把那岩石拍遍,痛下决心,既活就要活出个样子。它拼命地吸天地之精华,探出枝叶追日,伸着根须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终于成就了自己。这时它想到多亏我留在了这里,要是生在山下将平庸一世。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创造,是携带着母体留下的那一点信息去与外部世界作最大程度的重新组合,创造一个新的生命。为什么逆境能成大才?就是因为在逆境中你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而顺境下,时时天遂人意,你心里没有矛盾,没有企盼,没有一个理想中的新世界,当然也不会去为之斗争,为之创造,那就只有徒增马齿,虚掷一生了。柳永是经历了宋真宗、仁宗两朝四次大考才中了进士的,这四次共取士916人,其他915人都顺顺利利地当了官,有的或许还很显赫,但他们早已被历史忘得干干净净,却只有柳永至今还享此殊荣。
呜呼,人生在世,天地公心。人各其志,人各其才,人各其时,人各其用,无大无小,贵贱无分。只要其心不死,才得其用,时不我失,有助于民,就能名垂后世,就不算虚度生命。这就是为什么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同样记住了柳永。
1.文章首段中提到柳永“那身不由己的经历和那歪打正着的成就”,其中的“经历”、“成就”分别指什么?(4分)
2.联系上下文,解释第三段中所说的“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不超过40字)(6分)
3.“在逆境中你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这句话具体是指:(6分)
(1)“一个世界”指□□□□□。(不超过5字)(2)“另外一个世界”指□□□□□。(不超过5字)(3)“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指□□□□□□□□□□□□。(不超过12字)
4.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与本文意思相符的两项()(4分)
A.文中提到李白、陶渊明、苏轼、白居易、王维、诸葛亮,是为了证明他们虽然在中国文学史上均占有地位,但与柳永是不同类型的。
B.说柳永“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是因为柳永的词通俗化、大众化,“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C.要在艺术上取得成就,是不能只靠个人的主观努力的。
D.如果把社会比作一架大算盘,那么,一个人只是算盘上的一颗珠子,得接受命运的摆弄,韬光养晦,而后追求、抗争,获取成就。
E.黄山上的迎客松,利用了环境,成就了自己,是逆境成才的典型。
参考答案
一、1.贝多芬:雍容华贵,理性和谐;莫扎特:青春,动听;马勒:神奇,华美;柴可夫斯基:催人泪下,使人充满爱意。2.结构上: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对柴科夫斯基的作品旋律、作品中的感情以及才华的逐次叙述。内容上:阐述了柴科夫斯基容易接受、成为“我”生活一部分的原因。3.(1)音乐使软弱的人在人生的苦痛中感到骄傲、安慰、怡然。(2)上苍给了柴科夫斯基音乐这一最珍贵的礼物,让他教会人类懂得珍惜、更加感激和平安。4.内容上:①和柴科夫斯基音乐的特点相一致;②生动形象且简明扼要地揭示了本文的主题。形式上:①运用了比喻(“行板如歌”)、双关(既指第一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又指中篇小说《如歌的行板》;既指音乐如歌,也指生命如歌)的手法;②串联起文章内容,起到组织材料的作用。(内容3分,如只答出其中一点得1分,两点全答出得3分;形式3分,比喻、双关要结合具体内容,否则修辞这个点只能得1分。)
二、1.经历: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治,碰了钉子后转向市井深处,扎到市民堆里。成就:在市井生活中成就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人在顺境中难以成大事,而在逆境中运用特长,利用环境,勇于创造,才能成事成才。3.(1)理想的世界(2)相反的世界(3)在逆境中创造出的新世界4.CE(A项,错在“是为了证明他们虽然在中国文学史上均占有地位”;B项,“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是针对柳永“转向市井深处,扎到市民堆里”而言的;D项,应该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追求、抗争,获取成就”。)
阅读下文,完成第6~12题。(2007年上海卷)
今年杭州的第一朵荷花开了。这是杭州电视台都市报道的头条新闻。主持人建议市民到西泠桥边,把荷花一天天长大的过程拍下来。也是这一天,杭州的《都市快报》有篇醒目的报道,叫做《第一朵荷花开了》。不知道还有哪个城市会这样,把荷花初绽列为头条新闻?杭州会。杭州有这种对美的希冀和对美的体会!
杭州还有什么?
杭州有茶。沿着西湖一圈走,密密树阴一层层,处处皆有喝茶人。或许西湖本是个茶水壶?一座飘着茶香的城市,天天在品味着一份生活的情趣。
杭州有音乐。湖边的草坪上,漂浮着似有若无的江南丝竹。观光车上流溢出缱绻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是一座被爱情滋润的城市。湖边绿丛中的蝴蝶多为纯白,而且常常成双成对,那一定是梁祝相伴重游故地。
杭州还有树。我总觉得杭州的汽车不是从马路上开来的,是从树丛里驶出的。汽车也不是开进城市,而是驰入林子。舒展的梧桐在空中搭成密密的树廊,成片的桂子把人们带进植物的天堂,真觉得杭州的天空都让树住了。杭州市区有无数的古树名木,苍劲挺拔,风华依旧。面对这些300岁、500岁、1000岁的前辈,不能不心生感佩!
杭州更多的是公园。西湖边上,一石一木都令人驻足,随便切一块下来便是公园。杭州出伞,杭州人也爱打伞,防晒或防雨。粉白、粉红、粉绿、粉蓝,开在公园的绿阴丛中,像一朵朵移动的花。有一次我在绿世界里看到一种特大的绿叶,赶紧趋步上前,竟是绿色的大伞。总是看绿看花了眼,把绿色的都看成了叶。
杭州最不缺少的,是文化。如果想把写西湖的诗文数一数,那就如同想去数西湖边那花、那草、那树。白居易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柳永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固然令人赞叹不已,击节吟唱;即使那些很忧伤的词句:“半堤花雨,对芳辰消遣,无奈情绪。”“湖水湖烟,峰南峰北,总是堪伤处。新增杨柳,小腰犹自歌舞。”即使是伤湖之词,那杨柳新塘,那小腰堪伤,那花雨芳辰,也令人神往!
西湖的水,汇聚着千年的沧桑。西湖里叶叶扁舟,讲着悠远的、不尽的故事。西湖边的长街小巷里,藏着各朝各代太多的记忆。这里有梁祝、济公、白娘子,更有白居易、林逋、岳飞、文天祥、龚自珍、鲁迅。杭州城无处无典故,无处非景观。杭州的历史文化只有杭州的自然风景配得上,杭州的自然风景也只有杭州的历史文化配得上。
清诗人袁枚曾有诗曰:“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重西湖”,因为岳飞、于谦,又不仅仅因为岳飞、于谦,还因为苏东坡。最重杭州的人,不是你,不是我,是杭州太守苏东坡。山上的鸟都认识他,水里的鱼都认识他!他在杭州抒发情怀的诗就有400首。写西湖,也没有人写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据说诗人毛泽东多次到西湖,但没写过一首西湖诗。他说《饮湖上初晴后雨》写得太绝了,就“不敢造次”。
“重西湖”,还因为抗清英雄张苍水的临刑绝呼:“好山色!”张苍水“带镣长街行,告别众乡亲”——官巷口的刑场,杭州百姓已是素衣素服,白茫茫一片来送行。张苍水气势豪迈地拜别乡亲,又满怀深情地看一眼那温润绵延的山岭。“好山色!”这是英雄留给西湖最后的声音。
“重西湖”,还因为西湖的山水留下过鲁迅的足迹。白娘子的传说引发他为普通民众追求心灵自由的呼喊,激发起这位反封建战士的斗志。有谁会像他那样,对雷峰塔如此深切地关注,并将态度鲜明地表达出来?
“重西湖”,还因为杭州人为明日杭城绘制一幅幅的蓝图。杭州人说,西湖不仅是杭州的西湖、浙江的西湖,更是中国的西湖、世界的西湖。西湖的每一寸岸线、每一块绿地、每一处设施、每一处景观,都要让市民和游客共享。杭州刺史白居易曾说:“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西湖展现的,是美,是大气,是包容。
西湖的早晨,是老年人的乐园,鹤发童颜映朝阳,揭开西湖每天的序幕。西湖的白天属于旅游者,他们带着家人和朋友来亲近西湖,拍摄下一幅幅西湖风光,无意中自己也成为西湖一景。西湖的夜晚,属于下班族和情侣,映月三潭、秋月平湖成了温馨的背景。
杭州,兼具历史和浪漫,兼具传承和创业。这些年有个常用词叫“可持续发展”,在这里我看到的是可持续的幸福。杭州有断桥,有孤山,但是断桥不断,孤山不孤,它们与整个中华大地紧密相连。不仅是杭州,整个长三角地区、整个中国不都在这温馨和谐中风风火火地向前迈步吗?
人在湖边走,边走边与那湖对话,是一种享受。不,不仅是一种享受……
文本提示
这是一篇声情并茂的散文。作者以“今年杭州的第一朵荷花开了”起首,紧接一句“杭州还有什么”发问,引发下文从多个角度赞叹杭州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而后文澜骤起,以袁枚“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的名句过渡并转折,由上文转向了对“重西湖”更深层次缘由的阐述:西湖历史上留下了众多民族英烈及文人名士的足迹,散发着浓浓的人文气息,这才是西湖向世人展示的大美之处。全文内容厚实,层次感强,题旨显豁而又有品味余地。出色的文本,对考生语文素养的熏陶、促进与提高无疑起着积极作用。
6.写出高中课本鲁迅小说的一个篇名:____________(1分)
答案与解析
《阿Q正传》(或《药》、《祝福》。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7.第一段中写电视台将“荷花初绽”作为头条新闻,显示了_________。(2分)
答案与解析
杭州有着对美的希冀和体会(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原文是这样表述的:“不知道还有哪个城市会这样,把荷花初绽列为头条新闻?杭州会。杭州有这种对美的希冀和对美的体会!”“杭州”为什么“会”?因为“杭州有这种对美的希冀和对美的体会!”)
8.第五段中“杭州的天空都让树住了”这句话好在哪里?(2分)
答案与解析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杭州的树多(1分),生活环境美(1分)。(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鉴赏能力。句中用一个“都”字,是说杭州树多;用了拟人修辞,形象生动。第二个要点容易忽略,其实应与文意结合起来理解:作者写杭州种种自然景观,意在表现生活环境之美,在杭州生活是一种享受。)
9.第九段在构思上的作用是(1)________(2)__________(2分)
答案与解析
(1)结构上承上启下。(2)引出全文关键词“重西湖”。(答对一点给1分。本题明确了考查点——“构思上的作用”。作为中间段落,容易想到的作用就是:结构上承上启下。原文写:“清诗人袁枚曾有诗曰:‘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而从后文看,主要围绕“重西湖”来抒写,所以还应加上:引出全文关键词“重西湖”。)
10.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6分)
A.作者写杭州人爱喝茶是为了表明杭州人追求悠闲与散淡的生活。
B.爱打伞是杭州人的一个生活习惯,伞也是西湖风光的美丽点缀。
C.西湖的价值就在于出现了众多的文人以及他们留下的隽永诗文。
D.张苍水临刑前绝呼“好山水”,既赞叹了杭州山水,又抒发了故国情怀。
E.从全文看,作者描绘西湖的美好风光,是为了强调西湖是世界的旅游胜地。
F.文章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方式,主要为了赞美今日杭州人的幸福生活。
答案与解析
B(3分)D(3分)(本题为多项选择题,涉及对文章的理解、鉴赏与评价。A项错,原文为“沿着西湖一圈走,密密树阴一层层,处处皆有喝茶人。或许西湖本是个茶水壶?一座飘着茶香的城市,天天在品味着一份生活的情趣”,强调的是杭州人注重“生活的情趣”。C项错,“西湖的价值”显然不仅在于“出现了众多的文人以及他们留下的隽永诗文”,第二部分写“重西湖”,岳飞、于谦、张苍水等并非全是文人,而且作者写“‘重西湖’,还因为杭州人为明日杭城绘制一幅幅的蓝图”。E项错,说写作意图是“强调西湖是世界的旅游胜地”,显然属误读,作者写本文主要是赞美西湖的人文内涵、精神品质。F项错,前半句对表达方式的表述是正确的,但说“主要为了赞美今日杭州人的幸福生活”,亦属误读,第十四、十五段都隶属于第十三段,“今日杭州人的幸福生活”、“为明日杭城绘制一幅幅的蓝图”,仅是“重西湖”的原因之一。)
11.综观全文,概括“重西湖”的主要原因(5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解析
(1)西湖风景优美。(2)西湖有深厚的文化底蕴。(3)西湖人有抱负、有气度。(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三点给5分。本题要求“综观全文,概括‘重西湖’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序数暗示有三点,那么据此可将文章分成三部分:第一至六段为第一部分,主要说西湖的风光秀美;第七至十二段为第二部分,主要说西湖的文化底蕴深厚;第十三段至结尾,写西湖人的高远抱负与豪迈气度。)
12.文末说“不,不仅是一种享受……”,试续写一段80字左右的文字。(5分)
答案与解析
内容(如传承文化、承担责任等)(3分);语气与原文衔接(1分);语言(1分)(“续写”注重考生在理解、综合基础上对文本内容的延伸与拓宽。作者在对西湖景美、人美作了深情的描叙之后,倒数第二段的议论暗示着本题答案:杭州在创造一种可持续幸福;作为杭州的热爱者与赞美者,自然有一种责任与情怀——传承美的责任、创造美的情怀。答题要求:一是要依据文意做到上下文连贯,二是要画龙点睛,点明题旨,三是要在结构上前后照应,保持文本的完整性。)
阅读导航
近几年高考文学作品阅读命题所选材料,突出体现了以下特点:(1)选文以当代作品为主,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2)选文多为“人文涵养”类散文,哲理性强,文化内涵丰富(如《门》、《回望昨日的感伤》、《平面的生活》),尤其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如《话说知音》、《乡土情结》、《阳光的香味》、《夕照透入书房》、《文赤壁》、《一幅烟雨牛鹭图》、《泰山之思》、《泰山很大》)。(3)选文大多文笔优美,语言富于文采且风格别致,多适宜诵读,考生在阅读中既能得到一定的教益,又能感受到美的熏陶。
“人文涵养”类散文的考查,基本以主观题形式出现,要求考生自己组织语言来回答问题,所以有效地组织好语言,使所答充分、准确而有条理,对于提高得分是非常重要的。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选取适宜的答题角度。要紧扣题意,选用恰当的句式和角度作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使“答”与“问”有直接的关联性。一般不宜一字不差地摘录原文,应严格紧扣题干要求,对准文中的有效信息,将题干要求与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组合,使之成为全面、凝练、流畅而契合要求的答案。
二、善于利用文中的重要词句。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的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考生应抓住这些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和标准答案就比较接近。如果弃重要词句不用,完全用自己的话作答,绝对是不可取的——那样的回答,距离标准答案大都有一定距离,有时甚至相距甚远。
三、需要综观全文。高度概括的题目,组织答案时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它们转换为抽象的、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模拟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4题。(22分)
行板如歌①
□王蒙
柴科夫斯基好像一直生活在我心里,他已经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了。
他之容易接受,是由于他的流畅的旋律与洋溢的感情和才华。他的一些舞曲与小品是那样行云流水,清新自然,纯洁明丽而又如醉如痴,多彩多姿。令人愉悦光明,热爱生命。他是一个赋予生命以优美旋律与节奏的作曲家。没有他,人生将减少多少色彩与欢乐!他的另一些更令我倾倒的作品,则多了一层无奈的忧郁,美丽的痛苦,深邃的感叹。他的伤感,多情,潇洒,无与伦比。我总觉得,他的沉重叹息之中,有一种特别的妩媚与舒展,这种风格像是——我只找到了——苏东坡。他的乐曲——如第六交响曲《悲怆》,开始使我想起李商隐,苍茫而又缠绵,瑰丽而又幽深,温柔而又风流……再听下去,特别是第二乐章听下去,还是得回到苏轼那里去。
艺术就是永远悲怆的解释,音乐就是无法摆脱忧郁的摆脱。摆脱了也还忧郁,忧郁了也要摆脱。对于一个绝对的艺术家来说,悲怆是一种深沉,更是一种极深沉的美。而美是一种照耀着人生苦难的光明。悲怆成全着美,美宣泄着却也抚慰着悲。忧郁与摆脱,这就产生了一种摇曳,一种美的极致。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哲学。人生苦短,人生苦苦。然而有美,有无法人为地寻找和制造的永恒的艺术普照人间。于是软弱的人也感到了骄傲,至少是感到了安慰,感到了怡然。这就是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的哲学。
是的,摇曳,柴科夫斯基最令人着迷的是他音乐的摇曳感。有多少悲哀也罢,有多少压抑也罢。他潇洒地摇曳着表现了出来,只剩下了美。
这就是才华。我坚信才华本身就是一种美,是一种酒,饮了它,一切悲哀的体验,都成就了诗的花朵,成就了美的云霞。它是上苍给人类的最珍贵的礼物,拥有了这样的礼物,人类理应更加感激和平安。柴科夫斯基教给人的是珍惜,珍惜生命,珍惜艺术,珍惜才华,珍惜美丽,珍惜光明。珍惜的人才没有白活一辈子。而这样的美谁也消灭不了,在火里不会燃烧,在水里也不会下沉。
我宁愿说他是一个抒情作曲家。也许音乐都是抒情的。但是贝多芬的雍容华贵,包含着够多的理性和谐的光辉;莫扎特对于我来说,则是青春的天籁;马勒在绝妙的神奇之中,令我感到的是某种华美的陌生……只有柴科夫斯基,他抒的是我的情,他勾勒的是我的梦,他的酒使我如醍醐灌顶。他使我热爱生活,热爱青春,热爱文学。他使我不相信人类会总是像豺狼一样的你吃掉我、我吃掉你。我相信美的强大,柴科夫斯基的强大。他是一个真正的催人泪下的作曲家。我相信这与人类不可能完全灭绝的善良有关。这与冥冥中的上苍的旨意有关。
他的一些曲子很重视旋律,有些通俗一点的,甚至人们可以跟着哼唱。其中最著名的应该算是第一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了。我写过一个中篇小说,题目就叫《如歌的行板》,这首乐曲是我主人公命运的一部分,也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不知道有没有读者,从这篇小说中听出柴科夫斯基的音乐来。还有一些其他的青年时代的作品,我把柴科夫斯基看作是自己的偶像与寄托。
真正的深情是无价的。虽然年华老去,虽然我们已经不再单纯,虽然我们不得不时时停下来舔一舔自己的伤口,虽然我们自己对自己感到愈来愈多的不满……又有什么办法!如果夜阑人静,你谛听了柴科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你也许能够再次落下你青年时代落过的泪水。只要还在人间,你就不会完全麻木。
于是你感谢柴科夫斯基。
注释:①行板:音乐速度记号,约为每分钟60~72拍,相当于人平静时的心跳节奏或不疾不徐的步行节奏。
1.请分别概括第六段中提到的四位音乐家的音乐的特点。(4分)
2.请阅读文中第二段画线的句子,结合全文,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6分)
3.文章第三段中“第六交响曲的哲学”、第六段里提到的“上苍的旨意”的含义各是什么?请分别作答。(6分)
4.本文为什么以“行板如歌”为题?请从内容、形式两方面分点作简要赏析。(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分)
柳永简论
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过又很快忘了他。但是近年来这根柳丝却紧紧地系着我,倒不是为了他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也不为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只为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经历和那歪打正着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成事的道理。
柳永是福建北部崇安人,他没有为我们留下太多的生平记载,以至于现在也不知道他确切的生卒年月。那年到闽北去,我曾想打听一下他的家世,找一点可凭吊的实物,但一川绿风,山水寂寂,没有一点的音息。我们现在只知道他大约在30岁时便告别家乡,到京城求功名去了。柳永像封建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总是把从政作为人生的第一目标。其实这也有一定的道理,人生一世谁不想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最大的光热?有职才能有权,才能施展抱负,当作家,当歌星、球星,当富翁,要成名只有一条路——去当官。所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在从政大路上跋涉着的而被扭曲了的灵魂。像李白、陶渊明那样求政不得而求山水;像苏轼、白居易那样政心不顺而求文心;像王维那样躲在终南山里面窥京城;像诸葛亮那样虽说不求闻达,布衣躬耕,却又暗暗积聚内力,一遇明主就出来建功立业。柳永是另一类的人物,他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治,碰了钉子后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转向山水,而是转向市井深处,扎到市民堆里,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
艺术高峰的产生和自然界的名山秀峰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柳永自己也没有想到,他身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会占有这样一个重要位置。就像我们现在作为典范而临摹的碑贴,很多就是死人墓里一块普通的刻了主人生平的石头,大部分连作者姓名也没有,艺术的种子就在这种气候下自然地生根发芽了。柳永不是想当作家而到市井中去的,他是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从考试落第后走向瓦肆勾栏,但是他身上的文学才华与艺术天赋立即与这里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发生共鸣。他在这里没有堕落。他跳进了一个社会的陷阱,却成了一个创造的巨人。这再次证明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拨着算珠的手。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通通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大约每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怎么处理。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干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了。但是如果当初这一粒种子有灵,让它自选生命的落脚地,它肯定选择山下风和日丽的平原,只是一阵无奈的山风将它带到这里,或者飞鸟将它衔到这里,托于高山之上,寄于绝壁之缝。它哭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一阵悲泣(也许还有如柳永那样的牢骚)之后也就把那岩石拍遍,痛下决心,既活就要活出个样子。它拼命地吸天地之精华,探出枝叶追日,伸着根须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终于成就了自己。这时它想到多亏我留在了这里,要是生在山下将平庸一世。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创造,是携带着母体留下的那一点信息去与外部世界作最大程度的重新组合,创造一个新的生命。为什么逆境能成大才?就是因为在逆境中你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而顺境下,时时天遂人意,你心里没有矛盾,没有企盼,没有一个理想中的新世界,当然也不会去为之斗争,为之创造,那就只有徒增马齿,虚掷一生了。柳永是经历了宋真宗、仁宗两朝四次大考才中了进士的,这四次共取士916人,其他915人都顺顺利利地当了官,有的或许还很显赫,但他们早已被历史忘得干干净净,却只有柳永至今还享此殊荣。
呜呼,人生在世,天地公心。人各其志,人各其才,人各其时,人各其用,无大无小,贵贱无分。只要其心不死,才得其用,时不我失,有助于民,就能名垂后世,就不算虚度生命。这就是为什么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同样记住了柳永。
1.文章首段中提到柳永“那身不由己的经历和那歪打正着的成就”,其中的“经历”、“成就”分别指什么?(4分)
2.联系上下文,解释第三段中所说的“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不超过40字)(6分)
3.“在逆境中你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这句话具体是指:(6分)
(1)“一个世界”指□□□□□。(不超过5字)(2)“另外一个世界”指□□□□□。(不超过5字)(3)“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指□□□□□□□□□□□□。(不超过12字)
4.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与本文意思相符的两项()(4分)
A.文中提到李白、陶渊明、苏轼、白居易、王维、诸葛亮,是为了证明他们虽然在中国文学史上均占有地位,但与柳永是不同类型的。
B.说柳永“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是因为柳永的词通俗化、大众化,“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C.要在艺术上取得成就,是不能只靠个人的主观努力的。
D.如果把社会比作一架大算盘,那么,一个人只是算盘上的一颗珠子,得接受命运的摆弄,韬光养晦,而后追求、抗争,获取成就。
E.黄山上的迎客松,利用了环境,成就了自己,是逆境成才的典型。
参考答案
一、1.贝多芬:雍容华贵,理性和谐;莫扎特:青春,动听;马勒:神奇,华美;柴可夫斯基:催人泪下,使人充满爱意。2.结构上: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对柴科夫斯基的作品旋律、作品中的感情以及才华的逐次叙述。内容上:阐述了柴科夫斯基容易接受、成为“我”生活一部分的原因。3.(1)音乐使软弱的人在人生的苦痛中感到骄傲、安慰、怡然。(2)上苍给了柴科夫斯基音乐这一最珍贵的礼物,让他教会人类懂得珍惜、更加感激和平安。4.内容上:①和柴科夫斯基音乐的特点相一致;②生动形象且简明扼要地揭示了本文的主题。形式上:①运用了比喻(“行板如歌”)、双关(既指第一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又指中篇小说《如歌的行板》;既指音乐如歌,也指生命如歌)的手法;②串联起文章内容,起到组织材料的作用。(内容3分,如只答出其中一点得1分,两点全答出得3分;形式3分,比喻、双关要结合具体内容,否则修辞这个点只能得1分。)
二、1.经历: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治,碰了钉子后转向市井深处,扎到市民堆里。成就:在市井生活中成就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人在顺境中难以成大事,而在逆境中运用特长,利用环境,勇于创造,才能成事成才。3.(1)理想的世界(2)相反的世界(3)在逆境中创造出的新世界4.CE(A项,错在“是为了证明他们虽然在中国文学史上均占有地位”;B项,“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是针对柳永“转向市井深处,扎到市民堆里”而言的;D项,应该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追求、抗争,获取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