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化和退化状态对甘南草地生态系统固碳的影响

来源 :生态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m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陆地生态系统作为全球第二大碳库,其碳收支应对气候变化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领域.多数研究主要探讨温/湿度、CO2浓度等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而针对草地的沙化、退化对植被整个固碳过程所产生影响的研究相对不足.本研究以30 m×30 m空间分辨率的遥感数据做支撑,参考国家标准GB/T 24255-2009解译草地沙化和退化数据,并结合光能利用率遥感模型,模拟陆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净初级生产力(NPP)和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分析甘南地区植被固碳的时空变化特征,最后讨论草地沙化和退化对植被固碳所产生的影响.结果 表明:甘南地区的草地主要呈现无沙化和轻度沙化状态,并伴随着较少区域面积不同程度的土地退化现象,其中玛曲县的草地沙化和退化情况相对严重,草地沙化和退化面积分别占甘南地区总面积的0.03%和2.50%;研究区草地GPP、NPP和NEP均具有上半年呈递增、下半年呈递减的月变化特征,而在空间格局上呈现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其中,玛曲县是草地年固碳量最大的县,其草地固碳量为691.28 t C·a-1,唯舟曲县为碳源,其NEP值为-88.64 t C·a-1;GPP、NPP和NEP随草地极重度沙化、重度沙化、中度沙化、轻度沙化和无沙化呈显著递减趋势显著,而草地退化对甘南地区GPP、NPP和NEP影响不显著.本研究为揭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动态机制提供一定的依据,为完善甘南地区碳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其他文献
煤矸石充填复垦土壤理化状态和重金属水平能显著影响后续生态利用.为查明蚯蚓对矸石上不同厚度覆土中重金属(Cr、Cu、Pb和Zn)总量和有效态的影响,采用土柱实验,将蚯蚓接种到矸石上覆土,设置10、20、30、50、70 cm五种覆土厚度,通过测定不同厚度覆土pH、有机质(OM)、总氮(TN)、总磷(TP)、总钾(TK)和重金属(Cr、Cu、Pb和Zn)变化,探索蚯蚓对不同厚度覆土的生态改良效果.结果 表明:在10~70 cm厚度覆土内,接种蚯蚓能使覆土pH显著降低趋向中性,OM较对照提升7.0%~ 13.5
生物方法因其高效、持久及无二次污染已经成为治理水污染的重要方法,固定化微生物不仅加强微生物治理效果,更能保证微生物生存稳定,是现阶段生物方法治理水污染的主要组分.近年来学者们也做了很多固定化微生物处理各类废水的研究,并取得了大量优异成果.文章对固定化微生物技术进行剖析,分析各类固定化载体材料及各种固定化方法优缺点;解析利用固定化微生物处理氨氮废水效果研究及固定化微生物处理效果影响因素;综述近年来固定化微生物处理氨氮废水应用情况;最后进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