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性格色彩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测试分析

来源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gsmall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性格色彩学是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桥梁,能够帮助教师与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良好的关系.以某民办医学院校2021年春季部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调查与测试为例,从性格色彩学角度,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据此进行学生情绪管理和自我调节工作,并对具有红、黄、绿、蓝四种性格特征的学生,给出了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意识、抵抗挫折和压力的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的建议.
其他文献
近两年,重大主题电视剧受到业界和观众的普遍赞誉,其优秀作品的“出圈”离不开思想的深邃与艺术的精湛,而艺术水平的提高从某种角度得益于创作者立足中国传统文化,从传统美学与哲学体系中汲取创作灵感,将中国传统艺术意境理论创造性地加以运用,从有形的“象”触及审美的“气”再到无形的“道”,又巧妙融入时代精神之“德”,使得作品具有强劲而深入人心的影像力量.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都市青年男女的生活大多被工作所占据,生活节奏较为单调,如何与人邂逅、相处及交往,成为当下青年普遍关心的话题,而恋爱观察类综艺节目恰好为观众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本文分析了恋爱观察类综艺节目的 创作特征、主要问题和发展对策,为此类节目的 良性传播提供思考.
《画语录》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而深刻的绘画美学著作,不仅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而且被译介和推广到多个国家,受到众多海外绘画专家的关注.从《画语录》术语的“生生”特点入手,可以考察中国画论术语的“生生”之美在译文中的还原情况.研究发现,王宏印的译文在三种译本中最具“生生”之美,其译作折射出了中国画论的主体之美、客体之美、自成之美、创生之美和重构之美.
古代书院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积淀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法.其中,“教训合一”、自主自修的启发式教学、教研结合等方法,对高校中文专业“文学概论”课程教学,有很强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重倡书院式教学法,有助于破解“文学概论”课难教与难学的困境,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文科人才.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非常重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次引经据典,汇聚成了涵盖国家、社会、个人等方面内涵丰富的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未来走向,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为增强中华儿女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的学理支撑和实践导向,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从1998年至今,我国的学院派网络文学批评围绕网络文学进行了一系列的研讨、论争与探索,在二十多年的行程中,大体经历了发轫期,探索中渐进期,强劲展开期,规模化、体系化发展期,并越来越清晰地显露出自己的形态、特点与意义.将学院派网络文学批评的面貌历时地描述出来,检视其二十多年间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正是为了使其进一步完善并在网络文学未来的发展进程中发挥更积极有效的作用.
影视作品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媒介技术空前发达、文化呈现更加多元的当代语境下,民族题材电视剧如何在百花齐放的电视剧中彰显特色、如何在刻画多姿多彩民族风光的同时参与到中华民族社会文化的构建中?本文尝试在当代语境下通过分析民族题材电视剧自身的艺术风格及价值表达,探讨民族文化传承传播的路径.
新冠疫情的暴发凸显了数字社会环境下劳动者数字素养的重要性.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重要的人才力量,其数字素养应在高等教育阶段得到唤醒与厚植.作为培育大学生数字素养的主体,高校图书馆可以从四个维度对此进行探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数字素养培育;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普适性”数字素养;赓续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以大学生数字素养的本土化培养模式为全球数字素养教育提供中国案例和中国经验.
用人单位对美术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考量,主要体现在综合文化素养、专业实操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毕业生在这三方面存在弊端,如就业预期缺乏明确职业生涯规划,加之近年美术院校毕业生人才内卷化,导致毕业生就业面临亟待解决的危机.对辽宁省部分美术院校毕业生近年就业数据进行研判,分析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就业的主要考量因素,掌握毕业生基本就业状况,总结出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以培育非认知技能、深化校企合作、提高综合素质、实施全程化就业指导,作为就业对策研究切入点,提出解决问题之道,力图帮助毕业生走出就业困境.
本文从“情本体论”出发,通过分析近年优秀电视剧中的情感表达方式,探讨电视剧与情本哲学之情本体之间的关系,通过李泽厚先生提出的审美三形态——“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分析电视剧中的形式之美、形象之美和意味之美,以及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