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灵与充实结合之关

来源 :大观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c6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脱离蒙昧至今创造了无数灿烂的文明,世界也因此而丰富多彩。其中哲学求真,宗教向善,而介于二者之间表达美的是艺术。
  哲学使人睿智,获得深刻的人生哲理。宗教灌溉艺术,东西方伟大的建筑雕塑多半都来源于宗教激情。艺术是表现美的技艺,古代的艺术家本来就是技术家。这种技术不只服务于人类,更是表现着人生,流露着人类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美需要根植于社会政治和技术发展,因此要有充实的根基,而它的头颅又须伸进空灵的晴空,超凡人圣,脱尽尘世的渣滓。充实是血肉,是杜甫深沉的诗歌,空灵是灵魂,如同“落花无言,人淡如菊”般冰清玉清。充实与空灵须如罗丹的雕塑那样灵肉合一,相辅相成,所表现出的美才显得完整。
  先来说空灵。空灵之美的诞生来自于人生忘我的那一瞬间。在那瞬间中心无挂念,与事务暂时绝缘,静观万象,万象各得其所,呈现出各自的生命力,在自由的静默中吐露着光辉。空明的内心容纳了万物,万物因此与人融合,沾染了人的性情,自成境界而成空灵之美。
  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之美的基本条件,要使其跃然纸上,则是难上加难。萧条淡泊,闲和严静,是空灵的神韵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最痛苦的时代,也是精神上最倾向于简约空灵,超然绝俗的时代。魏晋人解脱了汉代儒教的礼法束缚,尊重个性价值,玄远幽深的哲学思想渗透入当时人的心灵。他们欣赏山水。由实入虚,即实即虚。东晋画家顾恺之从会稽还,有人问其山水之美,顾曰:“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这正是中国优美的山水意境,并非逐个描述山水如何美,而是营造出一个玉洁冰清的山水灵境。
  魏晋人以高洁爱赏的胸襟体会着世界。建立了空灵之美的典范。他们的空灵之美是光明的,有晶莹剔透的意象,因此对当时艺术的理解和美的条件也树立得很严格,就是:“雅”。陶渊明的诗更能表现这方面的特点,“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心远地自偏”的陶渊明为何能体会到“此中友真意”呢?可见空灵与充实总是不可分割的。空不是真正的空无一物,而是由“心远”接近“充实”。
  魏晋时期的空灵之美固然绝妙,然而又是这一时期,其自由、解放、智慧,成就了一个最热情充实的时代。美与丑,高尚与残忍,纯洁与邪恶同样发挥极致。人格上的解放和思想上的自由行成了一股热闹的空气,虽然点缀着众多悲剧,却也折射出空灵相对的一面:充实。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南北朝分崩离析,旧礼教崩溃,创造精神勃发。王羲之的字,顾恺之的画,无不光芒万丈。这一切是人们体验到生命力最深的矛盾。最复杂的纠结。像极了欧洲文艺复兴。情感是这波澜壮阔一页中的重头戏,而悲剧让艺术变得更加充实。曹植的早逝,阮籍的怪诞,无一不是悲剧,虽然在中国的艺术里悲剧有时得不到充分发挥。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而引发的深度常被浓烈的和谐愿望所代替。但是西方艺术喜爱气象宏大,内容丰满的悲剧作品,荷马、但丁、直到歌德。
  歌德的《浮士德》打开了一扇绮丽的窗,展现了一个充实深邃悲壮深刻的世界。生命不停变化,一切息息生灭,逝同流水,人生飘荡在流转的尘世中。欲罢不能。悲剧正源于人类不能停留的内心,人总是要求永久,内心的变迁却使万物都无法停留于此。所以浮士德无往而不负心,他抛弃知识投入生活,而生活的顶点表现于恋爱。生命的前进又使恋爱离弃了他。浮士德陷入海洋般深重的痛苦。经历了一切之后完成最终的人格演进。如果没有重重的悲剧与矛盾,歌德怎能极尽人性,使人类感到有希望。怎能代表文艺复兴以后近代人的心灵生活及内在问题。
  司空图形容艺术的充实时说过:“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歌德的诗不像有的诗人一般,边写景边抒情,将情与景描摹的一清二楚轮廓清晰,而是以一个内容充实的创作表现真挚的感动。
  谈到充实不得不提到中国六朝到晚唐宋初时期的艺术作品。云冈、龙门石窟以其数量之多,地域之广,造诣之深足以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作品争辉。那些艺术摆脱了传统礼教的束缚,尽情发挥着想象力。生动而魔幻的色彩飞动奔放,与线条、形象共同表现出一片无尽的旋律。一切世间物象的节奏纷纷从中流淌而出。穿越千年仍然散发光辉。其图案设计的繁复绚烂也令人惊叹,飘荡飞舞的衣带、火焰般的佛光、波浪似的莲座。联合着许多花草走兽组成一曲宏大的旋律,华美而和谐,如同划过无数流星的灿烂夜空。
  速写是为现代人所熟知的快速表现艺术,由于其表现快速,物象往往被画家高度概括,空灵与充实的关系也就体现得更为突出。一幅优秀的速写作品用笔肯定,坚定有力,形象生动。其中最关键的部分、要强调的部分需收得很紧,如人物面部五官、手脚动势,同时其他部分相对放开,即:表现虚实变化。
  为了实。可以把极为简单的东西运用加法丰富起来,不受时间空间所限制。画人物时尽量表现完整,记下神情动态、服饰、环境及有关细节。画飞禽走兽熟知其习性及形体结构。而相对于虚。则可以有中生无。略去繁复。画大画要像画小画那样精确。画小画要像大画那样有气魄,重在充实与空灵结合,整体和谐。这样整幅作品才有流动的生气,体现艺术之美。
  以著名画家黄胄的作品为例。黄胄画中的人物看上去极具美感,这是传统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中都比较少见的。黑色线条与淡彩渲染,重彩与平涂有机地结合为一体,画面既厚重有力,富有装饰感,又见线条肆意飞动,具有灵动的韵律感,使人物身上充满野陛的矫健。运用许多复笔,用于表现动感、气氛,并增强物象的充实感,表现力很强。但是人物的面部、手足等最具形象特征和表情因素的部分画得相当严谨。人物的衣服似乎看起来比较凌乱,这凌乱不是为乱而乱,目的在于衬托形体,虚实穿插。
  有限中包含无限,通向无限的路是由有限铺就的。于有限中看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艺术的美不是以为的纵向发展,而是回旋往复,在充实与空灵之间飞翔。我们的世界因虚与实的结合而丰富,艺术也因充实与空灵的统一而流动着生动的气韵。能空,能舍,而后能深,能实。只有同时体会到这些,才能真正欣赏到艺术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J].星期评论第10期.1941.
  [2]李凯尔特.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M].商务印书馆.2000.
  [3]宗白华.歌德之人生启示[J].大公报文学副刊第220至222期.1932.
其他文献
摘要:《幼学琼林》是明、清两代盛行全国各地的蒙学教材。其编排方式新颖,卷类条目清晰;内容丰富多彩,堪称蒙学教材中的“小百科”全书,兼有“成语小词典”之称。其采用两两相对的骈句式韵语,富有节奏美,吸引读者的情趣,陶冶读者的情操。本文通过对《幼学琼林》内容和形式的分析,来揭示其对现代教育的价值。  关键词:《幼学琼林》 现代教育价值 研究  一、蒙学教材概述  蒙学教材是中国封建时代对儿童进行
期刊
摘要:“对话教学”是当今课改的热点和亮点,它包括“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生生对话”,而“师生对话”贯穿始终,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良好的师生对话是开展好阅读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名师 实录 阅读 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不是狭义的师生双方的语言交际,而包括“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生生对话”,是“互动”的一种外化
期刊
一、从定位与价值中感悟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写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施蛰存的《语文教学一定要改》中也提到“语文教育就是多读多写”。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养成一种语文素养。那素养是什么?素养是一种内涵,是人内在的气质,古语说“腹有诗
期刊
摘要:本文介绍英语教育专家Rod Ellis一份评估语言课堂教学材料的量表。教学材料评估有事前评估和回顾评估,本文重点在后者。首先说明回顾评估的类别,再介绍回顾评估中微观实证评估的对象和操作步骤,最后对评估量表作简要评论。  关键词:语言教学材料 回顾评估 微观实证评估  一、引言  语言教学材料常见的有教材,也有教师或学生自己设计的材料。评估是检验材料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为教师和学生以后的
期刊
摘要:构建多媒体下中学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从目标、内容、过程、艺术等各方面对课堂教学精心设计,并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和微观运作,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应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它们是:务实性原则、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原则、技术与内容有机结合原则、多媒体课件的艺术性原则和多媒体课件适度运用原则。  关键词:学生 心理学 多媒体 务实 发展 艺术 结合 适
期刊
在我从事初中化学的多年时间里,很多同学反馈的信息说化学学起来很难,我感到非常奇怪。难吗?我经常这样问自己,是不是学生对化学这门儿学科认识有误?在现实生活中流传着这样的俗语:“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是不是这句话误导了学生,学生们把数学、物理、化学这三门学科认为特征相似,学生们采用的学习方法也相似。如果是这样,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可能会走一些弯路。  化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是:内容与历史、地理有
期刊
一、计算题  计算题有多种形式的计算题,对于不同的题型需要用不同的方法  1、 常规法——(起、变、平三步法)  此方法适用于常规的简单的题型,只需要根据题上提供的具体数据构建起相每一步的量,有的量列出,没有的量设成未知数,然后再根据题上提供的信息带入相应的公式即可解决。如:  例1:已知在一定条件下,把amolX和bmolY(g)充入一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反应:X(g) +2Y(g)
期刊
邵雍提出的以物观物,其实与庄子的以道观物别无二致,二者皆是在对外界事物的接触中,排除自身对于该事物的情感认知,不掺杂任何感性因素,全然将该事物的本然状态展现在人们眼前。邵雍告诫人们应该以此种心态来应接万物,跳出感情的樊篱,这样就会做出最理性的判断,不被万物所累,物物而不物于物。  所谓以物观物,就是顺应事物的本性状态,不要将自己的好恶掺杂在对待事物的态度之中,不要有任何基于“我”的情感、要求、意见
期刊
庄子是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在传承并发扬老子道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不同于儒家、法家等其他哲学思想派别的独特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庄子很少单独谈论美的问题。他的美学是同他的哲学浑然一体的,他的哲学也就是他的美学。因此他眼中的美并不是纯粹的自然美或艺术美,而是与“道”合一的境界美。  一、庄子推崇“天地之美”(自然美)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期刊
一、前言  与第五代导演相比,第六代导演的境遇可谓是尴尬的。自他们出场以来,就遭遇了中国电影界前所未有的困境: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计划经济解体,市场经济逐步确立,这一时期,影视作品不再单纯的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产物,更是一种商品,与此同时。主流意识形态也逐渐意识到文化产品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并逐渐加大对文化产品的控制力度。  在这样一个浮躁而又混乱的背景下,第六代导演运用自己的电影对社会提出了尖锐的批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