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二化螟性诱剂防治三江平原水稻稻螟蛉效果分析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bishuid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2018和2019年连续2年开展三江平原稻区水稻稻螟蛉性诱剂防治試验。试验共设置3个处理:性诱剂、化学防治和空白对照。结果表明,2018年三江平原稻螟蛉田间发生危害严重,受害穴率为60.7%。化学防治处理稻螟蛉防治效果达91.3%,性诱剂群集诱杀处理防治效果为92.0%,性诱剂群集诱杀处理与化学防治处理防治效果相当。2019年稻螟蛉发生较轻,田间受害穴率仅为2.0%;化学防治和性诱剂防治效果相当,差别不明显。
  关键词 水稻稻螟蛉;二化螟性诱剂;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 S435.1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0)19-0147-02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19.039
  Abstract Th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control rice leaf caterpillar by using sex attractant of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in Sanjiang Plain from 2018 to 2019. The test set three treatments: sex attractant traps, pesticides and contras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amage of rice leaf caterpillar in Sanjiang Plain was severe in 2018, and the percentage of damage was 60.7%. The control effect of sex attractant traps and chemical measures was similar, the control efficiency was 92.0% and 91.3%, respectively. The extreme weather of low temperature and rainy in 2019 caused the lower occurrence of rice leaf caterpillar in Sanjiang Plain. The percentage of contrast treatment was only 2.0%. The difference of control effect between chemical treatment and sex attractant traps was not obvious.
  Key words Rice leaf caterpillar;Sex attractant of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Control effect
  基金项目 国家“十三五”重点专项“黑龙江湿润区粳稻全程机械化丰产增效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2018YFD0300106)。
  作者简介 肖明纲(1974—),男,河南虞城人,助理研究员,博士,从事水稻病虫草害防治与预测预报研究。*通信作者,研究员,从事水稻病虫草害防治与预测预报研究。
  收稿日期 2020-03-06
  稻螟蛉(Naranga aenescens Moore)俗称稻青虫,又称双带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在我国各水稻产区均有发生,每年都造成一定程度的产量损失。近几年因水稻新品种不断涌现、气候异常、耕作制度及栽培措施的改进,黑龙江稻区稻螟蛉危害有加重的趋势[1-2]。2008年8月中旬在泰来县水稻田暴发成灾,严重地块有虫超100头/m2,中度发生地块有幼虫30~40头/m2,大部分叶片被吃成缺刻[2];2015年8月下旬齐齐哈尔龙江县水稻稻螟蛉大面积发生,严重地块超过800头/m2[1]。水稻稻螟蛉以幼虫危害水稻叶,将叶咬成缺刻,最后只剩叶肋,一般受害田块可使水稻减产5%~10%,严重时可减产50%[3]。稻螟蛉在黑龙江省1年发生2代,主要以第二代幼虫在水稻生育后期发生危害[4]。气候是影响稻螟蛉大发生的重要因素;暖冬利于残虫存活,越冬基数大;成虫盛发期间低温高湿,有利于稻螟蛉繁殖[5]。上年暖冬和当年春季温湿度较佳,初始虫源量大,幼虫存活率高,发生程度就重;若上年冬季寒冷且本年春季低温多雨,初始虫源量和幼虫存活率低,则发生程度较轻[6-7]。
  应用性诱剂防治害虫是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具有高效、低毒、无污染、不伤益虫等优点[8]。近年来国内学者在我国不同稻区开展了性诱剂防治二化螟的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效果[9-12]。但利用二化螟性诱剂防治稻螟蛉的研究较少,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评价二化螟性诱剂群集诱杀技术对黑龙江三江平原稻区水稻稻螟蛉的防治效果,构建黑龙江湿润区稻螟蛉绿色防控技术体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为龙粳31日,当地主栽品种,抗倒伏能力强,11叶品种,出苗到成熟的生育天数130 d左右,需>10 ℃活动积温2 350 ℃左右。
  诱捕器为二化螟性诱芯(持效期90 )和高效新飞蛾诱捕器(专利日:ZL201220169331.4);2.5%功夫乳油。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8和2019年在前哨农场科技园区进行。土壤类型为草甸型白浆土,养分含量为有机质60.3 g/kg、速效氮274.4 mg/kg、速效磷34.1 mg/kg、速效钾214.36 mg/kg,pH 5.6。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3个处理,每个处理设3次重复,每次重复1 hm2。处理①为性诱剂群集诱杀地块,不使用化学药剂,诱捕器和性诱剂购置于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处理②为化学药剂防治地块,幼虫初龄期,用2.5%功夫乳油250 mL/hm2 800倍液茎叶喷雾;处理③为空白对照。   1.4 诱捕器田间使用技术
  诱捕器放置时间:6月5日稻螟蛉第1代成虫羽化前田间放置诱捕器,15套/hm2;诱捕器下沿离地面0.5~1.0 m,分蘖期低,齐穗后提高。
  1.5 调查项目与方法
  1.5.1
  稻螟蛉诱蛾量。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调查15个诱捕器,1代成虫于6月10日、6月15日和6月20日,2代成虫于7月15日、7月20日和7月25日调查,均调查3次,每次调查完清理干净诱捕器,计算诱集稻螟蛉头数。
  1.5.2
  稻螟蛉防治效果。每一重复随机选取5点,每点调查10穴,计算田间受危害穴数。防治效果计算公式:
  防治效果=(调查总穴数-受害穴数/调查总穴数)×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稻螟蛉成虫诱捕量
  从表1可以看出,2018年6月15日诱杀稻螟蛉1代成虫数量最多,为225头,6月20日次之,为96头,6月10日最少,为84头;第2代成虫诱杀数量7月25日最多,达98头,7月20日次之,为76头,7月15日最少,为66头。由此可见,三江平原越冬代稻螟蛉羽化盛期为6月中旬,2代成虫发生和卵孵化高峰期为7月下旬。从诱捕量来看,越冬代稻螟蛉羽化高峰期,单个诱捕器平均诱捕5.0头/5 d,最多16头/5 d;2代稻螟蛉成虫高峰期,单只诱捕器平均诱捕2.2头/7 d,最多15头/5 d。由此可见,在田间提前安置诱捕器,减少越冬代螟蛾的基数,能显著降低第2代稻螟蛉成虫数量,进而减少产卵量,降低2代幼虫危害程度。因此,利用性诱剂群集诱杀技术防治水稻稻螟蛉危害,应在越冬代成虫羽化前放置诱捕器,尽量压低第1代成虫基数。
  2019年6月10日、6月15日和6月20日诱杀稻螟蛉越冬代成虫数量分别为33、67和41头;7月15日、7月20日和7月25日诱杀稻螟蛉2代成虫数量分别为34、66和68头,诱杀稻螟1代成虫和2代成虫数量均很少,也没有明显出现预期中的成虫羽化和发生高峰期。从诱捕量来看,越冬代稻螟蛉成虫,单个诱捕器平均诱捕3.1头/5 d,最多6头/5 d;2代稻螟蛉成虫,单只诱捕器平均诱捕3.7头/7 d,最多5头/5 d,预计2019年三江平原稻区水稻稻螟蛉发生危害较轻。
  2.2 稻螟蛉防治效果
  8月20日调查性诱剂群集诱杀地块、化学药剂防治地块和空白对照水稻稻螟蛉危害水稻穴数,计算防治效果。每一重复随机选取5点,每点调查10穴,每一处理共调查150穴,结果见表2。
  2018年田间调查结果表明,对照共调查150穴,受害91穴,受害穴率为60.7%,说明2018年稻螟蛉田间发生危害严重。化学防治处理共调查150穴,受害13穴,受害穴率为8.7%,稻螟蛉防治效果达91.3%,性诱剂群集诱杀处理共调查150穴,受害14穴,受害穴率为8.0%,防治效果为92.0%,性诱剂群集诱杀处理与化学防治处理防治效果相当。
  2019年对照田间调查150穴,受害3穴,受害穴率仅为2.0%;化学防治处理调查150穴,受害3穴,受害穴率为2.0%,性诱剂群集诱杀处理调查150穴,受害2穴,受害穴率为1.3%,化学防治和性诱剂防治效果相当,差别不明显;化学防治和性诱剂处理受害穴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防治处理没有达到预期防治效果。田间调查结果表明,2019年稻螟蛉发生较轻,这与田间诱蛾量相一致。
  3 结论与讨论
  该研究结果表明利用二化螟性诱剂对三江平原稻区水稻稻螟蛉防治进行了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方法防治效果与化学杀虫剂2.5%功夫乳油相当,而且还具有减少农药、利于绿色环保、可持续控制等优点。利用性诱剂群集诱杀技术防治稻螟蛉符合绿色农业发展方向,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水稻稻螟蛉发生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温度、降水等适宜的气象条件是影响潜叶蝇发生的重要因素。稻螟蛉各虫态历期:温度在26~28 ℃时,卵5 d,幼虫13~15 d,蛹5~6 d,产卵前期2~3 d,产卵期2~3 d,全世代起点温度为9.39 ℃,有效积温395.31 ℃[13]。前哨农场2019年6月上旬平均温度为17.5 ℃,中旬平均温度为15.4 ℃,下旬平均温度为17.8 ℃,日平均温度最低为11.6 ℃,均超过稻螟蛉发育起点温度9.39 ℃。尽管如此,但全月积温仅有507 ℃,没能达到稻螟蛉发育有效积温395.31 ℃,同时6月平均最高温度比以前低10 ℃,月中旬稻螟蛉羽化高峰期日最低温度为8 ℃,因此低温导致第1代稻螟蛉成虫发生率低,从而使性诱剂诱杀稻螟蛉头数少。2019年6月降水量为141.2 mm,比历年多降水40 mm,6月中旬是第1代稻螟蛉羽化高峰期,不仅低温降低了第1代成虫虫口基数,降水对稻螟蛉的羽化可能也有直接影响。低温和降水不但降低了第1代成虫虫口基数,而且也影响了第2代卵的孵化率。2019年7月全月积温为691.8 ℃,超过了稻螟蛉发育有效积温395.31 ℃,但田间性诱剂群集诱杀稻螟蛉数量还很低,这一方面是由于第1代稻螟蛉成虫虫口基数低,另一方面7月的降雨可能也影响了第2代幼虫的孵化率。2019年7月降雨量为180.2 mm,比历年同期多降水59.3 mm,60年来同期降水第2多的月份,在旬平均气温15 ℃且大部分降雨均集中在7月下旬2代卵孵化盛期,达164.3 mm,过多降水不利于稻螟蛉成虫产卵和孵化,发生较轻。因此,2019年三江平原6、7月低温多雨等极端天气减少了第1代稻螟蛉虫口基数,降低了产卵和孵化率,从而使得当年稻螟蛉几乎没有发生和危害。
  2018和2019年连续2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利用性诱剂群集诱杀技术防治稻螟蛉不仅能够达到预期的防治效果,同时还能大大降低农药的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尽管性诱剂没有化学防治减小迅速,但该方法可以对稻螟蛉进行可持续控制,同时结合农业防治、利用栽培措施等手段可将害虫种群数量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以下。性诱剂群集诱杀技术不仅可以防治稻螟蛉的危害,还可以用作预测预报的手段,根据预测预报结果确定田间诱捕器防治数量。根据诱捕器诱集稻螟蛉第1代成虫数量判断其田间发生危害程度,如果田间大发生,可以适当增加田间诱捕器数量,如果轻度发生,可以适当减少田间诱捕器数量或不做防治处理。如2019年单个诱捕器平均诱捕稻螟蛉越冬代成虫3.1头/5 d,稻螟蛉2代成虫3.7 头/7 d,稻螟蛉危害程度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以下,可不做防治处理,以降低成本。2020年将继续对温度和降水对稻螟蛉发生和危害程度做进一步的试验验证。
  参考文献
  [1] 韩应群.黑龙江西部地区稻螟蛉的防治措施[J].吉林农业,2015(21):87.
  [2] 李春利.稻螟蛉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8(12):49.
  [3] 李传华,邱惠芹.水稻稻螟蛉的发生与综合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7(23):93.
  [4] 陆振威,马琳.试述水稻稻螟蛉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2010(12):47.
  [5] 朱凤,邰德良,杨荣明.江苏省稻螟蛉发生特点及其防治[J].江苏农业科学,2007(2):77-78.
  [6] 吕学慧,马琳,李春琪.浅谈水稻稻螟蛉的发生与综合防治[J].现代农业,2008(9):25.
  [7] 陈善学,毛春梅.水稻稻螟蛉无害化综合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8(15):162.
  [8] 孟宪佐.我国昆虫信息素研究与应用的进展[J].昆虫知识,2000,37(2):75-84.
  [9] 武琳琳,王立達,赵索,等.不同种赤眼蜂对齐齐哈尔地区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6(11):67-68.
  [10] 李金栋.二化螟性信息素全程防控二化螟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6(18):98,101.
  [11] 姜照琴.性信息素防治水稻二化螟的试验研究及效果评价[J].种业导刊,2017(8):20-22.
  [12] 胡代花.中国水稻二化螟性信息素研究及应用新进展[J].江苏农业学报,2019,35(3):736-742.
  [13] 钟诚,李桂兰,封洪强.稻螟蛉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和过冷却点的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9,30(3):308-311.
其他文献
摘要 为进一步确诊临床发病鸡的病原,无菌条件下取肝脏,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及鉴定。鉴别培养基培养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在伊红美蓝培养基上出现带有金属光泽的菌落特征,在麦康凯培养基显示出粉红色菌落的特征。结果表明,7只患病鸡均为大肠杆菌感染。然后,针对分离纯化的菌株进行药敏试验。西药药敏试验结果显示,硫酸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硫酸新霉素、安普霉素均为高敏,阿莫西林耐药,而盐酸多西环素和恩诺沙星为中敏。中药
期刊
摘要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迫在眉睫。现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虽然覆盖了优先区域内部分关键的生态系统和物种栖息地,但仍有许多重要物种和生态系统存在保护空缺。在2017年发布的《浙江省环境功能区划》成果基础上,结合浙江现状,对武夷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浙江片区进行功能分区,并进行重要性评估,共识别出优先区域的保护空缺区域为2 414 km2,为下一步优先区域网
期刊
摘要 [目的]探明清水河流域河岸带植物群落组成、类型、分布、多样性等特征。[方法]在清水河流域设置30个断面,采用样方、GPS定位等野外植物群落调查方法调查记录,应用重要值、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分析群落组成、类别、分布、多样性等特征。[结果]清水河河岸带分布有50科125属180种维管植物,包含蕨类植物1科1属2种,裸子植物1科1属1种,被子植物48科123属17
期刊
摘要 海带中提取的岩藻聚糖硫酸酯是一种含有岩藻糖和硫酸根离子的结构复杂的硫酸多糖,影响岩藻聚糖硫酸酯活性的因素有分子量、硫酸根含量、硫酸根的取代位置、单糖的组成等指标,不同物质不同提取方法和降解方法产生不同结构的多糖,其不同结构产生抗凝血、降血脂、抗病毒、抗肿瘤、提高免疫力、抗氧化、抗疲劳、促益生菌生长等特异药理学活性,硫酸多糖研究最早且最广泛的活性是其抗凝血活性。对海带岩藻聚糖硫酸酯的抗凝血活性
期刊
摘要 以陇藜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6个温度梯度(5、10、15、20、25、30 ℃),研究不同温度对该品种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陇藜1号藜麦种子在5~30 ℃条件下均能发芽,随着温度的升高,种子起始萌发时间和发芽结束时间提前,种子的发芽率(GR)、发芽势(GE)、发芽指数(GI)、活力指数(VI)变化规律基本相同,25 ℃处理时种子发芽的各项指标最好,各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种苗根
期刊
摘要 为了掌握凯里市及周边地区香炉山鸡源沙门氏菌的流行情况和耐药情况,通过细菌分离、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药敏试验等方法对凯里市及周边地区饲养的香炉山鸡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从调查的香炉山鸡中共分离鉴定出12株鸡源沙门氏菌,而12株沙门氏菌都具有多重耐药性。其中,对阿莫西林(AMO)、青霉素(PEN)的耐药率达100%;其次,对庆大霉素(GEN)、甲硝唑(MTR)、链霉素(STR)、四环素(T
期刊
摘要 随着农村改厕的不断推进,截至2017年底三格化粪池厕所的数量超过8 000万个,在无害化卫生厕所中占比最大。三格化粪池不消耗动力,无害化程度高,因此深入了解化粪池对于农村改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通过Derwent Data Analyzer软件对中国、美国和日本的化粪池专利进行聚类分析,介绍了“厕所+化粪池+粪污利用”和“水冲厕所+化粪池+污水处理”2种改厕模式下化粪池技术的发展现状。通过分析
期刊
摘要 为探究磺胺甲恶唑(SMX)和双酚A(BPA)在南充农田土壤中的迁移特性,采用静态批量吸附试验,研究SMX和BPA在黄土(LS)和红土(RC)2种典型农田土壤中的吸附过程,以及土壤有机质(SOM)和水溶性有机质(DOM)对2种有机污染物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SMX和BPA在2种土壤中的吸附动力学与吸附热力学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属于多层化学吸附。SOM含量是
期刊
摘要 褐家鼠是黔中地区农舍区害鼠优势种,为摸清不同月份、不同季节、不同年龄组种群繁殖参数的变化情况,丰富种群生态研究资料,为其种群数量动态预测和防治提供依据,对贵州省息烽县农舍区1986—2019年鼠情调查中捕获的1 746只褐家鼠标本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褐家鼠雌雄性比为1.18,总体平均怀孕率为27.94%,平均胎仔数为6.41只,平均睾丸下降率为64.79%,平均繁殖指数为0.969 6。
期刊
摘要 [目的]明确植保无人机在水稻田防除杂草的应用前景和在除草剂用药量、喷液量都减少的情况下对杂草的防治效果。[方法]以3%氯氟吡啶酯乳油为药剂,利用 P20 2018 款植保无人机对野慈姑进行防治试验和对水稻安全性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在3%氯氟吡啶酯乳油减量50%,喷液量减少86.7%的情况下,药后15 d对野慈姑的株防效在96.7%以上,药后30 d对野慈姑的株防效在95.6%以上,鲜重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