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故事

来源 :中国西部·教育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学期,我接手了两个新年级,头一个月是确定课堂规则的重点时期。
  心理健康课堂,老师的状态应该温和从容,所以,靠“狮吼功”来威震课堂是不合适的。而且,我从来都认为:维持纪律应该靠规则,而非老师的威武。
  我的课堂纪律要求只有两条,因为说多了孩子也记不住。
  我在每个班都花十分钟时间详细解释我的两个规定:说话之前先举手,得到同意再说话;不做与本堂课无关的事情,否则一旦收缴,概不退还。
  详细解释之后,我问孩子们对这两条规定有否意见,如果没有,那就是我们双方接受的约定。
  第二周,我就开始陆续“收缴”东西了。每一次收缴东西呢,都让我心有所思。
  在四年级,湉湉(女生)在课堂上拿出本子来画画,我跟她平静地说:“把本子拿到讲台上来。”然后就继续上课,没批评、数落她,没让她站在座位上上课,结果她一回到座位上,我看到的就是一张横着的脸。
  我请湉湉起来,我说:“我第一节课约定的课堂要求,你听到的,对吧?你现在拉着一张脸,有什么不满意吗?”
  她继续拉着脸,一声不吭。
  我说:“你拉着这张脸,这个状态会影响课堂氛围,所以,我想请问,你为什么不高兴呢?”
  “我没有不高兴。”她绷着脸说。
  “啊?!”同学们都发出惊讶的声音,我也是。
  我说:“我猜你是不高兴我收缴了你的作业本。”
  她点点头。
  “那么,你刚才完全可以说:‘我不高兴是因为老师你收缴了我的作业本。’但是你不敢,是吗?”
  她点点头。
  这个状态,我同情她,因为在中国,貌似许多孩子对于家长和老师保持着畏惧且不认为彼此具有平等地位的状态。她一定觉得她如果敢说自己不高兴是因为我收缴了她的作业本的话,她一定会得到连珠炮似的斥责:“你还有脸说!你是不是违反了课堂纪律,你还敢给我脸色看!你还敢不高兴!哪个喊你上课要做其他的呢!咹——”
  以上状态非我所能改变,在这里,我的重点在于“情绪管理”上。
  首先,只是缴了一个本子,并没有斥责,她就要这么拉下脸,可见内心的情绪状态就不好。
  其次,她在情绪上涌时,一点儿没有管理过自己的情绪,而是被情绪牵着鼻子走,这种状态容易招致下一步的问题——这张拉着的脸很容易勾引出老师内心深处的黑暗情绪蓄积,老师的情绪容易瞬间爆发,所以她更会得罪老师。
  而这个年级是上了一年心理课程,学习过情绪管理的,但是这孩子丝毫没有运用这些方法的意识。可见,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影响有限,家庭氛围、亲子关系才是最重要的环节,只有从小在家庭内部靠亲子互动关系而非靠言语说教形成的情绪管理能力才是最本能、最强大的。
  再次,她还完全没有把情绪正向表达出来的意识,我反复问她——谁、为什么招致她拉下脸来,她呢,只顾拉着一张脸,也许以为我在“引蛇出洞”而缄默不言。
  可见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社会在情绪管理上的空白,所以,我心里升起一种悲凉,当所有人如火如荼地关注孩子的分数,为了择校、奥数而费尽心力的时候,心理健康却无人关注,虽然它如影随形地紧随我们每一天,影响我们每一件事。
  
  在四年级另外一个班,当我上课时,女生晓晓在下面旁若无人地奋笔疾书——做语文练习册。我让她把册子拿到讲台上,就让她回座位了。过了一会儿,学生开始完成小调查表,完成了并交上来的孩子,我允许他们做点儿自己的事情以等待还在做调查表的孩子。我无意中发现晓晓又在奋笔疾书写她的语文练习册,我一看,讲台上的册子没了。嘿!这胆子大得!
  我把她叫起来,问她册子是怎么到她手上去的,她一脸茫然地看着我;我问她我收缴的东西不退还,这个约定她是否知晓,她一脸茫然地看着我;我问她没有经过我许可,把我收缴的册子私自拿走,这么做是否合适,她一脸茫然地看着我。看着她这张大白脸,我心里有些诧异了,她脸上明确无误地没有害怕、没有不安、没有尴尬,只有不太有感情流露的大白脸一张。
  课间,我路过她们班教室,正好瞧见语文老师,我进去跟她说这事儿,她说已经知道了。她让我看,晓晓正在教室外玩儿,与平时状态一般无二,没有因为语文练习册而烦恼,没有因为上课接连违反纪律恐怕会被“理抹”(处理)而担心,一脸平静。老师说,晓晓在学校里,跟同学也不怎么玩儿,她的主要任务就是写作业,也许写作业能让她获得价值感吧。我问她家里是个什么情况,老师说她不知道是外婆还是奶奶带她,老人家是退休老师,要求严格。
  完了完了,老师的孩子不容易(如果这位老师并不随和,严格严厉,并且没有很好的自我觉察能力的话)!因为一来容易规矩多,二来容易过早教认字、算数(晓晓一定有这条),三来容易指责多而表扬少。
  另外,晓晓的妈妈是在学校里做德育工作的,就她的面相来观察,应该比较严格。
  呃,是说呢,这孩子除了会读书,简直不会在人群里生活,情感连接能力、人际关系的体察能力都远低于同龄人。我说她怎么敢到讲台上来私自拿走她的练习册,不是她吃了“熊心豹子胆”,而是:
  ——她不能明白人与人之间的界限,所以直接越界了(老师说她在班上也经常不能遵守规则,随意越界)。她也看不懂人的脸色,她违反了纪律,她会招致老师的不愉快,她完全不知道,不能体察,所以,才会火上浇油地私自拿走练习册。
  ——她眼睛里只有练习册,除此之外,心无旁骛,所以,她眼睛盯着练习册,笔直走上讲台,拿走练习册,笔直走回座位,翻开册子,投入写作业中。她对于作业的热衷,想来是家庭里常年对于学习和作业的高而庞杂的要求所致,已经从家人的外在要求经由不断反复,成为了她自己的内在要求了。
  我一时有些头疼,这样的家庭,我能怎么办?我们学校的家长课堂、三年级的心理课,一直跟家长都有互动,反复提到孩子需要爱,需要情感连接,学习不是生命的全部,但是,看来是滴水不进。罢了。我估计缴了她家的练习册,晓晓这一两天不能做作业,就好比从她家人身上“割了两斤肉”。


  跟语文老师商量了一下,得,我破个例,退册子给她,但有个仪式,就是让她写个检讨来。语文老师跟她交代了。后来,语文老师跟我说:“我专门跟她强调了——千万别在其他老师的课堂上写检讨,不然就是连环错了。”哎,这个也得教,你看,她完全没有在人际关系中举一反三、察言观色的能力,这以后长大了,如何是好?考得了100分就能解决一生的问题?
  
  在四年级另外一个班,男生浩浩在抽屉里看小说,我请他拿上来,结果,一回到座位上,他哭了。
  我问他:“上节课我跟全班的纪律约定你知道吗?”
  他点头。
  我说:“你要承担自己做错事的后果,对吗?”
  他点头。但他还是哭。
  我说:“我知道,刚才同学说了,这是你向小韬借的书,你有零用钱吧?十几块钱,买来还给他就行了。”
  他还是哭。
  我问:“你有零用钱、压岁钱吧?”
  他点头。
  我说:“那现在拿出来用就行了。”
  他小声说:“妈妈不准我用。”
  啧!怪了,零用钱不准用。我就不明白了:发了零用钱还不准用,管得真细致入微!


  这边还没说清楚,那边同学报告:小韬哭了。
  嘿!这就更怪了,我走过去,跟小韬说:“不用伤心,他还给你一本新书,不是更好,只不过晚两三天而已。”
  他哭哭啼啼地说:“我妈妈要骂我。”
  我问:“骂你什么呢?你没有做错任何事情,你把书借给同学,这是友爱和善良的事情,浩浩犯的错误,他赔给你,你没有做错任何事情。你妈妈骂你什么呢?”
  他抽抽噎噎,也说不出妈妈要骂他什么,但是,我能感受到他的担心、害怕、恐惧。
  我问他:“妈妈的脾气不太好,经常骂你,是吗?”
  他点头。
  唉,一声叹息,这哪算个事儿,孩子就怕成这个样子。
  我安慰他:“晚两三天而已,妈妈不会发现的。”
  他还是哭。
  “难道每一天妈妈都会检查书包,并且清楚地发现你少了一本书吗?”
  他点头。
  我无语了,这是“大师兄”吧,有一双火眼金睛,对孩子的一丝一毫洞若观火。
  咳!这哪是妈妈,分明是电脑!或者说,这哪是妈妈,分明是“母老虎”!让孩子怕成这个样子。家,对这个孩子来说,并不是港湾,并不是无论自己优秀与否、无论自己对错与否都敢于坦然回去的地方。这个孩子如果要回家,必须是优秀的、对的,只要有错误、有瑕疵,就等着狂风暴雨吧!
  这就是——有条件的爱。妈妈给孩子的爱和接纳都有前提条件:因为孩子优秀,妈妈给你爱和接纳,因为孩子给自己长脸了,所以妈妈给你爱和接纳。只要你违背了妈妈的意愿,只要你没达到妈妈的标准,妈妈立刻收回全部的爱,给你暴风骤雨或者冷脸。
  我看到收缴了一本书让两个男孩儿都如此害怕流泪,脑子里涌现了一个故事——一桃杀两士,只是这儿,“杀”了他们的,真的不是这本书,也不是我啊。对于浩浩,通过一二十块钱,牢固树立起遵守课堂规则、承担责任的意识,这真是很划算的事情呢,但是,他怕成这个样子,可见家里的“母老虎”不好惹;对于小韬,天地良心,我是真没想到,他也哭,在自己没有任何错误的时候,可见他家的“母老虎”威力更胜一筹,他以前一定有着类似经历:为着鸡毛蒜皮的事儿被严厉批评,长期被这样对待,他才能敏锐地感觉到风雨欲来的气息,所以,他怕了。
  哎,“杀”了浩浩面对错误,勇于承担的勇气的,是妈妈!“杀”了小韬的精气神儿,让他稍有风吹草动就畏惧哭泣的,是妈妈!(也不知道这些妈妈怎么不想想:把儿子“杀”得这么孱弱,自己的后半辈子倚靠谁?)
  我开始头疼了。正好下课了,我跟班主任商量如何应对,班主任老师说,他们这么大了,让他们自己解决。嗯,也是,我想,我就是跟家长联系,家长恐怕也摸不着头脑:什么情绪问题?什么家庭氛围?
  咳,他们关心的:只有孩子是否听话和分数如何罢了。我们的着眼点不同,我关注的,是孩子内心的和谐与强大,是孩子是否得到了无条件的爱,所以,我会觉得这俩孩子及其抚养人有自我调整的必要,但是,如果别人毫无自我察觉,这些话就如同鸡同鸭讲,白费功夫了。
  写这些琐事,总体而言,我都带有一些悲凉,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心头宝,但是,对于分数的过度痴迷,对于孩子要听话的过度看重,对于自身内心黑暗的毫无察觉,让我们错爱了孩子而不自知。类似的故事不是千千万万,就是万万千千,看起来虽然都是小事儿,只是一叶知秋,我感觉得到他们内心的破碎和乏力,我感觉得到还有许多的小孩儿跟他们一样带伤前行,将来必将上演或大或小、或明或暗的坎坷故事。
其他文献
本文就国内市区道路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做了探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善建议,以促进道路建设的发展。
“做喜欢的事,见喜欢的人,去喜欢的地方。”这是我在《中国西部(教育)》2012年第12月刊《一位癌症病患者教师的生命独自》一文里,反复晶昧的一句话。
分析了音乐休闲的生理基础,指出了音乐休闲的显著作用;提出要高度重视音乐休闲在大学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在高校中开展音乐休闲的基本途径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