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怎样帮助低年级学生发展“数感”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4731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低年级是发展学生数感的关键期,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感特别重要。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捕捉、操作、反思等活动,培养学生敏锐的数感,为学好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数感 体验 捕捉 操作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0-082
  吕世虎教授指出:“‘数感’是对数的感悟。‘感悟’既通过肢体,又通过大脑,既含有感知的成分又含有思维的成分。”低年级是发展数感的关键期,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感显得尤为重要。
  一、在学习中体验数学,培养“数感”
  学生对数的认识要有一个过程,在学生认数的过程中,教师应选择学生熟悉的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与之相关的生活经验,从而培养他们的数感。
  如教学“认识1~10各数”时,出示情境图后,先让学生观察从图中看到什么。学生用语言叙述从图中看到的物体——一张桌子、一块黑板、一扇门等,它们都是一个,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在计数器上表示一个数。学生经历了计数器上的“1”是众多生活中“1”的概括过程,从而建立“1”的概念表象。接着,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还看到过“1”。学生的积极性一下高涨起来:手机上有“1”,尺子上有“1”,门牌上有“1”,电梯上有“1”……学生直观体会了“1”的含义,在现实中初步地建立了数感。
  二、在生活中捕捉数学,形成“数感”
  数感是一个人的基本数学素养,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形成的,需要长期的逐步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感受、感觉、体验数量及数量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数感的形成。
  如教学“连加、连减”时,当学生通过共同探究理解了连加连减的含义及计算方法后,我设置了一个购物情景:“妈妈给你10元钱,请你用这10元钱去超市购买自己想买的食品。火腿肠、果冻、面包、蛋糕、饮料、薯条的单价分别为3元、4元、1元、3元、3元、5元。根据自己的爱好独立设计购物方案。”学生很快就说出了多种购物方案,在巩固旧知识的同时提升了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与数学融为了一体,真切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又如,让学生感受100米走多少步,用多少时间;到超市去看看、掂掂各种蔬菜和水果的重量,感受100克、1千克的实际重量;等等。这些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真正让学生在生活中形成数感。
  三、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增强“数感”
  小学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来形成数感。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能体会到“数”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到“数”的作用和学习数学的乐趣。
  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在课前对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对认读11~20各数和写11~20各数已基本掌握,但对于11~20各数的组成不太了解。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于让学生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要让学生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需要让学生动手操作、逐步抽象内化。因此,我先让学生用小棒摆了12、14、17之后,再让学生在头脑想象怎样摆其他的数,然后跟同桌说说自己是怎样摆的,摆的数是几。这样在学生的头脑中就有了11~20各数组成的模型,达到有序操作、逐步抽象的目的,使学生真正理解数的组成。
  四、在运用估算能力中,提升“数感”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技能。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养成,对于提高他们观察、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数感。
  如教学“加法估算”时,设计了这样的情境:一(1)班有男生19人,女生28人,每人发一本故事书,50本够吗?
  根据问题知道要先算出:“一共多少人?”在讨论算法时,学生出现以下算法。
  算法一:10 20=30,9 8=17,30 17=47。
  算法二:19 20=39,39 8=47。
  算法三:不用算19 28,因为男同学比20少,女同学比30少,30加20等于50,所以50本书够了。
  我引导大家尝试算法“把19看作20,20 28=48,20比19多1,所以48要减1,男女总数是47。”学生马上提出了另一种类似算法“19 30=49,49-2=47”。这个过程已充分显现了学生的估算经验,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估算的优势。
  总之,学生的“数感”不是与生俱来的,它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项长远的工程,教师应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境,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生活着眼,为学生铺“路”搭“桥”,着力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捕捉、操作、估算等活动,形成良好数感,提升数学素养。
  (责编 金 铃)
其他文献
根据文献记载,本文对蒙元乳类食品(固态和半固态)的发展源流进行了梳理,通过文献比较分析法,对蒙元宫廷、民间及当前蒙古族乳类食品制作技艺进行比较。通过对蒙元宫廷乳类食
云南核桃种质资源的类型十分丰富,文章选取了多种核桃种质资源进行了现状分析,研究不同核桃种质资源的开花习性、产量以及核桃果仁的品质等,希望对进一步提高对优良核桃种质
荆鸿,文字学家、篆刻大师。从艺40余年,12岁开始篆刻,先后师从郭沫若、蓝菊荪、宗白华、臧克家、赵阜、吴兰英等名家。曾为郭沫若、茅盾、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