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已经渗透到全社会的各个领域,这无疑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使数学教学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面对新的课程改革,信息技术将如何呈现其优越性并发挥其作用呢?下面我结合课堂实践谈几点体会,权做抛砖引玉。
一、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可激发学习兴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提倡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提倡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在此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们学习的动机,是一个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倾向,主动的探索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之上的。”兴趣可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其主动探求知识。以计算机及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恰恰具有其他媒体无可比拟的明显优势——可真实的再现和模拟事物情景,以其特有的生动、形象、直观、声、光、色、动画等表现手法,使知识多层次、多角度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实现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充分体现数学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我在数学课堂上将学生们熟知的动画人物“机器猫”、“野比”以FLASH动画课件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并由他们之间的对话引出本节所学新知,并让这两个动画人物全程贯穿整堂课程,包括由机器猫主持的知识登山等环节,使得每一个学生都积极踊跃的参与答题,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信息技术的引入,可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突出感知对象,提高感知效果
新课程强调,教材呈现形式应多样化,便于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数学意义的理解。有些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距离较远,学生很难感知或无法感知,教学难度较大。此时就可以借助计算机直观的呈现事物的主体并真实模拟它的变化过程,为学生提供多重感官刺激的感知材料,从而使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如在“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一课中,在探索两条边相等的条件时可用如下FLASH动画演示。
在演示过程中,让BA这条线段绕B点旋转,A点一直在圆周上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另外两个边长分别等于BA和BC的三角形以不同颜色渐渐显现,从而直观的显示了两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其效果是用语言描述所望尘莫及的。以上仅是在二维平面状态下的演示,而如果将电脑演示充分运用于三维立体的教学中,则更能让某些空间想象能力稍差的同学得到极为深刻的印象,从而更好的引导他们构建思维虚拟立体模型。例如:在《从不同方向看》一课中,用电脑课件,将若干立方体组建的实体模型,以全方位,不同角度,渐变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由实体样模型再渐变为实虚共存的空心模型,再一次进行同样的变化,进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准确的形成了立体的概念,帮助学生完成思维虚拟立体模型的构建。
三、信息技术的介入可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信息素养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能力的提高,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或完全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达成的,而更多的是通过探究和体验得来的。”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设一个生动活泼、富有挑战性、适合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过程;一个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形成、张扬、发展的过程。以计算机及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恰恰可以有效的配合教师完成这一过程,利用网络提供的多种双向传输方式及其提供的大量的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开放的学习环境,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获得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
依托校园网、互联网,学生可以直接获取网络上的信息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通过网络采用合作交流方式,间接从教师或其他学生处获取信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可通过网络主动或被动地与学生交流,组织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作为学生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其具体流程为:
如讲轴对称图形时,教师提供资源、网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获取信息,并通过BBS、MSN、QQ群等网络通信工具相互交流、讨论、整理信息,利用人机交互检测学习效果,促进信息有效反馈,应用所学知识,使用Windows画笔或几何画板等软件自创轴对称图形,进而归纳总结、建构知识。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猜想等手段收集信息,获得体验。在以上的学习过程中,师生合作交流,共同发展,形成学习的共同体,同时,为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信息素养的培养营造了理想的教学环境。
四、信息技术可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
计算机以其信息存贮量大、便于检索以及方便的人机交互功能,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个性化学习环境——有困难的学生可利用计算机及网络反复学习,加深印象;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自主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BBS、MSN、QQ群等工具可极大的改进交流方式,使学生个性化学习进一步优化,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得,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程度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但是在实现这一目标的同时,要求教师做到有“度”,既要控制学生使用计算机和使用网络的“度”,千万不可让学生产生“网络、计算机是万能的”这种错误的想法,要让学生懂得:网络、计算机只是我们学习的工具,要做信息技术的主人,而不能反其道被网络、计算机所控制,做信息技术的奴隶。
以上就是我将信息科学引入数学课堂的教学实践后,得到的几点浅见。二十一世纪,信息科学的革命必将深入影响到每一个人,千百年未见变化的传统教学方法也必将因信息技术的爆炸性发展而发生质的变化。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有益尝试,就是实行计算机与数学教学的有机整合,把数学教学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平台上,为学生架设一条信息高速路。而顺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则是摆在每一个教师面前的紧迫任务。
一、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可激发学习兴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提倡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提倡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在此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们学习的动机,是一个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倾向,主动的探索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之上的。”兴趣可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其主动探求知识。以计算机及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恰恰具有其他媒体无可比拟的明显优势——可真实的再现和模拟事物情景,以其特有的生动、形象、直观、声、光、色、动画等表现手法,使知识多层次、多角度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实现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充分体现数学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我在数学课堂上将学生们熟知的动画人物“机器猫”、“野比”以FLASH动画课件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并由他们之间的对话引出本节所学新知,并让这两个动画人物全程贯穿整堂课程,包括由机器猫主持的知识登山等环节,使得每一个学生都积极踊跃的参与答题,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信息技术的引入,可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突出感知对象,提高感知效果
新课程强调,教材呈现形式应多样化,便于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数学意义的理解。有些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距离较远,学生很难感知或无法感知,教学难度较大。此时就可以借助计算机直观的呈现事物的主体并真实模拟它的变化过程,为学生提供多重感官刺激的感知材料,从而使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如在“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一课中,在探索两条边相等的条件时可用如下FLASH动画演示。
在演示过程中,让BA这条线段绕B点旋转,A点一直在圆周上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另外两个边长分别等于BA和BC的三角形以不同颜色渐渐显现,从而直观的显示了两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其效果是用语言描述所望尘莫及的。以上仅是在二维平面状态下的演示,而如果将电脑演示充分运用于三维立体的教学中,则更能让某些空间想象能力稍差的同学得到极为深刻的印象,从而更好的引导他们构建思维虚拟立体模型。例如:在《从不同方向看》一课中,用电脑课件,将若干立方体组建的实体模型,以全方位,不同角度,渐变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由实体样模型再渐变为实虚共存的空心模型,再一次进行同样的变化,进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准确的形成了立体的概念,帮助学生完成思维虚拟立体模型的构建。
三、信息技术的介入可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信息素养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能力的提高,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或完全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达成的,而更多的是通过探究和体验得来的。”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设一个生动活泼、富有挑战性、适合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过程;一个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形成、张扬、发展的过程。以计算机及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恰恰可以有效的配合教师完成这一过程,利用网络提供的多种双向传输方式及其提供的大量的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开放的学习环境,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获得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
依托校园网、互联网,学生可以直接获取网络上的信息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通过网络采用合作交流方式,间接从教师或其他学生处获取信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可通过网络主动或被动地与学生交流,组织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作为学生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其具体流程为:
如讲轴对称图形时,教师提供资源、网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获取信息,并通过BBS、MSN、QQ群等网络通信工具相互交流、讨论、整理信息,利用人机交互检测学习效果,促进信息有效反馈,应用所学知识,使用Windows画笔或几何画板等软件自创轴对称图形,进而归纳总结、建构知识。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猜想等手段收集信息,获得体验。在以上的学习过程中,师生合作交流,共同发展,形成学习的共同体,同时,为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信息素养的培养营造了理想的教学环境。
四、信息技术可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
计算机以其信息存贮量大、便于检索以及方便的人机交互功能,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个性化学习环境——有困难的学生可利用计算机及网络反复学习,加深印象;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自主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BBS、MSN、QQ群等工具可极大的改进交流方式,使学生个性化学习进一步优化,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得,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程度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但是在实现这一目标的同时,要求教师做到有“度”,既要控制学生使用计算机和使用网络的“度”,千万不可让学生产生“网络、计算机是万能的”这种错误的想法,要让学生懂得:网络、计算机只是我们学习的工具,要做信息技术的主人,而不能反其道被网络、计算机所控制,做信息技术的奴隶。
以上就是我将信息科学引入数学课堂的教学实践后,得到的几点浅见。二十一世纪,信息科学的革命必将深入影响到每一个人,千百年未见变化的传统教学方法也必将因信息技术的爆炸性发展而发生质的变化。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有益尝试,就是实行计算机与数学教学的有机整合,把数学教学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平台上,为学生架设一条信息高速路。而顺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则是摆在每一个教师面前的紧迫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