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一格玩想象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omeo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突兀、奇怪但有意思的问题:音乐家究竟能不能从美术中读出音乐,继而演奏出来呢?我的期望值自然不是一首《蒙娜丽莎》小步舞曲或者《干草车》奏鸣曲(The Hay Wain,即干草车,英国风景画家约翰·康斯太勃尔在1821年创作的油画作品),但是英国女钢琴家、指挥家约翰娜·麦克格雷戈尔(Joanna MacGregor)却真的率领了她的小乐队,将“画出来”的乐谱演奏了出来。2013年10月,这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在伦敦的Jerwood音乐厅顺利上演。他们演奏时的模样仿佛就像是在翻看一本画册,而不像普通意义的读谱。这样的演出究竟“靠谱”吗?我们这里贴出的图,都是他们这群“音乐自由主义者”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演出时真实采用的“图形乐谱”。


  众所周知,所有“正常”的乐谱都能一五一十地、明确地告诉你,在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样的事情,有时会注明怎么做。所以,依照乐谱,我们可以解构几乎所有的音乐。但是你可能没有想过,在数千年前,当那些石器时代的人们没有乐谱的时候,是如何记录下他所吹石笛的音乐的呢?毕竟我们可以设想,依靠一支石头笛子和远古人类丰富的想象力,那些音乐完全可以具有一定的复杂度,未必都是简单得人人能背诵啊。要证明这一点,你只需要去今天的刚果原始森林,听听那里的原住民是如何用简单粗糙的乐器吹出复杂得难以置信的音乐的。没错,没有乐谱,但是听听那些扑朔迷离的颤音哦,已经及其丰沛地表现出了大森林中各种生物日夜不息的声响了。
  欧洲音乐的记谱法,简而言之,就是记录下音乐进行和停止中的各种要素,包括音的绝对或相对高度、持续长度、强弱、音的装饰法、乐器的演奏方法及表情记号等等。它的开山鼻祖是十一世纪的本笃会僧侣、音乐理论家阿雷佐的·圭多(Guido d’Arezzo),他把欧洲天主教堂内最初只用一根线代表F音音高的方式,改良为了用四根线分别代表D、F、A、C,使得音高记谱更准确。另外,为了使视唱容易,他将圣约翰赞美诗的六行诗词,取其每行开头的第一个音节(ut、re、mi、fa、sol、la)定为音名,成为阶名唱法的基础。
  虽然五线谱和先进的记谱方式已经存在,今天音乐家所面对的,却只是一个由各种音符所组成的、并不严格的“框架”,因此我们才拥有了那么多不一样的诠释版本,它们都在不约而同地提醒着我们:同样的谱面,到了不同的人手里,就会产生一定的解读误差。因此乐谱不是手脚被缚的监狱,而是一次有着大致线路和回旋余地的帆船航行。这也是为什么克伦佩勒和卡拉扬的贝多芬会那么的不同,哪怕是斯特拉文斯基自己,每录一次《火鸟》和《春之祭》效果都会千差万别的原因。
  临近二十世纪中叶,许多当代作曲家开始尝试把噪音、电子音效甚至一些随机的音乐元素加入自己的乐谱,这无疑对演奏者提出了许多挑战——“这样的谱子怎么读,怎么演?”种种的不适应自然是正常的。许多新发明的记号、独创的涂鸦、精心设计的花饰和音簇、巨大的回旋图案,乃至许多令人心生疑窦的中断和插入,大大颠覆了过去几个世纪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记谱方式。比如,电子音乐的鼻祖之一施托克豪森就只在他作品中保留了一点点传统的记谱法,而他大多数的乐谱呢,业内人士说:“那些简直算不得乐谱!没有什么操作性可言,有时复杂到要用放大镜和直尺来测算音符之间的关系。”
  此时,另外一位现代派的巨人约翰·凯奇将作曲与怪异的书写字体以及绘画艺术结合到了一起,甚至融入了一些随机的成分,令人在第一眼时完全不会觉得它是正常的乐谱。换句话说,在凯奇和施托克豪森那里,乐谱是“声音世界的地图”,或者是“一张声音旅行的航海图”,只给你指明了一定的方向,而传统作曲中可衡量、可执行的明确旋律,他们完全略过了,这在保守传统者看来简直就是大逆不道。但是,崭新的图形乐谱并非没有一点儿可行性,它们其实不亚于一份导游图,将演奏中最大的自主权从作曲家“下放”到了演奏家手里。英国前卫作曲家卡迪尤( Cornelius Cardew)的《论文》(Treatise)一曲乍一看去,并不是出自一位音乐家之手,而是一位训练有素的制图员——事实也的确如此,作曲家的制图和绘画功力完全可以维持生计。对于演奏者来说,这份独特乐谱所透露出的清晰纯净的思路也必然会决定实际演出的面貌。
  不过有着悖论色彩的事情是,“传统”二字在图像乐谱的浪潮中依旧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上面提到的那些作曲家,其实或多或少都与固定的几位演奏者“绑定”在了一起,因为只有他们才能充分熟悉作曲家的意图所在;换句话说,绝对不是每个演奏家都能准确洞悉那些语汇的。比如钢琴家图多尔(David Tudor)是作曲家凯奇的忠实伙伴,迪尔布里(John Tilbury)则和卡迪尤非常熟悉,甚至还为后者撰写了一本传记。因此,那些听起来稀奇古怪、天马行空的即兴演奏,其实是在作曲家本人掌握之中的。通过一定场次的固定演出,它们其实已经在无形中定下了演奏的标准。比如前文提到的英国女指挥家约翰娜·麦克格雷戈尔所指挥的许多“图形乐谱”演出,绝对不是胡来一气,而是需要认认真真地摸索、理清一下每一部作品的创作根源与演奏历史。所以,这重新又回到了“传统”二字。
  英国《卫报》的专栏作者汤姆·菲利普斯曾告诉读者,他最初认识到“图形乐谱”的魅力,是早年与三位作曲家菲尔德曼(Morton Feldman)、卡迪尤和克里斯蒂安·沃尔夫(Christian Wolff )一同工作开始的。他们鼓励菲利普斯用图像来画出自己脑海中的“声音结构”,这给了他极大的启发。从此在他的眼里,音乐和艺术变得愈加亲密,情同手足。菲利普斯后来又在伊普斯威奇市美术学校(Ipswich School of Art)找到了一位年轻的同盟军,他们一同用绢印版画的方式创作了第一张图形乐谱,当然为其中的每一种颜色都配上了说明。他说,尽管在很多人看来,图形乐谱不过是漫长的音乐史中有着“耍小聪明”模样的沧海一粟,但是它的确帮助我们认识到了声音的本质和多种可能性——音乐,为什么不能与视觉艺术融洽在一起呢?虽然可能最初尝试的结果不过是一组有规律的噪音罢了,但是人们必须意识到,所有真正丰富、伟大的和谐,最初难道不也是起步于将一切混沌整理为有序的人类本能吗?
其他文献
翻阅、整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特别是国立音专史方面的老档案,是我近年来最重要的读书生活。“巫一舟”这个名字频繁遇到,引起我的注意。网上搜索之,信息甚少。再过几年,上海音乐学院与武汉音乐学院能记起巫一舟(1913-1997)这位杰出学长与敦厚师长的人也会越来越少吧。一代大家,就要消失在茫茫人海中了。相对于作曲家有作品,理论家有文字,表演家有录音,不论好坏,总能留下踪迹,而老一辈表演艺术教育家则存世文献
期刊
马蒂亚斯是一位充满活力与激情的指挥家。他语速极快,侃侃而谈,原定二十分钟在排练休息时进行的采访,直到助理再三催促,他才意犹未尽地回去排练,临走时满怀期待地看着我:“你要走了吗?还是你可以待到排练结束,我们还可以再聊一会儿?”我望了一眼手中才问到一半的采访提纲,毫不犹豫地给了他一个肯定的答复。  户外音乐会必须请最好的音乐家  在名团济济的维也纳,美泉宫交响乐团也许算不上最有名的一支,但仍然以其和谐
期刊
黛博拉·鲁特(Deborah Rutter)戏称自己是一名“职业音乐会听众”。没错,这就是她的职业。作为芝加哥交响乐团的主席,鲁特管理着整个乐团的运作。“聪明、优雅,目标明确、交响乐团的救星”,这些是西方媒体对这位女性主席的评价。作为少数几个交响乐团的女性高层领导,鲁特确实独树一帜:拥有工商管理学士背景,曾在斯坦福大学攻读艺术课程,在进入古典乐团管理事业后,成功地帮助几个乐团脱离财务危机,其中也包
期刊
说起家族企业,或许有些人觉得是个褒贬皆有的词语,因为它既有经营上的优势,也会出现种种不合理、不科学的管理问题。不过,在乐谱出版这个行当,坐落于德国斯图加特的Carus出版社无疑是一个家族企业的成功案例。为什么这么说呢?就让我们走近Carus出版社的创始人君特·格劳里希(Günter Graulich)一家的工作与生活吧。  君特·格劳里希1926年出生,德国人,四十年前与妻子瓦尔特劳德创办了Car
期刊
我认为永远没有什么能诱使我去动摇自己的信仰,那就是:在声乐艺术上一个人应该不辍地为更高、更远的目标而刻苦奋斗;由于一些所谓的成功而带来的懒惰、冷淡和懈怠都是会毁灭艺术与艺术家的。  ——阿梅丽塔·加利—库契  人类的成功之路是多姿多彩的,然而有时又不得不承认命运在一个人的成功之路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正如一位哲人所云:命运并非机遇,而是一种选择。命运是可以通过人为的努力而改变的:知识能改变命运,
期刊
奥地利乐评人将尼古拉斯·哈农库特指挥维也纳古乐合奏团所录制的两首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形容为——“无与伦比的音乐合奏”。这也是哈农库特六十余年来首次与其创建的维也纳古乐合奏团录制莫扎特钢琴协奏曲。乐团有极具影响力的乐手阵容,甚至包括一架莫扎特本人喜爱的安东·瓦尔特古钢琴作为独奏乐器。  以往维也纳古乐合奏团没有演奏过如此经典的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原因很简单:哈农库特一直在寻找一位最合适的钢琴独奏家。毫无疑
期刊
在克罗默的所有作品中,他的弦乐四重奏被普遍认为是最重要的作品。很多评论家把克罗默和海顿并列,视为弦乐四重奏这种乐曲形式的创始人,连贝多芬都把克罗默看作是自己创作弦乐四重奏的主要对手。  在所谓的“冷门作曲家”中,有几位近几年突然“热”了起来,有的似乎还有转“冷”为“热”、变成“次热门作曲家”的可能性。这类作曲家作品的录音当然就比较多了,比如胡梅尔(Johann Nepomuk Hummel)、莱哈
期刊
北京交响乐团(以下简称北交)是国内交响乐团阵容中的一支劲旅,该团历年的访欧巡演已成惯例,2012年秋天,他们再一次出访欧洲,于土耳其、德国的四个城市进行了五场巡回演出。我作为出访巡演的特约乐评家,全程随团赴土、德两国,亲历了全部五场音乐会。  土耳其之行  土耳其是一个地跨欧亚大陆的国家,近年来这里频繁举行各类音乐艺术活动。2012年是中土建交四十周年,北交作为特殊的文化使者,肩负着为“2012土
期刊
这是瓦格纳夹在《特里斯坦》草稿里给魏森东克夫人(Mathilde Wesendonck)的献词。人们普遍认为《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是写他俩的爱情,特里斯坦是作曲家自己,伊索尔德是魏森东克夫人玛蒂尔德,魏森东克先生奥托(Otto Wesendonck),自然就是马克国王。非也。瓦格纳是颗情种,燃点低,他可以同时爱上五个女人,将同一首乐曲献给不同的心上人。瓦格纳知道自己对女人的魅力,与他的挚友(后来的
期刊
坐落在阿尔卑斯山脚下的瑞士小镇韦尔比耶(Verbier),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也是瑞士最大的雪区之一。每年七月和八月间,全欧洲最具声望的古典音乐节之一——韦尔比耶音乐节就在这里举办。这一古典音乐盛会创立于1994年,当年7月12日,祖宾·梅塔执棒年轻的以色列爱乐乐团呈现了其首演音乐会。  韦尔比耶音乐节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古典音乐家提供了交流的平台,特别是为一些刚刚在乐坛崭露头角的年轻音乐家创造了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