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会计人员从事的是一项经济管理基础工作,其工作涉及与国家、企业、职工等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良好的道德行为,能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因此,会计专业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具有良好的品德意志。会计人员具备良好的品德,对他人、对社会、对周围的事物,都会表现出友爱、合作、诚实、责任心、意志坚定等良好的心理倾向和行为特征。然而,良好品格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需要长期的薰陶与培养。德育教育除了通过学校设置思想品德课程、开展各种活动以及班主任的思想教育工作以外,作为技工学校的会计专业课的教师,在日常的专业课教学中,也很有必要从传授专业知识的内容中挖掘德育教育的思想内涵,使专业知识学习与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在教学中身體力行地展现为师者的道德风范,并发挥纠偏校正功能,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道德素养的中等会计专业人材。
一、培养具有良好品格的中职会计人员的必要性
近年来,中等职业会计专业的毕业学生,大多在中小型企业就业。这类企业规模不大,其业务特点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这类企业就业的会计人员,不仅从事单纯的会计业务工作,还兼任一些会计关联岗位的工作。所以,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及良好的品格。笔者曾经推荐一名会计成绩优秀的学生到某企业工作。该学生一进公司,反应灵敏,很快就熟悉业务,能独当一面,深受公司领导的欣赏。可是,没过多久,这个学生提出了辞职,理由是公司的工作环境不适合自己。经了解,该学生在工作中有了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说话不注意别人的感受,为人高傲,同事都觉得他难以相处。由于合作意识差,该学生不愿意多做一点分外的事情,造成工作失误,受到客户投诉,自己却觉得委曲,也感觉到自己很孤立,于是就提出了辞职。这件事给笔者很大的触动,人的品格比知识与技能更重要。当前,职校的学生急需具备忠诚、敬业、负责、低调、感恩、合作、善于沟通、积极进取等良好的品格。良好的品格,能成就好的职业行为、职业作风、职业意识,构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良好的品格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潜移默化形成的,所以需要培养教导。
二、在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
学生在中等职业专业学习的阶段,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阶段。所以,在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
1.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渊博的专业知识引领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从中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精神;以独到的专业见解让学生了解会计工作的意义;要以自身的言行成为学生的德育典范,对待专业教学工作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地思考和设计自己的教育行为;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规范地做好每个工作细节。教师的人格美,体现在对工作的满腔热情、一丝不苟和对学生的关爱,这会给学生产生深刻而美好的影响,从而发挥教师的示范性作用,身体力行地让学生领悟从业境界——平凡而又伟大。
2.激励表扬,建立信心
进入中等专业学校就读的学生,大多是高中升学无望的学生.在以往的基础教育文化课学习过程中,他们因为学习成绩差,学习屡遭挫折,具有自卑、怯懦的心理特征。所以,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鼓励式教育方式,哪怕是学生一小点的进步,也不要吝啬表扬和夸奖的语言。赏识和激励是沐浴学生心田的阳光和雨露,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信心就会树立起来。
3.磨练意志,培训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
在会计专业课的实操训练中,创设业务实际环境,建立企业与国家、企业与其他职工、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经济业务联系情景,让学生自主动手、主动探究。在知识的探讨过程中,暴露问题,让学生遭遇困难和障碍,共同面对困难,共同战胜困难。
4.循循善诱,交往互动,学会沟通
专业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营造乐观积极、尊重、民主、开放的氛围,不要“满堂灌”,不要贪图快捷而忽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思维,调整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锻炼学生善于倾听、善于表达的能力。
三、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作为经济管理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为经济管理服务的。这一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特殊职业,涉及国家、企业、企业职工及社会公众的经济利益。会计人员所“生产”的会计信息的质量以及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直接影响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对会计从业者来说,必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廉洁自律、诚实守信,爱惜自己的职业声誉,抵制舞弊行为;努力提高专业理论水平,熟悉法律法规和财务制度,避免职业工作中出现差错。因此,在会计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中,既要有机结合,又要随机渗透地灌输会计职业道德观念、职业风险意识、保密意识、责任意识。所谓“有机结合”,就是要在备课阶段,认真准备、精心设计,使职业道德教育与相关知识点的教学有机结合;所谓“随机渗透”,就是要抓住教学辅导与操作指导,在于学生接触的最佳时机,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1.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专业理论教学
例如,在讲授计提坏账准备、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等账务处理知识内容时,让学生充分了解其原理是认真贯彻稳健性原则,有效保存资产,增强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在讲授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时,让学生明白其专业操作要认真贯彻一贯性原则,避免人为地调节利润,从而杜绝做假账的行为,并告诫学生要谨慎执业,避免错误与舞弊,防范职业风险。
2.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创设实际操作环境、指导学生训练的教学中
无论是会计的岗位训练,还是会计的综合模拟实训,在设计会计实际业务的案例、选用实训材料与用具上,应与会计实际工作业务环境相一致,仿真性强,有利于学生在校阶段就接触到实际工作业务与环境,形成职业意识。通过学生认真分析处理每一项工作业务,要求其工作细致,防止差错,注意效率,讲求协作,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与敬业精神。教师亲临现场指导操作的过程及与学生探讨专业问题的交谈过程,也是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的过程,抓住与学生共同关心并感兴趣的话题,施加职业道德影响,将会使教益更为深刻、效果更好。
传统的教育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现代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职业道德是职业活动的核心。树立职业道德观,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能成就美好的职业人生,担当职业责任与社会的责任,并能在职场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
(作者单位:广西梧州市机电技工学校)
一、培养具有良好品格的中职会计人员的必要性
近年来,中等职业会计专业的毕业学生,大多在中小型企业就业。这类企业规模不大,其业务特点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这类企业就业的会计人员,不仅从事单纯的会计业务工作,还兼任一些会计关联岗位的工作。所以,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及良好的品格。笔者曾经推荐一名会计成绩优秀的学生到某企业工作。该学生一进公司,反应灵敏,很快就熟悉业务,能独当一面,深受公司领导的欣赏。可是,没过多久,这个学生提出了辞职,理由是公司的工作环境不适合自己。经了解,该学生在工作中有了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说话不注意别人的感受,为人高傲,同事都觉得他难以相处。由于合作意识差,该学生不愿意多做一点分外的事情,造成工作失误,受到客户投诉,自己却觉得委曲,也感觉到自己很孤立,于是就提出了辞职。这件事给笔者很大的触动,人的品格比知识与技能更重要。当前,职校的学生急需具备忠诚、敬业、负责、低调、感恩、合作、善于沟通、积极进取等良好的品格。良好的品格,能成就好的职业行为、职业作风、职业意识,构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良好的品格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潜移默化形成的,所以需要培养教导。
二、在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
学生在中等职业专业学习的阶段,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阶段。所以,在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
1.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渊博的专业知识引领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从中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精神;以独到的专业见解让学生了解会计工作的意义;要以自身的言行成为学生的德育典范,对待专业教学工作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地思考和设计自己的教育行为;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规范地做好每个工作细节。教师的人格美,体现在对工作的满腔热情、一丝不苟和对学生的关爱,这会给学生产生深刻而美好的影响,从而发挥教师的示范性作用,身体力行地让学生领悟从业境界——平凡而又伟大。
2.激励表扬,建立信心
进入中等专业学校就读的学生,大多是高中升学无望的学生.在以往的基础教育文化课学习过程中,他们因为学习成绩差,学习屡遭挫折,具有自卑、怯懦的心理特征。所以,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鼓励式教育方式,哪怕是学生一小点的进步,也不要吝啬表扬和夸奖的语言。赏识和激励是沐浴学生心田的阳光和雨露,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信心就会树立起来。
3.磨练意志,培训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
在会计专业课的实操训练中,创设业务实际环境,建立企业与国家、企业与其他职工、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经济业务联系情景,让学生自主动手、主动探究。在知识的探讨过程中,暴露问题,让学生遭遇困难和障碍,共同面对困难,共同战胜困难。
4.循循善诱,交往互动,学会沟通
专业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营造乐观积极、尊重、民主、开放的氛围,不要“满堂灌”,不要贪图快捷而忽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思维,调整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锻炼学生善于倾听、善于表达的能力。
三、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作为经济管理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为经济管理服务的。这一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特殊职业,涉及国家、企业、企业职工及社会公众的经济利益。会计人员所“生产”的会计信息的质量以及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直接影响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对会计从业者来说,必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廉洁自律、诚实守信,爱惜自己的职业声誉,抵制舞弊行为;努力提高专业理论水平,熟悉法律法规和财务制度,避免职业工作中出现差错。因此,在会计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中,既要有机结合,又要随机渗透地灌输会计职业道德观念、职业风险意识、保密意识、责任意识。所谓“有机结合”,就是要在备课阶段,认真准备、精心设计,使职业道德教育与相关知识点的教学有机结合;所谓“随机渗透”,就是要抓住教学辅导与操作指导,在于学生接触的最佳时机,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1.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专业理论教学
例如,在讲授计提坏账准备、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等账务处理知识内容时,让学生充分了解其原理是认真贯彻稳健性原则,有效保存资产,增强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在讲授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时,让学生明白其专业操作要认真贯彻一贯性原则,避免人为地调节利润,从而杜绝做假账的行为,并告诫学生要谨慎执业,避免错误与舞弊,防范职业风险。
2.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创设实际操作环境、指导学生训练的教学中
无论是会计的岗位训练,还是会计的综合模拟实训,在设计会计实际业务的案例、选用实训材料与用具上,应与会计实际工作业务环境相一致,仿真性强,有利于学生在校阶段就接触到实际工作业务与环境,形成职业意识。通过学生认真分析处理每一项工作业务,要求其工作细致,防止差错,注意效率,讲求协作,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与敬业精神。教师亲临现场指导操作的过程及与学生探讨专业问题的交谈过程,也是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的过程,抓住与学生共同关心并感兴趣的话题,施加职业道德影响,将会使教益更为深刻、效果更好。
传统的教育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现代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职业道德是职业活动的核心。树立职业道德观,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能成就美好的职业人生,担当职业责任与社会的责任,并能在职场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
(作者单位:广西梧州市机电技工学校)