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腹部创伤的急救随着医护人员对伤势的认识与诊断水平的提高,其救治的成功率也随着增高[1],但救治的成功离不开血容量的补充、药物的应用,要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血容量,最好的方法是建立中心静脉通道[2].据临床观察,在入院时建立中心静脉通道并非每家医院都能做到,有少数医院由急救科的医师置人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3],目前常规由护士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采用
【机 构】
:
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普通外科,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护理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腹部创伤的急救随着医护人员对伤势的认识与诊断水平的提高,其救治的成功率也随着增高[1],但救治的成功离不开血容量的补充、药物的应用,要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血容量,最好的方法是建立中心静脉通道[2].据临床观察,在入院时建立中心静脉通道并非每家医院都能做到,有少数医院由急救科的医师置人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3],目前常规由护士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采用留置套管针或头皮针进行补液,对于腹部创伤休克的患者,较难在短时间内为抢救赢得时间与生命,快速提升血容量;同时,入院时在抢救现场的往往是护士,护士能否担当起这一重任?
其他文献
目的 比较微创经皮钢板接骨术(minimal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和常规前臂Henry入路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MIPPO技术和常规前臂Henry入路掌侧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3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MIPPO组(20例)和Henry组(18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
斜方肌、胸大肌肌皮瓣或肌瓣因易于解剖,血运丰富,组织量大,便于旋转,临床上可用于颈项、肩部创面的修复.笔者对18例高压电烧伤颈项、肩部创面采用斜方肌、胸大肌肌皮瓣修复,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均为男性;年龄21-48岁,平均36岁.电烧伤创面分布:颈项部10例,肩部8例;创面面积20 cm×16cm~8cm×6 cm,累及血管、神经、骨和关节,部分患者肩关节毁损.
近年来,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交通伤和高处坠落伤等各类创伤明显增多,严重胸部损伤合并颅脑损伤的发生率也逐年增加.严重胸部损伤合并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危重且复杂,病死率高,其症状和体征相互影响,相互掩盖,导致临床救治比较棘手[1].如果对严重胸部损伤合并颅脑损伤的认识不足,救治过程中疏于对颅脑损伤病情变化的观察、监测,以至病情恶化甚至出现脑疝及死亡[2].现就我院2006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严重
去骨瓣减压术(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DC)作为救命性治疗手段,仍用于治疗顽固性颅内高压患者中[1-6].虽然Cooper等[7]报告创伤性颅脑损伤后轻度颅内压增高者,采用DC治疗未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其研究中的缺陷受到学者的质疑[8-12].有研究证实,对于顽固性颅内高压者,DC能有效降低颅内压,且不少患者获得良好的疗效[2,46,13,14].虽然DC并不复杂,但
目的 构建胸腰椎骨折经伤椎单节段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该固定方法对邻近节段的影响. 方法 利用CT扫描数据建立脊柱T10 ~ L2正常模型、T12骨折模型及经伤椎单节段固定模型和短节段固定模型.分析各模型在轴向压缩、前屈、后伸、侧屈及轴向旋转下,伤椎固定邻近椎间盘及椎体的应力情况. 结果 在前屈、后伸及侧屈时,骨折模型T10~T11节段髓核及纤维环和L1~L2纤维环应力较正常模型有较明显的升高,
随着现代工业的崛起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创伤的发生率在逐年增加.在西方发达国家,创伤、肿瘤和心血管疾病并列为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我国的创伤患者也呈逐年增多的趋势,患者以青壮年为主,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各国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创伤特别是多发伤的救治上开展科研攻关,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1 病历资料患者男,55岁,因吞咽异物感2d入院.入院后用食管镜检查发现距门齿25 cm处,鱼骨刺入食管左前壁,伴活动性出血,考虑鱼骨已刺入主动脉;行造影增强CT,提示约T4水平处食管内可见一线条状高密度影,与主动脉弓关系密切,左侧胸腔积液;血常规:血红蛋白90 g/L.全身麻醉后,于左侧第4肋间剖胸,并行左锁骨下动脉插管、上下腔静脉插管、右上肺静脉插左心引流管,建立体外循环.发现食管第二狭窄处鱼
脑创伤是创伤患者中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脑创伤发生的生物力学原理、损伤后脑组织的病理生理变化和分子生物学机制都已得到初步阐明,神经影像学的发展也解决了颅内血肿早期诊断的问题,但是脑创伤的治疗方法却依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还没有一种公认有效的治疗脑创伤的药物,其致死、致残率仍居高不下.寻找治疗脑创伤的新型药物是当务之急.令人兴奋的是,2008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
目的 回顾分析颅脑交通伤住院患者流行病学特点,为颅脑交通伤的防治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 从“中华创伤数据库”中提取2001-2007年210家医院收治的159 242例颅脑交通伤患者住院信息,分析患者年龄、性别、时间分布、住院天数、伤情、治疗结果等特点.结果 颅脑交通伤患者年龄(33.01 ±15.20)岁,男女比为2.39:1.患者主要集中于21 ~ 50岁,其中31~40岁最易发生颅脑交通伤.
目的 观察髋臼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骨折患者术后远期髋关节功能,研究术后开始下地(部分负重)锻炼时间对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7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髋臼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骨折患者37例,其中合并股骨头骨折16例,合并股骨干骨折17例,合并大转子骨折2例,合并股骨远端骨折2例.根据术后开始下地(部分负重)锻炼时间将患者分为三组:A组(≤2个月),B组(≤3个月),C组(>3个月).用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