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它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审计工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自觉地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思想认识和各项工作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努力提高审计监督的质量和水平。做到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应当树立以下理念。
一、 树立服务发展的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点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审计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方针,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服务,这是新形势下审计工作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指导思想。因此, 要始终把服务科学发展、保障科学发展、促进科学发展作为重要职责,无论是部署任务,确定重点还是实施各项措施都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握,都要以是否促进科学发展观落实来检验工作成效,在提供有效服务方面切实履行职责、发挥作用。
要科学认识监督与服务的关系,根本上讲,监督是手段,服务是目的,两者最终统一到服务上。在审计过程中,反映情况、揭示问题、作出评价、提出建议,促进整改,这既是一个监督的过程,同时又实现了服务的目的。要在切实履行好审计监督职责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要求安排工作、审视问题和分析建议,都要立足于服务意识,在监督中提供更好地服务。积极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探索审计监督的途径和方法,选准结合点,把握着力点,更好地发挥服务保障的职能作用。
二、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审计工作应当牢牢把握其本质和核心,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人民群从的根本利益,把人民群从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是否取得成效的根本标准。因此,审计工作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围绕农业、环保、医疗、教育等关系民生的财政资金,继续发挥职能优势,加大监督力度,促进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促进发挥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推动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要强化人本意识,坚持查处重大违法违规和经济犯罪问题与保护被 审计对象的合法权利并重。一方面,加大对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审党力度,保护经济安全,是审计机关的基本职责,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另一方面,要尊重和保障被审计对象的人格、人身和其它合法权益,善于理解、关心、教育挽救被审计对象,增强审计人员的亲和力,树立可亲可信可敬的形象。
三、 树立科学推进的理念
科学发展观重在强调按客观规律办事,谋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审计工作也要遵循其本来的运行规律,自觉做到科学推进,逐步深入。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就决定了反腐败斗争必然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作为从事经济监督工作的审计人员,要充分认识这“三性”。一方面,能够树立长期作战的决心。另一方面,可以坚定反腐败必胜的信心。
适应科学发展观和社会和谐要求,必须完善审计监督体系,加强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审计。依据审计法赋予的权限,审计机关应在进一步加强对教育的财政收支,国有金融机构及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国家建设项目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等的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监督的基础上,拓宽审计领域 ,实施宏观经济效益审计,以充分发挥新形势下的宏观调控作用。因此,政府审计的重点应放在影响宏观经济效益的最主要的审计项目上,如开展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效益审计。财政宏观效益审计,金融宏观效益审计,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效益审计。加强对企业内部审计的重点应包括:评审内部控制系统,开展经营决策审计,实施业务经营审计,实施对管理活动的效益审计,对资金利用效果进行审计。在社会审计领域中,资本市场规模化的背景下,大力发展独立审计机制创新。探索生态效益审计,严格控制经济发展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施经济责任和生态责任双重审计监督,切实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坚持战略上总体规划,战术上分阶段部署,既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切实抓好当前各项工作的落实,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又要立足长远,积极稳妥,科学规划,使提出的阶段性目标、任务和采取的措施行得通,做得到,增强审计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要增强成本意识,审计工作应讲究成本,实现低成本、高效益,以较低审计资源投入取得较大的审计成果。
四、 树立统筹协调的理念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必须把握全局,强化统筹协调。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自觉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建设之中,把审计监督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思路同步谋划,把规范财政资金管理与创新监督机制同步要求,把严肃执法执纪与制度建设同步实施。一要处理好监督 与发展的关系,善于采取强有力的监督手段,促进被审计单位有效发展。要继续加强与有关部门单位、社会各方面的合作、沟通与交流,加强和引导审计宣传,把审计监督与舆论监督、社会监督更有效的综合起来,促进审计成果更加有效地利用。二要处理好全面审计与突出重点的关系,善于查处大案要案。全面审计,突出重点,是对审计工作的要求,必须长期坚持。三是要处理好约束监督与激励监督的关系,善于运用激励性的监督措施,为被审计单位创造加快发展的宽松环境。要着眼于从总体上反映全面情况,提供全方位信息。既要实事求是地反映审计发现的问题,也要实事求是地肯定被审计单位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以及妨碍他们健康持续发展的突出困难,绝不能仅以审计了多少个单位,查处了多少违规问题作为审计的宗旨甚至是唯一目标,而是把审计的着力点放到为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服务上来。四是要处理好审计成果与利用效果的关系,善于整合审计成果,扩大审计影响,努力提高监督水平,审计工作应该发挥最大效益,这就需要在审计中查明真实情况,发现存在问题,找到改进工作和完善制度的关键所在,最终促进问题解决,从而使审计成果转化为行政力和生产力。五是要处理好政府审计与其它审计的关系,加强审计资源整合和审计系统内协调配合,发挥审计机关、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的作用,加强审计规化和科学化建设,提高审计管理水平。
(作者为杨凌示范区纪工委副书记、 审计局局长)
一、 树立服务发展的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点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审计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方针,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服务,这是新形势下审计工作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指导思想。因此, 要始终把服务科学发展、保障科学发展、促进科学发展作为重要职责,无论是部署任务,确定重点还是实施各项措施都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握,都要以是否促进科学发展观落实来检验工作成效,在提供有效服务方面切实履行职责、发挥作用。
要科学认识监督与服务的关系,根本上讲,监督是手段,服务是目的,两者最终统一到服务上。在审计过程中,反映情况、揭示问题、作出评价、提出建议,促进整改,这既是一个监督的过程,同时又实现了服务的目的。要在切实履行好审计监督职责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要求安排工作、审视问题和分析建议,都要立足于服务意识,在监督中提供更好地服务。积极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探索审计监督的途径和方法,选准结合点,把握着力点,更好地发挥服务保障的职能作用。
二、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审计工作应当牢牢把握其本质和核心,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人民群从的根本利益,把人民群从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是否取得成效的根本标准。因此,审计工作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围绕农业、环保、医疗、教育等关系民生的财政资金,继续发挥职能优势,加大监督力度,促进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促进发挥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推动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要强化人本意识,坚持查处重大违法违规和经济犯罪问题与保护被 审计对象的合法权利并重。一方面,加大对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审党力度,保护经济安全,是审计机关的基本职责,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另一方面,要尊重和保障被审计对象的人格、人身和其它合法权益,善于理解、关心、教育挽救被审计对象,增强审计人员的亲和力,树立可亲可信可敬的形象。
三、 树立科学推进的理念
科学发展观重在强调按客观规律办事,谋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审计工作也要遵循其本来的运行规律,自觉做到科学推进,逐步深入。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就决定了反腐败斗争必然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作为从事经济监督工作的审计人员,要充分认识这“三性”。一方面,能够树立长期作战的决心。另一方面,可以坚定反腐败必胜的信心。
适应科学发展观和社会和谐要求,必须完善审计监督体系,加强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审计。依据审计法赋予的权限,审计机关应在进一步加强对教育的财政收支,国有金融机构及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国家建设项目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等的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监督的基础上,拓宽审计领域 ,实施宏观经济效益审计,以充分发挥新形势下的宏观调控作用。因此,政府审计的重点应放在影响宏观经济效益的最主要的审计项目上,如开展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效益审计。财政宏观效益审计,金融宏观效益审计,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效益审计。加强对企业内部审计的重点应包括:评审内部控制系统,开展经营决策审计,实施业务经营审计,实施对管理活动的效益审计,对资金利用效果进行审计。在社会审计领域中,资本市场规模化的背景下,大力发展独立审计机制创新。探索生态效益审计,严格控制经济发展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施经济责任和生态责任双重审计监督,切实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坚持战略上总体规划,战术上分阶段部署,既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切实抓好当前各项工作的落实,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又要立足长远,积极稳妥,科学规划,使提出的阶段性目标、任务和采取的措施行得通,做得到,增强审计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要增强成本意识,审计工作应讲究成本,实现低成本、高效益,以较低审计资源投入取得较大的审计成果。
四、 树立统筹协调的理念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必须把握全局,强化统筹协调。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自觉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建设之中,把审计监督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思路同步谋划,把规范财政资金管理与创新监督机制同步要求,把严肃执法执纪与制度建设同步实施。一要处理好监督 与发展的关系,善于采取强有力的监督手段,促进被审计单位有效发展。要继续加强与有关部门单位、社会各方面的合作、沟通与交流,加强和引导审计宣传,把审计监督与舆论监督、社会监督更有效的综合起来,促进审计成果更加有效地利用。二要处理好全面审计与突出重点的关系,善于查处大案要案。全面审计,突出重点,是对审计工作的要求,必须长期坚持。三是要处理好约束监督与激励监督的关系,善于运用激励性的监督措施,为被审计单位创造加快发展的宽松环境。要着眼于从总体上反映全面情况,提供全方位信息。既要实事求是地反映审计发现的问题,也要实事求是地肯定被审计单位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以及妨碍他们健康持续发展的突出困难,绝不能仅以审计了多少个单位,查处了多少违规问题作为审计的宗旨甚至是唯一目标,而是把审计的着力点放到为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服务上来。四是要处理好审计成果与利用效果的关系,善于整合审计成果,扩大审计影响,努力提高监督水平,审计工作应该发挥最大效益,这就需要在审计中查明真实情况,发现存在问题,找到改进工作和完善制度的关键所在,最终促进问题解决,从而使审计成果转化为行政力和生产力。五是要处理好政府审计与其它审计的关系,加强审计资源整合和审计系统内协调配合,发挥审计机关、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的作用,加强审计规化和科学化建设,提高审计管理水平。
(作者为杨凌示范区纪工委副书记、 审计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