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中职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的“五共”机制研究

来源 :广西教育·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zhao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当前中职学校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现状,阐明在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论述解决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问题的“人才共育、课程共建、过程共管、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五共”校企合作机制,通过“人才共育机制”统一系统目标、建立“课程共建机制”保障系统基础、利用“过程共管机制”协同系统行为、设置“风险共担机制”强化系统责任、成立“成果共享机制”增强系统动力。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 “五共”机制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新形势下,经济发展方式与产业结构也随之不断调整和升级。我国正逐步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新阶段,需要大量高质量的人力资源给予支撑。作为培养技术人才重要基地的中职学校,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改革,提升人力资本的价值和创造力是其当下的重点课题。开展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是人才培养较为成功的一种模式,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一、中职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的现状
  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是校企双方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当地产业结构对人才的需求,在一定的合作理念指导下,为达成合作办学目标,以校企合作协议为约束而形成的有关权利义务、合作内容、合作方式等,并建立一套保障机制与质量评价体系的关联方式,它的主体包括学校、教育机构和用工企业,其合作形式属深度合作。按照企业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深度,中职学校开展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的模式可分为四类:(1)学校与用工企业开展实习安置合作模式;(2)学校与教育机构合作人才培养模式;(3)学校与用工企业合作人才培养模式;(4)学校、教育机构和用工企业三方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职学校开展校企合作采用现代学徒制模式的不多,有部分学校虽然有开展现代学徒制的意愿或已经开始开展合作,但由于尚未有行之有效的合作方案而未能推进合作的深度。在开展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中,培养优质人力资源是各主体相同的系统目标,但由于合作主体不同,相应的合作机制、培养内容、实施特点、目标达成的效果各有不同,存在校企培养平台难搭建、培养过程难一致、评价考核难到位等现象,普遍造成学校热而企业冷、中小微企业热而大型企业冷的现象,制约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工作的开展。
  二、中职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问题分析
  (一)合作目标定位不够一致
  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人才,重视社会价值及长远社会利益。对现代学徒制这种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学校的优势在于能够向学生传授一些普遍、客观、结构明确的理论知识,但由于对企业及行业了解较浅,存在习惯性按照传统思维定式按部就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现象,对合作中校企双方的权责、人才培养的定位模糊。有相当部分学校人员认为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应由企业负全责,在课程甚至管理上完全依赖企业。而与学校合作的无论是教育机构抑或用工企业,其终极目标均是经济利益,优势则是可以通过师带徒的方式向学生传授一些默会性的、经验化的知识。但由于相当一部分合作企业只关注投资效益和经济价值,认为人才培养是学校的职责,不愿参与人才培养过程;认为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过程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培养过程长、培养难度大、培养结果有一定变数,人才使用有风险。以上这些因素对校企合作的定位未达成一致,严重影响校企合作项目的深度开展。
  (二)学徒选拔缺乏标准
  学徒选拔是开展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的首要任务。目前学徒选拔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招生宣传引导及基本面试测试。部分学校及企业为招生人数上规模,学徒选拔简单化,将准入条件降低,甚至只要报名都可以入围,缺乏选拔标准及选拔方法。但部分学生及家长对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期望值过高,在认知上与低门槛入围相矛盾,从而易致使报读学生未能理性分析自身条件是否符合,造成部分条件未达标学生入围后由于实习前达不到用工企业岗位要求而无法正常实习、就业。
  (三)企业与学徒间可信承诺缺乏约束
  培养胜任岗位需求的人才,企业往往需要在三年的培养中花费大量有形与无形成本,尤其是随着技术技能水平的逐渐提升,专业技能的养成必然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企业选定学徒后如未与家长签订《实习就业协议》,则存在较大的风险,容易出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约束力,学习动力不足,未通过岗位考核,无法如期参加实习和就业;或是家长对现代学徒制认识不到位,对开展工学结合的方式不理解,支持孩子随意离岗,甚至盲目阻挠孩子参加工学结合的课程安排;或是企业本身由于经营环境变化或业务转型调整,不能如期安排学徒至对口岗位或用工企业实习就业。缺乏法律约束力,造成学生职业成长受阻,严重影响学校办学质量。
  (四)人才培养缺乏标准
  根据教育部对人才培养要求,人才培养目标应随着地方产业升级对产业人才内涵需求变化而调整。由于很多中职学校对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了解不深入,对专业人才培养概念不够清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只一味沿袭旧教学计划照葫芦画瓢,制订程序不规范、课程观陈旧、专业课程目标模糊、内容更新不及时。在课程开设上依照普通专业思维模式,存在理论重于实践、知识重于技能、课程活动方式单一、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培养目标与岗位对接不够对位等现象,也未能对合作企业提出培养要求。
  企業虽对岗位人才的需求有清晰的了解,但由于企业自身对职业教育研究不深,对教育规律及人才成长规律缺乏理性认知,往往会生搬硬套行业培训资料与做法,未形成系统性育人方案,未能与学校深入研究制订适合学生岗位胜任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
  (五)“双导师”选拔机制尚未形成
  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应配备“双导师”以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导师能力、水平决定学徒的学习与发展情况,导师队伍的稳定性、专业化、职业化极大影响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的有效实施。“双导师”包括校内导师及企业导师,他们专业能力扎实、对行业的发展、对企业岗位标准有较深入的了解。但目前安排参加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的校内专业基础课与普通非现代学徒制的专业任课教师区别不大,校内导师基本按原专业要求授课,校企均未关注其对行业了解程度及专业对口能力水平;企业以笼统的“企业工程师”“企业师傅”之名安排企业导师进校任课,学校对企业导师资质无从考究,其能力水平未能评估,甚至出现随意更换导师现象。以上皆因校企缺乏导师选拔标准、考核及绩效激励等机制所致。   (六)实训基地共建机制未建立
  与学校共建的实训基地是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企业应提供的基础资源。目前存在以下几种现象:一是部分校内实训基地在国家支持下得以陆续建成,但由于学校对行业及产业发展调研不深,了解有限,缺乏行业及企业参与,存在设备与企业生产不接轨、实训教学与岗位技能相关度不高的现象,基地建设缺乏前瞻性。二是部分学校虽然建成实训基地,但由于设备技术要求高,专业教师技术能力不足,造成实训设备闲置,浪费国家资源。三是有部分企业为节省成本,将企业淘汰设备投入学校。虽然可用于设备认知及实训操作,但技能训练时效性及前瞻性欠缺,落后于实际需要。四是企业按校企合作协议投入建成较先进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也存在基地使用、维护与管理的权责问题。以上现象皆由于实训基地共建机制未建立而造成。
  三、解决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问题的“五共”机制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中职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为使该合作模式能够可持续发展,校企双方需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保障合作得到顺利实施。通过对多个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项目成败得失的调研分析,本文提出“人才共育、课程共建、过程共管、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五共”校企合作机制,“人才共育机制”统一系统目标、“课程共建机制”保障系统基础、“过程共管机制”协同系统行为、“风险共担机制”强化系统责任、“成果共享机制”增强系统动力。
  (一)人才共育机制
  企业的实力、能力与企业自身发展目标和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目标匹配是项目合作的基础。每一个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项目的确定首先考虑如何遴选合作企业。通过企业提供的《专业合作方案》及《项目可行性调研与评估报告》,了解企业合作目的、企业人才定位、企业实力及发展空间等是否具备“育人”条件。学校必须深入企业调研并经充分论证,与企业洽谈《校企合作协议》并制订相关附加协议。《校企合作协议》是校企达成人才共育目标的保障,在协议中要明确校企双方的合作内容、权利与责任,凸显校企双主体的功能。
  制订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的《校企合作协议》,共同研讨并确定招生的数量、质量与招生活动组织,制订选拔考核标准、形成人才培养体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并确定课程设置、课时分配及校企导师分工;制订《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制订《学生实习就业协议》,并研究学生考核办法,保障人岗匹配。
  (二)课程共建机制
  在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的专业合作中,课程共建是校企双方把各自所能提供的教育内容按照逻辑主线和相互关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系统,这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的总和,是凸显专业订单式培养特色、实现岗位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体现一个学校的核心力,其中,课程内容包含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两方面。课程要从遵循职业教育、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角度出发,根据企业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进行设置。在课程设置过程中,校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并先由企业提供行业岗位能力要求、行业准入考核标准,然后由校企双方根据学生与学徒的培养要求共同研究制订培养标准,从而设置与岗位标准精准对接、一致匹配的课程。课程要体现实用性与适用性、将理论向实践转换,强化专业综合训练,既要满足企业的需求又要有效地增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果。
  将课程设置与岗位标准对接之后,学校要明确现代学徒制订单式培养专业“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研究思考“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改变传统课程设置中理论重于实践、知识重于技能、教学脱离岗位的现状,修正育人过程的偏差;企业要清楚学校育人规律及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改变急功近利想法,潜心与学校共同育人。由于市场需求瞬息变化,企业需随时关注岗位需求及标准变化,适当调整课程设置,以主动适应动态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以更切实的课程内容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技能人才。
  (三)過程共管机制
  在现代学徒制中,校企合作的订单式培养签订的《校企合作协议》与双主体育人的过程决定着合作项目的结果,因此制订过程共管机制是达成目标的必要手段。首先,配备人员以保障合作项目的良性发展。除安排企业导师到校担任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外,还要安排专人协助学校负责项目的协调与运营;安排职业导师负责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规划培养;安排教官对学生进行准军事化管理,规范学生行为举止。其次,共同建立现代学徒制质量监控体系,进行项目多元化评价。在校企项目合作中,采用量化质量评估等方法分别建立项目监控评估体系、学生岗位胜任力评估体系、实习就业评估体系等。以过程管理为重点,提高合作项目的质量;以持续改进为目标,增进企业、学校、学生及社会的满意度。通过质量评估体系,使学生提前融入企业文化中。
  (四)风险共担机制
  在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中,每一个合作项目需要至少三年的时间,相对于其他项目来说,运营周期长、牵涉行业、企业、学校、学生多方面,工作内容繁杂,风险存在于校企合作项目实施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因此校企要制订风险共担机制,明确责任,这是规避风险的必要措施。第一,制订企业遴选标准及遴选程序。第二,制订项目管理制度,确保企业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明确办学各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尽可能化解和避免在履约过程中带来的各种社会风险;研究并做好合作中的风险分析,做好防范预案;公平、合理、完善、全面地规范双方各自的权利与义务、收益与责任,强化合同履行中的约束机制,切实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第三,学校要尽可能地选择就业领域大的企业合作,增加人才培养的目标岗位方向,将相近的岗位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进行整合,扩展学生就业面,使学生具备行业职业能力。第四,建立校企工作机制。制订有助于项目合作与工作推进的相关制度,在校企开展的活动中做到及时沟通和协商,减少因沟通不畅而影响项目合作的因素,规避校企合作项目的风险,使合作得到顺利、平稳地运行,实现预期目标。   (五)成果共享机制
  現代学徒制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从国家层面来看,符合当前经济形势下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在提升企业发展质量,促进校企良性互动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校企建立合作关系后,在“五共”机制管理下,从学生层面看,学生的自我职业定位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企业“高门槛,高技术,高收入”的岗位订单,使广大学生实现“就好业,好就业,就业好”的目标,精准服务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企业层面看,可低成本获得合格的人力资源,帮助企业缓解招工难、培养成本高、员工缺乏归属感的问题,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使企业效益得到保障,使企业更好地回馈社会,获得更好更多的社会美誉度,宣传自我。从学校层面看,深化校企合作,拓宽学校办学新途径,增强学校办学特色,提升教师的能力水平,为学校创立办学品牌打下基础。从社会层面看,可以助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最大化地创造人口红利。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中职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通过“五共”机制而开展的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规定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契约关系,提出系统运行目标,确定系统互补功能,明确系统工作准则,构建系统运行机制。从逻辑上具有校企目标一致、标准统一、责权分明,使企业真正与学校有机融合。以“契约”为基础,以共赢为目标,形成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从内涵上解决校企合作存在的诸多问题,使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能够真正成为校企合作的灵魂。
  【参考文献】
  [1]黄露,朱海洋,宋立丹.我国现代学徒制研究:热点与趋势——基于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
  [2]陈敦波.现代师徒制培养模式在中职学校的运用与发展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7.
  [3]柳兴国.产业升级背景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8(12).
  [4]孙丽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
  [5]卢子洲,崔钰婷.我国现代学徒制研究领域的现状、问题与前瞻[J].教育与职业,2018(20).
  [6]姜大源.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结构逻辑[J].教育与职业,2017(13).
  [7]关晶,石伟平.现代学徒制为何国际上受青睐[J].职业技术,2014(10).
  【作者简介】韩雪芳(1971— ),女,广西北海人,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责编 李 唐)
其他文献
摘 要:为了提高园艺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培养园艺领域创新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以更好地适应现代园艺产业的需求。文章针对园艺专业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开展研究,结合2021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修订,结合教育部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园艺专业领域课程思政人才培養的目标,建立新的培养方案,增设相关课程,并对以前的课程大纲重新梳理,要求将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编写教学大纲,同时建立一套合
本文针对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学校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创新问题,以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会计专业为例,分析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提出依托校企合作
本文以小小说《香炉》为例论述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提出“整体构思、建构优化、创新实践、反思提升”四步实施策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拓宽思维,抒发个人见解,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进而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
本文针对利用、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助推议题式教学在《文化生活》中的应用问题,提出以《传统文化的继承》一课的议题式教学为例,在对本框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的前提下,挖掘玉林本土传统文化资源并设置母议题及三个子议题,通过“议题描述”“议题再描述”“议题辩论”,在“推荐玉林传统文化”“探寻玉林八音文化的前世今生”“辨析玉林八音文化的是与非”的议题情境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本文基于高中地理新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要求,提出开展特定区域主题式情境教学的方法:基于课程标准,确定新课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基于教学重难点和区域典型特征,选
本文分析主题式学习的概念与关键节点,以《明清君权强化与盛世危机》教学为例,论述高中历史主题式学习的实践策略,从课前准备、教学设计、实践建议等三方面进行阐述,以寻求高
【摘 要】本文阐述中职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路径,提出班级特色文化主要是从班级制度文化、物质文化、活動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四个层面进行建设,以学校规章制度为宗旨,构建中职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内容;以特色民族文化为切入点,创设中职班级物质文化硬环境;以充满民族特色的实践活动为载体,拓宽中职班级文化活动的广度;以网络为渠道,开发中职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多元化媒体资源。  【关键词】中职班级 特色文化 建设路径  目前
【摘 要】本文针对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展开研究,提出为学生引入信息化的学习资源,搭建信息化的学习平台,并以网络测试、网络平台的创建等方式,优化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形式,以强化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素养。  【关键词】信息化 中职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实施策略  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学生未来进行职业的选择和规划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让学生对社会的职业形势有一个基本了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
本文分析职业院校动漫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明确"一体化教学"概念与实施的必要性,认为要结合地域文化背景创设教学情境,并构建"场景—过程—结果"三个维度的教学实施的基本框架,提出运用广西壮族元素"绣球、铜鼓"制作三维建模的道具、运用广西壮族特色女孩的"头饰、服饰、角色骨骼和蒙皮"创作三维角色的动画、运用VR脚本完成壮族女孩的VR场馆初体验等教学建议,推进融合广西民族元素的情境创设在动漫专业一体化教学中
【摘 要】本文针对艺术类中职学校不同专业的特点,提出对不同专业采取不同的经典诗文诵读教学方法:舞蹈专业采取“情境体验法”,戏曲专业采取“角色扮演法”,声乐专业采取“奏乐演唱法”,美术专业采取“绘画感悟法”,旨在利用专业优势辅助经典诗文诵读教学,提高经典诗文诵读教学效果。  【关键词】艺术 中职 经典诗文 教学  艺术类的中职学校开设了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传统专业,如戏曲、舞蹈、杂技、声乐等。经典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