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中媒体的社会责任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xin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范跑跑”事件为切入点,分析了此事的负面影响以及媒体出现错误舆论导向的原因,并以此为契机,提出了灾难报道的几点方法:突出报道抗震救灾典型人物和事例,显示群众自救热情;关注普通人的命运和情感,凸显媒体的人文关怀;解疑释惑,总结灾害原因,担当起媒体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范跑跑 炒作 灾难报道 人文意识
  
  5·12汶川大地震已过去了。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每一个中国人都被地震中涌现出的英雄事迹感动着,而传媒也在这一场灾难中投入了相当多的力量,上下一心,极尽媒体之社会责任。就在人们热切关注抗震救灾进展情况的同时,有“异端”闯入了众人的视线,那就是“范跑跑”。地震过后十天,这位在地震来临之际丢下学生脱逃的教师在自己的博客中为自己辩解——一番惊世骇俗的言论让他一举成为网络人气最高者之一。
  事实表明,传媒在传播“范跑跑”言行的过程中,得到了可观的收视率和点击率,在百度输入“范跑跑”,即可找到3430000篇相关网页。媒体的经济效益达到了预期目的,但其社会效益则令人质疑。以《一虎一席谈》栏目为例,该栏目是凤凰卫视的品牌栏目。虽然我们不能断言该栏目将范跑跑请到演播厅的初衷和本意,但是有一点毋庸置疑,“范跑跑”能在凤凰卫视的演播厅正襟危坐、侃侃而谈,这本身就会让受众分不清对错善恶。以至于在这一期节目播出以后,有网友发帖调查“跑跑”和“跳跳”谁得到支持更多,令人意外的是,多数网友选择了“范跑跑”。6月9日广东电视珠江台播出的关于“范跑跑”事件,节目主持人郑先生居然发表言论,这是人类的本能反应,换做他可能也是跑,而女主持人更是语出惊人,居然说她可能就是“李跑跑”。由此可见,正是因为一些传媒不假思索、不负责任的炒作、渲染,“范跑跑事件”正在由严肃正经的人性、师德话题,转化为一个供大众调侃的娱乐新闻。事件本身所衍生的社会教化功能,也正在一点点地消解散失。
  范美忠只能代表他自己的选择,不代表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但是媒体却对此事乐此不疲,以至于遗忘了在抗震救灾过程中一个个英勇的典型人物。整个中国社会特别是在地震中所表现的大无畏和大爱的教师、军人、警察、明星以及所有的志愿者已经证明了普世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原则是怎样的,不须解释,大家都能看得到!媒体毋须翻来覆去的争论和评判某个人或一小批人的无耻和丑陋,因为这样的评论和评判影响的是整体的道德价值的下降和贬低。所以说,范跑跑事件只不过是其个人在突发事件中暴露了自己本能的懦弱胆怯的本性而已,并不代表整个社会的道德沦落,媒体没有必要再将此议题延续讨论,引致社会公众们为此乐言不休矣。
  面对传媒高涨的热情,我们应该对这个事件做一个理性的反思:
  首先,媒体掌握着丰富的版面和频道资源,这些资源为它们带来了丰厚的财富和广泛的影响力,他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他们的服务对象——受众提供有益的信息,引导受众接受优秀文化,使他们理性地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而传媒在对“范跑跑”这一事件进行报道时,则浪费了大量的媒体资源,反映的内容或是错误的信息,要么带着病态的嘲弄。媒体不应该扮演传话筒和扩音器的角色,以至于忘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更无需投入那么多时间与精力去炒作。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最初是范美忠本人借助网络这个宣传平台,达到了自己“曲线出名”的目的,但是如果媒体不给他提供展示的舞台,“范跑跑”不可能形成气候。
  第二,无节制炒作已经混淆了公众的道德判断,造成了较大的负面社会影响。如果说“范跑跑事件”发生的初期,公众的判断都还处于理智、正常、有序的范围之内的话,那么,自从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栏目举行了所谓的电视辩论,出现了“郭跳跳”之后,事件就发生了一些微妙变化,一部分公众因为郭松民不太理智的举动,产生了判断错觉,使一起十分容易判断的事件和一个十分容易判断的人物,变成了一个具有争议、是非不明的人物。炒作者的炒作效果似乎达到了,收视率、收听率、点击率等都达到了满意的效果,但在一定程度上却出现了是非混淆、曲直模糊的负面社会效果。出现这样的结果,不应该是一个负责任媒体应该做的。①
  第三,媒体的一味跟风,立场不坚定导致事件愈演愈烈,对事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范跑跑”事件出现的初期,传统的平面媒体显得较为平静,但随着网络和电视媒体的辐射面效应,报纸等纸质媒体也开始加入这场轰轰烈烈的讨论之中,被他们的议题设置所左右。网络和媒体没有完全正面去引导受众理智和正确的行为,造就了“芙蓉姐姐”、“木子美”“艳照门”等一批不光彩的网络事件,结果不仅影响社会有效秩序,更有可能影响下一代的价值观和社会道德方向。
  如果说媒体需要收视率或者是点击率,大可以把目光投向抗震救灾的第一线,去寻找比“范跑跑”更有意义和新闻价值的人。灾难新闻是具有强大卖点的新闻,它的震撼力、影响力,吸引着广泛关注的目光。尽管现在灾难已经过去了,但是灾后漫长的重建工作仍需要媒体进行大量的后续报道。初期媒体所表现出来的万众一心和敬业精神值得敬佩,涌现了诸如张泉灵、李小萌等一批优秀的记者。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公众对灾情注意力的减弱,有的媒体开始将重心倾斜,偏离了正轨。在我们的媒体走向市场的过程中,不少记者编辑也接受了西方“坏消息就是好新闻”的新闻价值观,利用受众对灾难的高度关注,大搞噱头,把灾难新闻当成“卖点”的好机会,这种做法不仅是浪费了受众的注意力,更是对广大人民感情的伤害。那么,我们的传媒要履行社会责任,应当选择怎样的视角和报道方式呢?
  一、突出报道抗震救灾典型人物和事例,显示群众自救热情
  在5·12地震中,处处都有感人的事迹,英雄的人物。为了保护四个学生而牺牲的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跪地大哭“再救一个”的消防战士荆利杰;救出10多名同学自己被压废墟下50小时而失去右腿的13岁女生何翠青;身体被砸了成三段,而双手环抱将三名学生紧紧搂于胸前的人民老师向倩……灾难来临的时候社会需要这些英雄,媒体也需要这些英雄。对这些典型人物的报道是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5月20日新华网贵州频道的新闻《灾区群众积极面对地震灾害》,以图片和文字结合的方式报道了地震过后灾区群众积极生产自救,恢复家园的事例,如此等等——这些报道以客观真实的言论和平实的手法让广大受众看到了灾区人民身上的勇敢精神,同时也极大的鼓舞了其他灾民,引导他们积极开展灾后自救工作,为党和政府减轻了负担。
  二、关注普通人的命运和情感,凸显媒体的人文关怀
  人是灾害的承受者,当人们卷入突如其来的灾难时,受众的目光和情感更多的是集中在这些遇难的普通人身上,报道所关注的重点在一定程度上应该与公众关注的重点相契合。除了关注一些突出的典型人物之外,更需要关心的是广大普通灾民的生存状态。长期以来形成的灾难新闻报道的模式,导致媒体在报道灾难时,大部分篇幅被用来报道如何调动人力、物力抗灾救灾,党政领导如何指挥抗灾救灾,灾区群众的抗灾决心,灾后重建的规划,社会各界捐款捐物支援灾区等等内容。本来应该备受关注的灾情和灾区群众,反而退居次要的位置,常常用一些简单、抽象的数据简要带过,没有挖掘数字背后鲜活的人和事,缺乏感染力。不能让读者产生共鸣。容易掩盖和淡化灾难本身所具有的悲剧意义及喻示作用。③在6月9号中华网的一篇题为《板房学校传琅琅读书声,灾区学生陆续复课》报道中配发了十张图片并做了清楚的注释,全面地展示了灾后灾民的吃、住情况,以及大家最为关注的灾区孩子的教育问题。在灾难报道中,媒体不应该只是一个信息告知者,冷漠对待灾难,以白描的手法,对灾难进行冷冰冰的旁观。而应该是从细微之处入手,以真实、生动的画面来展示灾难中的民族精神,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淡化灾难的恐怖色彩,缓解广大群众和灾民的紧张及压抑心理。
  三、解疑释惑,总结灾害原因,担当起媒体的社会责任
  在突如其来的灾害环境中,许多人有限的知识会产生“休克”现象,加上传言、谣言等不对称作息的传播,极易动摇人心,影响社会稳定。新闻媒体在报道灾难事件进展和善后工作的同时,要运用科学思维,对灾难产生的原因做出科学的解释,以及今后如何避免类似问题的出现,这样有助于沉着面对灾难,开展自救工作,使其他受众也能从中学到相关的知识。如腾讯网针对地震后人们对一些学校教学楼质量的强烈质疑,在5月26日发表了报道《绵阳常务副市长:将鉴定北川中学教学楼质量》,在文章中,作者客观陈述了有关专家的意见,虽因鉴定结果未出而不能定论,但作者告知了一些受众关心的信息,而且这也恰恰体现了作者客观冷静的立场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现在一些灾难新闻的报道,比较偏重对现象和后果的描述,往往忽视对查找原因和总结教训的后续报道。而对于“天灾”报道,更是缺少分析,缺少总结,流于简单,流于表面,这种报道方式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进行灾难报道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警戒世人,从而尽量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媒体应该通过新闻报道担当起教化的责任,帮助人们分析灾难发生的原因、造成的后果以及事后的处理措施等,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③
  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担负着重要的宣传功能。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当网络的互动性和丰富性对新闻价值和新闻观念产生冲击的时候,媒体更应该坚定自己的立场,不能随波逐流。“范跑跑”事件也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使我们能够及早防微杜渐,谨防媒体的集体失德。■
  
  注释
  ①谭浩俊《“范跑跑”事件该收场了》 2008年6月14日 新华网
  ②景明 贾洋洋《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意识》,《新闻前哨》2007年第十期
  ③朱勇《如何做好灾难新闻的报道》,科协论坛 2007 年第4 期(下)
  (作者: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07级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要】当前,各种不可预测的、非常态的公共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危害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甚至造成预料不到的灾难性后果。面对突发事件,用正确的舆论导向来引导公众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为什么要进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如何引导,怎么才能完善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突发事件 信息 舆论导向    突发事件主要包括自然灾难、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国际上研究
2005年3月,香港举办了“亚洲电影投资会”,专供亚洲年轻导演推销自己。当时,内地年轻导演宁浩带着自己的5个剧本参加了这次投资会,兴致勃勃地等待着慧眼识珠的投资者到来。谁知连等了6天,看过他剧本的投资人成百上千,可都觉得他的剧本投资回报的空间太小,宁浩非常失望。就在他准备收摊时,走进来两个人。  一个人看完宁浩带来的剧本后,不觉眼前一亮,连声说:“不错!不错!”随后他把剧本递给了另一个人,并小声对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成功。它体重28吨,占地170平方米,共用了18800只电子管、1500个继电器,运行的功率150千瓦,每秒能做5000次加法。ENIAC的
〔关键词〕心理失调;心理辅导;认知疗法    一、事件    自进入初三以来,阿清三天两头地请假,精神状态也差。因此,他每次请假,我都会关心地问他是否去医院检查过,他总是说“去过”。我再三叮嘱他一定要好好治疗,保重身体。可渐渐地,我发现开学以来每次学科考试他必定请假,我内心产生了一种不祥的预感。又一次阿清请假之后,我联系上了他母亲,果然不出所料,家长根本不知道他经常不来读书。  后来我们找到他,他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健康帮辅制  浙江省湖州十二中在2003年建立的“学生心理健康帮辅制”,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教育中去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一、“案例研讨法”校本师资培训为“学生心理健康帮辅制”奠定基础    加强教师培训,让每一位教师都有关注学生心理问题的意识,懂心理学方法,这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帮辅制”的重要前提。我校就是通过“案例研讨法”校本师资培训,为
据新华社电(记者潘革平)国际新闻工作者联合会近日发布的年度报告称,2016年全球共有93名新闻工作者遇害,另有29名新闻工作者在两次空难事故中丧生。
为什么要把最喜欢做的事情留在最后?它往往会成为最大的遗憾。朋友是做生意的.整天飞来飞去满世界跑,忙得要命。一天晚上。他打电话来,突然问我:“如果花钱可能买到你哪一天会死的
新闻纸占据报纸成本的70%,是报业经营中重要的原材料。当前,新闻纸价格直线上升,已经直接触及报业生存的命脉,并继续给报业带来巨大冲击。分析新闻纸涨价成因,揭示其波动脉络,重在把握运行规律、寻求应对之策。    一、演变及成因    (一)基本走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纵观我国新闻纸价格波动,基本呈现“W”走向。  特征之一:“三高两低”的波浪式变动。1995年为第一个高点(也是历史最高点),每
据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西藏全区生产总值增长11%,7項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中,有5项位居全国第一,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增质。  初步核算,西藏一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1.35亿元。从产业方面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4.80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32.96亿元,增长7.1%;第三产业增加值223.59亿元,增长12.0%。第三产业是拉动第一季度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