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创业技术效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来源 :南方农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2005821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民创业是形成农村经济内生增长动力的有力路径,其创业技术效率水平高低是反映创业企业的产出能否达到最大产出的主要依据,关乎农民创业的产量及收益,关系其生存能力及发展前景。本研究基于湖南省安化县、岳阳县、蓝山县及嘉禾县四县调查数据,运用随机前沿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对影响农民技术效率的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结论认为:农民创业技术效率随时间推移逐渐提高;创业的劳动投入相较资金与土地对创业技术效率影响更显著;创业者性别、文化程度、外出务工经历、交通便利程度以及贷款便利程度对创业技术效率具显著正效应,而创业者年龄、参加创业培训则与创业技术效率存在负相关关系。
  关键词:随机前沿模型;农民创业;技术效率;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4)02-0054-06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中国农民已从传统的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农民从业领域和类型呈现多样化特点。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随着我国农民工返乡步伐的加快,农民创业活动蓬勃发展,其将先进技术等优势资源引向农村,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以及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等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要素投入的增加或技术效率改善是促进一个企业效益增长的源泉,但要素投入增长并不具可持续性,因此技术效率问题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法瑞尔(M.J.Farrell,1957)首次提出技术效率的概念,认为技术效率是指在产出规模和市场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按既定要素投入比例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的最小成本与实际成本的百分比。该指标弥补了劳动生产率作为衡量生产效率的指标不能反映土地、资金等其他生产要素利用情况这一缺陷[1](郭艳秋,2012),因此被国内学者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业、农业及金融等行业的效率评估。国内学者采用随机前沿超越对数函数对中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动态表现、空间分布、影响效率都进行了研究[2-3](章立等,2012;田伟等,2012);对企业层面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激励政策、劳动力素质、产权改革等方面[4-5](徐建军等,2011;万伦来等,2010)。以上研究为本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创新提供借鉴。
  我国微型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成长和发展极为有限[6]。农民创业属微型企业范畴,其弱质性更为突出。农民创业技术效率指农民在创业过程中按既定要素投入比例生产一定量产品的最小成本与实际成本的比值,反映创业农民对现有生产技术、管理技术的有效利用程度。农民创业技术效率水平高低反映其产出能否达到最大产出,关乎农民创业企业产量及收益,关系到其生存能力及发展前景,而该指标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研究农民创业的技术效率影响因素对改善其弱质性状况具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笔者采用随机前沿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对影响农民技术效率的因素进行实证检验,以期为提升农民创业技术效率策略选择及政策理性制定提供参考建议,进而达到增强农民创业能力、推动农村内生发展动力形成的目的。
  二、变量选取、数据说明及模型设定
  (一)变量选取
  由于受到文化水平低、技术能力差、资金短缺等自身条件的影响,农民创业存在创业模式单一、创业技术含量低、创业规模小等方面的问题。基于以上特征,笔者构建以下农民创业技术效率评估指标体系。由于农民创业较多引进先进地区的技术,因此将技术引进成本纳入投入指标下的资金投入;由于返乡创业农民工具备相关行业的务工经历,为考察这种务工经历是否对创业技术效率具内在影响,笔者将其纳入非效率指标进行检验。
  表1 农民创业技术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农
  民
  创
  业
  技
  术
  效
  率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X 投入指标 X2 劳动力投入 C1 管理人员数
  C2 从业人员数
  X1 资金投入 C3 原料成本投入
  (生产过程耗费)
  C4 技术引进成本
  X3 土地投入 C5 土地(厂房)
  Y 产出指标 Y 创业总产出 C6 创业总产出
  Z 非效率指标 Z 其他变量 C7 创业者性别
  C8 创业者年龄
  C9 创业者文化程度
  C10参加技术培训
  C11 外出务工经历
  C12 交通便利情况
  C13 贷款便利程度
  1.农民创业产出变量(Y)
  农民创业总产出表现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领域创业农民的总产出所得带来的收入,第三产业领域创业农民的总营业额,现金折算予以统计。
  2.创业投入变量(X)
  资本投入变量(X1):包括各类型创业农民的物质损耗,第一产业领域创业所需的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费用,生产过程中的管护费用、及器具费用以及引进先进技术的成本等,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领域创业所需资金、设备、水电、技术(管理方法)引进成本等投入费用。劳动投入变量(X2):包括创业自身劳动力投入及雇工劳动的工作日总和。土地投入(X3):第一产业领域创业的土地投入为将创业农民的实际耕作土地面积(亩)折算的承包租金,第二、第三产业领域的土地投入为厂房、门面等的租金。
  3.影响创业技术非效率的变量(Z)
  基于相关研究文献并考虑数据可得性,为有效估计农民创业技术非效率,并测算创业者个体特征、外出务工经历、参加创业培训经历、创业地交通便利程度、创业的贷款便利程度等变量对创业技术效率的影响,笔者将以下特征变量引入模型:创业农民性别变量(Z1)、创业农民年龄变量(Z2)、创业农民文化程度变量(Z3)、外出务工经历变量(Z4)、是否参加技术培训变量(Z5)、交通便利程度变量(Z6)、贷款便利程度变量(Z7)等,具体含义及赋值如下表所示:   表2 农民创业技术非效率函数变量含义
  变量 赋值 预期影响方向
  创业农民性别
  创业农民年龄
  创业农民文化程度
  创业农民外出务工经历
  创业农民是否参加技术培训
  农民创业交通便利状况
  农民创业贷款便利程度 男1;女=0
  20-35岁=1;36-4岁5=2;46-55岁=3;55岁以上=4
  小学=1;初中=2;高中=3;
  大专及以上=4
  是=1;否=0
  是=1;否=0
  是=1;否=0
  是=1;否=0 +/-
  +/-
  -
  +
  +
  -
  -
  (二)样本选取与数据说明
  参考西部返乡农民工创业五种模式[7],笔者依据湖南省农民创业的总体行业特点将其分为“生态农业型创业”、“产业移植型创业”、“传统产业改良型创业”及“旅游服务型创业”等四种创业类型,在综合考虑湖南省农民创业的典型取证价值的基础上,采用课题组于2013年5-8月在湖南省、益阳安化县、岳阳岳阳县、永州蓝山县、郴州嘉禾县等农民创业活动活跃的县市实证调研数据进行分析,永州蓝山县农民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创业、以及绿色农产品种植创业等方面较为典型;益阳安化县农民创业在旅游服务、建材加工、特色种养以及商贸加工行业较为典型;郴州嘉禾县开展“百厂返乡计划”,在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型创业较为典型;岳阳市岳阳县2009年建立“农民创业园”,代表着典型的“生态农业型”农民创业,因此上述取证地具典型取证意义。调研内容包括农民创业企业在2010-2012年的资金、土地、劳动力投入、产出以及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技术培训参与状况、外出务工经历、交通便利状况、贷款便利程度等非效率指标等各方面。共发放问卷323份,回收问卷291份,其中有效问卷257份,有效率88.3%,调查样本统计性描述如下表:
  (三)模型设定
  Aigner、Meeusen等(1977)提出随机前沿模型[8-9],经学者完善发展成生产率分析的主要工具之一。随机前沿分析中较为常用的生产函数主要有科布-道格拉斯和超越对数两种,前者形式简单便于估计,但假定技术中性和产出弹性固定,后者放宽上述假设,可作为一般生产函数的二阶近似,避免模型误设。随机前沿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具体形式如下:
  (模型一)
  其中,表示创业农民在年的产出,为农民创业的第种要素投入,表示时间趋势,反映技术变化,表示观测误差和随机因素,假设其服从正态分布,即;表示由于创业的技术非效率引起的非负随机变量,假定独立于分布,并假定其服从截断的正态分布,即,为农民创业技术非效率效应。
  对农民创业技术非效率效应的评估采用Battese and Coelli(1995)提出的模型[10]:
  (模型二)
  其中,表示影响农民创业技术效率的外生变量,为随机误差项,服从均值为0,方差为的阶段正态分布。为待估参数,其取值反映了变量对农民创业技术效率影响程度,负取值表示变量对技术效率存在正的影响,正取值表示变量对技术效率存在负的影响。
  对模型一和模型二的未知参数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估算,令:
  参数反映了复合扰动项中技术非效率项所占的比例,其取值在0到1之间。当趋近于0,值趋近于1,表明前沿生产函数的误差主要来源于随机变量,则农民创业实际产出与可能的最大产出之间的差距主要来自于技术的非有效性。当趋近于0时,值趋近于0,则农民创业实际产出与可能的最大产出之间的差距主要来自于统计误差。以下技术效率表达式表示创业农民在时期的产出导向的技术效率是可观测产出与随机前沿产出之比(Battese and Coelli,1995):
  如,则农民创业不存在效率损失,,农民创业企业处于完全技术效率状态;则,此时,农民创业企业处于技术无效率状态。
  三、模型估计与分析
  (一)模型设定检验
  笔者使用运用Frontier4.1软件,采用似然比检验法,构建似然比率检验统计量对上述模型进行以下假设检验:(1)技术非效率存在性检验;(2)技术变化存在性检验;(3)技术变化是否存在Hicks中性检验;(4)Cobb-Douglas生产函数形式的适用性检验。似然比率统计量为:,其中lnL0和Lu分别表示在零假设和备择假设下的对数似然函数值。若零假设成立,则检验统计量LR服从自由度为约束个数的渐进卡方分布或者混合卡方分布(Coelli,1995),即。若,则拒绝零假设;否则,接受零假设。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使用Frontier4.1软件用最大似然法进行估计,参数估计结果如上表所示。第一,农民创业三种投入变量的回归系数基本能在10%、5%、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说明方程的拟合程度较好,能合理解释农民创业技术效率问题。第二,=0.274,在1%的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0.827,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t检验,说明农民创业的实际产出与最大产出的差距主要来自于创业中技术的非有效性,农民创业总体技术非效率中可控制的技术非效率占比为82.7%,而随机因素导致的技术非效率所占的比例为17.3%。上述统计指标说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估计结构较好,可以用来进行技术效率分析。农民创业技术非效率的产生除了与生产前沿面有关外,与创业农民自身技术能力以及教育、信贷等外生变量也具很大关系。
  (三)计量结果分析
  其一,时间对创业农民的技术效率具显著正效应,这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创业农民的技术效率在逐步改善。创业农民在引进新技术后,需要在生产过程中逐步熟悉和掌握,其所雇用的劳动力也需要逐渐进行技能的熟练,这些原因使得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充分发挥技术潜力,逐步提升创业技术效率。   其二,从农民创业的投入偏弹性估计结果来看,资金、劳动力以及土地投入对农民创业技术效率的偏弹性系数均为正值,且都具有1%的显著水平,说明该两项投入对农民创业技术效率的提高产生显著影响。第一,就农民创业的劳动力投入方面而言,其偏弹性系数为0.376(1%显著水平),表明创业农民劳动力投入每增加1%,创业的生产技术效率将提高37.1%。其可能解释在于,农民创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类型,因此劳动投入对创业技术效率提高影响显著。第二,就农民创业的资金投入而言,其偏弹性系数(0.245)相较劳动力投入的偏弹性系数要低,这是由于农民创业产业仍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投入所能发挥效用要远远高于资金的投入。第三,就农民创业的土地投入而言,其偏弹性系数为0.198,具显著正影响,其可能解释在于,对于第一产业创业农民而言,农业技术进步条件下农业生产机械的应用以及农业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极大改善农业机械化生产条件,促进创业农民精耕细作优势的发挥;对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农民创业而言,其厂房规模和营业面积的扩大与集中有效发挥了规模优势。
  其三,从表5中可看出技术非效率影响变量估计系数,该指标解释非效率指标对创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值。第一,就创业农民的性别、年龄及文化程度等个体特征看,农民创业者的性别、年龄以及文化程度与创业的生产技术效率负显著相关。就创业农民的性别而言,创业农民性别与创业技术效率相关系数为-3.489(5%显著性水平),说明农民创业者若为男性,则创业技术效率将呈上升趋势,这可能由于创业不仅是体力活更是繁重的脑力活,男性农民无论在身体状况还是思维相较女性农民都具备更加适合创业的条件。就创业农民的年龄而言,其系数为0.147(1%显著性水平),对创业技术效率呈负相关关系,其可能解释在于,在科技不断发展、信息媒介不断增多的当今时代,年轻农民接受各类信息的能力更强,尤其是具有外出务工经历的青年农民工,他们在务工过程中接受技术培训,回乡后将新技术、新方法引进应用,能有效提升创业技术效率。就创业者的文化程度而言,其偏弹性系数为-0.095(1%的显著性水平),说明创业农民文化程度越高将对创业技术效率产生正面影响。第二,就创业农民的外出务工经历看,其偏弹性系数为-0.485(1%显著水平),表明农民外出务工经历对其创业技术效率影响显著,外出务工经历估计系数每提高1%,则创业技术效率水平将提高48.5%。可见外出务工经历开拓了农民的视野,活跃其思维,提升其劳动力技能,对创业技术效率的促进影响显著。第三,就创业农民的创业培训指标看,其偏弹性系数为0.241(1%显著性水平),说明创业培训对农民创业技术效率呈负相关关系,这与原研究预期“创业培训对创业技术效率产生正影响”相悖,可能由于本文中接受过创业培训的创业农民占比仅为18.7%,数据代表性不足,另一可能原因在于创业培训对农民创业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存在滞后性,创业农民要在创业过程中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需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积累,方能熟练新技术的操作与新方法的应用。第四,就农民创业的交通变量状况及贷款便利程度而言,二者系数为显著负值(分别为-0.327和-0.297,1%的显著水平),这表明,在当前农民创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规模之下,农民创业活动所处地交通便利程度每增加1%,农民创业的生产技术效率将平均提高32.7%;农民创业资金借贷便利程度每增加1%,其创业技术效率将平均提高29.7%。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利用湖南省四县农民创业的面板数据,运用随机前沿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分析农民创业技术效率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状况,得出以下结论:其一,在样本期内农民创业技术效率随时间变化逐步提升,可见农民创业技术效率处于逐渐提升过程中;其二,创业劳动力投入相较创业资金投入与土地投入而言,对创业技术效率的影响更加显著,可见创业农民受到文化程度的影响与制约,其对资本的运用及管理能力处相对较低水平,因此创业资本投入贡献率较低;其三,创业的技术非效率影响变量估计结果显示,创业者的性别创业技术效率是正显著相关关系,反映出男性农民在创业行为中具相对优势;创业者年龄与创业技术效率为显著负相关,可见年轻创业农民在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的能力更强,更加有利于创业技术效率的提升;农民创业者若具较高的文化程度以及丰富的外出务工经历则有助于其创业技术效率的改善;创业培训对创业技术效率的作用存在一定滞后性,未得到预期结果;创业的交通便利程度与贷款便利程度与创业技术效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二者的改善将有助于农民创业技术效率的提升。
  以上结论的政策意义可归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强对创业农民的人力资本培育,提升其技术能力与管理能力。创办创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形成正规化学校教育和社会化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的立体化、系统化创业教育培训体系,满足各层次创业农民实际需要,推动创业经济蓬勃发展。地方政府须从提高人力资本红利、发展地方经济的观点出发为进入农民创业企业的员工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第二,优化农民创业服务环境及融资环境。鉴于创业农民弱质性,应充分发挥社会机构在政府、金融机构和创业者之间的信息沟通平台作用,推介可行创业项目,加强创业农民与政府及金融信贷机构间的沟通联系,在降低沟通成本同时增强信息成功对接概率。从融资环境培育上看,应通过创新政策性贷款机制,放宽政策性金融的扶持对象和地区范围;激活民间借贷,拓宽筹资渠道;加强创业农民之间的融资互助及大力发展保证贷款等方式加强对农民创业的资本扶持。第三,完善农民创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创业园区管理水平。政府须从完善道路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村土地有效流转等角度着手,为农民创业提供土地、厂房、门面、基础设施等支持。创业园须建立完整的服务体系,满足农民创业公用技术服务、电子信息服务等技术服务需求。
  参考文献:
  [1]郭艳秋.产业结构对辽宁省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J].全国
  商情(理论研究),2012(16):4-5.   [2]章立,余康,郭萍.农业经营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浙江省农户面板数据的实证[J].农业技术经济,2012
  (3):71-76.
  [3]田伟,柳思维.中国农业技术效率的地区差异及收敛性分
  析——基于随机前沿分析方[J].农业经济问题,2012(12):11-18.
  [4]徐建军,袁红清.中国乡镇企业技术效率增长的随机前沿模
  型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1(12):107-110.
  [5]万伦来,马娇娇,朱湖根.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与
  龙头企业技术效率[J].中国农村经济,2010(10):27-35.
  [6]齐莉莉.我国微型企业的成长性影响因素分析[D].武汉:华
  中农业大学,2012.
  [7]魏凤,闫芃燕.西部返乡农民工创业模式选择及其影响因素
  分析——以西部五省998个返乡农民工创业者为例[J].农
  业技术经济,2012(09):68.
  [8]Aiger J,Lovell K and Schmidt P.Formulation and
  Estimation of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Models[J].Journal of Econometric,1977(6):21-37.
  [9]Meeusen W,Vanden Broeck J.Efficiency Estimation from
  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 with Composed Error
  [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77,18:435-444.
  [10]Battese G E,Corra G S.Estimation of a Production
  Frontier Model:With Application to the Pastoral
  Zone of Eastern Australia[J].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77,21(3):169-179.
  (责任编辑:陈 勇)
其他文献
摘 要: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经济总量全国第一,有责任也有条件率先发展现代农业。本文概述了广东农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广东发展现代农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基于SWOT分析进一步提出探索科技驱动、产业联动、要素拉动、装备带动、市场推动 “五大发展路径”,加快推进全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关键词:广东;现代农业;SWOT分析;发展
期刊
摘 要:电商进村能够有效降低传统农业的交易成本,有效推动农业产业化的步伐,彻底改变传统农村发展模式。快递企业必须深入研究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邮政与快递企业下乡将在客观上会给贫困人口带来脱贫和发展的重要机遇。邮政与快递企业服务农村电商的面临着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瓶颈。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广东邮政与快递企业介入农村的电子商务将会在“电商+邮政”、“电商+快递”、“电商+邮政+快递”
期刊
摘 要:从2006年起,滨海旅游业已成为我国海洋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2018年其增加值占我国海洋经济增加值的19.27%。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的湛江市徐闻县是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典型的农业大县,拥有独具特色、异常丰富的“蓝、绿、红”滨海旅游资源,但滨海旅游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本文运用新发展理念,概述了徐闻滨海旅游业现状,剖析了在海南自贸区和国际旅游岛快速建设的背景下,徐闻滨海旅游资源优劣势和存在的问题
期刊
摘 要:农村社会治理困境如何破解?清远市围绕农村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在群众自发实践的基础上,开展了“三个重心下移”(村民自治下移、基层党组织建设下移和农村公共服务下移)的实践探索。村民自治下移,打通农村工作沉入一线的“最初一公里”;基层党组织建设下移,打通农村治理“末梢”的“关键一公里”;农村公共服务下移,打通农村自我服务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关键词:重心下移;农村社会治理;协同共治;创新治
期刊
摘 要:本文选取沪深两市22家A股农业上市公司2011-2012年的数据,用SPSS19.0软件对农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农业上市公司的整体经营绩效较差,各行业间的经营绩效差距较大,各项能力发展不均衡。建议这些农业上市公司应该回归主业,积极利用工商业资本扩大规模,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以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与业绩,推动中国农业的良性发展。  关
期刊
摘 要:本文选择财政支农作为变量,基于误差修正模型测算辽宁省财政支农支出的效率水平,并利用辽宁省1980年至2012年的数据,在省级层面上运用ADF单位根检验、E-G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实证分析了辽宁省财政支农对农业产出的影响,得出财政支农对农业产出的长期弹性为85.9%,短期弹性为4%,且都小于中国东部地区的数据。由于辽宁省是工业大省,农业产出所占全省GDP的比重较小。本文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还发现
期刊
摘 要:农民创业园是在总结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成效和经验的基础上,福建省提出的发展现代农业的又一重要举措。文章以古田县农民创业园为例,分析了古田县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现状,以产业链构建为出发点,提出创业园在管理、产业、生产、加工、物流、营销、体验等7个环节的发展思路及创业园的规划设计方案;规划布局了创业核心项目、支撑引领项目、服务提升项目三大类项目,提出了创业园的运行机制及保障措施。规划以农民为主体,坚
期刊
摘 要:粤北山区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人口集聚能力弱、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同时普遍存在城镇规划执行难度大、产业推动能力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融资渠道狭窄、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社会保障能力不强等问题。应通过强化规划先导、加速产城融合、完善城市功能、推动制度创新、拓宽吸引人才渠道等方面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  关键词: 仁化县;新型城镇化;产城融合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 要:金融业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金融发展与城镇化、工业化之间关系密切,良性互动有助于促进广东经济可持续发展。文章基于VAR模型,选择1978-2013年的城镇化率、工业化率和金融发展指标这三个数据,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分析、方差分解等方法对广东城镇化、工业化与金融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探讨了三者之间存在的互动关系,并提出了实现广东金融发展与城镇化、工业化良性
期刊
摘 要:梅州市平远县围绕产业链创新农业经营体系,着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整合资源打通产业链条,在技术应用、组织创新和流通体系建设上下功夫,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新路子,为全省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关键词:现代农业;产业链;农业经营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4)01-0033-03  近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