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5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100-02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要批评孩子,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要批评学生。天天月月年年,司空见惯,随口即来,但似乎很少有人专门下功夫研究一下,应该批评什么,怎样批评才更有效果。由于批评得不对头,往往产生难以预料的恶果。近来各大媒体网络不断爆出的由于家长或老师几句不当的批评而引发孩子自残或自杀的事件,难道还不足以引起我们对批评的重视和研究吗?
我们知道,作为少年儿童,他们的知识、能力及品德修养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阅历和教育的深化而提高的。少年儿童认识世界和形成思想习惯的过程,不可能是一次完成、不出任何问题的。他们的认识也不单单从书本上得来,而主要是凭借自己的本能去尝试着认识世界。当然,他们的认识既有行得通的,也有碰了壁的。行得通的,他们就认为是对的,行不通的那就错了。少年儿童受批评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那种习惯上称为"逆反心理"的因素,越是反对和禁止的,越是要尝试。另外一种是无意识地犯错误,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头脑中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往往干完了错事还不知错在哪里。再有就是盲目地模仿,认为好玩、新奇。当然,孩子犯错误、遭批评的原因很多,这需要我们更细致地加以研究,使批评做到实事求是。也就是说,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摸透孩子的心理,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抓住问题本质,进行有的放矢的、简明中肯的批评。
首先,要多肯定,少否定。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应多用肯定、启发、开导的语言和语气,最好不用或少用"不准"、"不行"、"不能"、"不要"。否定式语气不利于保持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他们的主动精神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要有理、有节、有度。批评孩子时要摆事实、讲道理,入情入理,以理服人;要口气温和,态度和蔼;要平等商讨,消除对抗;要正面引导,多加勉励;要严于责已,"心理换位"; 要注意分寸,留有余地,不要挖苦讽刺,乱扣帽子;不要随意责骂,造成对立;不要类比推断,乱下结论;不要无限上纲,矛盾上交;不要全盘否定,警告驱逐。
第三,因人、因事、因地而异,和风细雨,灵活多样。对于善于思考、自尊心较强、各方面比较成熟、有一定思考、接受能力的孩子,宜采用发问式批评方式,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把批评的信息传递给他,让他们自己思考、自我觉悟、自己改正;对于情绪抑郁、反应速度慢、学习虽努力但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则要特别耐心,严防急躁,多指出改正的方向和方法,并帮助树立改正的信心;对脾气暴躁、行为容易受情绪左右的学生,应采用冷处理、商讨式的批评方式;对积极上进、性情机敏易受感化的和盲目自大,爱耍小聪明的学生,则应多采用暗示和提醒批评方式;对错误较严重、依赖心理较强或怀有侥幸心理的人,则应运用严峻的态度、激烈的语调、尖锐的言词,即"触动式批评方式"。
想一想,从孩子降生到其长大成人、独立生活为止,这十几年的时间,我们要和"批评"打无数次交道。这么一个重要而现实的问题,如果家长和教师都重视起对它的探讨和研究,将批评孩子这门特殊的艺术学到手,那么,对于培养一代有文化、有觉悟、有创造精神的新人,定会大有裨益。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要批评孩子,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要批评学生。天天月月年年,司空见惯,随口即来,但似乎很少有人专门下功夫研究一下,应该批评什么,怎样批评才更有效果。由于批评得不对头,往往产生难以预料的恶果。近来各大媒体网络不断爆出的由于家长或老师几句不当的批评而引发孩子自残或自杀的事件,难道还不足以引起我们对批评的重视和研究吗?
我们知道,作为少年儿童,他们的知识、能力及品德修养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阅历和教育的深化而提高的。少年儿童认识世界和形成思想习惯的过程,不可能是一次完成、不出任何问题的。他们的认识也不单单从书本上得来,而主要是凭借自己的本能去尝试着认识世界。当然,他们的认识既有行得通的,也有碰了壁的。行得通的,他们就认为是对的,行不通的那就错了。少年儿童受批评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那种习惯上称为"逆反心理"的因素,越是反对和禁止的,越是要尝试。另外一种是无意识地犯错误,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头脑中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往往干完了错事还不知错在哪里。再有就是盲目地模仿,认为好玩、新奇。当然,孩子犯错误、遭批评的原因很多,这需要我们更细致地加以研究,使批评做到实事求是。也就是说,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摸透孩子的心理,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抓住问题本质,进行有的放矢的、简明中肯的批评。
首先,要多肯定,少否定。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应多用肯定、启发、开导的语言和语气,最好不用或少用"不准"、"不行"、"不能"、"不要"。否定式语气不利于保持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他们的主动精神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要有理、有节、有度。批评孩子时要摆事实、讲道理,入情入理,以理服人;要口气温和,态度和蔼;要平等商讨,消除对抗;要正面引导,多加勉励;要严于责已,"心理换位"; 要注意分寸,留有余地,不要挖苦讽刺,乱扣帽子;不要随意责骂,造成对立;不要类比推断,乱下结论;不要无限上纲,矛盾上交;不要全盘否定,警告驱逐。
第三,因人、因事、因地而异,和风细雨,灵活多样。对于善于思考、自尊心较强、各方面比较成熟、有一定思考、接受能力的孩子,宜采用发问式批评方式,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把批评的信息传递给他,让他们自己思考、自我觉悟、自己改正;对于情绪抑郁、反应速度慢、学习虽努力但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则要特别耐心,严防急躁,多指出改正的方向和方法,并帮助树立改正的信心;对脾气暴躁、行为容易受情绪左右的学生,应采用冷处理、商讨式的批评方式;对积极上进、性情机敏易受感化的和盲目自大,爱耍小聪明的学生,则应多采用暗示和提醒批评方式;对错误较严重、依赖心理较强或怀有侥幸心理的人,则应运用严峻的态度、激烈的语调、尖锐的言词,即"触动式批评方式"。
想一想,从孩子降生到其长大成人、独立生活为止,这十几年的时间,我们要和"批评"打无数次交道。这么一个重要而现实的问题,如果家长和教师都重视起对它的探讨和研究,将批评孩子这门特殊的艺术学到手,那么,对于培养一代有文化、有觉悟、有创造精神的新人,定会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