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审美能力,感知民族音乐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j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教育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音乐欣赏就是提高美育的一个项目。要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学校就要提高其审美情趣和审美水平。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音乐工作经验,讨论如何提高审美能力,感知民族音乐。
  音乐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欣赏不仅能够培养人们了解音乐的兴趣,扩大人们对于音乐的了解视野,丰富人们对于音乐的情感体验,还能够陶冶人们的思想,培养和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其实,音乐欣赏就是欣赏者欣赏音乐的过程,它包含审美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四个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要素,在这些要素中,音乐审美感知是其他活动的基础,是人们对于美的直觉反应,音乐审美想象是大脑对感知到的图像等事物重新组合,然后再发展创造的一个过程。音乐审美理解是指人们研究音乐时,用某种感性的形式对审美活动进行把握和领会的形式。同时,审美情感和审美理解密不可分,两者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审美认识时产生的音乐态度和体验。音乐审美能力提高对于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有很大帮助,而且发扬光大民族音乐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一、重视音乐体验,培养审美能力
  (一)重视欣赏方法点拨,培养独特审美感受力
  在音樂欣赏的过程中,音乐审美感受力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种感知能力,是指能够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的能力,了解美的事物的内涵和本质的能力。在欣赏音乐时,人们一般都从音乐的外在形式切入,如曲式、调式、旋律、节奏、和声等。对这些了解之后,人们才能进一步深入认知音乐,才能达到音乐审美的目的。而且不同的人会对音乐产生不同的认知,进而有不同的感受。比如,贝多芬的名曲《第五钢琴协奏曲》,不同的人聆听后有产生不同的理解,影响理解的主要因素无非是音乐的类型、特点和风格,甚至作曲家的个性、观念及风格都会影响审美主体的审美感受力。
  (二)重视音乐知识传授,培养音乐审美理解力。
  音乐是一门内涵丰富的科目,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术语并不能完全诠释音乐,如果仅仅掌握基础的音乐知识和术语,人们并不能真正形成很好的音乐审美能力,因此欣赏音乐时要理解音乐作品,而不是简单地掌握基础的音乐知识。音乐的内涵,并不是只掌握刻板的音乐知识就能理解的,但是人们不能完全不懂音乐基础知识,因为理解音乐作品时,需要音乐知识来启发。比如,在了解民歌音乐时,教师可以谈谈中国民歌的发展史,了解音乐发展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各种类型及其特点,还可以对比分析民歌和现代流行音乐的关系,提高学生对于民歌的审美理解能力。
  (三)重视音乐实践,培养音乐审美表现力。
  在传授音乐知识时,教师要重视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想象力和表现力。音乐首先就是人们情感抒发的表露,情感到达一定程度才能咏歌之、手舞之、足蹈之。各类乐曲题材广泛,题材不一,民族特点各异,而且每种音乐的曲式和声等都不同。所以,音乐教学要加强实践,比如欣赏名曲《贵妃醉酒》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梅兰芳演唱的贵妃醉酒和李玉刚演唱的新贵妃醉酒,让学生通过实践对比音乐的不同,在实践中提高音乐学习兴趣。
  二、感知民族音乐
  (一)民族音乐的释义和特征
  一般而言,民族音乐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从广义来说,民族音乐就是指各个民族的地方音乐;从狭义来说,它就是指根植于某个民族的,蕴藏这个民族音乐特色的一种传统音乐。音乐属于一种艺术,而民族音乐在人类民族艺术发展史上是最美、最具有灵魂、最能够让大众有情感体验的一种音乐文化艺术。中国民族音乐就是指中国各个民族在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种种音乐,包括民族声乐、器乐、民歌、戏曲,中国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来源于悠久的文化艺术发展史。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中国民族音乐多姿多彩,这丰富了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感染力。但是,中国民族音乐也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一是中国民族音乐形成了以现状为主的音乐思考模式,二是以五声为骨干的调式音乐结构,三是均衡音乐对称的曲式结构原和均匀平稳的节奏安排,四是简繁相映、动静相称的音乐表达方法,五是与文学语言、戏曲等非音乐要素综合起来的艺术形式。了解这些特征,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民族音乐,让中国民族音乐不断地传承下去。
  (二)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
  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国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精神面貌的一种象征。改革开放以来,民族音乐摆脱束缚,开始出现日新月异的变化,结合西方的演奏技巧,更加丰富了民族音乐的表现形式。民族音乐发展看似一片光明,但是其中也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我国民族音乐教育,从小学到大学都是按照西方成熟的音乐体制照搬过来的,这种教育方式限制了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和传承。其次,年轻人不重视民族音乐,更喜欢流行音乐,民族音乐的传承令人堪忧。最后,随着中西音乐元素的结合,中国音乐体系变得不再纯粹,开始融合一些西方元素。将西方音乐体系和中国音乐体系结合,我国形成了现在的流行音乐体系。当下,流行音乐体系得到人们的普遍喜欢和关注,导致传统的民族音乐不受关注。现在多元文化下的音乐环境对于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三)研究中国民族音乐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作用
  国家优秀文化的灵魂就是民族音乐,民族音乐的发展好坏可以体现出一个国家的繁荣与否,是国家和谐发展的一种表现。民族音乐表达和传递的是人们对于社会和国家的某种情感,也可以说,民族音乐传递给人们一种生活是否幸福的信息,民族音乐的好坏也标志着人们的审美情趣、创造力水平的高低。鲁迅曾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光。由此可见,传统民族音乐在国家发展和青少年培养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笔者结合个人多年研究音乐的经验,分析如何提高审美能力,感知民族音乐。在全球化的今天,增强民族音乐软实力,有助于提高国家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竞争力。
其他文献
在历史背景的催化下,宋代涌现出许多书法家,蔡襄便是其中一位。本文主要从书法美学角度,谈讨蔡襄在书法上对后世的影响。  一、北宋政治格局下的书风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在汉字的基础上逐渐成长的。经历漫长的演变,书法自唐代大放异彩,尤其是经过帝王的大力推行,朝野上下都以善书为荣。而到了唐末,书法逐渐失去色彩。后来因五代战事不断,书法呈现出萧条的景象。宋代是经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达到了
期刊
期刊
随着钢琴教育的普及,学习钢琴的小孩越来越多,这本是一件好事,但让孩子真正学会钢琴,这并不是每个教师和家长都可以做到的事情。钢琴教育逐渐出现许多不可避免的问题,本文就从事钢琴启蒙教育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阐述与反思。  一、少儿钢琴教学问题  (一)盲目追求进度  随时“考级化”愈演愈烈,学生和家长已经将考级列为学习钢琴的目标,开始互相攀比,似乎只看考的级数就判断谁的演奏水平高,哪位教师水平好。这使
期刊
期刊
期刊
随着钢琴教育的普及,大量中国钢琴作品涌现出来。在如今的钢琴教学中,还存在过多注重外国钢琴作品,忽视中国钢琴作品的问题。本文分析了中国钢琴作品在钢琴教学中的现状,并从四个方面探究了中国作品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  钢琴教育在中国兴起已有百年之久。从19世纪初钢琴传入中国后,许多先辈音乐家致力于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他们将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特点的技巧运用在西方键盘乐器的演奏上,创作出极具民族风格的中国钢琴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