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应成为乡村规划管控的主体平台

来源 :小城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733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為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我国开始推行乡财县管财税制度。2006年国家取消农业税,乡镇基层政府组织乡村发展的能力被进一步弱化。在乡村振兴和国土空间规划的时代背景下,应该继续弱化还是逐步强化乡镇的统筹能力,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将县级政府作为统筹乡村规划建设的主体,要求2020年完成县域村庄布点规划。从既有法规和规程来看,如住建部2006年颁布的《县域镇村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及2015年以来开展的县域乡村建设规划试点,亦将县级作为统筹乡村规划建设的平台。乡镇一级被定位为乡村发展和建设的实施主体,这符合现行财政和土地等相关制度。实际操作中,县级政府是否有能力实现从县到村的直接管控呢?现实看来并不乐观。
  受工作经费的限制,县级规划无法完成“少则数百、多则上千”的村庄调查工作。受委托主体的制约,县域村庄规划更多体现自上而下的管控要求,难以响应农村基层的发展意愿。有过乡镇工作经验的同仁都很清楚,县域层面的乡村规划蓝图,无论是镇村体系规划、村庄布点规划还是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绝大部分均脱离乡村实际需求。过去三十年,国家将建设重点放在城市,建构了比较完善的城市规划体系,但乡村规划体系欠账较多。在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的政策导向下,亟待完善乡村规划编制体系和规划管理工具。乡镇作为县村之间的中间层级,向上可以承接县级规划管控要求,向下可以衔接农村基层意愿,理应成为乡村规划管控的主体平台。部分专业人士提出弱化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不符合国家大力推行的乡村振兴的战略导向。
  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应重点关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实现与上下位规划的衔接,向上有效落实县级规划的管控要求(如主体功能区和三条红线),向下有效统筹域内村庄建设(划定村庄建设边界、配置村镇公共服务设施);二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村镇及工矿等全域全要素,将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整体布局转化为各类用地的具体管控;三是协同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公共服务、农田水利和市政设施建设,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四是平衡传统乡村风貌保护与现代化发展要求,重塑中国乡村的时代风貌。
  2019年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二年,也是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落地之年,我们希望能有更多学者和同仁加入,共同探讨乡镇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其他文献
2019年8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此次修订聚焦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成为其中一大亮点。这一改革改变了自2004年“8·31土地大限”以来的土地储备和经营性土地公开竞价出让制度,必将对中国城乡建设和房地产市场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集体建设用地政策制度的演变经历了相对宽松的集体建设用地政
期刊
摘要:近年来,为积极响应国家层面“城乡统筹”“美丽中国”“乡村振兴”等战略目标,乡村规划与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持续推进。安徽省乡村规划建设实践至今,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村庄空间无序混杂、环境被破坏等问题。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诸如传统地域文化特色消失等新问题。安徽省内淮河以北地域,即皖北地区,是安徽省乡村规划建设中的重难点。该地区处于中国南北交界带,地域特征明显,文化底蕴深厚;人口众多、产业传统、经济欠发达;
期刊
摘要:我国进入城镇化进程的下半场,城郊乡村地区将是未来极具活力的区域,将在新型城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城乡联系多元密切,城郊乡村地区的发展往往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本文以此为切入点,以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东部城郊乡村地区规划实践为例,探索城郊乡村地区的规划方法,从分析人地关系、城乡关系入手,借鉴临湖、临海地区乡村的发展经验,形成适合西昌市城郊乡村地区的空间发展模型,提出在规划技术上应强调自下而上、多途
期刊
摘要:小城镇特色化发展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住宅建筑是小城镇空间建设的主体。本文聚焦小城镇特色风貌营造,结合江苏省仪征市铜山体育小镇的设计实践,从居住用地的规划设计入手分析,探讨落实理想空间高度模型与满足土地出让强度的双重背景下,设计方案的调整历程与困扰。文章建议结合小城镇发展状况的差异,分区域分条件地提出住宅容积率的建设标准。文章对我国小城镇规划技术标准与政策的建立工作,积累了实践素材
期刊
摘要:自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起,生态文明建设愈受重视,生态屏障区一直是管控和开发博弈的焦点。青城山是四川省最核心的生态屏障和珍稀物种栖息地,除包含都江堰水利工程外,還是大熊猫的自然栖息地。面对严格的管控需求,该片区由于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是区域内网红黄金游线,承载着以人为本的旅游开发需求。城市要发展、熊猫要野放、生态要保护,在多方诉求的驱使下,本文以大熊猫野放中心周边23平
期刊
摘要:鉴于风景名胜区内乡村地区的规划涉及风景资源保护、村庄布局、民生改善、旅游发展等复杂问题,本文提出应转变既有村庄规划与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方法,使村庄与风景名胜区的功能互补、景观共生,形成村景融合的整体格局。规划设计方法上,应结合风景名胜区的分区情况,扩大村庄规划范围,做到点面结合;采用村景融合、产居复合的全域规划方法;形成建管并重、多层统合的规划成果;同时应完善规划程序让村民全程参与,并建立利益
期刊
摘要: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产业发展需要找到新的支撑点。面临新一轮的产业革命,新能源产业作为绿色能源产业正处于升级和创新的关键时期。特色小镇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对产业升级和城镇化建设有重要推动力。文章通过总结新能源特色小镇发展特点与困境,针对新能源产业发展对于镇的空间、功能及风貌方面的影响展开叙述,结合江西省新余市水西光伏小镇的规划实践,为解决当前特色小镇的发展困境,从产业布局、空间构筑、特色风
期刊
摘要:风景名胜区作为资源保护区域对美丽乡村建设有着自身特别要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当前景乡矛盾逐渐突显,本文以景乡协调为目标,提出了风景名胜区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4条主要路径——从资源价值角度坚定保护大局,加强乡村建设管控与人口调控;从民生角度结合资源利用,促进乡村产业经济发展;从人文角度控制好乡村景观,提升风景名胜区吸引力;从管理角度加强规划政策研究,促进规划建设实施落地。最终使得建设美丽乡村与保
期刊
摘要:文章在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分析中引入空间句法理论和方法,以“古苗疆走廊”中的报京村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句法软件对村落空间格局进行量化分析,以探求空间形态与村民活动之间的关系,为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方法及思路上的参考。  关键词:传统村落;空间句法;空间形态;量化评判;报京村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05.012?中图分类号:TU984.2
期刊
摘要:伴随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城市建成区快速蔓延,自然与城市的距离越来越远,城市的地域特色快速丧失,城市在发展中逐渐趋于均质化,自然与文化在城市中的价值和意义越来越大。如何将自然环境及地域文化融入城乡空间规划建设中从而维护城市的地域特色需要深入探讨。本文以安徽省黄山非遗文化园规划为例,运用麦克哈格的因子层分析和地图叠加技术的规划方法,首先提取当地自然特色景观如山、塘、林、田及文化特色景观如“水口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