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媒体“四化” 服务学生观察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an_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国家对教育投入不断增加,许多学校已经配置了先进的多媒体设备。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其实很多时候如果教师能逆向思考,运用化动为静、化实为虚、化夷为险、化繁为简等技巧,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强大优势,就能使演示效果更优化,从而提升学生观察的实效。
  一、化动为静,让观察更深入
  “动”比“静”更容易引起学生关注,让静止的东西动起来,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多媒体的拿手好戏。如在《水的变化》一课,通过自制的课件来模拟水的三态变化,远比用教材上静止的图片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但对于本身运动着的物体,或实验课件中的运动,由于运动转瞬即逝,学生根本无法仔细观察,这时我们需要把运动“停止”下来,凝固“瞬间”,以便对物体做深入观察。如《小车的运动》,学生虽然进行了分组实验,但由于小车在斜坡上冲下来速度快,学生很难观察到小车在相同时间内行走的距离有无变化,但如果通过化“动”为“静”,结合慢镜头、暂停等播放小车运动的录像,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质量的小车在木板斜坡上不同时间里运行的距离,通过对比这些静态瞬间,学生很容易发现小车的运行规律。又如《各种各样的动物》这一课,演示中通过暂停、放大,可清楚地呈现蜗牛、蚯蚓等不同动物的身体结构、运动方式等,极大地方便了对比、分析,从而把观察引向深入。
  二、化实为虚,让观察更全面
  小学科学教学中,像声音、空气等物质,如空气的体积变化、声音的传播等,由于他们的特殊性质,直接观察一般很难获得满意效果。但如果通过相应的技术处理,化虚为实,空气的体积变化、声波的传播过程均可清晰地呈现出来,使学生获得清晰的感性认识。
  在教学中,教师常有一种倾向,能用实物的尽量用实物,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在不能用实物了,才用多媒体模拟。如地球和宇宙的许多知识,虽然实际中可以观察到,但是难以在课堂中呈现,教师只好变实为虚,通过相应的视频,穿越时空,把各种场景在课堂上真实地再现,按教学需要为学生提供观察素材。事实上,由于有些仪器刻度比较小,坐在后面的同学看不清过程,教师讲解示范起来也非常吃力。这时教师可以将实验仪器拿到展示台进行演示、测量、读数、分析。利用展示台主动化实为虚,通过大屏幕以便让全班同学全面观察到教师、学生的具体操作过程。还有些实验,如教学生怎样连接电路时,只能在平面上演示,可视度很低,如果将器材放在展示台上连接,就能使全班同学都看清连接过程,或者利用多媒体课件模拟电路的连接,也可达到良好的效果。
  又如,在分组实验中,实验先做完的小组往往是“正襟危坐”,等待其他小组结束,而又根本看不清其他小组实验。如果老师这时能把展示台的摄像头调高,对准班级学生,就能把许多小组的实验情况“现场直播”到大屏幕上,先做完的小组就能观看别组的实验。总之,教师如能掌握多媒体的特点,巧用“化实为虚”,就能弥补现场的不足,增强演示效果,让观察更全面,效果更优。
  三、化夷为险,让观察更有趣
  在课堂实验操中,有些实验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出现危险,导致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后续的探究。一般课上,老师都会先演示,或采用多媒体技术对实验操作进行模拟、提示,化险为夷,再让学生进行实际演练,提高学生实验的有效性。
  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反过来思考,巧用“化夷为险”,则能化腐朽为神奇,把原本平淡无奇的观察情境变得兴趣盎然,让人耳目一新。如《蜗牛》这一课,很多老师用猜谜语导入新课,而有一位教师则别开生面,用Flash做了一个动画版的蜗牛侠在竖直的墙壁上行走,在水平的屋顶上“倒吊金钟”的短片,上课时老师一播放,便引来学生一片喝彩。在学生的惊叹声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蜗牛侠为什么能在竖直的墙壁上行走,为什么能倒吊在屋顶上不掉下来,从而导入新课。学生为了寻找答案,课上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寓学于乐,提高了学习效果。
  在这个信息技术时代,计算机、软件、素材都不是问题,只要教师善于动脑,拥有一定的动画制作能力,就能做出许多“平安的险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产生一种非弄清不可的探究心理,促使更多学生走进快乐的学习殿堂。
  四、化繁为简,让观察更高效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许多教师已经掌握了课件制作、多媒体使用技巧,尤其是互联网上大量现成课件、丰富的素材库等的出现,推动了大量“唯美”课件的出现。课件色彩强烈,背景复杂,图形、图像、文本、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完美组合,确实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如大家在优质课评比中就经常看到这样的课件,大量的“PS”、大量的动画、大量的特效、大量的音乐等。其实,这种“唯美”课件,吸引学生的是课件本身,再加上大量无关的信息存在,既冲淡了主题,又不易引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反而不利于课堂教学。
  有位教师在讲授《物体的沉浮》时,先播放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的深潜新闻录像,再让学生思考它的沉浮原理,又进行国情教育,洋洋洒洒,用了十几分钟才导入新课。可想而知,这节课能留给学生的探究时间还有多少。因此,课件在制作上不宜太过花俏,而应该化繁为简,减少干扰因素,突出主题,让目标更明确,观察更高效。
  实际教学中,大家常用的多媒体技巧还很多,如化慢为快、大小变化、零整变化、单向多向变化等,只要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时不局限于已有技巧,正向、逆向、多向思考问题,反向运用、综合运用各种技巧,使教师、计算机、学生形成一个有机的组合,让演示效果最大化,就能全面提升科学课堂的观察实效,提升课堂实效。
  [参 考 文 献]
  [1]王苍.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优势[J].青海教育,2011(5).
  [2]刘建刚.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教育技术专备,2012(1).
  [3]王瑾.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的点滴探讨[J].学问·现代教学研究,2012(3).
  [4]曹孝琪.浅谈多媒体教学在科学课中的运用[J].中小学电教,2011(12).
  [5]王莉.让科学课堂因信息技术而更加精彩[J].素质教育论坛,2012(1).
  [6]雷发柱.如何把多媒体巧妙融入小学科学教学[J].新课程学习,2012(2).
  [7]王立新.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科学课中的重难点[J].中小学电教,2011(12).
  (责任编辑:符 洁)
其他文献
通过工程实例分析了不同结构设计下载荷传递路线的变化,阐明了在车辆超静定结构中载荷的传递按刚度分配的原理,所讨论的载荷传递规律具有普遍的工程指导意义,可供设计人员参考。
论述了风洞的背景以及风洞在中国的研究情况,着重论述了风机子系统的功能以及设计方案,包括数据库设计,通讯协议设计以及界面设计。
文章在介绍云计算的概念和应用类型的基础上,探讨了云计算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分析丁图书馆应用云计算应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通过分析近期美国的小卫星试验以及静止轨道卫星的特点,从民用和军用两方面阐述了小卫星在高轨道的应用价值,得出我国要注重小卫星高轨道应用、大力发展小卫星技术与装备的结论
古典诗歌是含蓄而精当的艺术,相对于诗歌本身来说,任何解读的语言都显得寡然,所以人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古典诗歌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意会”受到诗意的熏陶,积累和运用诗意的语言,而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将其支离成一道道赏析的题目。因此,古典诗歌的教学应该以“读”代“讲”,引领学生在多层次的“读”中领会作品的内涵,增厚文学底蕴,提高文学素养。    一、阅读作者,了解背景    清代章学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