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首先教师要营造创新思维能力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创新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开拓思路,诱导质疑,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创新兴趣;主动参与;思维的发散性
当前,数学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总趋势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它的特色表现在思维活动的多向性,能够开启智慧,挖掘深层信息,创造出新的思路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重点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品质,积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与实际问题。
一、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是前提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二、 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数学来源于生活,对于一些实际问题,有些同学亲身体验过,因此当老师提供具有实际意义的背景材料时,他们会跃跃欲试,兴味盎然。例如:A、B两点被池塘隔开,又无法直接测得这两点的距离,现有测量尺和测角仪,你能设计出几种测量的方法?同学们都积极思考,动手画图设计,结果都争先恐后说自己想出的方法。有的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有的利用三角形全等,有的利用三角形相似,还有的利用三角函数、矩形等,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生在感兴趣的实例中,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三、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激发探索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心理学告诉我们,“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即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探索者,而在中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展开思维的翅膀,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意鼓励、培植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索热情。
1. 创设情境,诱发动机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内驱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教师如何诱发学生的创造的动机,激活其思维,让学生在精神愉快的状态下去发现问题,寻找规律,解决问题,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的思维朝活跃、变通、寻异的方向发展。
2. 巧妙设计问题,揭示思维过程“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只有精心设置各种教学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如:在讲角的平分线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引入:“一座工厂离公路与铁路的交叉处300米,且到公路与铁路的距离相等,你能找到它的正确位置吗?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研究角平分线的重要性质。”这种巧设悬念的方法,起到了诱发动机逐步揭示思维过程的功效。
四、 拓展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徐治利教授曾指出:创造能力=知识量×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具有多变性、开放性的特点,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教学中,教师的“导”,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进行生动有趣的“活动”,留给学生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充分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在过程中“学会”并“会学”,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得到主体的智力发展。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的思维活跃,教师的思维更应开放。
例:⊙O1与⊙O2外切于点T,PT是其内公切线,AB为外公切线,且A、B为切点,AB与PT相交于点P,根据所给的已知条件及线段,你能推出哪些结论?并选择其一加以证明。此题想象的空间是广阔的,思维是开放的。这样一个并不复杂的基本图形(切点三角形△TAB),可以写出许多层次不同的结论。但是,通过不断思考,互相启发,多数学生只能写出其中的部分结论,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边、角、相似及存在的相等关系式等方面归纳出以上结论。(应根据学生写出的结论的难易程度,给出不同的评价。)
这类题具有很强的严密性和发散性,通过训练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一个广阔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类题的题设与结论不匹配,需要周密思考,恰当运用数学知识去发挥、探索、推断,从而得到多个结果。此类题往往称为“开放型”试题,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对素质教育的深化、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作用。
五、 诱导质疑,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多方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展其创新思维。
1. 给学生提供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上,教师应尽可能给学生留一定的思维时间,让有潜质的学生充分展示数学才华,尤其是在处理完典型例题和习题之后,一般要给学生留3~5分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提问。
2. 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肯定学生的独特见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疑问让学生参与讨论,发挥学生的见解能力,允许不同意见、不同方法,教师肯定学生的方法和见解,增强学生的自信。这种师生民主探讨,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而且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多方面的,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学生的主体参与,使教学成为学生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要允许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的存在,允许观点碰撞、思考争论、比较鉴别。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创新兴趣;主动参与;思维的发散性
当前,数学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总趋势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它的特色表现在思维活动的多向性,能够开启智慧,挖掘深层信息,创造出新的思路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重点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品质,积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与实际问题。
一、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是前提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二、 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数学来源于生活,对于一些实际问题,有些同学亲身体验过,因此当老师提供具有实际意义的背景材料时,他们会跃跃欲试,兴味盎然。例如:A、B两点被池塘隔开,又无法直接测得这两点的距离,现有测量尺和测角仪,你能设计出几种测量的方法?同学们都积极思考,动手画图设计,结果都争先恐后说自己想出的方法。有的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有的利用三角形全等,有的利用三角形相似,还有的利用三角函数、矩形等,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生在感兴趣的实例中,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三、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激发探索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心理学告诉我们,“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即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探索者,而在中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展开思维的翅膀,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意鼓励、培植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索热情。
1. 创设情境,诱发动机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内驱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教师如何诱发学生的创造的动机,激活其思维,让学生在精神愉快的状态下去发现问题,寻找规律,解决问题,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的思维朝活跃、变通、寻异的方向发展。
2. 巧妙设计问题,揭示思维过程“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只有精心设置各种教学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如:在讲角的平分线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引入:“一座工厂离公路与铁路的交叉处300米,且到公路与铁路的距离相等,你能找到它的正确位置吗?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研究角平分线的重要性质。”这种巧设悬念的方法,起到了诱发动机逐步揭示思维过程的功效。
四、 拓展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徐治利教授曾指出:创造能力=知识量×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具有多变性、开放性的特点,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教学中,教师的“导”,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进行生动有趣的“活动”,留给学生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充分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在过程中“学会”并“会学”,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得到主体的智力发展。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的思维活跃,教师的思维更应开放。
例:⊙O1与⊙O2外切于点T,PT是其内公切线,AB为外公切线,且A、B为切点,AB与PT相交于点P,根据所给的已知条件及线段,你能推出哪些结论?并选择其一加以证明。此题想象的空间是广阔的,思维是开放的。这样一个并不复杂的基本图形(切点三角形△TAB),可以写出许多层次不同的结论。但是,通过不断思考,互相启发,多数学生只能写出其中的部分结论,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边、角、相似及存在的相等关系式等方面归纳出以上结论。(应根据学生写出的结论的难易程度,给出不同的评价。)
这类题具有很强的严密性和发散性,通过训练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一个广阔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类题的题设与结论不匹配,需要周密思考,恰当运用数学知识去发挥、探索、推断,从而得到多个结果。此类题往往称为“开放型”试题,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对素质教育的深化、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作用。
五、 诱导质疑,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多方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展其创新思维。
1. 给学生提供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上,教师应尽可能给学生留一定的思维时间,让有潜质的学生充分展示数学才华,尤其是在处理完典型例题和习题之后,一般要给学生留3~5分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提问。
2. 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肯定学生的独特见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疑问让学生参与讨论,发挥学生的见解能力,允许不同意见、不同方法,教师肯定学生的方法和见解,增强学生的自信。这种师生民主探讨,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而且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多方面的,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学生的主体参与,使教学成为学生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要允许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的存在,允许观点碰撞、思考争论、比较鉴别。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