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某地由同一名献血员所致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疗效观察

来源 :中华传染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vhd5467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采用普通IFN联合利巴韦林(RBV)标准疗法治疗由同一名献血员所致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疗效.方法 普通IFN治疗组纳入65例由同一名献血员所致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隔天给予普通IFN-α 2b 300万~500万U,同时联合600~1000 mg/d RBV治疗;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对照组纳入同期贵州省黔南州人民医院感染科就诊的CHC患者32例,给予PEG-IFN-α 2a 180 μg,每周1次,联合600~1000mg/d RBV治疗;疗程均为48周,随访96周.以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率、早期病毒学应答(EVR)率、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率、停药后生物化学应答率为考核指标,同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数据分析采用x2检验.结果 普通IFN治疗组SVR率为83.1%(54/65),EVR率为93.8%(61/65),ETVR率为86.2%(56/65),停药后生物化学应答率为100.0%.PEG-IFN对照组SVR率为87.5%(28/32),EVR率为96.9%(31/32),ETVR率为90.6%(29/32),停药后生物化学应答率为100.0%.两组患者SVR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072,P=0.086).但将两组患者按病毒载量分成HCV RNA< 1.0×106拷贝/mL和≥1.0×106拷贝/mL亚组,普通IFN治疗组的SVR率分别为88.9%和54.5%(x2=7.67,P=0.008);PEG-IFN对照组的SVR率分别为96.0%和57.1%(x2=4.41,P=0.038),低病毒载量组SVR率高于高病毒载量组.PEG-IFN对照组WBC和PLT减少的发生率高于普通IFN治疗组(x2=9.805,P=0.003;x2 =6.643,P=0.009).结论 普通IFN-α 2b联合RBV治疗CHC患者的疗效与PEG-IFN-α 2a相似,但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其他文献
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是由多种原因造成肝细胞短期内大量坏死导致严重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综合征,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预后差.其发病机制复杂,至今仍不十分清楚.目前研究认为,大致可分为两方面,一是病原(病因)的直接损伤,二是宿主免疫反应过度激活造成的损伤,包括各种免疫细胞的动员和大量细胞因子的产生.本文仅就宿主免疫反应在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做一阐述。
期刊
临床上,ALT≥2×正常值上限(ULN)常作为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指征之一[1-3],但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是判断肝脏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的金标准.本研究将129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分析影响其病变程度的相关因素。
期刊
目前,已将马埃立克体和人粒细胞埃立克体合并为无形体属,同时将人粒细胞埃立克体病更名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1].无形体病( Anaplasmosis)是一类新发人兽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由嗜粒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引起,经蜱传播,主要表现为虫咬焦痂、发热、头痛、肌痛、皮疹以及WBC、PLT减少,被认为是病死率很高的蜱源立克次体病之一[2-3]。
期刊
患者男,79岁.因“乏力、纳差伴眼黄、尿黄进行性加重3周余”于2010年6月25日入院.发病后,外院给予保肝、降酶、退黄治疗,病情持续进展.2010年6月14日查肝功能:TBil 161 μmol/L,DBil 93 μmol/L,ALT 167 U/L,AST 234 U/L;1周后复查肝功能:TBil 315 μmol/L,DBil206 μmol/L,ALT 207 U/L,AST 373
期刊
目的 探讨阿德福韦酯长期单药治疗后仍处于HBeAg低效价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加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48周的疗效.方法 本研究为随机、开放、前瞻性的临床试验.将阿德福韦酯单药治疗72~144周仍处于低HBeAg效价(5 S/CO< HBeAg< 50 S/CO),且血清HBsAg定量<5000 IU/mL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药组和加药组,单药组继续阿德福韦酯单药治疗48周,加药组加用聚
目的 评价在不同肝功能衰竭程度下使用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阴性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的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HBeAg阴性ACLF患者165例,其中应用拉米夫定(100mg/d)治疗72例,应用恩替卡韦(0.5mg/d)治疗93例.观察患者生物化学指标、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值、HBV DNA载量和病死率,比较两药在不同肝功能衰竭程度患者疗效的差异.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化学治疗是目前控制结核病流行的主要方法,我国对肺结核患者的治疗采用统一短程督导化学治疗方案.抗结核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药物不良反应.据报道,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是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之一[1-3].年龄、性别、HBsAg、肝炎史、糖尿病、营养不良等生物因素对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有影响[4-5],本研究旨在探讨非生物因素对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影响。
期刊
AIDS合并结核感染仍然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病死率高达15.8%[1].国内学者发现不规则使用抗结核药物是导致AIDS合并结核感染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我国艾滋病诊疗指南[3]对AIDS合并结核感染者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的时机提出一些建议,但对于ART药物以及抗结核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未详细描述,亦未对两类药物同时使用时如何调整剂量给出推荐意见。
期刊
目的 观察恩替卡韦(ETV)治疗合并HBV感染的晚期血吸虫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确诊的60例合并HBV感染的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分为ETV治疗组30例,大黄治疗组30例(拒绝接受抗病毒治疗),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加用ETV、大黄蛰虫丸治疗,疗程均为52周.比较两组HA、PCⅢ、ⅣC、LN、纤维连接蛋白(FN)等肝纤维化指标及ALT、HBV DNA、Child-Pugh评分结果.分析采用意向性治
HBV感染可引起肝脏炎性反应和纤维化,肝纤维化最终可导致终末期肝病,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若能及时阻断或逆转肝纤维化的形成,对阻止肝硬化的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恩替卡韦为一种核苷类抗病毒药物,能有效抑制HBV复制.本研究通过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代偿性肝硬化,采用瞬时弹性扫描仪(FibroScan)检测肝脏弹性值,观察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效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