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人生在世,没有谁可以离群索居,我们总要与他人发生这样那样千丝万缕的联系。离开了人际交往,不用说生活得幸福,就连活着都是奢望。为了活得开心愉悦,谁不渴望为自己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呢?
谈到人际关系,最直接的话题便涉及情感和利益,竞争与合作,索取与奉献,人际关系中的诸多矛盾无不与此有关。怎样看待人情和功利?怎样理解竞争之后还要合作?面对人生来自人际关系的种种困扰,我们该怎样走过?
在我居住的校园里,竖立着整排整排的银杏树,秋风吹起的时候,落叶就会在路上铺就一层金黄。晚饭后,我和朋友踩着银杏叶散步。她向我抱怨世风不古,人与人之间每每虚与委蛇,利字当头,人际关系中再也难寻觅到纯真的情感。寻找和建立理想的人际关系,曾经是我和这位大学同学共同的理想。不同的是,朋友至今还在寻找,而我很快就发现真实的人际关系“是什么样子”,懂得了不能期盼人际关系“应当是什么样子”。
精神上完美无缺的契合,物质上无所保留的奉献,没有盘算计较,全凭一腔真情,宽容友好地待人,这是人们心中最理想的人际状态。从小所聆听的教诲,阅读的书籍以及电影故事,齐心合力地把我们导向这样的误区。
可现实不是这个样子的。实际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永远脱不开若隐若现的利益筹算,绕不过无边无界的物质欲求,不管你承不承认,这才是真相。况且物质利益乃是生存的基础,此“皮”不存,良好的人际关系又当附于何处?可惜我们所受的教育,让我们把只能作为追求的理想典范,当做了可供依循的现实轨迹,于是人际关系上“翻车出轨”也就在所难免了。如果一味地愤世嫉俗,最后当然只能落得个“斯人独憔悴”。只有在真情和功利之间寻找一个优美的黄金分割点,才是获得好人缘的不二法门。
奢望人人都情感无私,无所保留地奉献,这种要求太过分。人在年轻时,感情上容易走极端,往往觉得关系不到“割头换颈”的地步,
就不算是真正的朋友。长大了,人们肩上担起了诸多的责任,才发现谁也不是无家无业,无牵无挂,要求对方无所保留,是不体谅对方。反之,要求自己无所保留,不仅是苛求自己,还是对亲人的无情。每个人都不过是一艘小船,在风浪中颠簸前行,当疾风暴雨来临时,互扶、互助固然重要,自我保全也是人之常情。属于人之常情的东西,难道不值得体谅和理解吗?谁也不是阿拉丁神灯,永远在你最需要的时候点亮,这是人际交往中首先应当明白的道理。明白了这一点,就不会对别人有非分的要求,更不会在要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愤世嫉俗,甚至对人情、人生产生怀疑。
感情和利益并非水火不相容,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想想我们现实的人际圈,特别是工作中建立的人际关系,是不是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利益往来中慢慢培养了感情?再想想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儿”,如果有了一起共事的经历,是不是更增进相互了解,能巩固感情呢?功利目的的渗入,并不能说明感情烟消云散,有时反而能为真情注入持久的养分。我倾向于把人际关系解释为一种“生存同盟”,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做任何事情都无往而不利,我们需要朋友,需要帮助,需要万事皆备时那一股小小的“东风”。既然谁也做不到离群索居,那就手搭手地向前走,有伴总是好过于形单影只。扪心自问,你愿意牵的那只手,是坚强有力,能在关键的时候拉你一把呢?还是孱弱无力,总是加重你的负担呢?你当然愿意选择前者,那又何必苛求别人?!
趋利避害乃人之天性也。朋友层次不同,“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居深山车马喧”,“人一走,茶就凉”,这样的描述生动却显得极端了一些,让人很难接受。我们不妨换一种思路,把人际交往中所建立的关系分成多个层次:患难中的真情弥足珍贵,如果我们恰巧处于人生的低谷,留下来陪你的人,自然是人际关系中难得的知己;但同时,趋利避害也是人之天性,只要没有落井下石,就不算跌破道德的底线,这种人,仍然可以交往;至于那些落井下石、损人利己的人,那就弃之如敝屣吧,对你又有什么损失呢?
人际交往中含有功利目的,当属世间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为什么有的人就是无法接受这一点呢?那是因为完美心理在作祟。不能容忍美丽的事物有所缺憾,是一种普遍的心态。对许多人来说,追求尽善尽美是“理所当然”的。但他们从未想过,正是这种“理所当然”的生活态度,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世界上的事情,并不是非黑即白,在黑与白之间,还有深深浅浅的灰色地带。刻板地运用书本上的道理,不懂得让“铁性”的原则在生活中弹性地施展,这种态度,给本应当轻松面对的人际关系带来了不应有的负担。就像我这位朋友,她的不切实际的寻觅,必然会带来两种后果:要么是归咎于别人,最后孤立了自己;要么是怀疑自己,在痛苦的自我否定中煎熬。解决的办法很简单:承认现实,容忍瑕疵的存在。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朋友的寻觅也并非毫无价值。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对纯真关系的渴求,是我们这个社会得以良性运转的动力和润滑剂。但同时我们也应当承认和接受功利目的在人际交往中的无处不在。一个人完全可以追求一种更为道德、更为圣洁、更为理想的人际关系,展示人性的崇高和优越;但他也可以在不违反基本道德要求的前提下,选择互惠互利的人际关系,只要他的这种追求不损害其他人的合理追求,这就是底线。
我国古代有一位圣人和一位智者。圣人是孔子,他说“行圆志方”,处理人际关系时确实需要一定的灵活性,这并不影响你在心灵深处保留一泓清澈。智者是老子,他说“水至清则无鱼”,你是愿意面对一潭清水而永远丧失临渊垂钓之乐呢,还是在略含泥沙的河流中看鱼儿“逐其流而扬其波”?在真情和功利之间寻找一个优美的黄金分割点吧,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被你握在手中了。
谈到人际关系,最直接的话题便涉及情感和利益,竞争与合作,索取与奉献,人际关系中的诸多矛盾无不与此有关。怎样看待人情和功利?怎样理解竞争之后还要合作?面对人生来自人际关系的种种困扰,我们该怎样走过?
在我居住的校园里,竖立着整排整排的银杏树,秋风吹起的时候,落叶就会在路上铺就一层金黄。晚饭后,我和朋友踩着银杏叶散步。她向我抱怨世风不古,人与人之间每每虚与委蛇,利字当头,人际关系中再也难寻觅到纯真的情感。寻找和建立理想的人际关系,曾经是我和这位大学同学共同的理想。不同的是,朋友至今还在寻找,而我很快就发现真实的人际关系“是什么样子”,懂得了不能期盼人际关系“应当是什么样子”。
精神上完美无缺的契合,物质上无所保留的奉献,没有盘算计较,全凭一腔真情,宽容友好地待人,这是人们心中最理想的人际状态。从小所聆听的教诲,阅读的书籍以及电影故事,齐心合力地把我们导向这样的误区。
可现实不是这个样子的。实际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永远脱不开若隐若现的利益筹算,绕不过无边无界的物质欲求,不管你承不承认,这才是真相。况且物质利益乃是生存的基础,此“皮”不存,良好的人际关系又当附于何处?可惜我们所受的教育,让我们把只能作为追求的理想典范,当做了可供依循的现实轨迹,于是人际关系上“翻车出轨”也就在所难免了。如果一味地愤世嫉俗,最后当然只能落得个“斯人独憔悴”。只有在真情和功利之间寻找一个优美的黄金分割点,才是获得好人缘的不二法门。
奢望人人都情感无私,无所保留地奉献,这种要求太过分。人在年轻时,感情上容易走极端,往往觉得关系不到“割头换颈”的地步,
就不算是真正的朋友。长大了,人们肩上担起了诸多的责任,才发现谁也不是无家无业,无牵无挂,要求对方无所保留,是不体谅对方。反之,要求自己无所保留,不仅是苛求自己,还是对亲人的无情。每个人都不过是一艘小船,在风浪中颠簸前行,当疾风暴雨来临时,互扶、互助固然重要,自我保全也是人之常情。属于人之常情的东西,难道不值得体谅和理解吗?谁也不是阿拉丁神灯,永远在你最需要的时候点亮,这是人际交往中首先应当明白的道理。明白了这一点,就不会对别人有非分的要求,更不会在要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愤世嫉俗,甚至对人情、人生产生怀疑。
感情和利益并非水火不相容,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想想我们现实的人际圈,特别是工作中建立的人际关系,是不是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利益往来中慢慢培养了感情?再想想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儿”,如果有了一起共事的经历,是不是更增进相互了解,能巩固感情呢?功利目的的渗入,并不能说明感情烟消云散,有时反而能为真情注入持久的养分。我倾向于把人际关系解释为一种“生存同盟”,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做任何事情都无往而不利,我们需要朋友,需要帮助,需要万事皆备时那一股小小的“东风”。既然谁也做不到离群索居,那就手搭手地向前走,有伴总是好过于形单影只。扪心自问,你愿意牵的那只手,是坚强有力,能在关键的时候拉你一把呢?还是孱弱无力,总是加重你的负担呢?你当然愿意选择前者,那又何必苛求别人?!
趋利避害乃人之天性也。朋友层次不同,“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居深山车马喧”,“人一走,茶就凉”,这样的描述生动却显得极端了一些,让人很难接受。我们不妨换一种思路,把人际交往中所建立的关系分成多个层次:患难中的真情弥足珍贵,如果我们恰巧处于人生的低谷,留下来陪你的人,自然是人际关系中难得的知己;但同时,趋利避害也是人之天性,只要没有落井下石,就不算跌破道德的底线,这种人,仍然可以交往;至于那些落井下石、损人利己的人,那就弃之如敝屣吧,对你又有什么损失呢?
人际交往中含有功利目的,当属世间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为什么有的人就是无法接受这一点呢?那是因为完美心理在作祟。不能容忍美丽的事物有所缺憾,是一种普遍的心态。对许多人来说,追求尽善尽美是“理所当然”的。但他们从未想过,正是这种“理所当然”的生活态度,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世界上的事情,并不是非黑即白,在黑与白之间,还有深深浅浅的灰色地带。刻板地运用书本上的道理,不懂得让“铁性”的原则在生活中弹性地施展,这种态度,给本应当轻松面对的人际关系带来了不应有的负担。就像我这位朋友,她的不切实际的寻觅,必然会带来两种后果:要么是归咎于别人,最后孤立了自己;要么是怀疑自己,在痛苦的自我否定中煎熬。解决的办法很简单:承认现实,容忍瑕疵的存在。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朋友的寻觅也并非毫无价值。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对纯真关系的渴求,是我们这个社会得以良性运转的动力和润滑剂。但同时我们也应当承认和接受功利目的在人际交往中的无处不在。一个人完全可以追求一种更为道德、更为圣洁、更为理想的人际关系,展示人性的崇高和优越;但他也可以在不违反基本道德要求的前提下,选择互惠互利的人际关系,只要他的这种追求不损害其他人的合理追求,这就是底线。
我国古代有一位圣人和一位智者。圣人是孔子,他说“行圆志方”,处理人际关系时确实需要一定的灵活性,这并不影响你在心灵深处保留一泓清澈。智者是老子,他说“水至清则无鱼”,你是愿意面对一潭清水而永远丧失临渊垂钓之乐呢,还是在略含泥沙的河流中看鱼儿“逐其流而扬其波”?在真情和功利之间寻找一个优美的黄金分割点吧,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被你握在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