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人才需求与高职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xin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形势下高职毕业生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原因是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脱离了企业需求,对此,可以运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加以解决。广大高职院校应积极创造有利条件,更新观念,推动工学结合机制的有效创新,为学生、企业和高职院校搭建沟通平台,从而实现三方的互利共赢。
  [关键词]高职人才 培养机制 工学结合
  [作者简介]李世平(1962- ),女,吉林长春人,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会展教育及会展理论。(吉林 长春 130032)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1-0039-02
  高职教育在进入我国之后迅速发展,在深化和改革进程中不断吸收借鉴了国外的相关经验和模式,逐渐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且不断丰富深化其理论内涵。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的转型、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企业的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高职毕业生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这就促使我们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的根源出发,仔细审查培育人才质量的各个方面,消除各种内外部制约因素,在校企合作不断深化合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特征
  目前,高职教育界不断涌现各种各样的模式,“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和一定的标准,对受教育者设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为实现目标所采取的原则、程序和方式”,它从根本上划定了人才培养的标准和方式,并从侧面反映了一定的教育理念。尽管关于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其他定义,但总体来说,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包含专业性、技术性和综合性三个基本特征。
  二、工学结合的由来与含义
  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历史悠长,从1903年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到1996年的“合作教育”模式,乃至2000年世界合作教育协会提出的“工学一体化”模式,其本质都是工学结合。工学结合是工作和学习的结合,是一种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根本目标是让学生置身于未来的工作环境,通过真实的企业文化和职业氛围的熏陶,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不仅展现了学校和企业的深度融合,还紧密贴近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才需求。
  工学结合中的人才培养机制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它由封闭性的学校教育迈向开放的社会教育,告别了传统单一的学校课堂,将教学延伸到真实的职业岗位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促使学生将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仅充实、丰富了学生的日常生活,而且为学生的就业生涯奠定了基础。这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上以就业为导向,在课程设置上以实践为标准,在教学评价上开始注重社会评价,在师资队伍方面注重企业技能师的专业培训。①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的现实困境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结构,涉及教育、企业、社会等多个系统结构。想要有效实施该模式并实现其价值,离不开政府、企业和教育等多元系统的支持。从实际情况来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仍然存在较多的不足与缺陷,从而导致实施层面的价值缺失。
  1.外部环境。支持工学结合的法制体系尚未建立。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既要遵循自身的价值发展规律,也要遵循教育外部关系的制约规律,即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作为一种开放的教育类型,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离不开政府统筹、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等,只有实现它们的深度融合,才能使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确、课程实施更加细化、评价机制更加完善,才能实现培养方案的优化和创新,从而为社会输送与企业无缝对接的实用型人才。但是当前,社会力量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政府、企业、行业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职责分工不明确,制定的参与政策实施不到位,不足以激发学校以及学生的参与热情,具体的培养细则空有其表,高职学生参与度不够,大大消耗了成本,浪费了资源,结果不尽完美。一方面,学校办学的公益目标与企业的营利性目标存在差异,导致高职教育滞后于产业发展对人的需求;另一方面,政府对高职教育专项人才培养经费的不足,导致各大高职院校普遍降低实施工学结合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无法完成制定的人才目标。此外,家长及学生对高职教育的眼前利益和长远价值认识不够,无法找到适宜的人才培养机制,从而出现轻率选择眼前利益而放弃长远利益的情况。综上所述,我们可知,因为缺乏成熟稳定的市场环境,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只能缓慢发展,只有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紧密联合,形成一个庞大、完善的人才培养支持体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才能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发展。
  2.运行平台。工学结合机制体制的不完善是目前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工学结合培养机制以就业为风向,专门针对用人企业的实际需求制订培养计划,以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目标,综合学校和企业的一切教育资源开展教学活动,需要建立与之相对应的管理机制体制。一是学校与企业没有针对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深层次的合作机制。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具有职业特性,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实践性,在教学资源要求上具有对外性,这些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要求高职院校对企业有一定的依赖,学校必须借助企业的教育资源培养人才。但是,大部分企业根本没有意识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对自身人才资源的挖掘作用和带动经济发展的价值,过分看重眼前利益,仅仅把实习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来暂时弥补企业人员短缺的状况,没有长期的规划,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运作机制和规范要求,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二是高职院校本身的管理结构与职业教育实践性、对外性的要求格格不入。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迈出教育的范畴,根据高职教育科学定位的平台系统,建构一套服务于高职教育本质需求的管理体制。现行的管理体制不管是理念还是内容都与企业的管理体制存在不小的差距,很难保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的顺利实行。   3.实施要素。是否拥有科学系统的课程设计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效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的主要症结在于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系统的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中,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居于关键地位。教学内容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选择的知识、技能、行为规范的总和,主要以课程形式来体现。人才培养机制的价值可以在课程价值中集中体现,目前,如何统筹安排工作与学习的时间段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具体实践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惑。一方面,传统的高职院校课程模式无论是课程实施方法还是课程实施手段都已经无法满足和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的需求。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职业课程,应该围绕实践活动这一主线,职业教材的组织整理和编写也应考虑实际工作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相关性。另一方面,当前课程改革大多流于形式,没有系统的设计整合,这种没有本质变化的课程改革无法较好支持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顺利进行。此外,单纯增加时间教学的课时数量而不是从整个课程体系进行构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学生的操作技能,但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也不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性规定。要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离不开完整的工作过程。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离不开课程的系统优化设计开发,这是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必须遵守的原则。②
  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实现的有效策略
  高职院校在与企业合作不断深入的过程中,迫切需要在学校教育目标的公益性与企业的营利目的之间找到一个稳定的契合点,不断探索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的新载体,真正能够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的多元价值集合体。③
  1.课程支撑。首先,要从整体层次来开发设计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使学习时段与工作时段实现统筹兼顾。其次,要完善课程实施条件,真正能够实现高职院校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的高度一致,更好地发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利益共同体框架内,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协同企业技术专家骨干人员共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体系,划定课程内容,规范课程标准,在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以及职业成长条件的基础上,设计开发学习情境,按照事先的行动原则开展教学活动,组织编写教材,创设良好的职业教学环境。最后,为了充分保证课程实施的质量,需要建立与课程相对应的过程评价体系。
  2.师资建设。雄厚的师资力量是保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创新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在新形势下,如何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下开展有效教学,这是对高职院校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和挑战。在教师结构方面,要求教师能够专兼结合,不仅需要专职教师,也需要来自行业或企业一线的技术员工和能工巧匠来兼职授课,这些教师不仅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还掌握企业前沿的技术与技巧。对教师个体而言,则需要具备双师素质。教师不仅要完善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还要扩充和熟悉职业教育的工作流程知识,尤其是与应用型复合人才有密切联系的职业实践知识。由此可见,重新构建知识框架、完善拓展职业知识领域,是每位高职院校教师都必须应对的挑战。校企利益共同体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制度平台和保障机制。首先,在“培养自己的人才”的观念指导和推动下,通过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和制度约束,保证了充足的兼职教师数量和资金投入。其次,高职院校与企业通过专兼结合、教学研究探讨、科研协作等方式,有效促使教师加深对所教专业的职业理解,有效提升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对所教课程的理解把握能力以及相应的教学技能。最后,高职院校与企业作为一个利益共同体,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了良好的舞台。教师通过教学科研,不仅提高了社会服务能力,加深了个体对职业教育的理解,更提升了个体的职业教学能力。④
  3.管理制度。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开放教育形式,既贯穿职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又跨越了工作与学习的界限。为了保证这种“跨界”教育类型的顺利进行,我们必须同时遵循职业规律与教育规律,破除培训和教育在企业和学校的传统思维,形成一种全新、系统、创新的“跨界”思维。根据高职教育的基本属性特征和对高级技能人才提出的特殊要求,要想真正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支撑,必须建构一套完整规范的工学结合管理体系,形成比较完善的统筹协调机制和相对平衡的利益机制。工学结合管理体系的最突出特点是充分结合了高职院校的自身优势和区域经济发展特色,通过深度的校企合作创新,在组织、内容、激励机制、管理制度上进一步完善创新。
  [注释]
  ①吴劲梅.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探析[J].宁夏大学学报,2008(7):183.
  ②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52.
  ③王振洪,邵建东.构建利益共同体 推进校企深度合作[J].中国高等教育,2011(4):121.
  ④成军.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判断、困境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2(2):89.
其他文献
梅山3号高炉于1995年12月15日投产,已连续生产逾9年,单位炉容产铁超过7086t/m^3,已达到长寿高炉标准。现炉缸冷却壁热流强度正常,但炉身冷却设备破损严重,以致于长期保持10~20块左右
期刊
对包钢4号高炉更换布料器后炉况失常的处理进行了总结。通过布料方程计算得知,更换布料器后布料轨迹发生了变化,焦炭在最大α角时已经上墙,焦炭反弹到料面导致乱料,造成煤气流分
教育改革与创新,日渐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回首过去,中国教育曲折前行,终于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蔚为大观,其规模已位于世界第一。但当前我国
一次性饭盒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饭店、车站、码头及火车、飞机、轮船上的方便大众化餐具.原先的一次性饭盒是用泡沫塑料做成的,它在自然条件下不会腐化,也很不容易销毁.就餐者在
期刊
对安钢2座380m^3高炉严寒季节生产状况进行了分析,就严寒季节高炉稳定顺行和优化指标进行了探讨。
【美国教育部官网】在“让大学教育更有效、更普遍”的目标指导下,为了提高纳税申报意识,并帮助借贷学生及家庭合理借贷,美国财政部和美国教育部携手名为“Intuit Inc.”的美国著名软件公司,在2014年度启动收入驱动还款试点项目。  目前,美国教育部相关网站已有10万次点击量。收入驱动还款计划允许借贷者在月收入的改变及家庭成员的增加等情况基础上,按照比例偿还学生贷款。调查表明,许多该软件公司商务在
在遗传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切削工艺参数优化问题的通用方法和策略,编写了仿真计算程序.仿真计算结果表明:所提出的优化方法是有效的,并能获得优化问题的近优解.同时,优
以列车车钩配件为应用背景,用普通铸渗工艺在ZG25钢表面制备了一层耐磨复合材料,对不同成分的铸渗复合层的冲击磨损性能进行了研究.用扫描电镜对磨损形貌进行了观察,分析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