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据调查显示,高校教师面临着很大的职业心理压力,出现了职业倦怠的现象。而这种职业倦怠的状态如果不及时解决必然对社会、对高校、对教师本来有很大的危害。研究表明社会支持能有效缓解职业倦怠。本文试图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从社会环境、社会制度、社会组织、人际互动等多个层面为高校教师提供全方位的多角度的物质支持、情感支持与信息支持,以帮助教师正确面对压力,减少职业倦怠的发生。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社会支持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1-005-02
近年来,由于社会转型造成的巨大冲击,人们承受了前所末有的心理压力,故而职业倦怠相伴而生,并逐渐得到广泛关注,尤其是在教育行业中。
一、职业倦怠的概念、含义
职业倦怠(occupational burnout),也称“工作倦怠”,国内也有翻译为“工作衰竭”、“职业枯竭”、“职业过劳”等。1974年纽约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首先提出了倦怠(burnout)这一新概念,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因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抱有不现实的高期望和无法缓解的巨大压力而导致的情绪、社会性和自我认知等方面的不良状态。Maslach揭示了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层面: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是枯竭的个体压力维度,表现为个体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去人格化(depersonalization),是枯竭的人际关系维度,表现为个体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麻木不仁的态度和情感去对待自己身边的人,把人当作一件无生命的物体看待;个人成就感降低(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是枯竭的自我评价维度,特征是产生不胜任感,表现出对所从事工作意义的评价下降、自我效能感弱化、体会不到成就感、不再努力工作,这是反映职业倦怠行为结果的指标。
就教师职业来讲,枯竭就是指教师在持续参与教育教学事务时,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紧张心情及较低成就感,在特定的职业发展阶段时所导致的情绪低落和身心疲惫的心理状态,其是与“倦怠”、“压力”等因素直接相联系的。
二、高教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表现
(一)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
2004年年底,中国第一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在15个行业的倦怠指数调查中,高校教师的倦怠程度仅低于公务员和物流从业人员居第三位。这种情况正如美国教育协会(NEA)主席迈克古瑞指出的,“教师职业倦怠这一新的疾病正在折磨着教育业”,并预言,“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就会达到流行的程度”。
2004年8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许燕在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作的题为 《职业枯竭与心理健康》的报告中指出,从事付出性工作的某些职业,如医生、教师和警察等助人行业是职业枯竭的高发群体,其中,20%的教师受到“职业枯竭”的困扰,仅次于医生位居第二位。由此可见,当前教师职业已日益成为心理压力巨大的职业之一,其职业枯竭问题不容忽视。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心智能力下降。教学中自我感觉记忆力下降明显,思维力出现迟钝现象,注意力分散,感知觉能力和想像力没有特别明显的变化,工作有些力不从心。(2)情感体验平淡。教学激情消失,有痛苦与空虚感,自己有被掏空的感觉,有悲观无助而产生的“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情绪。(3)行为症状。由于自控能力下降,教学工作会变得机械化,教学效率低下,人际关系上逐渐变得疏远,身体开始进入亚健康状态。(4)生理功能减退。身体活力下降,感觉承担不了繁重的教学任务,疲惫不堪,抵抗力下降,失眠、头痛、肠胃不适感。
三、社会支持对缓解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安托露丝(Antonucci,1994)曾把人的社会支持系统比喻为“人生的护航舰”。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社会支持系统能保持人良好的情绪状态。在与枯竭有关的工作资源中,最重要的就是社会支持[3]。拥有强社会支持系统的人身心都比较健康,更不易枯竭。许多研究者都发现,提高教师们可用的社会支持是防止教师枯竭的有效策略。从支持的来源上讲,西方许多研究都发现,来源于领导(如校长)的支持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同事和其他人的支持[4-6]。而Schwab,Jackson和Schuler(1986)[7];Burke,Greenglass和Schwarzer(1996,1997)[8]则发现来自同事的高社会支持与教师的低枯竭有关,来源于同事的支持在教师压力和枯竭之间所起的缓冲作用比来源于家庭和朋友的社会支持作用更大。从支持的类型上来讲,Sarros和Sarros(1992)[5]发现,实际支持(如提供反馈、建议)比情感支持(如倾听、表现出关怀)对于减轻教师的枯竭更有效。
对国内社会支持的研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贺寨平的观点:他从社会网络的视角出发,指出个人的社会支持网络就是指个人能藉以获得各种资源支持(如金钱、情感、友谊等) 的社会网络,通过社会支持网络的帮助,人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危机,并维持日常生活的正常运行[1]。笔者认为社会支持体系是指能够为所需者提供各种资源支持(如物质、金钱、情感、友谊等)的各种支持源(如国家、政府、社区、家庭、同事等)组成的社会网络,这些网络能为所需者提供支持,帮助其解决日常生活中面临的问题与危机。笔者认为应该为高校教师建立由正式支持体系与非正式支持体系构成的社会支持系统,由社会制度、学校、同事、朋友、教师个人等各个层面组成网络,通过此网络提供给教师各种资源的支持(如金钱、情感、友谊、尊重等),帮助教师缓解职业压力过大带来的职业枯竭问题。
四、构建社会支持体系,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教师职业虽然重要,但与警察、律师、医生等职业相比较而言,其职业权利面和社会延伸面相对较窄,其获取现实利益的机会和能力相对较小。为此,必须构建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层面组成的社会支持系统,为教师提供社会氛围、法律、社会制度、人际关怀等多方面的全方位的支持与帮助,从而帮助教师减轻工作压力,减少职业枯竭所带来的危害。
(一)宏观层面的社会支持
1.社会良好氛围的支持
从宏观上,应在全社会树立“尊师重教”、“科教兴国”的良好气氛。加大教师职业重要性、科学性的宣传,引导舆论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理解教师的工作苦衷,客观全面地评价教师工作的得与失,从而减轻教师过重的社会压力和心理负荷,争取为教师们创设一个宽容、和谐、向上的工作环境,使教师能大胆而充分地发挥自我,更好的服务社会。建立良好的公共信任氛围,领导、家长、学生及社会大众应对教师抱有合理的而非过高的期望,使教师产生高度的自尊感、自信心,进而将教学视为一种事业而积极追求。
2.提高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取決于它的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同时,也决定该职业的吸引力和从事本职业人员的社会地位。高校教师人力资本的投入不低,学历水平高、知识积累多,社会地位、职业声望都很不错,但是工资水平却比较低。这不得不让高校教师产生情绪,影响工作热情与责任感,感觉到不公平感。只有提高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才能真正地从根本上克服教师的倦怠心理,并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产生光荣感和自豪感。
3.法律与政策方面的支持。应该从法律、政策中保证教师的权益,最重要的是保障教师的专业自主权。我国教师法明确规定了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如“教育教学权”、“学术研究权”、“参与学校管理权”、“进修培训权”等。但在现阶段,教师的许多权利还仅仅停留在“纸面规则”上。因此,应该制定完善的政策保障法律中赋予教师权利的充分实现,这对于消除倦怠、提高教育效能将有一定的作用。
(二)中观层面的学校支持
高校教师的接触面很窄,主要的工作地点就是学校,接触的人群除了老师就是学生,而教育活动本身是带有很强情感性的活动,教师的需要得到领导、同事与学生的肯定与认可,因此在学校层面上体现对教师的政策支持、机构支持、情感支持很重要。
1. 学校管理制度、管理方式上的支持
应该建立与教师职业特点相吻合的制度体系。教师是高知识群体,有着较强的自尊和自我实现意识,学校对教师不宜约束和控制过严,应该给教师一定的工作发挥空间。教师之间的竞争要适度,应有利于加强教师合作,应该变惩罚导向性制度为激励性导向制度。应该加强学校的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优化教师评价体系,改变管理方式,允许教师参与决策。高校内部管理制度不仅要体现科学性、合理性,而且要充分体现人性化特点,真正做到管理为教学服务。应该改变高校目前的科层制管理方式,建立适合于高校教学特点与规律的管理方式,建立学习型的管理方式。应该减少刚性、硬性的规定,多些宽松的、柔性的管理制度。建立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凸显公平竞争的精神;建立科学的、综合的教师评价体系,而不是仅仅以论文、科研成绩来评价教师,以形成性评价代替终结性评价,变考核减分制为加分制。鼓励教师参与改革实践,让他们提供建议,参与策划,掌握改革信息等。在管理上实习开放民主的管理,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和更大的自由度。应该调动每位老师的积极性,通过网络论坛、座谈会等方式激发每位老师为学校的发展建设提供合理化的建议与合理要求,使之保持工作热情和动力,特别是吸纳普通教师、中青年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使之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归属感。要注重管理风格,对教师要充分尊重,以柔性管理为主。
2.学校相关机构的支持
美国经济学家格兰斯和博克认为,在学校内部形成教师支持系统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借鉴类似国外“教师中心”的机构,为教师学术和情感交流创造一个良好的平台,协助教师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支持系统。教师可以自愿、自由地参与到教师中心。在教学中心中有专家学者对教师的教学科研提出建议、咨询与辅导,帮助教师提供专业信息,帮助教师的职业成长;另外在教师中心中,教师可以与其他的专业教师进行交流、研讨,促进交流互动,并促进产生新的思想火花。可以招募一些志愿者来协助工作,在此中心可以配备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等为教师进行心理测量、个案辅导、团体咨询等工作,关注教师的职业发展问题,帮助教师解决婚姻家庭问题,为教师减压,释放压力。
也可以发挥学校现有的工会、人事、社团等组织的作用。工会、俱乐部等可以组织教师的集体活动,使教师之间加强联系,彼此了解,相互信任,改善教师的人际关系。工会可以帮助教师解决生活上、家庭中的难题,使其免除后患之忧,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工会、人事等部门应该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为教师提供校内外的心理咨询与服务,可以倡导现有的心理咨询室等机构,或号召从事心理学、社会工作、人事资源管理等方面研究的教师投身于本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的理论研究与实务研究中,为高校中存在此类问题的教师提供咨询、辅导等服务。可以对教师提供必要的工作技能训及工作压力的应对技巧培训,帮助教师提高抵制劣性压力危害的意识和技巧。
有关研究表明,新手型和熟手型两类教师的倦怠水平远远高于专家型教师。新手型教师刚刚走上工作岗位,随着身份的转变、角色的转换及责任的加大,他们往往无所适从,一旦出现不顺心、不如意,就会产生精神疲惫,以致冷漠对待学生。熟手阶段是教师成长中的关键期。多年的从教经历、一成不变的课堂和学生,加之专业知识没有得到更新,熟手型教师会感到厌倦,觉得枯竭,进而产生职业倦怠。针对此种情况,应该建立教师的培训制度,实行老教师带新教师的制度、教师的进修培训制度、教师的交流制度,关注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新手型教师、熟练型教师度过职业挫折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技巧,减少职业倦怠的发生。
(三)微观层面的支持
1、来自于领导、同事支持
很多研究表明来从领导那获得的支持比同事更有效。因此我们建议系部领导平时要多关心普通老师,给普通老师更多的情感支持与学术支持,增强教师的成就感与自信心,提供工作热情。应建立一个和谐、友爱、团结的人际关系氛围。可以举办学术报告、读书报告会等促进教师学生上的交流、成长。可以开闲谈会,一个星期或两个星期让一个系(部门)的同事有一次工作、生活、感情上的交流,通过交流分享教学经验,科研困惑等,并了解彼此的生活状况,加强彼此的联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归属感,提供人际支持。
2、来自于个体的支持
高校教师自身要主动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如多参与社会活动,拓展交际圈,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建立良好的自我心理控制机制。遇事不慌,不急躁行事,对自己无能为力的压力,能够果断放弃,静观其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学会努力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加强身体锻炼,善于忙里偷闲,变压力为动力,应该学会抗压的技巧与方法,以便应对将来可能出现的压力。
参考文献:
[1]唐芳贵,彭艳.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与工作满意度、社会支持关系
[2]刘祥亚.职业倦怠自治手册[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
[3]梁芹生.教师职业倦怠心理之探析[J].教育评论,2003(4):26-27
[4]刑金萍.教师职业倦怠的背后—教师职业倦怠相关因素的调查与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1):161-163
[5]陈明丽,等.国外关于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J].福建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08(3):123-128
[6]杨继平,张雪莲.山西省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6(7):39-43.
[7]賀寨平.国外社会支持网络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1(1): 76-82
[8]焦磊,姜程.教师职业压力与社会支持研究综述[J].文教资料, 2007(13)
[9]全宏艳.社会支持研究综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社会支持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1-005-02
近年来,由于社会转型造成的巨大冲击,人们承受了前所末有的心理压力,故而职业倦怠相伴而生,并逐渐得到广泛关注,尤其是在教育行业中。
一、职业倦怠的概念、含义
职业倦怠(occupational burnout),也称“工作倦怠”,国内也有翻译为“工作衰竭”、“职业枯竭”、“职业过劳”等。1974年纽约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首先提出了倦怠(burnout)这一新概念,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因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抱有不现实的高期望和无法缓解的巨大压力而导致的情绪、社会性和自我认知等方面的不良状态。Maslach揭示了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层面: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是枯竭的个体压力维度,表现为个体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去人格化(depersonalization),是枯竭的人际关系维度,表现为个体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麻木不仁的态度和情感去对待自己身边的人,把人当作一件无生命的物体看待;个人成就感降低(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是枯竭的自我评价维度,特征是产生不胜任感,表现出对所从事工作意义的评价下降、自我效能感弱化、体会不到成就感、不再努力工作,这是反映职业倦怠行为结果的指标。
就教师职业来讲,枯竭就是指教师在持续参与教育教学事务时,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紧张心情及较低成就感,在特定的职业发展阶段时所导致的情绪低落和身心疲惫的心理状态,其是与“倦怠”、“压力”等因素直接相联系的。
二、高教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表现
(一)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
2004年年底,中国第一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在15个行业的倦怠指数调查中,高校教师的倦怠程度仅低于公务员和物流从业人员居第三位。这种情况正如美国教育协会(NEA)主席迈克古瑞指出的,“教师职业倦怠这一新的疾病正在折磨着教育业”,并预言,“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就会达到流行的程度”。
2004年8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许燕在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作的题为 《职业枯竭与心理健康》的报告中指出,从事付出性工作的某些职业,如医生、教师和警察等助人行业是职业枯竭的高发群体,其中,20%的教师受到“职业枯竭”的困扰,仅次于医生位居第二位。由此可见,当前教师职业已日益成为心理压力巨大的职业之一,其职业枯竭问题不容忽视。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心智能力下降。教学中自我感觉记忆力下降明显,思维力出现迟钝现象,注意力分散,感知觉能力和想像力没有特别明显的变化,工作有些力不从心。(2)情感体验平淡。教学激情消失,有痛苦与空虚感,自己有被掏空的感觉,有悲观无助而产生的“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情绪。(3)行为症状。由于自控能力下降,教学工作会变得机械化,教学效率低下,人际关系上逐渐变得疏远,身体开始进入亚健康状态。(4)生理功能减退。身体活力下降,感觉承担不了繁重的教学任务,疲惫不堪,抵抗力下降,失眠、头痛、肠胃不适感。
三、社会支持对缓解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安托露丝(Antonucci,1994)曾把人的社会支持系统比喻为“人生的护航舰”。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社会支持系统能保持人良好的情绪状态。在与枯竭有关的工作资源中,最重要的就是社会支持[3]。拥有强社会支持系统的人身心都比较健康,更不易枯竭。许多研究者都发现,提高教师们可用的社会支持是防止教师枯竭的有效策略。从支持的来源上讲,西方许多研究都发现,来源于领导(如校长)的支持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同事和其他人的支持[4-6]。而Schwab,Jackson和Schuler(1986)[7];Burke,Greenglass和Schwarzer(1996,1997)[8]则发现来自同事的高社会支持与教师的低枯竭有关,来源于同事的支持在教师压力和枯竭之间所起的缓冲作用比来源于家庭和朋友的社会支持作用更大。从支持的类型上来讲,Sarros和Sarros(1992)[5]发现,实际支持(如提供反馈、建议)比情感支持(如倾听、表现出关怀)对于减轻教师的枯竭更有效。
对国内社会支持的研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贺寨平的观点:他从社会网络的视角出发,指出个人的社会支持网络就是指个人能藉以获得各种资源支持(如金钱、情感、友谊等) 的社会网络,通过社会支持网络的帮助,人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危机,并维持日常生活的正常运行[1]。笔者认为社会支持体系是指能够为所需者提供各种资源支持(如物质、金钱、情感、友谊等)的各种支持源(如国家、政府、社区、家庭、同事等)组成的社会网络,这些网络能为所需者提供支持,帮助其解决日常生活中面临的问题与危机。笔者认为应该为高校教师建立由正式支持体系与非正式支持体系构成的社会支持系统,由社会制度、学校、同事、朋友、教师个人等各个层面组成网络,通过此网络提供给教师各种资源的支持(如金钱、情感、友谊、尊重等),帮助教师缓解职业压力过大带来的职业枯竭问题。
四、构建社会支持体系,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教师职业虽然重要,但与警察、律师、医生等职业相比较而言,其职业权利面和社会延伸面相对较窄,其获取现实利益的机会和能力相对较小。为此,必须构建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层面组成的社会支持系统,为教师提供社会氛围、法律、社会制度、人际关怀等多方面的全方位的支持与帮助,从而帮助教师减轻工作压力,减少职业枯竭所带来的危害。
(一)宏观层面的社会支持
1.社会良好氛围的支持
从宏观上,应在全社会树立“尊师重教”、“科教兴国”的良好气氛。加大教师职业重要性、科学性的宣传,引导舆论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理解教师的工作苦衷,客观全面地评价教师工作的得与失,从而减轻教师过重的社会压力和心理负荷,争取为教师们创设一个宽容、和谐、向上的工作环境,使教师能大胆而充分地发挥自我,更好的服务社会。建立良好的公共信任氛围,领导、家长、学生及社会大众应对教师抱有合理的而非过高的期望,使教师产生高度的自尊感、自信心,进而将教学视为一种事业而积极追求。
2.提高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取決于它的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同时,也决定该职业的吸引力和从事本职业人员的社会地位。高校教师人力资本的投入不低,学历水平高、知识积累多,社会地位、职业声望都很不错,但是工资水平却比较低。这不得不让高校教师产生情绪,影响工作热情与责任感,感觉到不公平感。只有提高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才能真正地从根本上克服教师的倦怠心理,并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产生光荣感和自豪感。
3.法律与政策方面的支持。应该从法律、政策中保证教师的权益,最重要的是保障教师的专业自主权。我国教师法明确规定了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如“教育教学权”、“学术研究权”、“参与学校管理权”、“进修培训权”等。但在现阶段,教师的许多权利还仅仅停留在“纸面规则”上。因此,应该制定完善的政策保障法律中赋予教师权利的充分实现,这对于消除倦怠、提高教育效能将有一定的作用。
(二)中观层面的学校支持
高校教师的接触面很窄,主要的工作地点就是学校,接触的人群除了老师就是学生,而教育活动本身是带有很强情感性的活动,教师的需要得到领导、同事与学生的肯定与认可,因此在学校层面上体现对教师的政策支持、机构支持、情感支持很重要。
1. 学校管理制度、管理方式上的支持
应该建立与教师职业特点相吻合的制度体系。教师是高知识群体,有着较强的自尊和自我实现意识,学校对教师不宜约束和控制过严,应该给教师一定的工作发挥空间。教师之间的竞争要适度,应有利于加强教师合作,应该变惩罚导向性制度为激励性导向制度。应该加强学校的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优化教师评价体系,改变管理方式,允许教师参与决策。高校内部管理制度不仅要体现科学性、合理性,而且要充分体现人性化特点,真正做到管理为教学服务。应该改变高校目前的科层制管理方式,建立适合于高校教学特点与规律的管理方式,建立学习型的管理方式。应该减少刚性、硬性的规定,多些宽松的、柔性的管理制度。建立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凸显公平竞争的精神;建立科学的、综合的教师评价体系,而不是仅仅以论文、科研成绩来评价教师,以形成性评价代替终结性评价,变考核减分制为加分制。鼓励教师参与改革实践,让他们提供建议,参与策划,掌握改革信息等。在管理上实习开放民主的管理,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和更大的自由度。应该调动每位老师的积极性,通过网络论坛、座谈会等方式激发每位老师为学校的发展建设提供合理化的建议与合理要求,使之保持工作热情和动力,特别是吸纳普通教师、中青年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使之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归属感。要注重管理风格,对教师要充分尊重,以柔性管理为主。
2.学校相关机构的支持
美国经济学家格兰斯和博克认为,在学校内部形成教师支持系统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借鉴类似国外“教师中心”的机构,为教师学术和情感交流创造一个良好的平台,协助教师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支持系统。教师可以自愿、自由地参与到教师中心。在教学中心中有专家学者对教师的教学科研提出建议、咨询与辅导,帮助教师提供专业信息,帮助教师的职业成长;另外在教师中心中,教师可以与其他的专业教师进行交流、研讨,促进交流互动,并促进产生新的思想火花。可以招募一些志愿者来协助工作,在此中心可以配备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等为教师进行心理测量、个案辅导、团体咨询等工作,关注教师的职业发展问题,帮助教师解决婚姻家庭问题,为教师减压,释放压力。
也可以发挥学校现有的工会、人事、社团等组织的作用。工会、俱乐部等可以组织教师的集体活动,使教师之间加强联系,彼此了解,相互信任,改善教师的人际关系。工会可以帮助教师解决生活上、家庭中的难题,使其免除后患之忧,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工会、人事等部门应该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为教师提供校内外的心理咨询与服务,可以倡导现有的心理咨询室等机构,或号召从事心理学、社会工作、人事资源管理等方面研究的教师投身于本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的理论研究与实务研究中,为高校中存在此类问题的教师提供咨询、辅导等服务。可以对教师提供必要的工作技能训及工作压力的应对技巧培训,帮助教师提高抵制劣性压力危害的意识和技巧。
有关研究表明,新手型和熟手型两类教师的倦怠水平远远高于专家型教师。新手型教师刚刚走上工作岗位,随着身份的转变、角色的转换及责任的加大,他们往往无所适从,一旦出现不顺心、不如意,就会产生精神疲惫,以致冷漠对待学生。熟手阶段是教师成长中的关键期。多年的从教经历、一成不变的课堂和学生,加之专业知识没有得到更新,熟手型教师会感到厌倦,觉得枯竭,进而产生职业倦怠。针对此种情况,应该建立教师的培训制度,实行老教师带新教师的制度、教师的进修培训制度、教师的交流制度,关注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新手型教师、熟练型教师度过职业挫折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技巧,减少职业倦怠的发生。
(三)微观层面的支持
1、来自于领导、同事支持
很多研究表明来从领导那获得的支持比同事更有效。因此我们建议系部领导平时要多关心普通老师,给普通老师更多的情感支持与学术支持,增强教师的成就感与自信心,提供工作热情。应建立一个和谐、友爱、团结的人际关系氛围。可以举办学术报告、读书报告会等促进教师学生上的交流、成长。可以开闲谈会,一个星期或两个星期让一个系(部门)的同事有一次工作、生活、感情上的交流,通过交流分享教学经验,科研困惑等,并了解彼此的生活状况,加强彼此的联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归属感,提供人际支持。
2、来自于个体的支持
高校教师自身要主动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如多参与社会活动,拓展交际圈,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建立良好的自我心理控制机制。遇事不慌,不急躁行事,对自己无能为力的压力,能够果断放弃,静观其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学会努力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加强身体锻炼,善于忙里偷闲,变压力为动力,应该学会抗压的技巧与方法,以便应对将来可能出现的压力。
参考文献:
[1]唐芳贵,彭艳.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与工作满意度、社会支持关系
[2]刘祥亚.职业倦怠自治手册[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
[3]梁芹生.教师职业倦怠心理之探析[J].教育评论,2003(4):26-27
[4]刑金萍.教师职业倦怠的背后—教师职业倦怠相关因素的调查与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1):161-163
[5]陈明丽,等.国外关于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J].福建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08(3):123-128
[6]杨继平,张雪莲.山西省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6(7):39-43.
[7]賀寨平.国外社会支持网络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1(1): 76-82
[8]焦磊,姜程.教师职业压力与社会支持研究综述[J].文教资料, 2007(13)
[9]全宏艳.社会支持研究综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