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非智力因素的优化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ZeDongNiMaBi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离不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而尤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性的作用。本文拟就历史教学中如何从审美教育入手优化非智力因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習能力作一探讨。
  关键词:审美教育 非智力因素 中学历史教育
  
  沈德立在《非智力因素与成才》丛书中说:“成才过程是一个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又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过程。”正由于非智力因素在人的学习、成才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如何培养学生优良的非智力因素,即优化非智力因素,一直是人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苦心探讨的课题。根据非智力因素的本质属性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我认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优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审美教育是优化非智力因素的重要途径
  首先,这是由审美教育的特点所决定的。教育学认为,无论是自然形态的审美对象,还是社会形态的审美对象,它们都具有形象性和感染性的特点。美育就是通过美的具体的、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引起人的美感;美育也是通过美的事物来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从而使人们心理上产生感受、情感上产生共鸣、性情上得到陶冶。总之,审美教育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并激励着人们去行动。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美育不仅能让人感受美,而且能驱使人去追求美、去创造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并坚强其克服困难的意志,实现美的追求。
  其次,这也是由非智力因素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非智力因素是指那些不直接参加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智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由先天遗传决定,而非智力因素则主要由后天“习得”决定,优化非智力因素更有赖于后天的培养。中国古代有句名言:“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意思是说,不是不会做,而是不肯做。智力因素决定了一个人能不能干,而非智力因素不仅决定着一个人肯不肯干,而且决定着他是以积极的方式还是以消极的方式、是以坚韧不拔的方式还是以畏却退缩望而生畏的方式、是以勤劳的方式还是以懒惰的方式去干,这就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而要使学生想学、积极主动地学,以顽强的意志攀登科学的高峰,就必须从美入手,从情入手,用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去感染他,以真情实感去打动他。
  二、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宝库
  中学历史教材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因素:“若汉魏之文苑、晋之清谈、南北朝以后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五代以后之词、元以后之小说与剧本,以及历代著名之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无不于教育之中行其美育之作用。”“历史学上各时代伟大与都雅之人物、事迹,无不于智育之中,含美育之原素。”史之所存,美之所在,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宝库。这些具体、鲜明的美的形象不仅能感染学生,激发其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而且能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为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行打下基础。
  三、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优化非智力因素的现实作用
  1.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历史教学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审美因素极为广泛:讲述文艺复兴时一幅《蒙娜丽莎》的赏鉴;讲述巴黎公社时一曲《国际歌》的播放……这些众多的审美因素,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体现,就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
  2.培养学生高尚的学习动机。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维持这一活动,并使之朝向某一目标进行,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一种内部动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愿望、动机的源泉——就在于儿童脑力劳动的特点本身,在于思维的感情色彩,在于美的感受。”可见崇高的、美的形象对学生高尚的学习动机的培养尤为重要。
  3.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曾说:“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历史教材中,具备坚强意志的美的形象比比皆是:从手执汉节十九年不降的苏武,到出生入死六次东渡的鉴真;从布鲁诺坚持日心说,虽被宗教裁判所监禁七年而毫不动摇,到司马迁踏遍全国各地,历尽十年艰辛,虽受腐刑却矢志不渝,最终写成《史记》……他们闪光的心灵、不朽的人生,不仅使学生受到了强烈的美的陶冶,而且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不畏困难去争取成功的坚强的意志品质。诚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青年时代,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比任何时期都更多地同道德高尚的言行的追求结合在一起。"
  4.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或对象所持态度的体验。良好的高尚的情感是推动一个人走上成才之路的重要因素,而良好的高尚的情感的培养决不仅是简单的语言的教育。中华民族悠悠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史,可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的情感;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变革的美的规律,可增强学生的时代紧迫感和振兴中华的崇高责任感;历史上风云人物、民族英雄的惊天伟绩,可激发学生刻苦学习、追求真理、报效祖国的情感。
  总之,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切实加强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为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打下基础,对于中学生思想观念的升华、情感意志的磨练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优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其他文献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网络技术、农村远程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且极大地促进了数学学科的发展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此,笔者就数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和大家交流一下。  一、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和谐愉快的氛围  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可以全方位、高层次、多种形式地集色彩、动画、动听的音乐、诙谐的语言等于一体的画面引入新课,给学生以优美、清新的认识。同时,在这种愉快、和谐、活泼、
期刊
作为教师,我们肩负着培育下一代的重任,在青少年中进行科技教育是时代对我们的客观要求,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客观需要。但是,在进行科技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做好以下四个结合 :  一、把爱国主义教育和整个教育相结合  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工作和行动的灵魂,因为教师的行动和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自己的学生。教师的爱国之情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就是关心下一代、培育下一代,以自
期刊
中学生的英语阅读活动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心理过程,其中的心理机制和相关因素很多。按照传统的观点,阅读是一个“字母→词→句子→语篇”的有序的自下而上的理解过程。阅读一篇文章的过程就是对构成该文章的语言的理解过程,阅读过程所遇到的问题被单纯地归结为语言上的问题。因此,教师的唯一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扫清语言上的障碍。这种观念的片面性及其对阅读教学带来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按照现行高中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在高中
期刊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计算机技术渗透到各行各业,多媒体也同样掀起了学校课堂教学的新改革,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将物理课堂引入了新的、多彩的境界,已成为当今教学领域的热点。下面就我在物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略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可创建情境、渲染气氛  教师轻松引领学生进入直观、形象甚至虚拟的场景,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学习兴趣倍增,
期刊
摘 要: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对人类影响最大最广泛的就是音乐艺术,它不但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心理世界、道德世界,甚至还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从另一个角度讲,音乐艺术也体现了一种民族精神。当你听说俄罗斯的农民从草车上拽出大提琴、从腰里抽出长笛、从背包里拿出手风琴随时可以组成一个乐队载歌载舞的时候,当你知道日本的工厂主与工人大唱《樱花》而某总经理可以指挥交响乐团的时候,当你听到美国绝大多数
期刊
摘 要:新课改对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作出了相应的改动,除了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外,更要注重在政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教育。本文试从政治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谈谈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思想政治 素质教育 方法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逐步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
期刊
当代中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整天接触的是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他们希望政治课老师能真正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就他们所关心的一些诸如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国际形势的变化等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给他们以信服的解答,希望通过政治课学习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改革,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研究学生的需求,把提高创新
期刊
摘 要:随着计算机在生活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必将在教学领域中掀起一场大的教育变革,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模式都会焕然一新。所以只有突破旧的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自主、开放、和谐发展的教学模式,才能实现小学数学课堂中多媒体教学最优化的运用,让多媒体的介入真正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为教育的飞速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 多媒体 应用策略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小
期刊
摘 要:本文就小学生自主阅读中的某一方面——相关阅读进行了论述,重点论述了“相关阅读”的重要性及“相关阅读”在实践中的运用,以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关键词:相关阅读 激发 兴趣 培养 阅读技能    教学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即教师、教材、学生。其中教材是主体,是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能力的载体,是施教之本。它包括教科书即课本、参考书、习题集等,是教与学的具体内容和媒体。一套好的教材不仅要遵循
期刊
当前,中学生物教学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然而,由于中考不考生物学,有不少学生轻视生物学习,甚至把生物课看成负担。在此情况下,怎样从生物教学自身特点中寻找突破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搞活教学,提高质量,目前已成为生物学教师探索的问题。“喜新好奇”乃人之本性,就中学生而言则尤为明显,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积极开动脑筋,因材施教,灵活应用“新奇”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以“新奇”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