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全面变革,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也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给人们带来经济实惠和富裕生活,带来生活观念、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带来生活节奏的变化,同时也带来社会心态和个体心态的变化。
一、社会转型期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社会转型期使人们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成长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小学生,自然会受其影响,有着独特的心理烙印。社会转型期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可概括为“三强三弱”。
1.自我意识强,利他动机弱
受社会转型期大环境的影响,现在中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强,自我认同感强,而他们心目中的利他动机则相对弱化。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十分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和自我发展变化,十分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要求别人理解自己,心智指向自我,形成个人本位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在日常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在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常常奉行“个性至上”和“唯我独尊”,一味追求“以我为中心”和“自我表现”,我行我素,很少考虑“别人的存在”,从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忽略“他人的利益”,心目中缺少“利他动机和意识”,甚至有不乐助人、极端自私的狭隘心态和行为表现。
2.竞争意识强,合作心理弱
受市场经济激烈竞争意识的影响,中小学生竞争意识相当强烈,而合作心理、协作精神、团队意识却相对弱化。在竞争意识的驱动下,有的学生在思想上追求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崇拜胜者的心理非常严重;有的学生在心态上追求个性张扬、寻求人性猖狂,实际是心态浮躁;有的学生在行为表现上片面看重金钱,片面追逐成就,片面强调个人回报;有的学生在生活中追求享受、攀比消费、赶超潮流;甚至一些学生“嫉妒心膨胀”,对他人成功产生仇视。与此同时,许多学生缺乏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往往将个人竞争意识凌驾于团队法则之上,将个人名利放在集体名利之上,忽视集体目标、共同利益,忽视协作的重要性,导致团队忠诚感相对欠缺、合作心理相对弱化。
3.叛逆心理强,情绪管理弱
学生处于青春叛逆期,逆反心理较为严重,再加上受改革开放多元价值取向的影响,不崇拜权威,不信奉教条,不畏惧管束,不听信教导,不信服他人。叛逆心理强烈,而情绪管理能力却相对薄弱。主要表现为:听不进家长的劝导和老师的教育,敌视学校的纪律规定,看不惯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往往在言行表现上出现“偏激现象”,产生与家长、老师对着干的行为表现。同时,由于心理年龄、社会阅历的原因,学生情绪管理能力较弱,自控能力较低,心理耐挫力较差,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或遇到困难挫折,就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心理危机和极端行为。
二、中小学生心理特点的成因分析
1.主观原因
身处青春期的中小学生,其生理和心理都处于发展过渡时期,身心上的“两需要”带来心理上的“两矛盾”。“两需要”指学生的性心理需要和独立性需要。“两矛盾”指青春期性心理需要与社会角色、社会规范的矛盾;独立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社会管束的矛盾。
矛盾之一: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上的成熟带来性心理需要,出现了各种现象和行为表现,如喜欢异性、早恋、偷窥、自慰等。但身为学生,生活上不能自立的社会角色,以及学校纪律、社会规范对其性心理需要的约束,使他们不得不面对内心的压抑,产生心理冲突。
矛盾之二:随着心理年龄的增长,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独立性需要日益强烈。不喜欢他人管束,不喜欢长辈的约束,但又往往缺乏自力更生的能力,缺乏是非判断能力,缺乏管理自己学习、生活和情绪及行为的能力。这种独立性需要只能受制于社会地位、屈从于社会管束,必然造成内心的冲突和矛盾。
2.客观原因
(1)社会环境
学生成长过程中,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可归纳为“两诱惑、三压力”。
“两诱惑”是指物质上的诱惑和精神上的诱惑。一方面,转型期社会物资丰富,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但是,社会上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社会上崇富心理日益滋长,物欲横流,攀比阔气,讲究享乐,追求物质生活的价值观念,对于刚进入青春期、人生阅历尚浅的学生来说,难免产生极大诱惑。与此同时,西方人性解放思潮的入侵,社会黄赌毒嫖的污染,对人生价值观尚未定型、人生目标定位尚在选择的学生来说,难免产生精神层面上的诱惑。“两诱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发展。
“三压力”是指学生面临着的学习与升学压力、社会高期望压力、社会竞争压力。一是由于不公平的教育体制、不足的优质教育资源、以升学率为衡量标准的教育模式、以学习成绩为唯一衡量标准的评价方式,给学生带来学习与升学的巨大压力。二是读名牌大学、学热门专业、择优厚待遇岗位等的社会、学校、家庭的厚望和期待,造成了学生心理的巨大压力。三是社会转型期的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往往通过家长迁移到学生身上。许多家长将竞争中自己未能实现的事业、未曾达到的爱好追求,转嫁给孩子,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三压力”严重影了响孩子的身心发展。
(2)家庭教育
学生处于身心成长期、心理叛逆期和教育关键期,而许多家长又刚好处于更年期,导致家庭教育时常处于“针尖对麦芒”的状态,再加上家庭教育的缺位和失准,出现了许多问题学生。现在的中小学生,其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因素可概括为“一溺爱、两缺位、两失准”。
“一溺爱”是指学生成长过程受到过分宠爱因素的影响。由于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将孩子视为宝贝,对子女百般宠爱、百依百顺、过分呵护、过分迁就、过分放纵,使孩子娇生惯养,造成孩子娇气、霸道、自私、脆弱的个性特征。
“两缺位”指学生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缺位和艰苦磨炼教育缺位。在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工作日益繁忙的情况下,很多家庭如富二代家庭、留守儿童家庭、外来工子女家庭、单亲子女家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家庭教育缺位问题。由于生活富裕和独生子女的原因,家长对子女没有严格要求,导致艰苦磨炼教育缺位。
“两失准”指学生成长过程中,家长正面临榜样教育的失准和家庭教育方式的失准。第一,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转型大背景下,家长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是非观念模糊不清,言传身教的正面榜样教育影响力失准,甚至是负面影响。第二,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存在不同程度的教育方式失准。往往出现极端教育方式,不是放任自流,就是棍棒交加,学生恶劣的成长环境严重影响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
(3)学校教育
受人本教育思想的影响,受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受家长维权意识的影响,当前的学校教育和管理面临着“两惧怕”和“两忽视”的困局。
“两惧怕”指教育主导者惧怕教育主体者(老师怕学生)和教育管理者惧怕监护者(学校怕家长)。在人本教育思想主导下,教育过分强调宽松环境和氛围,学校出现“惧生现象”的尴尬:老师怕调皮的学生,成为弱势群体,不想当班主任;体育老师不敢教单杠双杠、游泳,怕出危险和负责任;德育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不敢严格要求学生;班主任不愿组织学生开展校外活动;学校怕告状的家长,无论如何学校都要赔礼道歉
一、社会转型期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社会转型期使人们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成长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小学生,自然会受其影响,有着独特的心理烙印。社会转型期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可概括为“三强三弱”。
1.自我意识强,利他动机弱
受社会转型期大环境的影响,现在中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强,自我认同感强,而他们心目中的利他动机则相对弱化。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十分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和自我发展变化,十分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要求别人理解自己,心智指向自我,形成个人本位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在日常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在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常常奉行“个性至上”和“唯我独尊”,一味追求“以我为中心”和“自我表现”,我行我素,很少考虑“别人的存在”,从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忽略“他人的利益”,心目中缺少“利他动机和意识”,甚至有不乐助人、极端自私的狭隘心态和行为表现。
2.竞争意识强,合作心理弱
受市场经济激烈竞争意识的影响,中小学生竞争意识相当强烈,而合作心理、协作精神、团队意识却相对弱化。在竞争意识的驱动下,有的学生在思想上追求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崇拜胜者的心理非常严重;有的学生在心态上追求个性张扬、寻求人性猖狂,实际是心态浮躁;有的学生在行为表现上片面看重金钱,片面追逐成就,片面强调个人回报;有的学生在生活中追求享受、攀比消费、赶超潮流;甚至一些学生“嫉妒心膨胀”,对他人成功产生仇视。与此同时,许多学生缺乏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往往将个人竞争意识凌驾于团队法则之上,将个人名利放在集体名利之上,忽视集体目标、共同利益,忽视协作的重要性,导致团队忠诚感相对欠缺、合作心理相对弱化。
3.叛逆心理强,情绪管理弱
学生处于青春叛逆期,逆反心理较为严重,再加上受改革开放多元价值取向的影响,不崇拜权威,不信奉教条,不畏惧管束,不听信教导,不信服他人。叛逆心理强烈,而情绪管理能力却相对薄弱。主要表现为:听不进家长的劝导和老师的教育,敌视学校的纪律规定,看不惯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往往在言行表现上出现“偏激现象”,产生与家长、老师对着干的行为表现。同时,由于心理年龄、社会阅历的原因,学生情绪管理能力较弱,自控能力较低,心理耐挫力较差,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或遇到困难挫折,就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心理危机和极端行为。
二、中小学生心理特点的成因分析
1.主观原因
身处青春期的中小学生,其生理和心理都处于发展过渡时期,身心上的“两需要”带来心理上的“两矛盾”。“两需要”指学生的性心理需要和独立性需要。“两矛盾”指青春期性心理需要与社会角色、社会规范的矛盾;独立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社会管束的矛盾。
矛盾之一: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上的成熟带来性心理需要,出现了各种现象和行为表现,如喜欢异性、早恋、偷窥、自慰等。但身为学生,生活上不能自立的社会角色,以及学校纪律、社会规范对其性心理需要的约束,使他们不得不面对内心的压抑,产生心理冲突。
矛盾之二:随着心理年龄的增长,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独立性需要日益强烈。不喜欢他人管束,不喜欢长辈的约束,但又往往缺乏自力更生的能力,缺乏是非判断能力,缺乏管理自己学习、生活和情绪及行为的能力。这种独立性需要只能受制于社会地位、屈从于社会管束,必然造成内心的冲突和矛盾。
2.客观原因
(1)社会环境
学生成长过程中,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可归纳为“两诱惑、三压力”。
“两诱惑”是指物质上的诱惑和精神上的诱惑。一方面,转型期社会物资丰富,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但是,社会上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社会上崇富心理日益滋长,物欲横流,攀比阔气,讲究享乐,追求物质生活的价值观念,对于刚进入青春期、人生阅历尚浅的学生来说,难免产生极大诱惑。与此同时,西方人性解放思潮的入侵,社会黄赌毒嫖的污染,对人生价值观尚未定型、人生目标定位尚在选择的学生来说,难免产生精神层面上的诱惑。“两诱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发展。
“三压力”是指学生面临着的学习与升学压力、社会高期望压力、社会竞争压力。一是由于不公平的教育体制、不足的优质教育资源、以升学率为衡量标准的教育模式、以学习成绩为唯一衡量标准的评价方式,给学生带来学习与升学的巨大压力。二是读名牌大学、学热门专业、择优厚待遇岗位等的社会、学校、家庭的厚望和期待,造成了学生心理的巨大压力。三是社会转型期的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往往通过家长迁移到学生身上。许多家长将竞争中自己未能实现的事业、未曾达到的爱好追求,转嫁给孩子,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三压力”严重影了响孩子的身心发展。
(2)家庭教育
学生处于身心成长期、心理叛逆期和教育关键期,而许多家长又刚好处于更年期,导致家庭教育时常处于“针尖对麦芒”的状态,再加上家庭教育的缺位和失准,出现了许多问题学生。现在的中小学生,其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因素可概括为“一溺爱、两缺位、两失准”。
“一溺爱”是指学生成长过程受到过分宠爱因素的影响。由于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将孩子视为宝贝,对子女百般宠爱、百依百顺、过分呵护、过分迁就、过分放纵,使孩子娇生惯养,造成孩子娇气、霸道、自私、脆弱的个性特征。
“两缺位”指学生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缺位和艰苦磨炼教育缺位。在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工作日益繁忙的情况下,很多家庭如富二代家庭、留守儿童家庭、外来工子女家庭、单亲子女家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家庭教育缺位问题。由于生活富裕和独生子女的原因,家长对子女没有严格要求,导致艰苦磨炼教育缺位。
“两失准”指学生成长过程中,家长正面临榜样教育的失准和家庭教育方式的失准。第一,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转型大背景下,家长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是非观念模糊不清,言传身教的正面榜样教育影响力失准,甚至是负面影响。第二,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存在不同程度的教育方式失准。往往出现极端教育方式,不是放任自流,就是棍棒交加,学生恶劣的成长环境严重影响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
(3)学校教育
受人本教育思想的影响,受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受家长维权意识的影响,当前的学校教育和管理面临着“两惧怕”和“两忽视”的困局。
“两惧怕”指教育主导者惧怕教育主体者(老师怕学生)和教育管理者惧怕监护者(学校怕家长)。在人本教育思想主导下,教育过分强调宽松环境和氛围,学校出现“惧生现象”的尴尬:老师怕调皮的学生,成为弱势群体,不想当班主任;体育老师不敢教单杠双杠、游泳,怕出危险和负责任;德育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不敢严格要求学生;班主任不愿组织学生开展校外活动;学校怕告状的家长,无论如何学校都要赔礼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