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乃大 互动生成 厚积薄发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fox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课程资源的大力开发与充分利用成为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主要内容。教师应根据学生发展等实际需要,善于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进行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与利用,以不断丰富课程内容,拓宽师生视野,增加教学厚度,促进教学相长。
  一、以基础教材为蓝本,深挖扩容
  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主要资源,教材具有“权威性”“典型性”等属性和特点。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坚持以教材为蓝本,善于深挖、扩容,不断加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力度,从而实现厚积薄发。比如,教学古诗词和现代诗歌等简短精练的篇目后,可让学生进行个性化扩写。教学《所见》时,笔者让学生结合古诗词想象儿童骑牛、唱歌、捕蝉的情景并扩写。还有,在补充阅读和拓展延伸中进行开发利用。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后,笔者及时引导学生阅读《寄小读者》等作品,随后组织专题知识比赛活动,以求形成“阅读链”。
  二、以链接生活为源头,学用结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又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就语文课程资源来说,它主要分为“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自然生活”几种类型。比如,在组织小学生开展为期3天的素质教育拓展实践活动期间,笔者要求学生记录当时的活动情况和心得体会,3天后完成一篇习作。再如,我们可以多带领小学生走出课堂,亲近和拥抱大自然,学生体验多了,就可以“下笔如有神”。
  三、以多媒体技术为支撑,优化教学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为校园各类课程教学活动提供了海量的教学资源。以《黄山奇松》教学为例。文中提及了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等“黄山四绝”,还有关于“黄山绝胜处”以及“迎客”“陪客”“送客”等三大名松的語言描述,让小学生“只可意会、不可把握”。笔者以课件形式,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图片、视频资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对优化教学效果大有裨益。
  四、以人力资源为依托,提高效率
  人力资源是课程资源中最基本的资源,而学生是课程资源中最基础的资源。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提问,切实引入课程教学活动,实现“有效教学”的追求。在《牧童和狼》课堂教学中,笔者正准备进入讲读环节,有个学生突然轻声说了一句:“我爸经常是‘狼来了’!”原来,他的爸爸总是给他承诺很多却很少兑现。笔者肯定了他运用得很恰当。有学生插话:“如果老师说话不算数,是不是也可以说‘狼来了’?”笔者郑重承诺:“当然可以。如果以后发现老师说话不算数,你们就可以喊‘狼来了’,怎么样?”“好!”就这样,在一片欢腾声中,师生接着进入讲读环节。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要我们善于依托基础教材、链接生活、利用网络、巧用人力资源等,就能在厚积薄发中提高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能力,收到实质性效果。
  (责 编 帕 拉)
其他文献
少年期,大致是指10岁到15岁这个阶段,相当于小学高年级和初中时期。不过近些年的研究发现,由于信息丰富、人际交往频繁和营养增加等原因,少年期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提前到来的趋势。  人们眼中的少年期  人们对少年期的认识,最普遍的提法是逆反期,最耸人听闻的评价是人生的危险期。在茶余饭后的闲谈中,有时候竟然会出现谈“少”色变的情况,可见,它已经成为人们心中一种莫名的压力。其实,这些认识是片面的,反映了大
今年“两会”又有不少提案、议案和建议成为舆论热点,比如民富优先、财政公开、公车改革、严打拐卖儿童、农民工权益、异地高考等。代表、委员不断增强着自身“积极代表”民意的作用。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也对公众的长期期待做出“积极回应”,提出了教育领域的多项重点工作。  在这样一种官民互动中,越来越活跃的媒体时评(时政评论)同样在释放着推动社会进步的影响力。它们以姿态开放、直面积弊、凝聚共识的鲜明
淮滨县地处淮河岸边,素有“洪水走廊”之称。有一年夏季,淮河洪水泛滥,造成沿淮学校大部分校舍倒塌,我当时正好在淮滨县采访,灾后很多学生在临时搭建的“大棚教室”上课,记忆非常深刻。今年7月,我再赴淮滨县采访,被眼前的校园新貌所震撼。  “我是2010年的特岗教师,报到后直接分配到台头乡大营小学。我们最怕淮河涨水,心里总不踏实。2014年搬离‘大水窝’后,大家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都好了很多,当年我就在县
“共生”一词原属于生物学概念,本指不同类的生物生活在一起,结成互惠互利的关系,从而保持生态平衡。生物共生学研究指出:共生不仅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且揭示出事物之间相互依赖、共存共荣的关系。本文所讲的共生,是指在我校课堂教育教学中为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生的学科素养,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环境之间形成的独特的相互依存、互惠互利的关系。  一、共生教育,时代发展的要求  共生教育的思想
前段时间看到了一则关于制定教师惩戒权实施细则的报道,内心感慨万千。记得小时候,如果回家说“老师今天打我了”,那我媽肯定得再打我一顿——“你闯什么祸啦?惹老师生气!”今天学生如果说“老师打我了”,家长就得去学校要说法了。  原来我们都生活在一个“熟人”社会,老师和家长很多都是街坊邻里,彼此熟识并信任,但是今天我们已经处于一个“陌生人”社会,家长和老师都遵从同一个社会规则,所以,就造成了今天的现实:老
在点评之前,我还是先讲一个真实的课程故事,相信聪明的你不难发现它与马泽东老师的课堂叙事之间的联系。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还是课程元老黄显华教授。一看到这个名字,细心的读者可能就会想起来,在本刊2012年第6期的《问诊新课堂》栏目里,我们就已经讲过他在香港五育中学“不改作业”的故事。其实,在此之前,他已经在香港的金禧中学有过“不再教书”的惊人之举了。当时,黄先生执教的学科是经济与公共事务,因为觉得教科
我读中学时,遇到好几位有特点的老师,至今难忘。  一位是语文老师,他常说的一句话是“下一个”。那段时间,不知什么原因,语文课一半以上排在下午。春天,最困的时候,语文老师在讲台前讲课文,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语文老师不动声色,忽然问出一个问题,指名请第一排的一名学生回答。慌乱间,那名学生报了一个答案,老师轻轻摇摇头,轻轻吐出三个字——“下一个”,然后,又是“下一个”。最长的一次,全班半数学生站在那里,
选举模范儿童  解放以后,北师大二附小举行了第一届模范儿童的选举,我至今还记得自己参加竞选演说时的几个场景。  各年级都推选了候选人,我当时是高年级的代表。候选人都要轮流到台上去发表竞选演说。那时候都没有讲稿,也没有人督促检查,演讲人一律是自己打好腹稿,再到台上去自由发挥。  印象最深的是一年级的候选人,是一个小姑娘,黑黝黝的脸庞,梳着油光光的小辫儿。她一上台就说:“我学习好,身体好,大家都管我叫
他是一个默默耕耘的辛勤园丁,诲人不倦、无私奉献;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儒雅学者,以德育人、治学严谨;他是一名奋发有为的小学校长,砥德砺行、敢于开拓;他阳光、有朝气、善学习、有魄力、有感染力,是教师们交口称赞的人。他就是周口市纺织路小学校长——梁辉。从教30年,从三尺讲台到管理岗位,梁辉用教师的无私奉献和一校之长的教育理想,给了孩子们充满希望的未来。他经常说:“教书育人是一件幸福的事。”他便在这种幸福中
编者按:  梅洪建老师在班级实行小组合作制,成立优势互补的学生小组,并且通过各种活动来促进小组间的合作与竞争,让学生快乐成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中,梅老师提出了提高班级小组凝聚力的具体做法,操作性很强,可以为广大班主任提供一条开创班级工作新局面的路径。  “要想走得快,一个人走;要想走得远,一群人走”,这几乎成为了时下所有人的共识。  具体到班级而言,就是要实行小组合作制,打造班级成长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