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图书馆懂你的心思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ng_zai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AR、VR等技术的发展,中国许多图书馆积极探索创新,打造“帮大忙、懂人心”的智慧图书馆,以拓展多样化的阅读场景,不断丰富人们的阅读体验。

1、“黑科技”带来新奇体验


  读者走进图书馆全景展厅,置身三面超高清大屏环绕的全景空间,感受纸本漫画书转瞬成为全景视频,“云鉴”镇馆之宝,“云赏”馆藏图书……这些5G赋予图书馆的想象力,即将成为现实。近日,国家图书馆与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华为公司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联合打造基于5G、全景视频、全息影像等新技术的沉浸式阅读体验,国家图书馆5G新阅读体验中心将在年内落成。
  “当前,以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快速孕育兴起,以数字化知识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知识信息服务的供需环境急剧变化。”国家图书馆馆长饶权说,无论是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还是数字文化产业,在新技术环境下都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作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国家图书馆一直积极探索应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能。
  国内各地图书馆也纷纷运用“黑科技”手段,为读者带来便捷、生动、有趣的阅读体验。读者通过人脸识别进出无感借阅通道,系统同步扫描其携带的书籍自动完成借阅操作,实现借阅零停留;一位小男孩戴着VR眼镜体验一款名为“成语论箭”的体感游戏,前方屏幕上的成语少了一个字,他只需用手中的“箭”从十几个红灯笼中射中正确的那个;类似KTV的朗诵亭里,几位家长和孩子正朗读屏幕上的诗词歌赋,读完了还能保存下来发朋友圈……在江西省图书馆新馆,无感刷脸借书、VR体感游戏等技术让人大开眼界。

2、智能机器人显身手


  人工智能为图书馆的发展赋能,有效解决传统图书馆借还书流程复杂、盘点查找工作量大的难题,使图书馆的服务、管理越来越智慧。
  每天夜晚闭馆后,机器人自动开始图书盘点,在黑暗中也能正常工作,每小时可盘点20000册图书,并能在盘点结束后,向图书馆工作人员发送盘点数据的报表……这款名叫图客的智能图书盘点机器人,如今在中新天津生态城图书档案馆投入使用。据悉,这是全球首台智能图书盘点机器人,由南京大学研发,专门解决图书馆人工盘点图书费时费力的痛点问题。图客机器人融合物联网、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实现精准的全自动图书盘点,目前已在武汉大学、同济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等多家高校图书馆投入使用。
  作为创新型图书馆服务模式,社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服务已成为一种趋势,不仅为市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阅读服务,也让城市的文化和科技氛围更浓。
  日前,重庆九龙坡区首个全智能化24小时自助图书馆正式开放。该馆引入了人脸识别、读者行为分析等智能化系统,实现24小时无人值守服务和全智能化远程管理。馆内的空调、灯光等设施设备的运行状态可以通过智能系统远程设定和调整。自助借还机有注册、借书、还书、查询、阅读、纸电一体化管理等各项服务功能,按照提示就能独立完成。据悉,该图书馆的智能显示系统可以显示到访人数和书本借阅排行榜,还能对读者喜欢阅读的书目类型进行归类分析,以便于提供更多同类型的图书。
  陕西省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着力在全市建设一批24小时社区自助图书馆,旨在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构建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据悉,8月5日,西安12个社区自助图书馆同时投入使用,24小时都不关门。

3、多场景服务更贴心


  图书馆人员密集且流动性大,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不容一丝马虎。今年6月,因为疫情闭馆4个多月的武汉图书馆重启后,热感成像测温仪、臭氧图书消毒机、紫外线图书消毒机……一波高科技设备助力读者安全保障。进入图书馆大门,有热感成像测温仪把关,发现有人没戴口罩,系统也会显示提醒。馆内设有臭氧图书消毒机,流通图书消毒1个半小时后才可上架。借阅室还设有自助紫外线图书消毒机,读者将图书放进舱门,启动消毒,30秒后就消毒完毕,使用起来和微波炉一样便捷。
  如今,人们的阅读呈现出碎片化特点,为此,辽宁省图书馆启动手机端“智慧条码”服务平台。读者登录该馆官方微信号,点击“微服务大厅”中的“智慧条码”,扫描读者所借阅图书的馆藏条码后,可以了解该书的各种馆藏信息:如果图书带有随书光盘,通过填写邮件地址,系统将随书光盘内容链接发送至邮箱,方便下载;平台会自动搜索图书的电子版本,方便随时随地线上阅读;平台还可推送图书相关音频资源,看书看累了,可以选择听书模式。
  中国索引学会副理事长叶艳鳴认为,手机可以成为“口袋里的图书馆”,即智慧图书馆的信息采集器,推动图书馆实现纸质和电子资源的管理服务一体化,读者拿起手机就能享受电子资源、音视频资源服务,尤其适应当下的生活方式。在他看来,智慧图书馆是利用大数据将书、人、空间连接成一个信息生态有机体,通过对读者行为的数据分析,为读者自动推荐图书、推送资源,打造“会猜想的、懂你心思的”图书馆。
其他文献
今年6月以来,我国江南、华南、西南暴雨明显增多,多地发生洪涝地质灾害。洪涝灾害后,极易造成疫病流行。传染病专家、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医学部副主任医师秦恩强认为,尽管目前灾区均未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但防病防疫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災后的卫生防病工作必须高度重视,要进行广泛的医学科普宣传教育,增强灾区群众防病意识,平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严把好病从口入关,病从皮肤入关,重点做好饮食、饮水、
期刊
最近一段时间,多地持续开放自动驾驶道路测试范围。已开放载人测试许可的有北京、上海、广州、长沙、武汉、沧州6个城市。智能网联汽车离我们还有多远?城市建设自动驾驶环境还面临哪些问题?产业生态如何构建……笔者就此采访了有关专家和业内人士。  8月24日,广州市交通运输局表示,已开展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共发放了55张测试通知书,开放67条、135公里测试道路。此前,长春市工信局等三部门联合印发《通知》,
期刊
8月26日,“领雁”AG50轻型运动飞机在湖北荆门漳河机场首飞。当日,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领雁”AG50轻型运动飞机在湖北荆门漳河机场平稳飞行12分钟后安全着陆,成功实现首飞。据AG50項目经理王良伟介绍,AG50轻型运动飞机设计初衷就是让更多人能够买得起飞机,能够自由飞行,由此带动中国通航产业的发展。通过AG50的研发,中国通航工业将进入家庭消费市场。
期刊
8月28日上午,由中国药文化研究会、中国中药协会、大同市人民政府等单位联合主办的“2020中国道地药材县域产业发展大会”在山西省大同市召开。本届大会主题为“道地寻踪 产业引领 乡村振兴 天下大同”。   本届大会旨在通过政策解读,明晰产业发展方向;通过学术研讨,学习产业技术趋势;通过实地调研,吸收典型项目经验,扎实推进《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落地实施,全国建成道地药
期刊
257.4公里有多长?从贵州遵义到重庆248公里,驾车大约3小时,步行大约68小时。那如果在漆黑而充满未知的洞穴里,探测完257.4公里需要多久?答案是32年。   李坡,贵州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贵州省洞穴协会理事长。他和队友一起用32年,书写了贵州省绥阳县双河洞——亚洲第一长洞的探测传奇,成就了双河洞“喀斯特天然洞穴博物馆”的美名。   经常有人问李坡:探洞的意义何在?   “意义大着呢
期刊
每年的三伏天,全国各地,尤其是南方沿海城市都要经历一场汛期之苦。面对无情的激流,即使是专业的救援人员也难免受伤,这随时有可能变成一次威胁生命的任务。  为了拯救和保护生命财产,消防战士们努力提高自身的救援能力,蓬勃发展的新型技术也成为了救援人员的良好帮手。如果汛情可以预测,那么更多的生命将能延续,更多的财产将得到保护。AI技术正肩负着这样的使命,为保护生命的热度默默奉献。智能摄像头监测警戒  冰冻
期刊
日前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团队最近为一种超微藻麦可属完成了全基因组测序。这种藻類广泛分布在长江中下游的巢湖、鄱阳湖等淡水湖泊中,不仅承担着制造氧气和营养物质的“重任”,还能产生丰富的油脂。解开其“基因密码”,有助于人类深入研究其生态功能,并发挥其能源价值。
期刊
8月25日上午,“晋军新锐作家论坛”系列活动第一场在山西文学院成功举办。晋军新锐作家论坛是由山西文学院主办的文学系列活动,旨在搭建交流平臺,碰撞文学思想,研讨作家精品,激发创作灵感,推动晋军新锐成长。   本场论坛以“个人、生活、时代:文学与自我价值的实现”为主题。来自省城内外的知名青年作家、评论家手指、浦歌、钟小骏、苏二花、崔昕平、吴言、杜海燕以及30多位青年作家参会,并围绕主题与主讲嘉宾进行了
期刊
20世纪60年代,一批孜孜以求、严谨细致的考古工作者来到这里,唤醒了那沉睡弥久的历史记忆,并通过黄河岸边远古的印痕,在此重新梳理出古人类通向文明的荣光。  如今,站在西侯度村后的人疙瘩北坡眺望,这里依然涧沟梁峁,东西数条。在这个高出黄河河面170余米的古老阶地上,地层发育齐全、露出良好,成为观察研究第四纪地质的理想地点。  1961年、1962年,由考古学家王建率领的考古队,就在这里先后进行了两个
期刊
伽利尔摩·马可尼,意大利电气工程师和发明家,无线电技术的发明者。   1874年生于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市,少年时的马可尼几乎没有在正规的学校读过书,但他经常在父亲的私人图书馆中博览群书。母亲在阁楼上腾出一个房间给他做实验室,还说服了一位大学物理教授给马可尼做指导。这位教授是马可尼的启蒙教师,他不但允许马可尼使用学校的实验室,还准许他将实验仪器借回家中,又同意他借阅学校图书馆的图书。马可尼借此机会,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