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的开展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516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群文阅读对于传统的精读教学的确能有效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加学生阅读的容量,实现新课标给我们提出的 “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的目标。
  新编语文教材已经是以课文单元为基础,开始对学生进行指向性的引导阅读,这完全可以作为我们群文阅读教学的分类设想和构思方向。以人教版小学第十一册语文来说吧:28篇课文分成了八组,每组安排了4篇课文,二篇精读二篇略读,略读的比率占到了50%。第六组课文安排了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每组课文学完之后有词语盘点、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
  第一组共有4篇课文,以“感受大自然”为主题,要求孩子们注意体会作者是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有哪些独特的感受;还要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这些感受。
  我不由想起了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组同样安排了4篇课文,单元主题是“自然奇观”,内容有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有被誉为世界第一大峡谷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有独木成林,充满生机的小鸟天堂;有变幻莫测,绚丽多彩的火烧云。这些熟悉的课文,学生已经有一定认知的基础,教师只要用短短的几分钟,就能唤醒学生沉睡的记忆,能够得到最鲜明最直观也最有效的阅读体验,感受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自然之美,完成了“体会作者是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有哪些独特的感受”这一单元目标。
  这4篇课文围绕着相同的主题“感受大自然”集结成组,又各自有各自的写作特色和教学目标。因此,我们在备课过程中既要完成单元目标,又要根据课文不同的写作特点制定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例如:《山雨》这篇文章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表达了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浓浓的喜爱之情。这一课写作的特点之一就是以事物名称为题,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之二就是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观潮》这篇课文记叙了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及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我在上课之前,先让学生快速阅读这篇文章,让他们思考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由于这篇课文是第七册的精讲课文,课文不长,结构十分清晰,学生都能准确判断出来。然后我才引入新课《山雨》的教学,学生就能极好的理解《山雨》这篇课文按照时间的顺序由远及近的描写的手法。课后再发一篇巴金先生的《海上日出》给学生自读,以精带略,加深印象。我相信,孩子们定能从优美的文字,简短紧凑的结构、娴熟的写作手法中体会到时间的顺序,体会到语言的魅力的,感受自然之美,从而热愛美丽的祖国的。
  群文阅读不应该只局限在教材外,我们只要充分利用教材,立足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将一篇篇课文进行孤立的教学,而是把课内和课外的文本都看成一个有机的资源库,经教师按相应的主题重新选择并整合,将大量的课内外的文本放在课内消化,从而起到强化了课堂教学目标的作用。
  第二组4篇课文的单元主题是“祖国在我心中”,要求我们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这一组课文每篇文章的教学目标较为抽象,如果以单篇教学各个突破很容易坠入空洞的填鸭式教学当中。因此,这教学中我选择了同类文本比较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快速理解,准确掌握。例如:《詹天佑》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掌握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我列举了人教版第7册《乌塔》这篇课文,那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个人游欧洲的故事,我相信曾经震撼了每一个孩子的心灵。通过乌塔独自一个人游欧洲的典型事例写出了这个少年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再如人教版第8册《尊严》这篇课文讲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尊严,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从而改变了自己命运的故事。简单的文本再现,就能让学生明白典型事例就是有代表性的、能充分体现出人物个性特征的事例,从而掌握这一写作手法。
  第三组课文的单元主题是“人间真情”。这组课文如一首首心灵之歌,写出了人间爱的真情。学习这组课文,要在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的情感的。《穷人》这篇课文讲的是穷困的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求学生领悟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我在上课伊始,先和孩子们回忆了人教版第十册《人物描写一组》中的《临死前的严监生》。我问学生:“你还记得那个临死前的严监生吗?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严监生?”很多学生都说他吝啬、爱财如命。“吝啬是指过分爱惜自己的钱财,当用的不用。你是从哪里看出严监生吝啬的?”学生很快就回忆起了严监生“两根指头”这一细节和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并根据动作神态的变化揣摩他当时的心理活动。然后我再引入《穷人》这一课,让学生找出桑娜与渔夫的对话,分角色朗读并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第四组课文以“珍惜资源 保护环境”为主题,要求孩子们注意把握主要内容,还要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同时,积极行动起来,为了我们家园的美好明天,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课标》第三学段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这组课文中《只有一个地球》就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用文艺性的笔调介绍了地球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地球的渺小,地球自然资源的有限,人类不断造成生态灾难,除地球外人类别无去处等科学知识。文艺性笔调,是文章运用了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描述地球——我们人们的母亲的美丽,我们可以用人教版第九册第三组课文《松鼠》这篇小品文来同类比较,再与《鲸》和第九册第39页的《鸵鸟》文段对比阅读,我想学生会很快掌握科学小品文与一般说明文之间的区别。另外,文章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进行说明,这是《课标》第三学段对我们教学提出的明确要求,我们可以联系《鲸》《新型玻璃》》这两篇课文来回忆旧知识,巩固新知识。
其他文献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概念的掌握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发现学生对于一些科学概念的认识不太准确。所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对于一些概念的学习,教师应注意做好前测的工作。  一、了解学生前概念成因的方法  1. “预测一观察一解释”法  课前先由学生对给定情境做出预测(他们会以自身的前概念作为判断标准),再由学生对其判断做出解释。这种方法适宜应用在利用实验创造认知冲突情境的时候。 例如,
水资源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建设发展,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加之在一些地区水资源被不合理利用,存在较为严重的水污染问题,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很
在教育领域里,如何处理儿童的行为问题一直是个很重要的议题,因为儿童的行为问题不仅会干扰课堂教学,影响自己和同学的学习以及与他人的人际关系,而且也给老师和家庭带来极大的挑战。如今,正向行为支持(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PBS)可被看作是矫正若干原则和方法的集合,旨在利用一系列“能有效地改变不良行为、尊重人的尊严、成功促进个体能力、扩展个体的机会、增进个体生活质量”的方法,
水土流失不仅可以降低土壤的肥力,还可加速土壤水层的流失,进而引发洪涝、泥石流等多种自然灾害。本文以西部地区的水土流失为例,分析了水土流失与公路施工的相关问题。
本文在分析平凉市崆峒区农机深松整地作业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农机深松整地作业取得的成效,并概括了其推进措施及体会。
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水平,是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创新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学生在解答数学题时,如果在获得正确答案后,不对解题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那么解题活动就有可能只停留在经验水平上,事倍功半;如果在每一次解题以后都能对自己的思路作自我评价,探讨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那么就可促使学生的思维进入理性认识阶段,事半功倍。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必须引导学生
“疑展评”有为课堂倡导学生要“大胆质疑,激情展示,多元评价,人人有为”,前三者是后者“人人有为”的途径和手段。在结构上有三大元素:疑、展、评。元素内设基本组件,通过调用不同组件动态生成自主开放的有为课堂。在此基础上,教研组根据学科特点构建“疑展评”学科教学模式,教师根据个性特点打造特色教学模式,从而形成课堂教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繁荣发展局面,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努力使学生成为拥有终身学习
五年级(2)班,全校出名的纪律差,成绩差,没有老师敢接这个班,一直由一个比较严厉的男老师担任班主任。我第一次接手时感觉孩子们表现很不错,对老师很热情。但是第一个星期过去后,发现这个班级过半的男孩子都是调皮的学生,并且不爱学习,以一个家境最好的男孩子为首,他甚至带头捣乱课堂。而女孩子很乖,大部分班干部都是由女孩子担任,但她们在班级是弱势群体,男孩子们根本不服她们。  发现班级存在的问题以后,我向以前
文化是人的一种印记,是人们表现出来的共同的、自发自觉的、理所当然的行为、思维及其结果。教育是一种文化生成和传承的过程,一所学校从建立开始,就在孕育生成其文化,一所优质学校的树立,也是一种优秀学校文化的生成和传承,一种优秀精神的印记。从学校的发展来说,不能是“到了某个阶段而进行”、而须在当下就积极展开建设行动,促进优秀学校文化的生成,更要意识到须依靠优秀的学校文化的来实现学校管理和质量提升,“文化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