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期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拓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路子,充分发挥其在干部监督管理、党风廉政建设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是当前各级审计机关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结合审计工作实际,笔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索和探讨。
1.突破经济责任审计仅仅为党委组织部门监督管理干部服务的思想认识,在审计指导思想上,实行由仅仅为监督管理干部服务向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转变。突破原有经济责任审计仅仅为党委组织部门监督管理干部服务的思想认识,确立经济责任审计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服务的新观念,实行指导思想上的转变牢固树立经济责任审计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的指导思想。一是审计机关不仅可以通过向县委组织部门反馈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为其加强对领导干部管理、任用和权力监督提供依据,以间接地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而且通过将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向县委、县政府领导汇报,为其正确制定和组织实施经济发展决策提供依据,直接为县城经济发展这一中心工作服务。2010年,我县针对16名科级领导干部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查出的部分单位存在公务费用偏高、专项资金未专款专用、欠缴个人所得税等主要问题以及使用大额现金支付工程款、投资效益低等苗头性问题,审计人员在审计报告中进行了披露,并且剖析了问题发生的主客观原因。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对科级领导干部财经政策和法规教育,提高其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等方面的意见,为县领导制定加强对科级领导干部财经法规教育、扩展和深化县财政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依据。二是在实际中要将经济责任审计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的指导思想,贯穿于审计工作目标和重点的确定、审计方法选择、审计评价、审计成果运用等审计工作的始终。
2.突破效益审计难开展,满足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思想认识,在审计目标上,实行由注重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向注重效益性审计转变。审计机关要组织审计干部深入学习和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经济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发展就要讲效益的精神,突破效益性审计难搞,满足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思想认识,确立注重效益性审计新观念,使其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确定要紧紧围绕经济发展中心来展开,不仅查清被审对象及所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管理、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弄清领导干部是否廉政勤政,而且要查清效益性,查清领导工作效能。只有这样才能促使被审计对象廉洁勤政并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才能为党委管理干部提供更有价值的审计信息。审计机关在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的确定和实施上,应集中力量,突出四个重点,务求实效。一是财政财务收支和县政府下达的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二是重大经济项目的决策和实施情况,包括决策形成程序是否规范,是否经过集体讨论,项目的投入产出比等;三是预算外资金收支情况;四是执行财经法规、遵守廉政规定情况。做到查清有无做假账的现象,有无重大决策失误造成损失浪费,有无搞“形象工程”造成严重负债,有无违纪违规行为,有无管理上的漏洞以及财政收入、税收、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是否超额完成,成效是否突出。
3.突破经济责任审计就是到被审计对象所在单位查账的思想认识,在审计途径和方法上,实行由到被审计对象单位单一查账向多途径多方法综合运用转变。具体做法就是做到“四个结合”:一是查账与座谈、调查相结合。除采取审阅、核对、盘点等查看被审计单位账、款、物是否相符,债权是否真实,搞清被审计单位家底外,还通过与被审计单位干部职工个别谈话、召开座谈等方式,了解被审计对象任职期间在财政财务管理、经济活动等方面的情况,以利于在审计中发现疑点,查证核实,弄清真伪。二是审查所在单位与延伸审查所属下级单位相结合。由于主管单位和所属下级单位的经济活动有着内在的联系,主管单位的有些问题只有通过审查所属下级单位才能查明真相,弄清事项的来龙去脉。三是查看被审计单位经济指标实际完成情况资料与查看县经济管理部门统计资料相结合。就是既到被审单位审阅有关财务账册、报表、年度工作总结,看其税收、财政收入和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是否确实完成,又到县经济管理部门看其上报的经济指标完成数与实际是否相符。四是手工审计与计算机审计相结合。在保持腿勤、眼勤、脑勤、手勤“四勤”,做好手工审计的同时,可根据审计工作需求,直接从财政局核算中心下载资料,大大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
4.突破对经济责任评价停留于笼统定性评价的思想认识,在评价方法上,实行由笼统定性向按照科学的依据和原则,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转变。以往,审计人员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对被审计领导干部的评价常有畏难情绪,容易产生将就点、做笼统定性评价的思想认识。对此,应该明确要求每个审计干部都要对组织和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负责,在审计评价上摒弃笼统定性评价的思想认识,确立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观念,实行由笼统定性向按照科学的依据和原则,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转变。在对每一名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进行评价时,都认真把好评价的四要素,以作出客观公正评价。一是评价的依据。即责任人履行职责所依据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是否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一致;责任人任职主要经济指标,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等。二是评价内容。重点围绕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重大经济项目的决策和实施情况,财政财务收支,预算外资金收支情况,执行财经法规,遵守廉政规定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价。三是评价方法。运用写实和对比的方法进行评价,用事实和数字说话,寓评价于其中。对被审计对象工作业绩评价,通过财政财务收支及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与以前的对比来评述;对审计中发现的违法违纪问题的责任,通过叙述问题形成、产生的过程来分清。如,当审计机关向被审计对象反馈审计结果,对责任人作出履行职责不充分的抽象定性评价时,对方常常难以接受,而当用国民生产总值、税收等经济指标均低于计划指标的事实,以数据来评价其业绩时,他便感到评价切合实际。四是评价原则。在评价中坚持客观公正原则,做到划清三个界限。其一划清主要原因和客观原因的界限。凡属社会环境或不可抗力等客观原因造成的问题不应由领导干部来负责,属领导干部个人主观原因造成的问题,则由其本人负责。其二划清集体决策和个人决策的界限。由集体决策决定造成的损失由集体负责,一把手应负领导责任。由领导个人决定造成的损失由领导个人负责。其三划清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的界限。有的问题由领导干部直接或亲自指挥别人做的,负直接责任;有的问题是由一般工作人员造成的,领导干部只负主管责任。
(作者单位:永修县审计局)
1.突破经济责任审计仅仅为党委组织部门监督管理干部服务的思想认识,在审计指导思想上,实行由仅仅为监督管理干部服务向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转变。突破原有经济责任审计仅仅为党委组织部门监督管理干部服务的思想认识,确立经济责任审计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服务的新观念,实行指导思想上的转变牢固树立经济责任审计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的指导思想。一是审计机关不仅可以通过向县委组织部门反馈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为其加强对领导干部管理、任用和权力监督提供依据,以间接地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而且通过将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向县委、县政府领导汇报,为其正确制定和组织实施经济发展决策提供依据,直接为县城经济发展这一中心工作服务。2010年,我县针对16名科级领导干部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查出的部分单位存在公务费用偏高、专项资金未专款专用、欠缴个人所得税等主要问题以及使用大额现金支付工程款、投资效益低等苗头性问题,审计人员在审计报告中进行了披露,并且剖析了问题发生的主客观原因。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对科级领导干部财经政策和法规教育,提高其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等方面的意见,为县领导制定加强对科级领导干部财经法规教育、扩展和深化县财政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依据。二是在实际中要将经济责任审计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的指导思想,贯穿于审计工作目标和重点的确定、审计方法选择、审计评价、审计成果运用等审计工作的始终。
2.突破效益审计难开展,满足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思想认识,在审计目标上,实行由注重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向注重效益性审计转变。审计机关要组织审计干部深入学习和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经济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发展就要讲效益的精神,突破效益性审计难搞,满足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思想认识,确立注重效益性审计新观念,使其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确定要紧紧围绕经济发展中心来展开,不仅查清被审对象及所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管理、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弄清领导干部是否廉政勤政,而且要查清效益性,查清领导工作效能。只有这样才能促使被审计对象廉洁勤政并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才能为党委管理干部提供更有价值的审计信息。审计机关在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的确定和实施上,应集中力量,突出四个重点,务求实效。一是财政财务收支和县政府下达的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二是重大经济项目的决策和实施情况,包括决策形成程序是否规范,是否经过集体讨论,项目的投入产出比等;三是预算外资金收支情况;四是执行财经法规、遵守廉政规定情况。做到查清有无做假账的现象,有无重大决策失误造成损失浪费,有无搞“形象工程”造成严重负债,有无违纪违规行为,有无管理上的漏洞以及财政收入、税收、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是否超额完成,成效是否突出。
3.突破经济责任审计就是到被审计对象所在单位查账的思想认识,在审计途径和方法上,实行由到被审计对象单位单一查账向多途径多方法综合运用转变。具体做法就是做到“四个结合”:一是查账与座谈、调查相结合。除采取审阅、核对、盘点等查看被审计单位账、款、物是否相符,债权是否真实,搞清被审计单位家底外,还通过与被审计单位干部职工个别谈话、召开座谈等方式,了解被审计对象任职期间在财政财务管理、经济活动等方面的情况,以利于在审计中发现疑点,查证核实,弄清真伪。二是审查所在单位与延伸审查所属下级单位相结合。由于主管单位和所属下级单位的经济活动有着内在的联系,主管单位的有些问题只有通过审查所属下级单位才能查明真相,弄清事项的来龙去脉。三是查看被审计单位经济指标实际完成情况资料与查看县经济管理部门统计资料相结合。就是既到被审单位审阅有关财务账册、报表、年度工作总结,看其税收、财政收入和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是否确实完成,又到县经济管理部门看其上报的经济指标完成数与实际是否相符。四是手工审计与计算机审计相结合。在保持腿勤、眼勤、脑勤、手勤“四勤”,做好手工审计的同时,可根据审计工作需求,直接从财政局核算中心下载资料,大大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
4.突破对经济责任评价停留于笼统定性评价的思想认识,在评价方法上,实行由笼统定性向按照科学的依据和原则,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转变。以往,审计人员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对被审计领导干部的评价常有畏难情绪,容易产生将就点、做笼统定性评价的思想认识。对此,应该明确要求每个审计干部都要对组织和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负责,在审计评价上摒弃笼统定性评价的思想认识,确立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观念,实行由笼统定性向按照科学的依据和原则,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转变。在对每一名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进行评价时,都认真把好评价的四要素,以作出客观公正评价。一是评价的依据。即责任人履行职责所依据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是否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一致;责任人任职主要经济指标,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等。二是评价内容。重点围绕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重大经济项目的决策和实施情况,财政财务收支,预算外资金收支情况,执行财经法规,遵守廉政规定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价。三是评价方法。运用写实和对比的方法进行评价,用事实和数字说话,寓评价于其中。对被审计对象工作业绩评价,通过财政财务收支及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与以前的对比来评述;对审计中发现的违法违纪问题的责任,通过叙述问题形成、产生的过程来分清。如,当审计机关向被审计对象反馈审计结果,对责任人作出履行职责不充分的抽象定性评价时,对方常常难以接受,而当用国民生产总值、税收等经济指标均低于计划指标的事实,以数据来评价其业绩时,他便感到评价切合实际。四是评价原则。在评价中坚持客观公正原则,做到划清三个界限。其一划清主要原因和客观原因的界限。凡属社会环境或不可抗力等客观原因造成的问题不应由领导干部来负责,属领导干部个人主观原因造成的问题,则由其本人负责。其二划清集体决策和个人决策的界限。由集体决策决定造成的损失由集体负责,一把手应负领导责任。由领导个人决定造成的损失由领导个人负责。其三划清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的界限。有的问题由领导干部直接或亲自指挥别人做的,负直接责任;有的问题是由一般工作人员造成的,领导干部只负主管责任。
(作者单位:永修县审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