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排斥内地人风波始末

来源 :畅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iiii119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月21日,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在“第一视频”网络电视台的视频节目中,点评内地儿童在香港地铁车厢吃面并引发口角事件时,称“香港人是狗”。视频被传播后,在内地和香港都引起轩然大波。
  此事将香港长期存在的关于“内地人”的讨论推向高潮。香港网络和媒体在反击孔庆东言论的同时,也开始大量讨论香港人应以何种心态看待内地人。矛盾为何突然激化
  1月15日,周日,香港下着滂沱大雨。一边是近千名香港孕妇及市民在港岛区上街游行,抗议大量内地孕妇赴港产子;另一边,则是近百名港人则在尖沙咀时装名店D&G门外抗议,批评该店限制港人在店外拍摄。两宗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件,却同样反映了部分港人对近年大批内地民众来港的不满。
  香港回归以来,与内地交往日益频繁。自2003~SARS后,内地放宽自由行来港,进一步加快两地民众交流步伐。据香港旅游发展局数据显示,去年访港旅客达4192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其中2810)7人次(即67%)为内地人。大批内地民众赴港旅游,带旺了香港零售及旅游业,对推动香港经济带来正面作用。
  然而针无两头利,大批内地民众涌港,对香港社会造成的影响也开始浮现。近年来,香港网上不时出现诋毁内地人的负面词语,有香港网民甚至以“蝗虫”来比喻内地人。早前,特区政务司司长林瑞麟呼吁港人不应只用负面态度看待内地人来港产子,指这批子女也可以是香港的新血时,更随即遭部分香港网民反斥应为“瘀血”才对。
  今年的这场中港两地矛盾大战,导火线是港铁车厢进食事件。1月初,香港网上流传一段短片,有内地小童在港铁车厢内吃点心面,被港人劝阻,小童家长反骂该名港人。视频被放上网后,许多香港网民立即把矛头指向其内地人身份,声讨内地人不文明,变成继内地孕妇、D&G事件后,又一宗针对内地人的事件。其后,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的“香港人是狗”言论,只是火上加油。
  孔庆东在1月19日的《孔和尚有话说》节目中评论了内地儿童于香港港铁车厢吃面事件,网上流传的视频片段全长近7分钟,主要由“孔和尚”发表评论,强调说普通话的人没有义务去学习其它方言,不会说普通话的是“王八蛋”。他前后五次提及香港人是狗,“洋仔心态”,指港人素质低,才要靠法治。
  对此,香港网友批评内地人违法在先,“孔和尚”却偷换概念,混淆视听;又有网友不满“孔和尚”身为北大教授,竟出口粗俗。内地网友也是一片“倒孔”,有人直斥他评论太主观,认为他丢北京人的面子,劝他“回家种田”。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副教授何国良也反驳“孔和尚”遵守法律就是有奴性,不受管制便反映素质高的言论,称其存在逻辑谬误。
  孔庆东随后表示,“香港人是狗”的话根本不是他所说的,也根本不是视频中的原话,“我说过‘香港人是狗’吗?没有!”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相关报道?孔庆东回答说,是因为某些媒体的断章取义和恶意歪曲造成的。“明显是它们不遵守职业伦理道德,完全丧失了新闻媒体所该有的价值和客观立场。我没有说‘不说普通话的人是狗’。我觉得我应该向这些造谣的媒体进行抗议,然后我要求这些不顾事实、对我进行攻击的媒体和个人向我道歉。”孔庆东说。
  孔庆东还否定了“口误”一说,声称自己在视频中的观点“有理有据、非常有分寸”。“我说哪里都有一部分人是狗,北京也有一部分是狗,哪里都有好人坏人。我相信大多数香港人民不会这样的,这个网上一看就是坏贼匹夫雇来的水军,他们的‘马甲’都是刚刚注册的,就是为了煽风点火,我再次对这种不道德的新闻报道感到遗憾。”孔庆东表示愤慨。
  孔庆东阐明了自己对外地游客的见解。他说。“对待一个外地来的游客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比如我在北京的公共汽车上看到售票员训斥一个外地人的时候,我就会批评这个售票员,我说你怎么能这么对待外地人呢,他如果哪一点做得不对你应该善意地给他指出,不应该有侮辱性的言论,不能说:你会不会坐车!人家还要上一门坐车课吗?这些都是在大城市有一些人会经常犯的毛病,现在有大量的内地人都去过香港旅游,有多少人会指出香港导游的素质问题,香港售票员的素质问题。”
  港媒:既批评内地人行为,又呼吁港人自省
  为何两地民众矛盾会突然激化?近日,香港网上讨论区广范流传着一篇声称是一名中学生撰写的网志,题为《自由行:八年盘点,八年得失》。这篇文章也引起许多港人共鸣。
  作者在文中说:“亲戚要生女儿,却没有床位;生了,打不到针;通街也是药房,却要抢奶粉。我家住的一个屋苑,8个单位,只有我和另一家常常出入。其它单位,自从经纪带过操普通话人士入去后,便不再有人住。”文中说,当香港人承受并接受内地人的一套时,自己的价值便投有了,现在已经抛弃了自己的词汇,用上一些奇怪的词语如“打造”、“素质”,然后便会抛弃的就是繁体字、礼貌、法治。
  面对香港与内地民众的矛盾状况,1月份,香港报章共发表了490篇社评文章,其中大约有42篇提及该问题。
  其中,香港《苹果日报》在1月7日发表的社评声称,大量内地人来港抢夺资源,并污染了香港社会公平、公道、机会平等的生态环境。
  1月30日,《苹果日报》再次发表社评,呼吁香港避免过份依赖内地客市场,要淡化内地旅客的影响,吸纳更多其它地区的旅客来港。文中说,印度、俄罗斯、巴西、南非都是人口众多、经济增长迅速的大国,发展潜力不会比大陆低。若果能着力吸引这些国家的旅客来港旅游交流,市场失衡及一面倒受内地客主导的情况便可以减轻,香港的国际化色彩便可以保持。
  相比之下,其他香港报章对此次纠纷问题的看法都较为持平中立,认为部分内地人在香港的行为确实令人反感,但社会应以事论事,毋须事事网上针对内地人。
  香港《经济日报》1月31日发表评论文章指出,曾几何时,人民币汇率低,港人也是一窝蜂北上购物消费、按摩。广东省的贵价楼盘,不是早给港人炒贵了?这又是否蝗虫行为?港人嘲笑一些内地人无修养,但港人以往出游,四处喧哗,在外国人眼中,也曾是无礼貌的一群!
  香港《成报》1月28日发表的社评文章也指出,不论是内地人、香港人,都是炎黄子孙,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同根同种,人为制造矛盾,加剧不和,不符合两地民众的根本利益。在民间要消弭不良情绪,多些包容尊重,多些沟通了解,多点笑容,建立互信化解纷争歧见。
  香港《头条日报》1月9日发表的社评则警告,香港缺乏天然资源,内地市场又未全面开放,本地要维持活力,必须吸引境外人士前来投资和使用服务,一味自我保护的想法,有违现代城市的开放价值,造成长远的破坏,后果可以非常严重。
  文中说,内地有13亿人口,任何潮流产生的效果都很巨大,香港是弹丸之地,确实 不易承受任何内地的巨流,即如当年港股传出容许内地投资者南下,恒指即刻大幅炒高,需要急急叫停。要留意的是,境外需求造成的资源争夺,只是本港一时无法应付,正确对策应是先维持秩序,再谋增加供应,但不宜随便“赶客”,甚至恶言相向。
  香港《经济日报》则在1月31日发表评论文章批评,港人对部分内地人所作所为,感到愤怒是合理的,市民应发声,因为港府在此事上责无旁贷。
  “须认真面对两地融合的矛盾和冲突”
  自2003年SARS后,内地自由行旅客访港,推动经济,香港现时3.3%的低失业率,与自由行不无关系。香港科大经济系系主任雷鼎鸣曾分析,若非自由行,粗略估计失业率会由3.3%推高至5%,损失7万个职位。以刚过去的春节假期为例,不少港人外游,但春节有70万内地人访港,饮食业指有内地客访港抵销港客流失,营业额升一成。不过,普罗市民或只见到负面的景象,如商铺租金大升,益了地产商及大业主,市区商铺变成所谓“四大产业”,即以大陆人为对象的药房、电子产品店、金铺及化妆品店。市民不满奶粉货品抢贵、港铁车厢内挤满不守规矩的内地人。所以,港府有责任做好资源分配,让大多数人能分享到经济成果,化解市民怨气。
  香港《明报》1月21日发表社评指出,这几年两地融合逐渐浮现的矛盾和冲突,要认真面对,并设法使之不恶化下去。若不幸出现这种情况,不会有赢家,香港首先成为输家。
  文中指出,第一,内地人应该认知,维持香港与内地之不同,不单是香港,也是国家的重要资产。香港人坚持的一些核心价值,肯定不完美,不过仍然大有可取之处,否则香港不会成为许多内地资金南来寄泊之所,不会吸引内地不少富人移居,也不会成为内地孕妇选择来港分娩之地了。香港一些核心价值,若与内地趋同,甚至被内地“同化”了,不单是香港的悲哀,也是国家的悲哀。
  第二,特区政府要有预见和警觉性,在政策层面杜防两地融合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例如内地孕妇来港分娩所衍生问题,牵涉很多层面,而且随着时日推移,问题会逐步浮现,特区政府若从人口政策考虑,早作配套策划,例如相应增加产科承受能力、增加母婴护理设施、增加幼儿园及小学学额等,使港人享有足够服务,就不会认为内地孕妇来抢夺资源了。同样地,内地人在楼市投资,使楼价上升,若特区政府增加供应,或以“二元市场”分隔,使港人和内地人分别在所属市场买到楼宇,则内地人买楼所衍生的矛盾就不会出现。
  内地与香港互动,过去单线发展,主要是港人到内地,现在则是双线发展,而由于内地人口众多,体积庞大,十多亿人口之中,只要5%的人对香港有兴趣,香港也会吃不消。所以,特区政府要有预见,也有责任在政策层面消弭所产生矛盾,起码不创造内地人与港人冲突的温床。(原载《青年参考》)
其他文献
8月3日,社会科学院发布2011年城市蓝皮书,称中国城市中等收入者已迭2.3亿人,占城市人口的37%左右。  成为中產,应该是值得高兴和光荣的事,而近4成人跻身中产行列的“结论”却不招人喜欢,很多人感觉是“被中产”了。不过,是否中产,其实并不重要,生活还是照样过。物价不会因为你是中产了,就下跌了。关于中产的划分,一直以来都是存在争议,因为没有一定的标准,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当然不只是我国是这样,别
期刊
我给马云起了个外号,马ET。他长得实在ET,见到他的人大抵不得不惊叹一声:外星势力已经渗透到如此之深了吗?这笔迹我确认,就是个古怪人儿。文化上等闲,不是什么盖世才子,照样靠怪路数打下了自己的小社稷。马云入世甚深,天然懂得人心。在现实、入世跟了解人上面,他好像带了编程器和x光机,抓到的重点往往是别人以为不重要的;他懂得调动他人的热情与天分,用独有方法去组合这些力量。多数管人的人都在编麻花辫儿,他编出
期刊
节前跑电视口的几位记者聚餐,除我之外都是要跑春晚的,说起春晚,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大概只有在中国,一台晚会居然有专人跑专线,更有甚者的是,东三省的报纸有跑赵本山线的记者,为一个人开一条线,真是社会主义春晚特色。  通常各种晚会都由电视台的总编室或晚会节目宣传组负责,自责组织记者,召开发布会,信息共享,资源公开,生怕记者不理会。只有跑春晚的记者,必须像狗仔队一样,使尽各种奇技怪招,探得一星半
期刊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在北京的文艺圈,有一批批蜗居胡同独自闯荡却无处扎根的追梦人,被称为“北漂”。远在大洋彼岸的好莱坞,除了从这张电影温床中诞生的大腕导演和大牌明星外,也生活着这样一群中国人:他们远渡重洋,租小房,吃快餐,跑龙套,只为心中那个电影梦。他们是“好莱坞漂”。  到好莱坞,不是为了名利  “小P同学带着学校时拍的几部感人但不专业的DV片,有点心虚但还是勇猛的踏入了纽约电影学院。几个
期刊
一家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美国公司,一家同样成功的台湾企业,不计其数的中国农民工——从1月21日开始,美国媒体的一系列报道将这三者同时放置在了聚光灯下。  这家美国公司是苹果,台湾企业是为苹果提供代工的富士康。中国农民工为上述两者贡献了巨额利润,但其工作条件却令人忧虑:超时加班,收入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受到有毒化学品侵害,使用童工等事件时常发生,甚至致伤致死的事故都不鲜见,更不用提在中国已广为人知的
期刊
2011年8月19日,江苏省委召开全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省委书记罗志军发表讲话。在会议结束时,罗志军做了25分钟的脱稿讲话,向现场的官员推荐了3本书:《精神的力量》、《中国震撼》和《创业的国度》。  《精神的力量》是人民日报理论版的“寻根——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系列文章汇编而成的书,其中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改革开放精神。  《中
期刊
龙利源死了  2011年12月23日,龙利源死去的那天上午,他像往常一样,从他那占地3万多平方米的木材厂走出,和街坊们聊天。在镇口的司机看来,这位49岁亿万富豪没有架子,偶尔会和他们在商店门口打牌玩“拖拉机”,过年还会给村里的老人发红包。  9点钟左右,他给朋友黄文打电话,约他一块去阳春市八甲镇台路村看一片木山,他准备从一位老板那儿将其转包下来。  黄和龙相识有十多年了。2000年前后,俩人合股承
期刊
马云自白:文革期间,亿万人不共戴天般批判刘少奇,但批判者中有几人真正了解真相?今天,用鲁迅的话说——我的文章还没出来,总已经有人在愤怒的磨墨了!    支持:马云暂时是民族英雄 司马平邦    我坚定地相信,如果不是马云,而是比尔·盖茨,他也用马云这次用在支付宝上的手段,从外国人手里既收回了股权,还大赚了一把;或者,即使是马云,但这事发生在10年前,也是使用相同的手段,从外国人手里既收回了股权,又
期刊
乳业国标的论战甚嚣尘上,空留消费民众在旁踟躇彷徨、黯然神伤。本以为三聚氰胺的悲剧,能够唤醒中国乳业的良心,驱除民众内心的阴云。却不料,结石宝宝的剧痛,换来的只是无休止的口水仗,埋在身边的“乳品地雷”始终未能得到排除。  近日,广州奶协理事长王丁棉与内蒙古乳协常务理事金海展开了一场论战:王丁棉称三聚氰胺的使用是企业抢奶源而并非奶农主动造假,他表示喝低标准牛奶还不如喝白开水,消费者钱花了得不到应有的营
期刊
针对香港科技大学三位援建教授对南方科技大学的公开批评信《要改革不要口号》,6月22日凌晨,南科大首届45名学生中的部分家长在博客上发布公开信《南科大学生家长对港科大三位教授的回应》,支持南科大和创校校长朱清时,称港科大三位教授“在南科大最困难的时候落井下石”。朱清时本人亦在文中回应前同事的公开信,反击称“他们掩盖了很多真相。比如,他们怎么走的?实际上和他们向深圳市要的报酬有关……这不是一个做人的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