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工智能算法的知识产权保护

来源 :知识产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21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工智能算法具备高度的技术价值和保密属性,将其纳入知识产权客体范畴,可以促进相关知识信息的开放与传播,有助于促进我国相关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我国现行《专利审查指南》将涉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前沿领域的“算法特征”纳入专利保护范畴,但缺乏对人工智能算法技术和法律描述,也未明确规定相关对象的可专利性规则.对此,应从技术角度将人工智能算法进一步细分为底层通用算法和上层应用算法,并根据二者不同的技术属性,分别设计知识产权保护方法.对专注于解决“如何模拟智能”这一技术问题的通用算法,应利用专利制度促进相关技术研发和信息交流.应用算法在“如何使用智能”方面的创新性较强但技术性较弱,可以综合运用包括专利、著作权、商业秘密在内的多样化制度工具对其进行保护,同时应注意保护的方式与尺度,避免过度保护.
其他文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互联网环境下对知识产权制度提出的新要求.互联网、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亦对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获权过程中的循环诉讼、海外知识产权利益保护、滥用知识产权导致的司法资源浪费、知识产权行使中的国家安全等问题超出了传统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规制的范围.知识产权治理可以弥补传统知识产权保护的不足.本文基于知识产权治理的理念,分析了知识产权治理的构造,探讨了知识产权治理的特质,廓清了知识产权治理的实践路径.
从规范层面来看,“相关公众”术语在商标法及相关文件中广泛存在,但是体系逻辑混乱,解释模糊和不确定,造成商标法基础问题的循环解释等体系问题.从比较法来看,不仅国内对商标法中的“相关公众”缺乏共识,域外商标法对“公众”“相关公众”“消费者”等概念也存在不同的处理方式.无论是参与主义还是主观主义,“相关公众”的精确性都存在现实需求.替代方案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检测表明,“相关公众”的立法解释成为其规范性适用的可靠依据.回归“相关公众”本身的解释和适用规制,其精确化可借助商标调查表实现,在商标相关纠纷处理中相关公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